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歌词教学设计
1、在车窗外面徘徊 是我错失的机会 你站的方位 跟我中间隔著泪 街景一直在后退 你的崩溃在窗外零碎
2、短讯的桥梁 将暧昧期拉长 我们的感情蔓延滋长用文字培养 在虚拟土壤
3、通过同学们的词意疏通和阅读体会分享,我们可以发现,《浣溪沙》《采桑子》和《如梦令》写的多是生活感触,给人的感觉较为轻松、较为细腻,《相见欢》抒发得则是国仇家恨,视野有更宏大,情感的冲击更为强烈。这两类词的风格迥异,前者属于词中的婉约词,而后者则偏向豪放。下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走进这四首词,进一步感受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方文山歌词教学设计)。
4、 课堂导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许嵩《千百度》中有歌词“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此词源自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歌曲《千百度》哀婉缠绵的基调与《青玉案·元夕》类似,以该音乐作为课堂导入,既引人入胜,又便于营造情感氛围。在讲解姜夔《扬州慢》时,以许嵩《庐州月》作为导入音乐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庐州月》歌词“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月也摇晃人也彷徨/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就是出自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5、转身离开。分手说不出来。海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
6、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初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7、总之,这是一节富有诗意的课,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曼妙绝华的境界。并且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主要由“融合意境”“谨严精神”“形式的安排”和“灵感的捕捉”四个环节构成,承转自然,且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大气从容有深度,师生合作充分,较好地践行了新课标教学理念。
8、①回顾上节课对内容的总结,结合课下注释、赏析及资料卡片,总结每首词的主题。
9、高三(14)班的孩子喜欢听歌,周记本里经常有同学会抄录一些歌词。歌词,也算是一种文学形式,有时,我就在想流行歌词为什么比现代诗还要受学生的喜欢呢?于是,我就留意了学生抄录的歌词,并尝试着把歌词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歌词表意露骨,缺乏文学的美感和艺术性。而学生却对这些歌词了如指掌,反而文学精品中的现代诗却备受冷落。我想这需要引导,如果有机会,我想给同学们上一节诗歌和歌词的对比课。而这个想法因为思考不深入,很长一段时间就被我搁置了。
10、芙蓉水面采,船行影犹在,你却不回来。——(千里之外)
11、你将爱宣判死刑 却不给我 说服的原因 我的爱被囚禁 哭的很任性
12、主题参考: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伤春悲秋、家国情怀、历史兴衰、人民疾苦、个人抱负、山水田园、闲适生活……
13、2008年到2020年,这是姜明慧担任语文老师的12年。
14、任何主题都能够变成一首歌,所以不要小看你身边的任何事情。
15、犹记得一年多前曾举办过“歌词大会考”活动,很多网友对于我将自己创作的歌词词句重新批注、溯及源头,以及说明典故出处,并且将其中消化成考题一事,反响颇为热烈,也开始了解到原来“中国风”歌词里竟也有那么多的含义可以发掘。
16、 这是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不加标点,情感相连。
17、这不是方文山第一次与教育扯上关系,尽管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还是音乐人、作词人。
18、通俗文化与教育方式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不能太过遥不可及,得接地气,得贴近生活,才能真正被人接受。
19、他的诗虽然很短,但是当场十分钟左右能有这样的作品,实属难得。于是,我接过这首诗歌总结道:我觉得这首诗送给高三的你们特别合适,路灯照亮了你们脚下的路,台灯照亮了你们梦中的道路。
20、当代的流行音乐,也称为通俗音乐,它与严肃音乐相对,通俗易懂、易在青年中流传、具有时代特征音乐的泛称,包括通俗歌曲和通俗器乐曲,题材多以反映青年心声为主。乐队常以电声乐器为主。演出时多采用服装、伴舞、灯光和舞台美术等综合手段,以渲染气氛,多以歌舞结合方式。通俗音乐具有时代性,流行快,消失也快。(12)
21、电视墙 吵杂的情歌还在拼命播放 我安静在闹区等来电铃响 有一些话打好了却不敢传 怕收到讯息的你在为难
22、省下翻字典的时间(不要笑,我就真的翻过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