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人性本恶是什么意思【文案73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8 09:48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人性本恶是什么意思

1、但有些人的生存资源足够时,还会不折手断地去掠夺更多的资源,而这必然会伤害到其他人的生存利益,是为恶;还有一些人,他们的生存资源不足,或者足够时,他们会舍去一些资源去帮助或者救助他人,有时不惜牺牲生命,是谓善。

2、天性是天生的。就像我们《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它这个性本善,实际就指的是天性。有些古人讲人性本恶,这里的本恶实际就是指禀性。习性是可以善也可以恶的,天性指挥它就是善,禀性指挥它就是恶,它只是工具而已。

3、秦国人其实很适应这样的生活,因为秦国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化底子,但中原人很看不惯,更看不惯的是,如此一个寡廉鲜耻的国家竟然成为天下富强的国家,真让人情何以堪。荀况要想纠正李斯,首先必须承认这难堪的现实,但他接下来提醒李斯:

4、0上乘的法是住在鸟窝里的人讲出的(上课实录)(人性本恶是什么意思)。

5、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时就要好好珍惜当下有限的时光。当我们意识到万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时候就要学会求同存异。

6、如果人性本恶,那么礼义是怎么来的呢?《荀子》回答说:

7、由欲望衍生出来更具社会色彩的便是利益。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永恒的,其一是运动,然后就是利益。如果说欲望尚有好坏之分,那么利益就是一个纯粹的中性词。人类所有的缺点均来源于利益,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否认自身的缺点,相反,正是为了欲望的满足和对永恒利益孜孜不倦的追求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试问,谁不自私,谁无恶念?趋利避害乃自然法则。可恶的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虚伪的人类始终狂妄自美!人类永远也无法逃脱自己编织的牢笼!

8、在荀况看来,如果人性本善,社会就不需要圣人,也不需要礼义,只要每个人都顺着天性发展,社会自然就很美好。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战国七雄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谁都在抢地盘,抢人口,抢财货,即便在不抢的时候,大家也都惦记着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乱象呢?当然是因为天下缺少圣王,礼义约束不住人心,恶的本性都被释放出来的缘故;

9、的确,“伪”在《荀子》那里就是“人为”的意思,但杨倞和《四库全书》的编辑说对了结论,却搞错了训诂过程。“伪”应该是个形声字,右边的“为”是它的声旁。这种错误很常见,经常有人把汉字用会意字的解读方法解读出深刻的涵义来,其实呢,很多字都不是会意字;



10、那么结论是:人性本恶!这个恶,当然不是一般认知上的凶恶、大恶,甚至十恶不赦,而是一种与生具来的基本生存占有本性,也就是私心。以下给出几点证明:

11、《圣经·列王记上》第3章第16至第28章(新译本)“智慧的判断”:有一天,有两个妇人来见所罗门王。其中一个妇人说:“我主啊,我和这妇人同住;她与我在房子里的时候,我生了一个孩子。我生了孩子以后的第三天,这妇人也生了一个孩子。我们都住在一起,除了我们两个人在房子里以外,再没有别人。

12、我们对三性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以后,设计你的人生就比较容易了。我们要知道,天性是全权负责的,如同像老板一样,像皇帝一样。禀性好像部门经理,他负责营销,他负责招商,他负责文化推广。习性就像手底下的员工,指哪打哪。我们很多人误把禀性当成“我”,把习性当成“我”,这个就错了。

13、后,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虽然这个问题争不出结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起码,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应当是稳定的:你相信人性本善,就努力做个好人。既然是信念,就应当牢牢坚持,就应当持续去发善言、做善事,而不要被各种反例所动摇。

14、我的答案是:我们只能具体来看待。我们必须要明确是非,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对恶行,应当斥责讨伐,哪怕因为暂时的压力不能批评,起码也要保持心中的正义感,无论如何不要同流合污;对善行,应当支持呵护,哪怕暂时有困难,也应当坚信善良的价值,保持希望。

15、而人们行为的界限或者说道德的底线,应该是不伤害他人的利益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而不包括让他人获得他们想要的利益。即我们常说的,每个人拥有不妨碍别人自由的自由。同时,我想应该加上一句:每个人不承担损害自己自由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责任。

16、道德,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相对于法律来讲,道德规范强制性较差,一般是用社会舆论来打击违反者。所谓人言可畏,流言杀人,就是道德的力量,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制裁。道德分两种:如果是平等关系,道德就是一堆本质上自我的人,为了达到共赢的目标所约定的一些社会规则,简称公序良俗。比如近亲不得结婚,比如不能坑蒙拐骗偷,比如要尊老爱幼。如果是不平等关系,也有很多虚伪的道德,只是让一部分人遵守,而制定者从来没有准备遵守的,因为这些道德,就是为了制定者的利益。这种道德,是奴隶的道德。比如三从四德、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比如婚前守贞从一而终。不管是什么样的道德,它都是一种社会规则。你是否应该遵守规则呢?作为社会人,你当然要遵守规则,就像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做人也要遵从道德规则。因为突破规则你会受到处罚。不管这种规则是否善良正义,是否符合人性,它既然存在,就有约束你的力量。但正如开车的人并不总是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人们也并不总是遵从道德规则。那么人们是否要遵守道德呢?这取决于两个方面:违反该项道德你是否会受到处罚;你内心的欲望是否强烈到接受违反道德的代价。第二项里边,欲望与道德的斗争结果,不仅与受罚的后果有关,还与内心道德感的浓度有关。内心的道德感,就体现为人的善恶。是否会受到处罚的关键,一是是否会被别人发现;二是如果发现了,别人会不会激烈的反对宣扬。比如一般嫖娼被认为是不道德,但事实上大街上到处是洗浴按摩。这个事实足以证明所谓道德约束力,在这里是失效的。那么什么时候内心的冲动强烈到违反道德呢?人是不自控的生物,他的欲望强烈的要求被满足,有时候根本不会考虑这样做是否道德。人饿了,去偷去抢也要活下来;人性欲来了没有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渠道解决,就会去自慰去强奸去嫖娼去偷情;人虚荣心上来了,就有可能为了别人的看法而触犯法律和道德。当以观念为表征的理智不足以控制人的行为的时候,人就被本能控制了,也就谈不上遵守道德了。人是受本能和观念双重力量控制的生物。本能是先天的,观念是后天的,两者经常要打架。很明显,道德属于一种观念。有些人的道德,是被洗脑后的从众产物,有些人的道德,是来自于自己独立的意志和选择。显然后者更有力量。人是否遵守道德,终不过是本能和观念交战之后的结果,是利弊权衡之后的产物。利弊权衡有两个极端情况:(人性本恶是什么意思)。

17、(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8、这论点有道理吗?有道理,它就像说“大象耳朵像扇子”一样准确。但这个结论成立吗?不成立,因为“大象不像扇子”。

19、再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人口增加了,多余的食物可以支撑一部分人不事生产,成为专事杀伐掠夺的战斗部落,这部分人渐渐成了新的利益群体,对其余部落和本部落的非管理人员实行统治,只在其同伙内部讲道德,这就出现了奴隶社会,由于食物的增多,战俘作为奴隶的价值超过了作为食物的价值,所以又有了不吃人的道德(但在任何大饥荒等极端环境中,人吃人又出现了);

20、“人之初,性本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人类内心美好愿望的寄托。矛盾的观点,事分善恶,人类无法回避自己的缺点。其实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只是一味虚妄,非但不承认自身的缺点,反而冠冕堂皇的为之辩护,亲手把自己推进了“人本恶”的深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名言吗,我且问你?

21、戴震等人认为,理与气是一体的。“天地之性”和“义理之性”是相同的。作为人的物质基础的血、气、心和知就是性。除此无它。而血、气、以及心知就是欲、情、智。因此欲情智就是人的本性。性中有智,智辨义理从而向善。智无义理人则从恶。因此,戴震认为,人必须靠性中之智来约束性中情欲,如此就能成为善。反之人则从恶。

22、而赵国也好,齐国也好,都属于“窃国者为诸侯”,来路都不正。

23、在荀况看来,楚国为什么会失败,失败以后为什么会陷入内乱和分裂,就是因为楚国没有以礼治国,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的约束,那么人心既不会齐,也不会稳,一点小动荡就很容易引发大溃败;如果李斯有机会反驳,他应该会这样说:

24、如果只论成败的话,乱世就是拼下限的时候。谁更没下限,谁的赢面就更大。用《周易》的辨证精神来看,坏事做到,就会物极必反,变坏为好,这也就是《庄子》所谓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荀况是赵国人,讲学主要在齐国;

25、每个人,都是光暗同体,人性善恶集于一身的。

26、孔子讲到,谁还能够进出不从门户走呢?”户“这里指门户,老师问不从门走,从哪里走啊?上课的时候第一反应,“窗户”,露馅了,这不就是偷心不死吗!?虽然小时候经常喜欢爬窗户,但这也太不靠谱了......现在流行,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不要说窗户了,只要能够达成目的,估计连烟囱也爬了。想到了一个词”旁门左道“,我想可能是一个意思,就是为了名利,不择手段,投机取巧,不走正道。也想到上节课老师讲到的“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想到自己也时常喜欢shortcut,走捷径,抄小路,明显是以前开车的时候喜欢插队,走共公交车道超车,闯黄灯......这两年跟着老师学,倒还真的少了一些这样的猥琐行径......其实当时孔子说这句话,也是影射世人不行正道,颠倒梦想。

27、孔子提倡,人类应以善爱为本,以仁,义,理,智,信而立身,养性,修德,从而排除恶念。

28、而西方则认为“人性本恶”,尤其是西方宗教,认为所有的人生来有罪,要用一生来忏悔、赎罪,只有笃信上帝,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即原罪说。

29、0一本《空谷幽兰》历经廿五载,终成电影《隐士》(内附电影完整版)

30、但我们还知道,二程和朱熹也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为什么程朱理学既推崇孟子的性善论,又批评荀况的性恶论,还要教人努力读书呢?貌似很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我曾经讲过,他们把人的天性分成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是善的,后者是恶的,所以人要通过学习,摒弃气质之性里的恶,恢复天命之性里的善。说得浅白一点,天命之性有点像个幌子,是一个理想值,气质之性才是每个人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性善论和性恶论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性善论也要强调天性之恶,但因为有了天命之性这个美好的理论值,能照顾人类的自尊心;

31、 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等人认为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力图排斥异己,互相谋算、陷害与残杀,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象狼一样。

32、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后天教育影响力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性,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一心向善的善人,被逼迫到忍无可忍也可以有恶行为;凶神恶煞的恶人触动了心底的柔软,也可以有善行为;人性是复杂的,并不是非此即彼。

33、人的本性在于“能够”,而不在于“是”什么,“能够”是一种潜能、趋势和力量。

34、以上三种路径其实并不矛盾,甚至可以相辅相成。朱元璋就是典范,一方面宣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用大情怀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认干儿子,用亲情笼络能人;一方面把重要将领的家属扣留下来当人质,谁叛变就灭谁全家。荀况肯定看不上这种黑社会做派,但朱元璋毕竟大赢家。

35、小孩子的特征一方面源于他对世界认识的有限,另一方面源于他能感受到来自父母亲人的保护。

36、“女(rǔ)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

37、那活着的孩子的真正母亲因为爱子心切,就说:“我主啊,把那活的孩子给她吧,千万不可杀死他!”那另一个妇人却说:“这孩子既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开吧!”所罗门王回答说:“把活着的孩子给头一个妇人,千万不可杀死孩子,这个妇人确实是他的母亲。”以色列众人听见所罗门王如此断这个案件,都很敬畏他。

38、您说人性本恶,一个人一心求真,不喜欢说谎欺骗,那么求真不就是把自己恶的一面理所应当的表现出来了吗,那么人应该说谎和欺骗吗?或者真的东西不对,那么追求品格素质这些是不是假的东西?后真和假谁是谁非?

39、一般认为,遵守道德是善的,违反道德是恶的。那么道德是什么?

40、我们先来看一看上述这些主要观点的来龙去脉,以得出我们后的结论。

41、道德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不是玄之又玄单凭精神来确立的东西。作为一种秩序,道德的背后是利益制衡。没有制衡的秩序是虚假的,没有力量的道德也是不真实的。没有强力制衡,就没有真正的道德,就是丛林秩序,就是弱肉强食,就是胜者为王。

42、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3e47063f0100u2rc.html

43、善恶往往与自私或无私的概念相关。因为人本性自我,在与他人发生联系之时,自我再前进一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他人,自我就变成了自私,中性的自我就成了恶性的自私。如果自我扩大范围,为了他人的利益放弃自身利益,自我就变成了无私,中性的自我就成了善性的无私。

44、“人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敢于承认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人们总是这样教育下一代。

45、承平日久,人类社会日渐文明,丛林价值观逐渐被充满温情、美好的文明价值观所掩盖,人们似乎越来越道德,社会似乎越来越公平,生存似乎变的越来越容易,于是人们把现在拥有的一切进步和文明当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东西,把人性善、公正等等人类稀有的美德当成是天生具有的,反而对于人性与社会的黑暗一面缺乏洞察,对罪恶与贪婪等等人性深藏的恶缺乏认识与警惕,渐渐失去应对恶的力量与见识,面对残酷的真相视而不见,给其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

46、西方谚语:正因人性本恶,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

47、荀况和霍布斯同样生活在乱世,同样得出了人性本恶的结论,同样想到在原始的自然状态里,人和人的关系必然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但是,在这些基础上,霍布斯推出了主权论,荀况却推出了圣人制礼的说法。如果我们请克鲁泡特金来评理,他会说:“这两位都忽视了人类重要的天性,那就是合群。”

48、我们能看到的是,劳资矛盾是很复杂的一回事,形势不同、时代不同,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不同,所以没办法拿出统一的结论。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资本当然是强势;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资本又确实是弱势——比如近国家下发了关于延长假期的通知,确实有不少企业主遇到了困难,工资必须照发,而收入却几乎为零。

49、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到底人性是善是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50、荀况继续说,圣人为了改变这种恶劣的局面,这才树立君主的来统治人们,彰明礼义来教化人们,设置刑罚来制止为非作歹,使天下成为善的局面。如果没有圣人的这些良苦用心,我们的社会就会是众暴寡、强凌弱的样子;

51、不尽然,人所做的每个决定都会受到环境、心态、周边人的影响。在一些情境下,“善”可以变“恶”,“恶”同样可以变“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善”“恶”去评判一个人。善人被逼急了也会杀人,恶人同样也会有善举。同样,一个人的性格也不能一定而论。他可能事业心强,同时也可以相夫教子,他可能善于交际,同时也可能内向孤僻。不是人类善变,而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的不同性格特征。

52、圣人都是擅长作伪的人,也就是擅长扭转天性的人,圣人和坏蛋的天性其实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圣人也和我们一样是天生的坏蛋。只不过圣人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后天的努力变恶为善,还能影响别人来效法自己。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在这里,天性其实没区别,但后天教养不一样;

53、墨子兼爱,要舍小我为大我,博爱世人;杨朱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所以连书都不写,一字不传。两都均是理念上的。

54、这就是说,单纯追求利益的话,反而得不到利益,追求仁义才能获得大的利益。利益只是“不便”,多也只是“小便”,仁义才是“大便”;这番话是讲纲领,讲结论,接下来该怎么解释才是要紧的。

55、我们都在歌颂大地母亲孕育万物的同时对于落在自己身上的一点点灰尘也无法容忍,对于其他的事物也是抱着同样的态度。

56、后来客服给我们安排住酒店,但陪同的马师傅说他住房车,在酒店躺下后,我想不会是因为我们住了酒店所以师傅就要住房车吧,是他把酒店让给我们了吗?越想越过意不去,我和老公达成一致,第二天晚上我们住房车或者自己再另外掏钱住酒店吧。第二天一早问师傅为什么要住房车,他说因为同行的师傅打鼾,自己比较敏感,所以觉得一个人睡房车安静。由此,放下心理包袱,在师傅们的悉心安排下又欢快地畅玩了。

57、0《Noblesse·望》专访赵崎老师与他的穿越

58、孔子和荀子,是从不同的起点,和人之《初》性本善,和人性《本》恶,正反两面解读人性,是殊途同归,相辅相承的理论学说。

59、荀况一定会很不服气地说:“严复翻译西方社会学,把‘社会学’译成‘群学’,把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翻译成《群学肄言》,这都是从我的书里学来的。我才是社会学真正的祖师爷!克鲁泡特金先生,我在天堂读过你的《互助论》,你确实很会论证人类的合群天性,但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合群需要怎样的条件?”

60、这里只讲真东西,喜欢我们内容的小伙伴别忘分享哦~

61、所以,简单声称“资本一直是弱势”,就是盲人摸象。但是,拿资本在裁员时候的强势来论证目前资本“没有遇到困难”所以“不值得同情”,这也是刻舟求剑。

62、《马太福音》18章中耶稣也强调:“你们若不能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耶稣在四福音中也多次强调天国中都是像小孩子一样单纯善良、信心满满、精力充沛的人。

63、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认为人性绝非在“初生之顷”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随着环境和教养的不同,“性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和不断完善的。

64、这个问题,要从《劝学》篇说起;《荀子》全书,第一篇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劝学》篇,成语“青出于蓝”就出自这里。《劝学》篇的第一句是全文的纲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向终身学习者致敬”;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上周刚刚谈过的《庄子》名言,人不应该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

65、这件事让我反思,一个旅游产品不恰当宣传导致的问题,我向平台反馈应该是正确的做法,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伤及无辜。虽然因为自己的正常利益,但伤及无辜是我不愿意的,我会不忍心不安心,宁愿自己掏钱住酒店也无妨,不觉得吃亏而觉得心安,这是一种选择,是善的一种表达。这种小事很好解决,但是很多事,为了大局着想,只能做正确的事,做长期对大部分人友善的事,因为小善可能造成大恶。

66、墨家的性“素丝”论,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67、在新疆的旅途上,具畅想的是睡赛里木湖的风景里,晚上看日落早起迎朝阳。可是,晚上十一点多我们到达一个酒店的停车场,师傅说今晚房车就停在这里,我们住在房车上,开车的师傅们住酒店,而产品手册描述的本应该是睡在赛里木湖景区的房车上,当看到现实与想象差距太大的时候,我跟客服小妹妹反馈,师傅们也在积极解决,过程中有人可以理解我的反应,有人可能认为我矫情,停在哪儿不一样,反正都是住在房车里。

68、一个国家追求富强,无异于饮鸩止渴,后一定倒霉。秦国虽然强大,但每天都在担心其他国家会联合起来灭掉自己,这种日子有什么好?我们看看历史,夏朝曾经很强大,结果被商汤王灭了;商朝曾经很强大,结果被周武王灭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的成功并不是仅仅靠着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而是长期推行礼义的结果;

69、比如文明礼貌,这就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伪”。从训诂角度来看,唐朝学者杨倞(jìng)作过一部《荀子注》,说“伪”是一个会意字,单人旁加一个“为”,表;示“人为”。但凡不是出于天性而是出于人为的,都可以用“伪”来形容。后来《四库全书》的编辑们很推崇这个见解,说那些骂《荀子》的人搞不懂训诂,误以为《荀子》提倡“伪”这个概念是教人欺诈;

70、但是人生在世谁能没有一点私心?所以我们需要理解与包容。

71、倒回去二十年,我还参加过几次辩论赛,“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是经常选择的辩题。那时候,我还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但是现在我已经知道,这完全是个伪问题。而伪问题,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72、实验的结果令人惊奇。对于第一组学生,他们对晕倒的演员视而不见,甚至有几个同学从他身上直接跨过去。而第二组学生全部对他伸出了援手。

上一篇:敬酒祝福语【文案31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