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国藩简介
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清朝曾国藩简介)。
2、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d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治军重视精神教育,***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文化文学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12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思想学术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
3、他在致其弟信中说,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4、三十而立,三十岁应该是一个男人精力旺盛的时候。可曾国藩刚过而立之年,就经常感到耳鸣疲劳,而且还严重。
5、意思是说,办事要学会如何用人,而用人要学会如何知人。(清朝曾国藩简介)。
6、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位于双峰县东部,东边与南岳衡山相邻。因四周群山环抱一盆地形似荷叶而得名,曾国藩故居就座落在这片荷叶中。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风景秀丽、风水奇异,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7、“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历史常以惊人的相似重演过去的一幕幕悲喜活剧,达至事业顶峰的曾国藩同样不得不面临中国古代历史的盲点与困局。
8、 “卖国贼”对于一个一心想要,增强国家实力的大臣有多沉重。而且当时的曾国潘已经年老,在此事件发生不久后,甚至身患重病去世。对此有些学者认为,曾国潘很有可能承受不住,因为天津教案督办不力的打击,进而让身体病重更深。
9、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军事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10、生前出版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家书》,另还著有《挺经》、《冰鉴》等现代畅销书。
11、 当时的人,怀疑法国天主教借传教之名,拐卖妇女儿童,因此聚集在一起,围在天主教外面,希望能讨个说法。此事被认为是清朝官员督管不力,因此在两方相遇之后,起了冲突。激烈争吵之下,天津县令遭遇枪击,中方有人受伤死亡。此事被群众所知后,群情激奋,冲到教堂内,对法国臣子及传教士和若干修女,进行报复。
12、他的孙子曾广铨,精通英,法,德,满文字。是清驻韩,德大使。
13、如此种种,才是曾国藩一生的真正“立功”所在。
14、入情入景地想,曾国藩的确需要个小妾贴身给他挠痒痒,可能害真不是为了什么女色。
15、曾国藩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有他的书籍、他的事迹等等。《曾国藩家书》既是写给亲人,又是写给自己。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对亲人深深的关切,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这本家书足以可以用来教导后人,尊老爱幼,励精图治。曾国藩的《冰鉴》是识人用人的书籍,对现在的管理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代李鸿章就是得到曾国藩的赏识一步步提拔起来的。
16、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处处体现对林则徐的仰慕钦佩之情,当得知林则徐逝世,遗产分配时,曾国藩这样写道今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每柱田宅价在内。公存银一万,为祀田,刻集之费在外。督抚二十年,真不可及。当曾国荃受排挤归隐时,曾国藩也以林则徐为榜样鼓励他。
17、曾国藩之死的细节是留存了下来的,看似无事,吃完饭,散个步,突然脚就麻了,长子曾纪泽把他背回屋,跟着就不行了。
18、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是毋庸置疑的,“文正”本就是对于文官评价高的谥号,并且大清一朝,一共只有八人获此谥号。
19、纵观曾国藩一生,其有功也有过,功还是大于过的,而且他的智慧还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过人之处——毅力顽强、智慧过人、勤俭持家、修身养性等成就了他的丰功伟绩。
20、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后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
21、据史书记载,曾国藩厉害的就是识人用人之术,曾为清朝推举了15个总督(相当于两/三个省的联合省长)、14个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22、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23、有称赞曾国藩的,就有辱骂曾国潘的,谁也不可能让大家都喜欢你。有些人就骂曾国藩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卖国贼”、“汉奸”、“反动头子”、“刽子手”;也有人说曾国藩是“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24、曾国藩是清朝的大臣,他的出发点,自然是为了清政府的利益,包括后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他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被很多人诟病,甚至被称为“曾剃头”“刽子手”。如果曾国藩是一位农民,那他自然会拿起锄头反抗清政府。
25、是不是说得挺衰的,还有更衰的,三十二岁时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良可恨也。”
26、因为有如此多的病痛缠身,曾国藩曾在四十八岁时说自己的身体如七十岁的人。
27、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28、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制度,在乾隆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格局,并且按照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的顺序,进行地位的排序。
29、所以,按照获封的爵位高低来排序,由高到低分别应该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毕竟李鸿章的一等候是死后追赠,故排在左宗棠之后。
30、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能进能退,见好就收,方为上人。况且起兵反清,也是一桩冒有极大风险的“活路”,弄不好会惹来杀身灭族之祸。即使成功登上九五之尊,又得经历一番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他对湘军攻入天京后烧杀掳掠的残忍暴行一直负疚于心,认为这支军队已失却当初的朝气与血性,变得暮气深重,无以约束。
31、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满了六十虚岁后,他的身体更是危机重重。这一年二月二十九日,因为出任直隶总督后看文件过多,曾国藩的右眼突然失明了,左眼也仅仅只能看个模糊影子。
32、严重的皮肤病除了让曾国藩浑身难受外,还严重消耗了他整个人。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每当军事不利时,他身上便”癣痒异常,手不停爬“,以至于爬得浑身出血而仍不止痒。”左腿已抓搔糜烂,皮热作痛。“有时双腿血肉淋漓,”两腿皆烂“。
33、要说龙袍加身对他没有半点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国人内心深处都有着浓厚的帝王思想,只是有人表现得十分强烈,有人沉隐于潜意识之中。
34、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位名臣无一例外都进入了贤良祠。
35、然而,曾国藩的精气神,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也早已不复当年饱满。老了,老了,虽然明知“两宫才地平常……皇上冲龄”,亦无可如何。
36、曾国藩,湘军统领。建立湘军,消灭太平天国,主导洋务运动。
37、《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做人的高境界为,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在中国历史上立言着有之,立德者有之,立功者亦有之,然而真正同时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人却为数不多,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他有写《曾国藩家书》教导后代,有写《冰鉴》识人用人奇书,在晚清时期维护清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38、曾国藩还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招募。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承袭了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募兵思想。曾国藩对绿营的编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弦更张。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曾国藩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自统领至兵勇都是逐级进行募选,改变了绿营中“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但也明显暴露了建11立私家军队的用心,并从此就开创了近代中国“兵为将有”的先例,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也就初显端倪了。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且不说其同时代的湘、淮将领以曾国藩为楷模,就是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新军时,还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
39、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40、曾国藩在朝为官,老家湖南也有些老亲旧眷穷亲戚。曾国藩从未忘记。每月寄回家中一些俸银,要求儿子拿出一部分接济贫苦人家:堂伯某某,孤苦一人,生活无着,给他二两。庄西二嫂,丈夫病亡,母女二人,生活困难,资助三两。类似情况,反复叮嘱,从不间段。
41、主要还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时代限制了他,虽然另一方面也是时代成就了他。
42、曾国华,国藩六弟,咸丰八年十月阵亡于三河。
43、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都是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
44、曾国藩是一位正儿八经的湖南人,从小开始接受良好教育并成绩优异,喜欢看书写字读诗文,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晚清时期的湘军就是他发起创立的,随军出征镇压起义也是曾国藩本人挂帅。曾国藩一生为国家做了很多事,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后官至两江总督和武英殿大学士,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被后世的人称为“曾文正”。
45、 左宗棠: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46、从三十一岁,也就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起,曾国藩的日记中就开始有耳鸣的记载。他在家书中说:”常耳鸣,不解何故。“又说:“总以耳鸣为苦。”
47、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沪局选送事宜”。此后,曾国藩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同治十二年(1873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曾国藩主要成就政治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9“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48、爱护身体,勤俭持家,修身养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曾国藩创办湘军,镇压叛匪等无不对身体和精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曾国藩平时注重爱护身体,保养真气,静坐养气。在《曾国藩家书》里面可以看到曾国藩对家庭长辈的关切,对晚辈的谆谆教导爱护有加。
49、文言文增加了阅读障碍,各种专业术语更加晦涩难懂,让想读这本书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读懂了,空有理论却不知如何实际操作。
50、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51、至于立德、立言,从传统角度,曾国藩也算做到了。然而,还不够。
52、曾国潘,湖南人(1811—1872),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
53、“中兴四大名臣”均担任过地方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并且都是朝廷倚重的股肱之臣,品阶上是一致的。·
54、中国古代,对于“圣人”的标准是极为严苛的,三代以下,只有孔子能称圣人,孟子都只是亚圣。
55、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56、还没完,自从三十多岁起,曾国藩还发现自己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不能多说话。话说多了,就感觉异常疲劳。这一情况越往后越厉害,后来发展到只要连续说上十来句话,就会觉得”气不接续“,”神气疲惫不支“。
57、曾国藩之所以这么说,还有一个原因。这一年,他又不幸患上了眼病。为此曾国藩在日记中说:”不能看书,眼蒙如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