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卖花女
1、坦纳是安的监护人之思想激进,机智善辩,专门写了本《革命者手册和袖珍指南》。安有意追求他,他发觉后逃到了西班牙,但安接踵而至。
2、后退一步再去看待偏见,扫去了愤世嫉俗的狰狞,留下的理智,便是原则。(萧伯纳卖花女)。
3、萧伯纳亲自参与指导了Pygmalion电影版的拍摄,该电影于1938年上映(还是黑白的),课上教授播放的是这一老版本,而非赫本主演的彩色电影。
4、电影的结尾,不管是萧伯纳参与的1983版还是赫本出演的新版,都是HappyEnding。
5、《卖花女》讲述的是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客观地展示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面貌,同时更深入地揭示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问题。
6、《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学生除教材外,阅读累计应达到30万词以上;学生要能够理解部分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也不难看出,文学作品已经渗透到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高考题中。因此,学科组老师在共同教研的基础上,提升自我认知,改变只关注课本的做法,通过日常的渗透,向学生说明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和意义,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与此同时,向学生传达语言学习重在积累的学习理念,使其理解没有一夜之间的突然进步,只有日积月累的厚积薄发。
7、年轻的萧伯纳没有工作,靠母亲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十分渴望找到一份称心的职业,他先在爱迪生电话公司外务部找到一份差事,可是不久这家公司倒闭了。
8、巴巴拉的幻想破灭,痛苦地摘下救世军领章,别在父亲的衣领上。而当安德谢夫要收买救世军时,她终于屈服,相信是“威士忌大王”鲍吉尔和军火商救活了穷人。
9、当然不怪老师没讲,怪我懒惰没有探索戏剧本身,反而短时间沉迷于赫本的美貌。
10、(白)我还是再等一时吧,是不是会有意外呢,哎!真是……真是忧心呀!(焦急踱步)
11、1876年,他的父母离婚。萧伯纳告别了年迈的父亲,离开了贫困的故土爱尔兰,随母亲来到伦敦。
12、本剧中,萧伯纳用Pygmalion比喻语言学家Higgins,他通过训练一个满口伦敦土音的卖花女Eliza让她学会了上流社会的文雅口音、语言和风度。后来,他带她出席各种上流社会的场合,她的行为举止震惊了所有人。换句话说,Eliza成了Higgins的作品。
13、正片的Higgins打造高贵Eliza的情节正是萧伯纳在暗合PygmalionMyth。Pygmalion精于雕刻,塑造出理想中的女人;Higgins专于语言,将普通的Eliza改造成他心中欣赏的高贵女士。
14、 观看之前,我在平板上给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观看之后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讨论。同时也为学生后期的戏剧表演提供了参考。
15、我是喜欢萧的。这并不是因为看了他的作品或传记,佩服得喜欢起来,仅仅是在什么地方见过一点警句,从什么人听说他往往撕掉绅士们的假面,这就喜欢了他了。还有一层,是因为中国也常有模仿西洋绅士的人物的,而他们却大抵不喜欢萧。被我自己所讨厌的人们所讨厌的人,我有时会觉得他就是好人物。
16、《巴巴拉少校》以救世军为题材,反映了贫富不均和劳资冲突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喜剧的主人公巴巴拉是个有理想的青年,虔诚的基督教徒,救世军中的少校。
17、两位男主角都处于“创造者”的地位,但是在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中还存在些许不同。被雕刻出的女人Galatea是完全被动地被创造,而Eliza在语言改造的过程中是主动的学习、配合,她有希望通过改变言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意愿,这也是萧伯纳为之后Eliza觉醒埋下的伏笔。
18、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19、如果设置标准本意本是实现交流平等,那么将少数人保有的特征设为“标准”,本就含有歧视,已经和“标准化”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就像中国的文言文一样,将受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区分开,将两个阶层割裂,因语言不同而相互鄙视无法沟通。
20、这样的萧伯纳,难道还不能吸引你找来这本书,读一读他受欢迎的剧作吗?
21、萧伯纳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22、HenryHiggins,fortyyearsold,isabundleofparadoxes.Inspiteofhisbrilliantintellectualachievements,hismannersareusuallythoseoftheworstsortofpetulant,whiningchild.
23、英语学习者或多或少读过英文原著。在读原著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读到某个让你忍不住拍大腿叫绝的表达时,你特别想记下来,以后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但令人伤感的是,这种想法往往在你读完之后的几小时后,甚至几分钟后,就…没…了。
24、语言本来就是表达、交流的一种工具,并无阶级之分。当时的语言学家以方便各地区人民交流理解为由,推崇英格兰东南部的口音。而该地区因为政治文化教育的特殊地位,聚集上流社会和贵族阶级,所以语言学家所推崇的口音实际上是象征着贵族阶级的“上流英语口音”。口音、语言由此被打上阶级的符号。
25、另外,萧伯纳的性格也跟鲁迅先生有些相似。萧伯纳写过一部名为CaesarandCleopatra的剧本。如果你碰巧喜欢莎士比亚,应该知道莎翁写过一部戏,名为AntonyandCleopatra。对此,萧伯纳写过这么一段话——
26、此外,由于这部戏剧本里的人物来自不同的阶级,所以对听懂不同阶层的人所说的英语也有帮助。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并未对此投入足够的重视,所以他们看到电影、电视剧或其他视频里某个角色说了某句话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不分场合、不分语境、也不管自己的身份是否适合使用这样的词就乱用一通。结果就是歪果仁,或是真正懂英文的人一听,就会笑场。
27、但她的军事能力也被英国政府当局所忌惮,于是英国人联合法国天主教科雄一同诬陷贞德。终,贞德被法国人出卖,英国人将她囚禁并以女巫的罪名将她残忍地烧死。
28、虽然萧伯纳还给Eliza写了一大笔父亲得的意外之财,但是在他的时代鼓励女性自我觉醒、独立还是很先进的。
29、萧伯纳在片头讲清这样一个创作背景,整部剧/电影的主旨顿时清晰。
30、但是应该强调说明,我们选用这本剧本,绝不光是为供学习口语之用的。我们选用这个剧本,首先是因为萧伯纳的语言精炼明快,是英国文学史上继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以来第一人,而且这个剧本无论从题材还是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来说。作为英语学习的读物都是比较理想的。
31、今天作为本系列的第一篇,我将从作者、内容、文体及注解这四个维度对本书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本书。
32、《卖花女》一剧构思奇巧,手法新颖,所用语言如此尖锐,不留情面,上层阶级剥去外衣后的虚伪一览无遗。肖伯纳将喜剧性的语言与动作安排在每一个多面的角色身上,这与一般的搞笑剧决不相同。他用反差与反讽的强烈效果,淋漓尽致地抨击了上流社会所宣扬的高低贵贱之标准。肖伯纳自如地对于多种舞台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构成了他独特的戏剧:既不失严肃性又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融讽刺于嬉笑之中,让观众和读者领会到其深深的份量,引发更多的思考。
33、Higgins和Eliza两人经过争吵后Eliza发现了个人价值,Higgins懂得与人为善,两人发觉无法离开彼此终结婚。
34、因此,伊莉莎所处的伦理环境、对社会的伦理诉求及伦理身份的转变是萧伯纳关注社会问题的佳注脚。
35、 但是,在当时的英国,更不要说其他国家了,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有语音学与音标这回事儿,语音学家则更没有人听说过。就连萧伯纳本人对语音学也是一知半解。他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对语音学产生兴趣,并结识了当时一班语音学家,尤其与斯维特来往甚多。但是萧伯纳所好奇的,并非是人类发音的奥秘,而是认为,语音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等级的标志——口音的改造,从而消灭阶级差别,达到人人平等。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他才写出了《卖花女》。这个剧本一炮而红,很快造成了英国人对于语音学这一学科的好奇与狂热。而后来根据其故事所改编的电影《窈窕淑女》,更是将语音学这一学科介绍给了全世界。对于语音学的推广和普及,萧伯纳功莫大焉,可惜斯维特已经来不及看见了。萧伯纳于1912年开始创作《卖花女》的时候,斯维特正由于贫血症而走向他生命的尽头。六月份剧本脱稿,斯维特已经去世。然而,在他身后,音标在全世界流传开来。
36、在他的剧中,Eliza通过学习语言和Higgins争斗发现了新的自我。
37、以上,就是本系列第1期的内容。从下一期开始,我们将会对文章里出现的各种表达进行分析,所以希望感兴趣的你,抓紧时间开始阅读这本书。当然,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注解没能解答的疑惑,也欢迎你在文章下方留言,我一定尽我所能地解决你的问题。
38、ElizaDoolittle:WhatIdonewhatIdidwasnotforthetaxisandthedresses,butbecausewewerepleasanttogetherandIcometocametocareforyou.Nottowantyoutomakelovetomeandnotforgettingthedifferencebetweenus,butmorefriendlylike.
39、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是”与“这”两字区别的描述让人为之惊叹。从郭沫若的《屈原》写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生活中“你这个没骨气的人”嚣张的“你是个好小子”,一个个例子信手拈来,趣味之中便是原则的闪现。这一字一句的斟酌,看似偏执,却是对文学谨慎之风的诠释。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炼了字,方使文章不落入“套板反应”,也不会落人下乘。
40、当时老师给我们看改编电影《窈窕淑女》(MyFairLady),奥黛丽·赫本主演。
41、这一回我们要介绍的戏剧是来自萧伯纳(GeorgeBernardShaw)的《卖花女》(Pygmalion)。你也许对它的中文译名特别陌生,但你又对它的英文原名似曾相识。没错,便是那个经常萦绕在耳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那么,我们今天这一期便从这一专业名词的解释开始吧~
42、萧伯纳的剧是希腊神话Pygmalion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