谭嗣同简介简短
1、1865年,风雨飘摇,你出生了。父亲是大官,原本家境殷实的你,可以安心读书,亦或沦为平常的富家子弟。10岁时师从欧阳中鹄,对王夫之的学说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19岁时,你便离家,游历直隶,山东,江苏,两广等地。
2、潚是个可爱的老先生,他必然不会计较儿子吴樵年轻的朋友与他一言不合就拍手大笑的事,相反,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们“过从日密,偶不见,则互相趋”。(谭嗣同简介简短)。
3、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4、当有人说起:谭氏祖嗣在土改运动时,已分给了一些贫下中农居住,其产权已不属于谭氏家族,但担任族长的谭和平却说:“请不要这么低的智商,为了保护我们谭姓的这座具有近五百年历史的祖祠,对于产权问题,我们有办法也有能力解决好的”。
5、谭氏文化是一个提供宗亲交流平台,普及谭氏源流知识,谭氏历史文化发布各地谭氏,谭氏古代和当代名人介绍,更多精彩内容正在不断更新。。。。
6、林觉民:“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7、向恺然(公元1889~1957年)男,湖南平江人。
8、所以在光绪20年时,谭嗣同修族谱考证家族世系得知谭氏“以武功著望于有明,二百余年间,位侯伯者九世十人”。
9、此时的你,对我而言已是英雄,让人不得不感慨于你的年少有为。
10、带着弟妹子侄迁居到浏阳的谭逢琪住到了梅花巷丹桂坊,他弟弟谭琳迁至浏东七都桥头市,谭琅迁浏东七都磨盘岭,谭玓迁浏东七都五斗坝,谭茂宁之子梧,则迁浏西之南山冲。刚来到浏阳,谭家人都是“外地人”,虽然家中较为丰裕,但立足并没有想象的容易。
11、自汉武帝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朝历代的专制君主都以儒家这面大旗推行专制统治,可以说儒学一直是统治者正统的官方哲学。所以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主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维新派要推行变法,首先就要清算和批判君主专制主义,这就必然要触及儒家思想。维新派领袖的康有为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而中国又是一个有着厚古薄今情怀的国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在中国思想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孟子则被誉为“亚圣”。所以对儒学进行清算时,必须要维护好孔子与孟子的形象。康有为还牵强附会地提出选举制是孔子创制的,认为孔子是中国民主平等思想的创立者。还提出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就是近代的民主思想。康有为的这些说法得到了维新派普遍认同,他们甚至认为孔孟之后,儒学被人篡改了,失去了孔学的原意,所以才出现了君主专制的思想。而篡改了孔子理论的人,在谭嗣同看来就是先秦儒学后一位大师荀子,是荀子将儒家思想改造成了为专制君主服务的工具。
12、谭氏跟湘乡刘锦棠家也是姻亲关系,光绪三年,谭钟麟推荐谭继洵给左宗棠,由京官外放,补授甘肃巩秦阶道。因着这些牵连,谭嗣同妹妹谭嗣嘉嫁给了刘锦棠的儿子刘国祉。谭继洵跟唐景崧也是亲家,他的二女儿谭嗣淑嫁给了唐景崧弟弟唐景崶。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三试不第之后,投奔台湾道唐景崧。通过他的引荐,结识了台湾巡抚刘铭传,刘铭传启用他为督察凤山县盐税,后留任台湾候补,拟任台南府盐务,但谭嗣襄尚未到任便病逝。
13、八点,警笛长鸣,数车全副武装的警察来到,迅速将保护祖祠的谭氏族人进行包围并分别对其控制。经过几个小时的混战,终于将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被地方政府强行拆毁,夷为平地。
14、这是一群不会独立思考的人,他们自以为是爱国者,实际上却是一群疯狂的暴徒,被利欲熏心者洗脑而利用的人枪肉弹。他们不懂得契约精神,不懂得求同存异。他们只会把一己之好恶强加给别人。更有甚者,他们为了苟且之生存而趋炎附势、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沦为邪恶的打手。
15、19岁的谭嗣同就已经游历了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这一路上他观察风土人情,结交名士,也造就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他23岁又师从刘人熙,开始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这期间,他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极大地丰富自己。
16、唐才常丨梁启超丨谭嗣襄丨黄遵宪丨屈原丨吴樵丨谭母徐五缘丨谭妻李闰丨梁思成丨林圭丨黄慕兰丨王船山丨祢衡丨蔡锷丨戊戌六君子
17、另外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出来斗争。敢出来斗争的,起先多是知识分子或者说是读书人。读书人如果安顺于权贵,完全可以锦衣玉食。但是,他们又为什么选择那么危险的道路呢?刚才已经做了回答,他们是为了国家。如果说他们仅仅是为了自己过得好,自己的家人过得好,他们的办法有的是,他们会轻而易举地做到。为了国家,为了正义,为了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他们选择走这个人世间危险的道路,同时也是光明伟大的道路。
18、谭渊是浏阳谭氏族人里第一个崇安侯,谭渊死后,他儿子谭忠被封新宁伯。
19、我已无力追查衢州惨案中吴老先生满门被戮之种种细节,毕竟已事过百年,但让我不由得想起的是吴老先生生前写给汪康年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几行字:
20、随着清代荀学的复兴,荀子研究书目的大规模呈现出来,据现代学者统计整理,发现在清朝以前的上千年时间里,研究《荀子》的书仅有41部,而清朝260余年间,研究《荀子》的书就多达48部。1891年,王先谦撰写的《荀子集解》一书,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荀子》集大成式的代表性著作。这些清儒在考据的基础上,开始重新审视荀学,形成了与宋明理学家截然不同的评价。他们肯定荀学源源自于孔门,否定宋明理学家们冠以荀学的“异端”之名,并称赞荀子在经学传授方面的历史贡献,并终给荀子冠以儒家经学大师之名。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四库全书总目》对荀学的评价是:“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孔门,在诸子之中为近正,是其所长;主持太甚,词义或至于过当,是其所短。韩愈‘大醇小疵’之说,要为定论,余皆好恶之词也。”虽然《四库全书》对荀学作出了官方的评价,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荀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人数较少的学者圈子内进行,是一种纯学术的研究。然而到了1890年之后,荀学的研究从学术领域进入到了政治领域。
21、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22、他们自诩为社会的正能量,实际却是社会的痼疾。他们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不但心安理得地接受着自己的堕落,还讥笑嘲讽着正义和为之奋斗的战士。于是,世故讥讽着淳朴,庸俗践踏着高尚,虚伪欺凌着真诚,我们不得不承认,邪恶在高歌猛进,而良心在节节败退。
23、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公元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他生长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受过严格的封建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其父亲谭继洵曾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从小胸怀大志,为人潇洒,文章新奇开放。父亲向来为人谨慎经常教育他,因此父子俩关系比较紧张。谭嗣同从10岁起即从师于笃好经世之学的欧阳中鹄,后在著名侠客大刀王五门下学艺。他鄙视科举,好今文经学,很欣赏颜元、龚自珍、王夫子、黄宗羲等人的著作。自公元1884年起,他开始漫游了西北、东南各省,行程达八万余里。这不仅使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也使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从而产生了挽救民族危亡,为振兴祖国而献身的念头。
24、可能极少有人听说过庚子年(1900)的那场“衢州惨案”。
25、魏义霞教授首先指出:“尽管《仁学》乃至《谭嗣同全集》字数有限,提到、牵涉的人物却不少,并且绝大多属于国学人物。”她将其中涉及的国学人物归纳为两类:一种是正面之推崇和阐扬,一种是反面之抨击和拒斥。魏教授认为,透过谭嗣同国学人物的研究不但可以管窥谭嗣同的诸子观与国学观,而且可以从中得到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26、1896-1897年间,谭嗣同写下了《仁学》一书,《仁学》对荀子学说的批评,言辞之激烈,格外引人注目,有名的几句话是:“故常以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被托者之大盗乡愿,而责所托之孔,又乌能知孔哉?”荀子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而谭嗣同生于1865年3月10日,字复生,号壮飞,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从时间上说,荀子与谭嗣同相差2178岁;从空间上说,荀子是河北邯郸人,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相距2000余里。谭嗣同为何言辞激烈地批评荀子呢?
27、一位九旬谭氏老人气愤地说:“唉!这是谭氏家族的逆子啊,逆子,连祖宗都不要了,这是对祖宗的不敬,对谭氏先人的不敬”!
28、当六位改革志士人头落地时,换来的却是围观者的一片叫好声。
29、谭氏族祠始建于明嘉庆年间,据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初占地6亩多,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除了供有谭氏祖宗牌位外,这里还曾是谭氏家族私塾福寿学堂所在地。清未湖广巡抚谭继询与著名爱国维新人士谭嗣同父子俩,幼年时均就读于此。
30、直白得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你们可能都不曾听过名字的父子,父亲名叫潚,字季清;儿子名叫吴樵,字铁樵。父子二人皆与谭嗣同、梁启超为挚交。
31、在中国历史上,荀子及其学说长期饱受争议。战国后期,荀子曾与孟子齐名。到了秦汉,随着经学的迅速发展,《荀子》一书却被排除在经学之外。到唐宋,荀子及荀学受到打压,特别是荀学受到程朱理学的批判后,随后的几百年里,荀学一蹶不振。历史到了明清之际,随着考据学的兴起,才开始有学者集校注解《荀子》一书。正如当代学者余英时所说的:“清代的考证初集中在经学,旁及史学,后来发展到诸子学。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进程,因为以先秦古籍的校刊、训诂和考订而言,群经以后便是诸子了。在诸子之中,先当然要碰到《荀子》。这是儒家内部一部‘非正统’或‘异端’的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