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故事有哪些
1、“平时碰见像给车链上点油了、换个铆钉啊,块把钱的东西他都是免费的,但没想到他给我换电机竟然也能免费!”南拿村冯运道的电动车电机坏了,本想着怎么也得三四百元,但问了宋永祥,却说一分不要。原来,宋永祥经常去合作厂家参观学习,他知道,凡直流电机一年内坏的可以免费换新。
2、和朋友乘车几次经过多胜楼,朋友指着多胜楼问我:那是什么楼,感觉还有点好看,什么时候去看看?
3、衔哀:心中含着悲哀。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韩愈的故事有哪些)。
4、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里面,有一段对世间无常危脆之相的描述。经中说道,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四大和合的聚合之体,因此都会面临四大分散的死亡。但是有情众生因为我执未断的缘故,是不能从这种生死流转之中解脱的。
5、从韩愈的文章来看,事实清楚,这状子递上去后,显然跟李实的政策背道而驰,大唐盛世,像这样的惨象,不仅李实们不乐意听到,皇帝本人更不乐意听到,韩愈便得罪了李实,终被贬到阳山,做县令去了。
6、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连州知州石炳璋从阳山拓韩愈真迹,将“鸢飞鱼跃”四字刻于燕喜亭右后侧的卧龙石上,后有何健的楷书题跋:“韩公大字世罕见之,乾隆壬寅,健秉铎阳山,得四字于土人家,为之勒石。”韩愈“鸢飞鱼跃”石刻见于山东潍坊十笏园、广东潮州韩文公祠、广西贺州小西湖、肇庆七星岩等地,影响颇广。
7、庆幸的是,一年多以后,韩愈还是被召进了朝廷。韩愈的沉浮,又一次展开了自己人生壮丽的政治活动。
8、梦事中所讲的“丹篆”即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书之,笔画呈云迥篆书。韩愈明确反对佛教信仰,但颇信道教丹药。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实际上并无兴趣。对于韩愈梦中会出现“丹篆”,可理解为两点:第一就是韩愈对文学的追求所产生的梦魇,他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笔势特别,所以便在梦中以人们常见的“丹篆”显示了出来;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韩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据秦汉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来的。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行为思想皆可影响其睡梦中的境况,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9、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正月,韩愈从潮州刺史调任到宜春(古名袁州)刺史。虽然他在宜春只有短短的9个月,却依然爱民如子,为宜春百姓做了几件突出的事迹,政绩突出。
10、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11、多胜楼脚下周围刻着许多古代名人名言,带小朋友来这里玩耍,还可以顺带讲讲多胜楼以及这些名人的故事。
12、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
13、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14、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是韩氏祖宗坟墓所在地。
15、? 同时,他又和″永贞革新的"骨干″柳宗元、刘禹锡、韩泰有很好的交谊,并极力赞助削平藩镇割据的斗争……
16、? 其实,韩愈的高成就是在文学方面,无论是文是诗,他都是开宗立派的首领人物。(后略)
17、韩愈一篇祭文驱退鳄鱼的事传开后,唐宪宗知道韩愈对朝廷的忠诚,于是下诏将韩愈诏回京城复职。传说,韩愈接到诏命返京途中,路经家乡东都洛阳时暴病身亡。上报朝廷后,被安葬在洛阳北面的河阳。传说,韩愈是诈死身亡,实际上,他是随侄儿韩湘子在洛阳隐居下来,终修道成仙了。
18、市场有了,还要设身处地付出善行义举,做力所能及的善事。2003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路过谷旦镇李村加油站附近,看到柏油路面上好多啤酒瓶玻璃渣,约200多米长,各个车辆都绕着走,他们都怕扎破轮胎。当时看到这一幕,我想,咱是韩研会会员,不同一般人,应学韩愈为民为国,给群众方便。于是,就到加油站借来扫帚,用了一个多小时时间,清理了两小纸箱玻璃垃圾,放在路边,让收破烂的车带走了。熟人风趣地对我说,永祥,你是修车的,路面上玻璃渣能给你生意赶快,对你这不是个好事吗?我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两码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咱是唐代大清官韩愈老家人,干事要给韩愈争光!加油站职工和熟人听后异口同声向我举起大拇指称赞。
19、春夏秋冬,这里有四种颜色,总有一种颜色贴合你的喜好。
20、韩公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1、韩愈并不理会王庭凑的说话,他对王庭凑说,朝廷已经批准你为节度使了,你为什么还包围了牛元翼呢?话没说完,王的部下们纷纷来到韩愈的面前,开始叙说对田弘正的不满,韩愈却说,你们不是已经把他杀了吗,还有他的家人,难道你们还不满意吗?我来的目的很明确,你们是要归顺,还是想反叛?他看那些将领们手足无措的样子,又追上了一句,只要撤了对牛元翼的包围,就算是归顺。听到此,王庭凑马上下令,照办。
22、唐宪宗时,官居刑部侍郎的韩愈向皇帝上书《论佛骨表》谏阻皇帝迎“佛骨”进京。一心想长生不老的唐宪宗盛怒之下将他贬到偏远的潮州去做刺史。传说,韩愈在冬天顶风冒雪到潮州赴任。途中遇到一人在雪地等候他,这人正是他那多年前远游求仙的侄子韩湘。已经成仙的韩湘迎住叔叔说:“叔叔您还记得当年花上的句子吗?说的就是今日之事啊。”韩愈向人打听这里的地名,当地人告诉他,这里是“蓝关”。于是韩愈嗟叹再终于有点相信侄子韩湘有仙风道骨,能预知未来。韩愈对韩湘说:“我就你那诗联凑成一首完整的诗吧。”说完,赋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韩湘》。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各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传说韩湘想点化叔父随他修道,被韩愈拒绝。他就护送叔叔到潮州赴任。潮州有鳄鱼为害百姓很严重,到任后的韩愈写了篇著名的文章《祭鳄鱼文》以驱逐鳄鱼。韩愈将这篇文章在河边设祭焚烧后,所有的鳄鱼都乖乖退出了潮州地面,不再为害百姓。据说,这主要是韩湘子施仙法相助,迫使鳄鱼逃离潮州的缘故。
23、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
24、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25、其实,韩愈不仅只是诗和文学上的成就,韩愈是一代大儒,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他在政治上的成就,才是他一生中亮的那束光芒。
26、敛:同“殓”。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
27、自韩愈开了仰山求雨的先河以来,从此千余年里,地方官吏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前往仰山古庙祭典,后来发展到“仰山行祀几半天下”。
28、?当然,韩愈的政治态度和哲学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他虽出身″庶族″地主家庭,却站在"豪门贵族″一边反对″永贞革新,一再骂″革新派″的领袖王叔文、王伾、韦执谊为″三奸″,是″小人乘时偷国柄″……
29、“年、月、日”:此为拟稿时原样。《文苑英华》作“贞元十九年五月廿六日”;但祭文中说十二郎在“六月十七日”曾写信给韩愈,“五”字当误。
30、好了,借古喻今,先聊到这,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31、▣ 广告/合作:139-7055-1163 189-7054-6368
32、去年:指贞元十八年(802年)。孟东野:即韩愈的诗友孟郊。是年出任溧阳(今属江苏)尉,溧阳去宣州不远,故韩愈托他捎信给宣州的十二郎。
33、韩愈是一个文化人,韩愈的骨头却是硬的,他自幼受儒学的教育,懂得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一个朝廷命官,都要爱护老百姓,视百姓为自己的衣食父母。老百姓糟了难,连生活都不了,甚至开始饿死,即使这样,还要交纳那些苛捐杂税,这其实就是逼良为娼的节奏了,做为一个监察御史,韩愈总不能坐视不管。
34、可能是因为各自学业忙,也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直没有一起去看过多胜楼。
35、在韩愈的推荐下,李贺顺利通过地方的初试,被地方保举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当时一些人忌妒李贺少负盛名,以李贺父名“晋肃”与“进士”谐意犯讳为由,剥夺了他参加殿试的资格。韩愈听说以后,特别写了《讳辨》一文,为李贺打抱不平。文中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遂不得为仁乎?”尽管韩愈的辨护很有力,但仍无多大效果。后,李贺只能失望而归。
36、走在洒满阳光的小路上,和着微风阵阵,心情都会不自觉变好,但是也只有极少数人会为它驻足。
37、 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目旱〕
38、走累了,来这里坐一下,喜欢拍照的朋友会觉得这里是一处的背景墙,不远处就是高耸的多胜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多胜楼显得更加壮丽。
39、 很多人以为韩愈这首诗是贬官宜春后所作,其实不然。这首诗出自《祖席得秋字送王涯刺袁州》。唐元和初年,韩愈好友王涯被贬袁州,韩愈为其送行,临行以诗送别,写下这千古名句。诗曰:“淮南悲落木,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原本是想安慰一下老朋友,但老天却给韩愈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没想到14年后韩愈本人也被贬袁州,有时候,命运真会捉弄人的。
40、这大概是韩愈当官后的第一次人生的大的起伏。有些人,便在人生的这种起伏中,低下了高昂的头颅;而有些人,则更加高昂起了自己的头颅。而韩愈则属于后者。他经历了这次政治风险之后,没有被挫折击败,而是在挫折中更加坚强了自己人生的信念。
41、这个角度的多胜楼气势雄伟,让人忍不住在此停留,这样的古建筑讲求一种对称美,每一个角落都显得那么的一丝不苟。
42、 韩愈到任潮州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了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竹竿山”。
43、贞元19年冬天,韩愈任监察御史,上任仅二个月,长安好几个县遇到百年不遇的干旱,不仅春夏没有降雨,而且秋天还霜降,老百姓几乎没有了收成,然而,当时的长安市长李实,为了讨好皇上,稳定自己头上的那项乌纱帽,不止一次地对德宗皇帝说:“今年虽旱,而谷甚好”。完全不顾百姓死活,强收税收,横征暴敛。
44、罢去:贞元十六年五月,张建封卒,韩愈离开徐州赴洛阳。
45、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由宣州至长安应进士举,至贞元八年春始及第,其间曾回宣州一次。但据韩愈《答崔立之书》与《欧阳生哀辞》均称二十岁至京都举进士,与本篇所记相差一年。
46、因为学习生活的琐事,内心也会变得浮躁不安,快节奏的生活方法让我们无法平静自己的内心,这时候你是否会选择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选择来多胜楼散散步。
47、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48、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49、想要了解一座建筑的前身,就从它的名字由来开始,据资料记载,多胜楼的由来,是因为韩愈当年来到宜春做刺史,历时9个月,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50、这件事被唐朝李肇记录在《唐国史补》一书。当时的韩愈不但哭得稀里哗啦,而且遗书都写好了。剧情虽然有些夸张,不可否认韩愈也是吓得不轻,后的地方官得到求救消息,赶忙派人上山把韩愈救了下来。
51、以“抵斥异教,风节凛然”著称的韩愈,任宜春刺史时居然祈雨仰山;而且为了祈雨,宁愿神灵降罪于个人,其爱民之心天地可鉴。果然不久天降甘霖,大地复苏,百姓激动万分。雨来了以后,韩愈又写下了《谢雨文》。
52、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掩,扬州之
53、道长们联合署名提案申遗的“洞天福地”,到底是什么?
54、后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此年九月,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长安
55、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
56、韩愈在奏章中举了前代信佛皇帝的例子: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但汉明帝才做了18年皇帝,之后的宋、齐、梁、陈、魏,都很信佛,但都短命。只有梁武帝在位48年,但后被侯景逼得饿死台城。如果佛祖有灵,为什么不救他们呢?由此可见,佛不足信。
57、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韩愈曾与客人共登华山,到达山巅后,发现四周险峻异常,估计没有办法迈步。在惊恐万分的情况写下遗书,发狂大哭。华山所在的华阴县县令想尽办法,才将其救下。
58、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59、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8;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60、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61、耿兰:生平不详,当时宣州韩氏别业的管家人。十二郎死后,孟郊在溧阳写信告诉韩愈,时耿兰也有丧报。
62、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侍郎,人称“韩吏部”。
63、韩愈的上谏,符合事实,体恤百姓,完全是处于一片对大唐的忠心。然而,韩愈却不懂得这官场的黑暗,命运可想而知了。
64、吾上有三兄:三兄指韩会、韩介,还有一位死时尚幼,未及命名,一说:吾,我们,即韩愈和十二郎。三兄指自己的两个哥哥和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韩介的长子)。
65、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杀,裴度救援才被贬为潮州刺史。据《新唐书·韩愈传》,韩愈刚到潮州,就听说境内的恶溪中有鳄鱼为害,写下了这篇《鳄鱼文》,劝戒鳄鱼搬迁。
66、 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
67、第二天,韩愈又来寺中,碰上了首座和尚,便问首座道∶“昨日我问大颠禅师春秋几何?他不回答我,却取出一串念珠,说了句什么昼夜一百不知是什么意思?请你告诉我吧。”那知首座不回答,只是扣齿三下而已。
68、 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
69、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70、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
71、 梦事中所讲的“丹篆”即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书之,笔画呈云迥篆书。韩愈明确反对佛教信仰,但颇信道教丹药。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实际上并无兴趣。对于韩愈梦中会出现“丹篆”,可理解为两点:第一就是韩愈对文学的追求所产生的梦魇,他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笔势特别,所以便在梦中以人们常见的“丹篆”显示了出来;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韩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据秦汉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来的。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行为思想皆可影响其睡梦中的境况,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72、(译文):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韩愈派遣部下军事衙推秦济,把羊一头、猪一头,投入恶溪的潭水中,送给鳄鱼吃。
73、在如今的宜春,不光有昌黎阁,还有昌黎书院、昌黎广场、昌黎亭、昌黎巷、昌黎路、昌黎论坛——这些都是为了纪念韩愈为宜春所做的贡献而建立的。
74、 韩愈曾任吏部侍郎,当时吏部的吏员中令史的权势重,因为是吏部过去常关锁着,等待选补任命的官员不能到吏部来见面。韩愈上任后,将关锁放开,任凭候选官员出入,他说:“人们之所以怕鬼,是因为见不到鬼;如果能够看得见,那么人们就不会怕鬼了。”
75、10月份的天气像捉摸不透的“女朋友”,阴晴不定,早中晚温差较大,这个季节一天换两套衣服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这个季节也是适合出游的季节。
76、一天,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卢小姐和颜悦色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常有之事。家父总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只是屡屡受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
77、与韩愈同时代的诗人贾岛,是个著名的苦吟诗人。
78、 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
79、韩愈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宜春人民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不少书院和楼阁来纪念他,其中就包括多胜楼,多胜楼经考证,建于宋朝。地点在当时的州府内,也就是现在的二符巷附近。
80、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1、此诗让人感觉,韩愈只不过是一介文人,白面书生,骨子里有一种柔情似水的小男人情怀。可实质上,韩愈却是柔情侠骨。
82、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眼前的一切让人不自觉想慢下来,忘记生活中的所有烦恼,此刻只想用心感受周围的一切。
83、?他反对暴征暴敛,关心民间疾苦,却又轻视人民,说什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84、卢小姐一方面敬慕韩愈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愈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不知该如何规劝。
85、 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
86、传说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到京都郊外野游,美丽的自然风光引起了他的诗兴。曲江池边的树上有很多小鸟,池子不远的地方很幽静。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他触景生情,赋诗一首,诗中说:“闲居少邻井,荣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他对后一句用“推”字还是“敲”字更合适,把握不住。因此,他在回去的路上,骑着毛驴苦思冥想。毛驴驮着他进城以后,他没有觉察,不知不觉迎头闯进了已经身为高官的韩愈的仪仗中。仪仗官员赶忙迎头拦住毛驴,而这时的贾岛还是思考“推”字或是“敲”字,根本没有注意到毛驴已把他驮到了韩愈的马前。
87、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88、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89、 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亻心〕〔亻心〕〔目见〕〔目见〕,为民
90、而大多数本地人,早已习惯了它们的存在,年轻的后人们,甚至不知道它们的故事。
91、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连州知州石炳璋从阳山拓韩愈真迹,将“鸢飞鱼跃”四字刻于燕喜亭右后侧的卧龙石上,后有何健的楷书题跋:“韩公大字世罕见之,乾隆壬寅,健秉铎阳山,得四字于土人家,为之勒石。”韩愈“鸢飞鱼跃”石刻见于山东潍坊十笏园、广东潮州韩文公祠、广西贺州小西湖、肇庆七星岩等地,影响颇广。
92、韩愈还是一种榜样,后任的官用韩愈来激励自己,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尽力做到吏治清明、治政有方。老百姓也用韩愈为样板,来衡量、监督、评价一代一代的官员。
93、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94、《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象的变幻。令人读来,虽觉十分详尽,却又颇为烦琐。
95、从前,有位教书先生,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看谁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
96、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 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 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结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 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97、他将别人眼中有些卑微的流动修车活计打造得红红火火,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喜欢向他“求救”,因为宋永祥不仅会修车,还会讲韩愈故事。他修车又好又快,他讲故事接地气儿、带着孟州味道。
98、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99、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100、 游玩尽兴之后,韩愈想要下山,突然发现上山是别人帮忙的,可是下山更加艰险。华山素来以险峻著称,古时的华山更没有什么护栏。所以几次尝试下山都失败的韩愈坐在一处涯石边是无奈地嚎啕大哭啊,忽然想到一计,他用随身携带的纸张写了封求救信扔下悬崖。这封信终被山下采药人发现,并被通报了官府。之后官府派人上山救下了被困的韩愈。
101、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马说》被选入初中课本。
102、董丞相:指董晋。贞元十二年(796年),董晋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宣武军节度使,汴、宋、亳、颍等州观察使。时韩愈在董晋幕中任节度推官。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
103、韩愈卫士大喝一声,将贾岛拖下毛驴,带到韩愈马前。韩愈一看是个神志不清的读书人,就询问原因。贾岛老老实实讲了自己面临的难题。韩愈一听,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饶有兴趣地停住马和贾岛讨论了好一会,后,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说完,韩愈请贾岛骑上毛驴,和自己并辔而归。之后,连续多日将贾岛留在府中,共同探讨关于诗歌中的学问。两个人终成为好朋友,韩愈不罪贾岛,而共同推敲学问,也就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