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1、《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2、 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
3、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4、 ①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提出有教无类。
5、l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6、孔子的爱集中在人,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合侧重于亲情人伦。而孟子,也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他更由人及物:“仁民而爱物”。
7、l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8、l 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9、不是枸泥于它的科目,而是着眼它智能结构的全面与和谐。因为素质教育所致力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与。
10、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水平高低不能通过学习转换吗?那要你这样的老师干吗?
11、l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
12、“礼治”与“仁政”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依据“礼”与“仁”而提出的管理原则与管理方法,今人概括为“礼治”与“仁政”。这一概括体现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核心为人本主义、仁爱主义、中庸主义和理性主义,即所谓的“仁、义、礼”。在具体方法上,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要重教化,“富而后教”,轻刑罚,并反对过度榨取,要把人当做人,给予人起码的生活条件。他还提出要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树立君主。
13、孔子的教学从不是满堂灌、填鸭式,而是问答式、对话型。整部《论语》,就是他与学生交流的课堂实录。
14、l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5、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16、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
17、《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18、l (《卫灵公》)
19、所以,孔子和孟子都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普通人,只要学会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琴棋书画等娱乐技能,可以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就可以了。不要向智力水平低的人讲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他们听不懂,也学不会,会越来越痛苦。教育不应该是人越来越痛苦,应该让人越来越字自信,越来越快。
20、l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21、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题干中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终身学习,B项出自于《韩诗外传》,《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手记载:孔子燕居,子贡摄齐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休焉”。……孔子日:“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这句话的意识是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一个人应该是到了棺材的时候才能停止自己的学习。与题干意思相符,因此,本题选B。A项出自于《庄子·养生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项是梁启超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治学是一件终身大事,修身更是一件终身大事。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项出自于《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22、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重要的材料。
23、回复”面试“ 可获得面试密训课程信息及中冠名师在线指导
24、意思是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应该像爱亲人那样仁爱百姓,像仁爱百姓那样爱护万物。
25、 孔子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状,来决定教什么。不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东西。这一点,与儒学宗教化以后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26、l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
27、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28、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29、l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30、这些课程,德、智、体、美,样样俱全。既有人文涵养,又有自然知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应该成为我们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参考。
3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2、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3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34、l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注》)
35、2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的。
36、他把“为学”与“为人”等同起来了,并且把一个人的品德教育放在知识教育之前。即明确了这样一个理念: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37、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38、因此,讲孝悌,讲忠恕,讲家国情怀,讲天人合一。从而,开创了儒家爱的教育的完整体系。
39、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40、l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41、 ③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育内容。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2、孔子的这些教育主张,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终身教育”、“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等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孔子教育思想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为教育目标的,其目的是通过这样的仁人君子去传播他的“仁爱”思想。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对仁人君子的“德”与“才”提出了“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标准要求,把教育目标具体化。
43、l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44、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45、孟子:孟子的教育方法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
46、l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47、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48、l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49、回复”课程“ 可获得总部及各地市开课新详情及中冠名师在线解答疑惑
50、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始出处。
51、《论语,先进》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他们各有特点,各有专长,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52、听孔子话的颜回穷困潦倒早早就死了,不听孔子安排的子贡发财了。
53、在这种历史情势下,孔子创办了第一所“私学”,开始授徒讲学。相传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贤者中又有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54、“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资质高下……这是教育的平等与公平。
55、l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56、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7、孔子是中华文明甚至是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辉的一枚精神符号,他的许多言行是留给后世弥足珍贵的教育财富。
58、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9、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告你挖一个墙角你不会挖其他三个墙角,就不在你身上浪费时间了。对于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生,孔子是一丝耐心也没有的,不去白浪费唾沫星子。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吗?
60、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追求知识,接受教育。孔子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授徒不问出身,这促使了人才的向上流动,符合当时底层人民的心声。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新颖说法,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差异在学习上有其不同的影响,应该按照各人的性情天赋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61、l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62、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63、也就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若思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儿,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儿,那就不再教他了。
64、宰予在守丧几年的问题上把孔子的脸打肿了,孔子无话可对。宰予出去后,孔子背后又骂开了:“予之不仁也!……”
65、 家长在制定教育计划的时候,好能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好经常去教育咨询机构,随时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基本状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这样做,不仅成功率高,而且成本更低。
66、知行合一。孔子的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不单纯传授理念和知识,而是要求付诸实践。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不只是复习,也包含着练习与演练。他对人的评价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主张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67、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68、 孔子强调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机会。也就是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他们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地取得进步。这一点也是与西方主流的的完形教育理论一致的。孔子竟然在没有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的前提下,在几千年以前,就能提出这样科学先进的教育理论。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孔子确实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教育家。
6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 ( )
70、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71、l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72、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73、l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74、l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75、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