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解释词语
1、“脍炙人口”的原义是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褒义。(脍炙人口解释词语)。
2、引证于现代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五:“邹容以无比的热情歌颂了革命,他那犀利沉痛的文章,一时脍炙人口,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
3、句子没有弄清楚脍炙人口的意思,加了令人一词。
4、appealingtothemasses;universallyappreciated(idiom)脍炙人口造句1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5、他的生花妙笔与政治分析相得益彰,使他的文章脍炙人口。
6、(释义):你们要人,争着要把我们下,异口同声地称赞。
7、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总是深受人们的喜爱,连我们小学生也能哼上几句。
8、(解释):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9、北宋.徽宗赵佶《宣和书谱》卷十:“(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现得意者数万篇,往往脍炙人口。”
10、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11、(解释):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12、20脍炙人口的意思: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
13、(脍炙人口的意思):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形容味道鲜美的食品人人爱吃。比喻美好的事物,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
14、11贺敬之创作的《回延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15、(出自):凡所实施,光明正大。艰苦奋斗,不敢告劳。全国人民,交口称誉。《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16、闻一多《歌与诗》:“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美满的成绩。”
17、4他的生花妙笔与政治分析相得益彰,使他的文章脍炙人口。
18、(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9、7这家的小笼汤包脍炙人口,许多人慕名而来,天天高朋满座。
20、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21、(示例):一部~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美满的成绩。
22、(解释):交:一齐,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
23、(出处):现代吴晗 《卧薪尝胆的故事》:“他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两千多年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24、(ofapieceofgoodwriting,etc.)winuniversalpraise;beoft-quotedandwidelyloved;enjoygreatpopularity;asappealingtomostpeople;
25、(解释):口碑:比喻群众口头称颂象文字刻在碑上一样;载:充满;道:道路。形容群众到处都在称赞。
26、 (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27、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28、成语作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相关近义词有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反义词有平淡无味、鲜为人知。
29、(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30、(解释):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31、(示例):一部~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美满的成绩。闻一多《歌与诗》近反义词近义词:到处颂扬、流脍人口、交口称誉、爱不释手、颂声遍野、口碑载道、喜闻乐见
32、(出自):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33、脍炙人口一是指的美食,二是可以用来夸别人的文章好。
34、(释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35、脍炙人口表示人人都赞誉和传颂美好的诗文或者事物。
36、(近义词)置之不理、门可罗雀、大有人在、鲜为人知、不为人知、不敢问津
37、脍,是生鱼片的一种称呼。似乎一提到生鱼片,人们就联想到了日本。这是错误的。中国是早有记载食用生鱼片的。比如《三国演义》里,就有很多场景提到了生鱼片,再比如谋士陈登陈元龙就是因为吃了太多的生鱼片而吐怪虫而死。生鱼片辉煌的时候在唐宋,很多的诗词里面多次提到切的薄如蝉翼的生鱼片,可见当时生鱼片在中国的普及程度。
38、(字词解释):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喜欢吃。
39、秦牧《花城》:“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
40、12桌上摆满了脍炙人口的佳肴,令人垂涎欲滴。
41、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42、(反义词)路人皆知、声名远播、司空见惯、名闻遐迩
43、脍炙人口白话释义: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朝代:五代·作者:王定宝出处:《唐摭言》卷十:“皆脍炙人口。”翻译:都是美味的食品
44、炙,烧烤。看炙字,火上面有东西在烤。还是在《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到了吃烧烤的场景。当时的吃烧烤就类似于现在的茶话会,不过当时没有瓜子,再有钱也只能撸串了。西晋八王之乱,司马乂就是被炙杀的。可悲可叹,司马家族后的希望就这么死了,司马乂一死,西晋后的大梁也倒了。
45、(出自):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46、(示例):一部~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美满的成绩。◎闻一多《歌与诗》
47、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48、(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49、8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很感人、很细腻,并且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50、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51、14这部电影必定有其特色,否则为何能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52、(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53、意指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日振》:“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贺方回、柳耆卿为文甚多,皆不传於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
54、(出自):闻一多《歌与诗》: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美满的成绩。
55、脍炙人口,意指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日振》:“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贺方回、柳耆卿为文甚多,皆不传於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
56、爱不释手 ( ài bù shì shǒu )
57、18著名的唐代诗圣李白先生,他创作的诗总是脍炙人口。
58、脍和炙全是大家爱吃的东西,脍炙人口意思就是指美味可口惹人爱吃,形容好的诗词受到大家的夸赞和传扬。
59、(解释):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60、17凡一代文学作品,有脍炙人口者,亦有默默无闻者。
61、 (解释):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62、(词语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
63、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64、释义: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65、(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66、(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自从老爷到任,并没见为国出力,倒先有了口碑载道。
67、平淡无味,读音为píngdànwúwèi,汉语词汇,意思为质性平和无味,后指平平常常,出自三国·魏·刘邵《人物志·九征一》。
68、脍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
69、(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海叙不遇》:“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70、(示例):凡所实施,光明正大。艰苦奋斗,不敢告劳。全国人民交口称誉。◎《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71、(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
72、(同义词):赞不绝口、欲罢不能、交口称誉
73、(示例):虽是不合他的路数,可奈文有定评,他看了也知道爱不释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
74、反义词:鲜为人知、平淡无味脍炙人口造句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75、(成语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李涛篇咏甚著,如‘溪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