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资料
1、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介绍孔子的文章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高尚的治国之道.孔子全身画像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经济思想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教育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2、(汉)司马迁: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简介资料)。
3、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台湾地区早在400年前,清道光年间迁居台湾地区一支人。协会于1999年就进行发动工作,但当地孔氏族人对参加本次续修也存在思想顾虑,迟迟没有回应。经过不断接触和宣传发动,在今年2月才成立分会。
6、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孔子世家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长、包罗内容丰富、谱系完整的族谱,已作为世界上长的家谱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特别是2009年新版的《孔子世家谱》,全谱共80册、3万页、2000余万字,共录入孔氏族人约200万人。
8、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9、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郭东门。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弟子终把孔子寻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10、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集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孔子文言文籍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1、■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12、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3、陈亢。陈人,字子亢,又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论语》中三次提及,但都是对孔子不信任的问话,如《学而第一》篇第10章记载他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张第十九》篇又他有问子贡 “子(你)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答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还有一次问伯鱼(孔子儿子孔鲤),大意是说,你是夫子之子,夫子有没有专门给你特别教诲开小灶①。
14、目前登记族人超过190万人(民国谱收录56万人,新增140万人),其中女性为20万。原先报道的孔子后裔为300万,是根据人口普查推算的孔姓人口。但是姓孔并不一定就是孔子后裔。我们根据调查情况推算孔子后裔人数大约为180~200万。调查登记的范围以达总数的90%以上(很多支派本次续修仍然没有登记女性,或登记不全,一些支派至今不愿意参加续谱)。
15、面对这样的攻击,耶稣会士们不得不起而反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国礼仪之争”。在这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争论中,两个阵营的传教士们写出了大量的书信、论文、回忆录、书评……其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涉及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尽管论战的每一方都夸大了自己所熟悉和更具说服力的方面,但将他们所写所言综合和总合起来,倒也向欧洲人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华帝国的方方面面。当然,在所有这些关于中国的描述中,耶稣会士们的作品影响面更广,功效也更大。这既得益于他们能获得生动及时的信息——因为他们在中华帝国的上层社会编织了足够深广的关系网,也得益于他们掌握着大量丰富真实的资料——因为他们一般都精通汉语,有较好的中国文化修养。
16、本院的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入学时间来划分,一共分为六级,刚入学的分在初级班,院内考试通过后才能在第二年进入二级班。今年四月份开学的初级班报名人数为160多人,我们开了六个班来容纳新生,年龄在20-30岁之间,其多为拉普拉塔大学的在校生。在我们的六级班里有位老奶奶70多岁了,来此已学习了近七年,目前还在,算是我们这资格长的老生了吧。
17、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18、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9、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20、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21、在我刚来到阿根廷时,代表拉普拉塔孔院与各大学打交道期间,我明显能感受到他们其实对中国人存有偏见,在阿根廷人先入为主的观念里只认为旅阿华人是来赚钱的,跟做文化搭不上边。比如有次我在首都听了一场关于博尔赫斯的研究讲座,在中场休息时与主办方聊了起来,他们吃惊地问我居然中国人也懂博尔赫斯,我回击道:“博尔赫斯在中国已相当出名,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
22、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
23、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5、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26、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7、至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死后登上圣坛,成为圣人。既便是汉代,对孔子的贬损也没有完全禁绝,可见学术与思想的争论始终存在。庄子损他,韩非子骂他,高手之间的论战为历史增添了许多耀眼的花絮。
28、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29、(汉)司马迁: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30、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人,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3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随母颜姓,氏孔,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2、我们看到,这里的孔夫子,已然是一位世俗哲学家。这个形象虽说简单,但却更接近真实的孔子。它出现在《路易十四时代》第39章《中国礼仪之争》中。在撰写《中国礼仪之争》一章的过程中,历史学家伏尔泰不会不考虑:中国人为何对古代贤哲孔夫子如此尊崇?孔子学说不仅滋养了中国这个古老而高度文明的国度,而且还两次同化了外族入侵者,那么,如此智慧、如此富于教育意义的孔子思想其实质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高度关注人类思想史的伏尔泰肯定不会满足于一般的、表面的了解,他必然会反复阅读所有能找到的书籍,认真研读思考,然后才有可能去描绘出我们在上文提及的那个道德先师孔夫子的形象。
33、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34、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35、孔子说,自己15岁那年,脑洞大开,开始发愤图强努力读书,所以说十有五而志于学。30岁的时候,孔子创办了所民办学校,可以靠着学费和劳务费来养活自己,所以说三十而立。40岁的时候,孔子奠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民办学校也越办越好,所以说四十不惑。
36、1770年,伏尔泰在《哲学词典》中坦陈他对研究儒学的热情:“我认真研读了他(指孔子)所有的著作,我做了摘录。我在那里边只找到纯正的道德,没有一点江湖骗子的色彩。”伏公的《页边笔记》和札记本都向我们证实了上面那段自述的真实性。在《页边笔记》中,举凡涉及孔子,涉及儒学的著作,伏尔泰都做满了标记,画满了下划线;而在札记本中我们也能找到诸多有关儒学的笔记,有时甚至还有他整段整段抄录的孔子语录。此外,他的个人藏书中也收藏了大量相关书籍,这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证实了伏公所言为真。
37、公西赤。鲁人,字子华,通称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论语》中提及五次。他曾自述其志趣是“愿意好好学习各种事务,在宗庙祭祀或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司仪的赞礼人”⑥。孔子称赞他“束带立于朝,司使与宾客言也”⑦。
38、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39、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一年后做司空,再升为大司寇,期间亦行摄相事。
40、之后我与该负责人就他说的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究其原因,首先是翻译方面,把中文书籍翻译成英语的比较多,但翻译成小语种的还不是那么普遍,这与小语种翻译人才的匮乏有关——这里我指的是中译西人才。在中国,各机构和大学内都有人在不断从事西译中的工作,但鲜见中译西人才。西译中主要由中国人来做,中国人了解自己的母语,知道该如何把握、整理文意并用恰当的词表达出来。但在中译西方面,通常就得交由外国人来做了,他们像中国人了解汉语一样了解他们的母语,他们知道如何才能译出更适合本国人口味的话语,比如莫言、麦家等很多作家作品的外语版都是由外国人翻译的。
41、当然,伏尔泰对儒家学说的研读和领悟,是有一个渐变过程的。他越是深入阅读和思考,也就越是了解了儒家的思想价值。这个价值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
42、唐代(包括唐)以前家谱作为政府选仕和望族联姻的重要依据,一直由政府官修。家谱私修只是五代门阀制度衰落后的事了。孔氏家谱开始为手抄本,北宋元丰八年才刻版印刷。此后各地支谱续修不断,历史上合族大修有五次。
43、(原文)16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注释)(1)患:忧虑、怕。
4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5、公哀。齐人,字季次。孔子曾经说:“天下无行,多为家臣,仕于都,唯季次未尝仕。”②可见他很清高,不肯屈节于贵族。
46、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47、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里面宣扬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48、宫廷类: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加强封建统治秩序,纷纷标榜“崇儒尊孔”,对孔子后裔“恩渥备加”,衍圣公定期朝觐,专折奏事,与朝廷和各级官吏关系密切,孔府档案中有很多表笺奏章、朝会纪实、来往公文等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
49、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50、■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51、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52、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53、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54、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5、对他做的那样。”伏尔泰的尊孔敬孔不只停留在口头上,且付诸行动。根据散落在伏尔泰作品中的各种片段描述,我们可以推知,为了能向中国“哲学家之王”表达敬意,伏尔泰在他拥有的三处住宅的每一处都设了一间“孔子室”。1760年,当杜尔哥到伏尔泰在瑞士日内瓦的寓所“快乐庄”拜访时,伏公安排他的贵宾住在一间挂有孔子像的房间里。
56、曾皙。鲁人,字皙,即曾参之父(《家语》作曾点,字子皙)。 《论语》中提及一次。他的思想比较超脱,《论语·先进》记载他的志趣是弹琴唱歌,形容的是王道之下的民众甘其食安其俗乐其服,孔子甚为赞赏。
57、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58、原文:《淮南子·人间》篇记载说: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
59、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