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论语名句解读【文案74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5 13:33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论语名句解读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2、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名句解读)。

4、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巧言令色,鲜矣仁。(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5、(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6、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7、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8、(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没有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巧言令色,鲜矣仁。(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06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名句解读)。

12、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呢?与朋友交往,是否有不真诚的地方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4、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18、(译)孔子说:“君子不会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会因为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19、(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白话文释义: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3、(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24、(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5、(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26、(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27、(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28、(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9、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31、(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32、(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33、(译)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34、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

35、(赏析)孔子的这几句话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

3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7、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外出就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修行实践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再在书本文字上下功夫好好学习。”

38、(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3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0、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41、(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42、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43、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5、(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犹如浮云一样。”

46、☞田字格里写汉字和数字,这是标准的格式!

47、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48、(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4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0、(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5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2、(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53、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5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55、(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5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5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杀身成仁)

58、(讲解):到了一年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后凋谢的。

5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6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6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2、(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63、激发兴趣。《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64、(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65、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66、(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7、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岁月还可以迎头赶上。

68、(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69、(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70、(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71、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像大牛车没有輗,小马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行走呢?”

72、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周南关雎》

73、(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上一篇: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文案111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