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讨武氏檄文名句【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11:10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讨武氏檄文

1、苍蝇恶得混其声,蟋蟀安能窃其号,有射武后得位不正之嫌。

2、用现代的话说,《讨武氏檄》不接地气,太不八卦,毫无槽点。这篇檄文成就了骆宾王的文坛地位,其政治意义却是雷声大雨点儿小,倒是和徐敬业的反武大业差相仿佛。

3、武后……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

4、史籍保存下来的军事檄文并不多,其中比较经典的要数隗嚣的《讨王莽檄》、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等。

5、骆宾王的童年就是这样一个大写加强版的别人家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艳羡目光。

6、宋之问抬头一看,发问者乃是长明灯下正在打坐的一个老僧,于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搔着头说:“白天拍了几张好照片,想吟首诗发个朋友圈来的~”

7、近日,崇庆中学一学生写的一篇《檄小卖部文》。是为批判学校小卖部的。

8、骆同学不仅是文学神童,从小还颇具个性,从他9岁时一首描写月亮的诗中就可以一窥其性格棱角:

9、可叹,可赞!诚不愧为高节之士也!



10、公元683年,唐高宗一命呜呼。

11、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12、(骆宾王公元684年)

13、比如出名的就是替川妹子郭姑娘出头写了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的长诗,痛斥卢照邻的朝三暮四和移情别恋。

14、在整个唐朝的各种史料中,完全没有所谓武则天害了自己的女儿去构陷王皇后的记载。

15、这首诗,后世之人一直搞不明白骆宾王到底是在送谁,也许,他送别的正是自己。

16、同时骆宾王还利用骈文的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不愧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不朽名篇。

17、檄文写于王勃入沛王府两年后,也就是668年。

18、而一生孤傲的骆宾王,若真如传说中遁入空门,晨钟暮鼓之中,也许他会收获人生的另一番心境:与世无争,淡泊宁静。

19、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20、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二、讨武氏檄文名句

1、15年前,义乌,乌伤县骆家庄。

2、《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这篇檄文时只是笑,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句时,大惊失色,“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武则天被骂而不以为忤,反而指责宰相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这是很耐人寻味的。骆宾王以这篇檄文名动天下,尽显“笔阵横扫千人军”的文采风流。

3、可见,为了打好这第一枪,曾国藩在宣传方面是狠下功夫,扩大了这篇《檄文》的影响力。

4、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5、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6、面试官看起来很温和:“年轻人,今天的题目就谈谈你对高节之士的看法吧。”

7、高宗原本就不喜欢王皇后,武则天入宫生子后更是如此,而萧淑妃也连带着被武则天给对付得惨兮兮,小公主夭折以前,武则天的地位已无可撼动,她完全没必要以女儿作为代价。

8、这哪里是什么自荐书,简直就是一次放飞自我的个性宣言,这要碰上个心胸狭窄的领导,让你卷铺盖走人也并不夸张,好在道王爷人是真的不错,也确实认可骆宾王的才华,所以并未因此为难他,但升职之事肯定是不了了之了。

9、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10、C59DB所以《讨武檄文》除了控诉武则天的暴行,就是站在李唐天下的角度用犀利的文笔大打感情牌。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直接表现出李唐王室的可怜境地,连武则天本人读到这句都感叹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能为她所用。文末的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就是在打那些自诩忠贞的重臣的脸了,口口声声先帝待我有多好,但是如今却毫无作为,以至于天下都是她武则天一个人的了。

11、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12、外国侵略者通过武装和宗教入侵中国,引起中国人民、尤其是南方数省人民的反感和仇视。太平军的拜上帝会在中国没有根基,无异于外国侵略者通过宗教来入侵中国。曾国藩在檄文中抓住宗教问题大力攻击太平军,这样就孤立了太平军,把太平军和所有有爱国心的中国人对立了起来。

13、想必当时义乌孩子们调皮捣蛋时听到多的一句话应该就是“你瞧瞧人家骆宾王”,“你有人家骆宾王一半也行啊”……

14、在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有这样的句子“农不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

15、过程中,面试官不时颔首,脸上始终保持着得体而恰当的微笑。

16、“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

17、领导一片好心,你统统拿去喂狗,完了还劈头盖脸把领导教训一顿,谁也没让你写假简历啊,你完全可以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写嘛!

18、附刘安之宅以上升,遂成仙种,此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典故,有射支持武后上位者,或亲近者因而受益之嫌。

19、惟尔德禽,固非凡鸟,有射武后之嫌。

20、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三、好一篇讨武氏檄

1、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2、分享到朋友圈丨点右上角···分享

3、女皇不愧是女皇,一针见血,一语成谶!

4、脍炙人口的檄文,总能挠到读者心底的痒处,让人不由自主地吟哦传诵,也让人透过檄文,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时代。

5、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骆宾王写下了这首的《于易水送别》。

6、第利用封建礼教攻击太平天国。

7、对待同组合的好哥们都是这么铁面无私,普通人那就更不用讲什么情面了!

8、“我认为历史上的伯夷,叔齐和介之推都是高节之士的代表,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高风义节,诚为世人楷模;介之推割股奉君,却功成身退,不图荣华;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仕,宁可抱树焚死,亦不恃功图禄,其节昭昭,永垂青史……”

9、这种描述的出现,更可能是因为宋代的士大夫,为了强调以史为鉴,反对后宫外戚干政。

10、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如“操作檄文以达诸郡”(《三国演义》)。

11、哎,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怪社会啊!

12、载于尚书的《牧誓》,是有史可查早的古代檄文,发布于周武王伐商的后一战——牧野之战前夕。可能是距今太过遥远了,《牧誓》骂人骂得一点儿也不歇斯底里,反而很有一点云淡风轻的味道。文中讨伐纣王的主要理由,是“惟妇言是用”,就是说,因为纣王听从妲己的枕头风,所以周武王要“行天之罚”,替天行道。

13、让我去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吧,风云际会,击水三千!

14、放旷山林固然自在潇洒,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状况却日渐拮据,在现实的压力下,曾经耻于“自荐”的骆宾王只好改变初衷,在近50岁的年纪又开始东奔西走,投简历找工作。

15、骆宾王终用生命践行了他对李唐王朝的忠诚与诺言。

16、战前的声讨已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大清国望穿秋水的期盼中,湘军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踏上了镇压太平军的主战场。

17、《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篇檄文。此文开篇即历数武则天之累累罪恶,层层揭露,有如贯珠,事昭理辨,并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写起兵讨武之正义性,气盛而辞断;后向敌方晓以赏罪诱胁。全文综合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18、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适,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谷、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19、侍御史所在的部门叫做御史台,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检察院或者反贪局,侍御史的职责是“纠举百僚,推鞫(jū)狱讼”。

20、前路纵然艰险,然舍身为君,何足惧哉!

【axxzhouaxxyyflongdd】四、讨武氏檄文解析

1、元明之际还谈不上什么民族意识,华夷之辩却早已有之,朱明驱逐蒙元,使华夏对异族的心理优势,从以前的民众潜意识,上升为形而上的信仰,进而绑架了社会舆论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任何动摇与质疑都将被口诛笔伐。即便是满清重演异族统治之后,这种对周边蛮夷的无视与轻蔑依然根深蒂固。

2、此文名为《讨武曌檄》,但武则天自名“曌”是在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称帝以后的事,可见此题目为后人所改,此文原名应为《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3、因为在王府中任职时间不能超过一定期限,几年之后骆宾王期满下岗回到山东兖州悠悠然过了12年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

4、连痴男怨女的爱恨情仇我都要站出来主持正义,面对江山易主的大事,想让我置身事外,作壁上观?!对不起,做不到!

5、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惊问是谁写的,继而感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此檄的锋芒犀利,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6、接着写李敬业讨武是势在必行,民心所向之举,因此义师,声势夺人。在一番严厉的声讨后,作者接着描绘徐敬业一方师出有名,表现了义师的声威和必胜信念。

7、骆宾王在文中例数了武则天的种种暴行,这一点在每一篇檄文中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文中并没有写明讨武之后的奖励。陈琳的《讨贼檄文》中就明确了杀掉曹操奖励不仅有金银等物质奖励,还可以加官进爵。两者不同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相比东汉末年,唐朝时已经是文化大一统的帝国,礼仪道德对百姓的影响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在于对阵双方的不同,曹操和袁绍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二者有旗鼓相当的实力,而李敬业和武则天之间的差距则过于悬殊,一方是帝国名义上的掌权者,另一方仅仅是被贬的臣子,檄文本身都是为了获得其他封疆大吏的支持。

8、《讨曹操檄》给后世的嘴炮文人提供了第二个大杀器——查出身。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反过来就是老子狗熊儿混蛋,这种亲属连坐同样绵延千年直至当今。将个人的德行与出身简单粗暴地对接起来,笔者信手拈来风轻云淡,读者顺势脑补深以为然,看人看出身不愧为中国人的传统,无需多言。

9、连被骂的人都忍不住击节赞叹,可见这篇大字报写得是有多好!

10、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贵族的长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随着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着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11、曾经的骆宾王虽然已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但他那百世称颂的昂扬诗篇,高洁挺拔的人生姿态却将永远奔腾在初唐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传奇的那一朵浪花。

12、道王李元庆是李世民的弟弟,对骆宾王的才华颇为赏识,幕府三年之后道王有心提拔于他,但破格升迁又不合乎规则,于是就想让骆宾王写一篇自荐书“自叙所能”,这在唐初是选拨公务员的普通做法,就好比我们今天找工作首先要写一份漂亮的求职简历一样。

13、骆宾王对武则天罪行的揭露,对李唐王朝的忠诚、说功,对义师起兵的宣告等都用了急促的节奏和变化的句式,使文章的气势咄咄逼人,让读者无庸争辩而不得不服从。

14、第把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说成是“外夷”的代表者。

15、千年之后读来仍觉凛凛之生气!

16、武大娘临朝称制,废帝夺权,一边血洗李唐皇室,一边贬黜元老重臣。

17、不同意很容易,但要站出来反对却很难。

18、曾国藩越想越激动,趁着高昂的情绪,稍稍理了一下头绪后,挥笔一气呵成了针对太平军的《讨粤贼檄》(以下称《檄文》)。写好后,他命人大量誊抄,在大街小巷四处张贴,不管是喧哗的闹市还是偏僻的乡村,几乎人人皆知。

19、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十一月,徐敬业起兵仅仅三个月,就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20、其实,这是两种文化的较量,不伦不类的拜上帝会自然不是有数千年的孔孟文化的对手。没有根基的太平天国就这样悬在半空,一阵风都能把他吹走。

【axxzhouaxxyyflongdd】五、讨武氏檄文

1、是啊,人生本不过就是一段旅途,有人谨慎行事,务求一切尽在掌握,有人敞开怀抱,期待所有未知风景。只要是自己选择并喜欢的,每一条路就都是对的。

2、你猜的没错,这个网红BOY正是初唐四杰中具传奇色彩的骆宾王。

3、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4、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就写于此时,其文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5、短短18个字,生动活泼,意境清丽,而又自然流露出童稚的天真烂漫,此作一出,在当时即掀起刷屏狂潮,男女老少齐呼“神童”,使得这个7岁孩子一出场就成为初唐诗坛的现象级小网红。

6、纵观其一生,以传奇登场,以传奇谢幕,是初唐诗坛上一位别具一格的猛人。

7、武则天从临朝称制到称帝的一路上本就饱受天下人的诟病,但她依旧凭借一个女人的身份做到了后无来者的位置上。骆宾王的这篇《讨武曌檄文》不仅以其文笔和内容名传天下,其背后的故事还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面对暴政时的真实想法。

8、骆宾王(640年-684年),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做。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说身殉,一说终身隐居。

9、其中,逃亡的说法流传广,而灵隐寺巧助宋之问的故事就是逃亡之说的传奇演绎。

10、据说,檄文传到武大娘手中后,她本来当成公号闲文读着玩,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时,只是微微一笑:“老娘的罪过也不过如此嘛,有啥大不了……”

11、第一条评论:好诗!尤其第二联,遒劲壮丽,实为点晴之笔啊!

12、宰相们都是大唐的拥护者,因为武则天的存在,对于武氏,他们给皇帝的建议,都是小心,远离这个女人,或许她会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13、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

14、后,说是考官郎小肚鸡肠也好,说是骆同学“图样图森破”也好,总之原本唾手可得的功名就这样功亏一篑了。

15、嗯,万事皆已备,只待金榜题名时!

16、总之,曾国藩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一心要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本来是清政府卖国投降,他在《檄文》中却反诬太平军是外国侵略者的代理人,为太平军的起义号召制造了很大障碍。其实,太平军从本质上讲是一场中国农民起义,只是在表面层次利用、吸收了一些西洋文化。

17、理论上来说,这种官职好像也很适合骆宾王这种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人。但是,现实不是演电视,骆宾王也不是包青天,所以既没有江湖豪杰来相助,也没有王朝马汉在身边,就他这种分分钟得罪人的性格,放在现实中那就是的2集死啊!

18、很,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非造反宣传队队长骆宾王莫属。

19、生平出色的五言律诗《在狱咏蝉》就是狱中所作:

20、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