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氏族志
1、主编步金萍:大概30万。
2、三番五次寻根脉,百虑干思琢玉篇。
3、鲜卑拓跋氏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很大程度上都是仰仗着崔浩这个人,依赖着崔浩背后的崔氏家族。
4、感谢会长步金萍,统一族谱筹建中。
5、传家风|扬正气,请关注
6、唐朝贵族姓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
7、1997年,荆楚《黎氏族志》编纂完成,首卷大16开精装603页,列为10篇,各篇分章叙事。其中第一篇《族史源流》、第二篇《谱序文摘》、第四篇《传记、文录》、第七篇《“训、规”,格言》、第十篇《宗、支世系》,主要从先谱中选录;第三篇《名流谱》、第五篇《派语、录、表》、第六篇《迁徙创业》、第八篇《艺文掌故》、第九篇《文史辑录》为新增篇目。第二至六卷平装,按各宗、房、支世系设立专卷。
8、唐太宗李世民对于这一制度不悦,所以对于谱牒的编撰、调整,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比如在唐朝初年,山东士族拥有着很高的社会声望,他们对于门第、婚姻要求甚高,唐朝朝中大臣希望能够与山东大姓联姻者更是趋之若鹜。为了改正这种一味追求门第士族的社会风气,贞观12年,唐太宗颁布《氏族志》的制定标准:“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梁,左寒畯”后人如此评论《氏族志》,它的出现撼动了以往的门阀制度。
9、痴迷族志誓成编,决效愚公感应天。
10、宗亲群人数超过50人,可在平台展示。
11、“尚官”的修订原则。
12、通过修撰《氏族志》,唐朝很多不是士族出身的功臣获得了士族地位,而没落的门阀士族受到了进一步的压抑。自南朝灭亡后,便受北方士族轻视的江南士族,被《氏族志》正式列为士族,恢复了声望。按照唐朝新情况重新排列的全国氏族等级,取代了分裂时期的小国士族等级,造成了一个以李唐宗室为首,以外戚、功臣和关中士族为重要辅佐,以山东和江南士族为次等辅佐的新统治集团,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唐朝廷在全国的统治。
13、命表公,行一。元皇庆二年(1312)癸丑科探花,御赐名“命表”。元至正元年(1341)由四川始迁江西,继迁湖南湘阴,后因胞弟武公迁居沔州,公随其长子太铭迁监利闸门口(今周老嘴爱华村),举家世居。葬沔城东门外(今沔城大莲花池东七红村四组),墓挨三公左边。妣刘老太君,生子二:长太铭、次太舫(待考)。
14、我下楼,两个老先生,我并不相识。两位长者从老家杨高山赶来的,一个是我爷爷辈,一个是叔叔辈。他们说要编家谱了,你现在是记者,要入谱牒。你是股级,还是科级,科级要单独列小传。我那时刚进入报社不久,只是一个普通记者,什么级别也没有(现在也没有)。
15、《翦氏族志》反映了维吾尔族翦氏家族对和政治认同的历史
16、爰是溯祖德,详世系,以自蜀迁沔之,昭武公为始祖。三世兴福为大宗,其余次第序之,井然不紊。斯举也,虽不敢儗於明德睦族之盛,然因流溯源,其亦庶得收族以敬宗,敬宗以尊祖之意也。
17、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荆楚南黎氏族谱首篡,其后4次续修。
18、文章恣云水,道德焕霓虹。
19、在新修的《氏族志》中,崔民斡降为第三等。虽然《贞观氏族志》贬抑门阀士族,但在肯定氏族高卑、士庶有别的前提下,以当代官爵作为升降主要标准,改定氏族等第,实质上是建立以李氏皇室为首,以唐朝功臣(包括传统的关陇门阀和新贵)为核心的新的门阀体系,以取代南北朝时期的旧门阀体系。这对于巩固新统一王朝的统治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崇尚旧族望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太宗朝的功臣新贵房玄龄、魏徵及李勣等人,仍然力求与山东氏族联姻,《氏族志》所能起的实际作用是有限的。
20、虽然说晋朝“永嘉之乱”的出现让北方士族开始南迁,但毕竟像崔氏这些大家族的根基都在北方,所以崔氏、卢氏这些家族的人就留了下来。
1、上面也说了,像房玄龄、魏征这些朝中大臣居然争相想跟崔氏、卢氏等家族联姻,却没想着娶唐朝的公主,这着实让李世民觉得恼怒。
2、经过两汉察举制的影响,像山东崔氏、卢氏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洗礼的士族逐渐成为了世家,甚至可以直接左右朝局。
3、崔、卢、李、郑、王等旧时大族彼此互结婚姻,自矜高贵;如果嫁女于一般族姓,往往要多求聘财。
4、本文由荆楚黎峰俊宗亲提供
5、贞观《氏族志》以官爵排列门第等级,打破了以往纯以郡姓作为门第等差的传统,具有进步因素,也是符合当时新旧士族阶级变化状况的。
6、因此,大批的门阀世家子弟有了很便捷的入朝为官的机会,而家境贫寒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任何进入的方式。
7、氏族需要到25就可以加入了,需要对方氏族族长邀请你才可加入30级可以自己建氏族,氏族没有长老一说..氏族只可容纳20人
8、主编步金萍诚致王传明教授
9、主编步金萍:谢谢王教授!即兴大作,不愧是诗坛大家呀!金萍再次拜谢!有机会一定去兰州拜访您!辛苦了。
10、特邀编审刘磊览《步氏族志》感赠主编步金萍女士
11、而崔浩也被北魏重视,进入了北魏朝堂,尤其是在时局的把控受到了北魏朝堂的看重。
12、华二公,与华华三公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元至正元年,随武公由蜀入湖广。华一公始迁江西,永乐二年迁华容。华华三公南迁临湘,后迁华容又分迁江陵直路河。唯华二公葬沔城东门外墓挨武公右边。元末以后历代世系,昭然谱志。传世已二十六代。尽管如此,但因历史原因仍有分支遗缺。这将是我们今后文化探究、溯源继述、续写族谱工作的重点。
13、受编委会委托,代表《步氏族志》编纂委员会说几句话。水平所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4、高宗想利用废后来削弱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权力,从而巩固皇权。而结果很,武则天在这场斗争中赢了,也标志着寒门子弟地位的提高。第三招,科举制度的完善这一招可以说是从仕途上对门阀士族的进一步打压。
15、积聚宗荫期茂盛,芳华岂愧负流年。
16、早慕文坛识布刘,诚编族志拟相求。
17、新县杨氏支系,多达13支,溯源梳理,工作浩繁。
18、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社会财富,母系氏族社会便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其特征是,氏族由一个男性祖先和他的子女以及他的男性子孙的后代组成,子孙皆归属父亲。世系由男性传递,财产也按父系继承。
19、到了唐朝,博陵崔氏影响日深,再次超越了清河崔氏。
20、湖南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这一点学者们并无异议,但是湖南维吾尔族从什么时候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尚无定论。从历史上看,新疆高昌回鹘古国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但是追随成吉思汗以后,蒙古帝国对宗教信仰比较包容,伊斯兰教发展迅猛,与佛教此消彼长;另一方面,随着察合台汗国在新疆的持续征战扩张,察合台汗国强制推行迫使新疆地区百姓集体皈依伊斯兰教的政策,也对哈勒的军队伊斯兰化有着一定影响。在元朝末期,朱元璋对宗教信仰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其手下将领如徐达、蓝玉、冯胜等等也都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哈勒·八十在追随徐达、蓝玉等的征战中逐步完成了军队伊斯兰化的进程。
1、一九九五年岁在乙亥季春月谷旦
2、姓氏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单从一个姓氏,就可以区分人们的高低贵贱,身份清浊。尤其是当姓氏被列入官方谱牒,成为姓氏以后,就意味着这个姓氏家族获得了士族地位,享有许多特权。这是因为“谱牒”是中国古代专门用来记录氏族世系之书,它通过规定这些世族地主的门第等级,为这些氏族带来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可是唐太宗年间所颁布的《氏族志》,却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打破了以往的门第等级;再到武则天执政时期所颁布的《姓氏录》,则彻底否定了以往的门阀制度。为何唐朝能够在修撰谱牒上取得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两本书籍又透露出唐朝怎样的门户之见呢?
3、唐初索谱面向全国,就有互相比较,彼此衡量的余地。唐太宗选择熟悉全国各自地区姓的士族官员担任这项工作,正是体现了他统一全国谱牒以甄别盛衰的政治意图。如高士廉是山东地区的渤海著姓,出自累世公卿家庭;韦挺为关中首姓甲门;岑文本为江南士族;令狐德?是代北右姓,四人分工合编,以便于对四面八方的士谱进行统一排比。此外,还吸收了“谱练门阀”的“四方士大夫”参与此事,也含有便于天下统一的修谱需要。可见,唐太宗“便责天下谱牒”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要以统一时期的全国氏族代替分裂时期的各地士谱,对“累叶陵迟”的各地士族予以剔除,补充了“新官之辈”以甄别盛衰。
4、祖安德公,生四子:长兴福,次兴寿,三兴宗,四兴祖。宗、祖二公回川。数百年来,冠盖衣履甲成都。兴寿公迁岳州之华容,次子敏公明景泰甲戌进士,四子淳公明天顺丁丑状元,声名洋溢,史册载之,赫赫若前日事。其住沔者则我大宗兴福公,即三世祖也。公以仕宦之裔,规模老成。外以耒耜抚童仆,内以经史训儿曹,敬老慈幼,裕我丕丕基,由是积厚流光。
5、海纳百川,博览群书。遨游书海不仅能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加其阅历知识;还能提人以气质、增人以兴趣。同时通过渐进的点滴积累,进而潜移默化地促进文笔以流畅,焕发文思于泉涌。唐朝诗人杜莆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故而此理也。
6、普通贵族姓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
7、公元659年,宰相许敬宗(或许是在武则天的授意之下)上奏唐高宗,建议重新编撰《贞观氏族志》,并将其更名为《姓氏录》,在顺理成章的将武则天为首的皇妃家族列在第一等级的同时,把收录的标准进行了修改,不再考虑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只收录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的家族入内:“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
8、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
9、(2)唐太宗想培植以李唐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以便求得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突出皇权地位,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氏族志》。他们收集全国士族家谱,考正世系,加以辨别排比,定为上上至下下共九等。《氏族志》修成,山东士族崔民干被列为第一等(上之上)。唐太宗看了大不以为然,要求对该书重新刊定,并指明:不须论数世以前,只凭现今官爵高低定等级。奉旨改定后的《氏族志》,把皇族列为一等,外戚列为第二等(上之中),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上之下)向全国颁布。
10、氏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实行族外婚;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等。
11、走遍祖国南北中,步氏族志衣襟统。
12、也不知道这些人是读不懂李世民的心思,在初完成的版本中,山东崔氏家族居然还排在第一等当中,这直接让李世民大发雷霆,还大骂了高士廉等人一顿。
13、席布曹步和李步,彰显步裔一家亲。
14、他们说,裕锡公今年79岁了,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撰文写稿,校对编排,亲力亲为。他任过县志办主任,修谱撰志,是方家。从族谱到族志,挂帅之人,非他莫属。
15、[中图分类号]D672:K28
16、言简意赅、精读成语。成语是华夏语言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凝聚着历史,折射着智慧,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众多典故涵盖其中,尽而反射出韵味十足的灿烂文化。我处在邯郸成语之乡,更加诱发对学习成语的爱好和兴趣,通过多年的历练,(成语闯关、成语接龙等游戏),对写作、诗作均能择其精华,运作自如。如,前不久我撰写的《邯郸成语联党史》、《邯郸成语寓战疫》等,都能以成语开路,从不同侧面韵化了题意。
17、世界李氏宗亲总会造访石狮,筹备2017年李氏恳亲大会事宜。
18、我少小离家,没见过裕锡太爷,从照片看,温尔文雅,温润如玉,博学鸿儒也。(上图前排中,族志翻拍)
19、在新修的《氏族志》中,崔民干降为第三等。
20、虽然这个制度创立的初心是好的,人才能否得到重用要看选拔者是否看重他,既然要选拔人才,这些官员自然会推荐自己家中的子弟入朝为官了。
【axxzhouaxxyyflongdd】四、氏族志内容
1、记载宗族谱系的著作。贞观六年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氏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氏族志》的刊正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旧士族势力,加强皇权。
2、欤,噫!愚祖民春公,以岳州巴陵籍训沔,有志修辑矣。后以兵燹未竣,心窃痛之。今岁癸酉孟冬,族叔裔则,族侄廷谏,协力修帙,可谓继愚祖之志矣。集既成,嘱序於愚,愚是以不辞固陋,而续貂以弁其首。
3、自从阳谷宗亲会,全国步布汇集中。
4、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或称世族政治、贵族政治、门阀政治),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
5、王传明教授:突击而成。我再考虑吧。另写了一首。这种诗难写,因为都是议论,概括性极强。不象其他诗,写写景、抒抒情就可以了。写诗写文章,反复修改,再正常不过。(微笑)其实,我的作品自己也常改。没什么。
6、《氏族志》的重新编纂加强了统治核心集团的凝聚力,这对于李唐初期稳定局面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招,通过“废王立武”来提升庶族满门士族,打压世家大族唐高宗即位之后立刻提出“废王立武”,而这却在朝堂上掀起了巨大的争论。因为王皇后的支持者是世家大族,而武则天这一方则是庶族寒门。
7、《杨氏族谱》和《杨氏族志》内容自然大不一样,前者梳理谱系,后者主要是杨姓在各行业中的代表人物。但有一项是一样的,主编都是杨裕锡公。
8、特邀编审刘磊传明兄:题《步氏族志》首联是不是可以再斟酌,尤其是首句,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无论用七二还是总感觉说得不准确。可不可以直接改成:孔子贤徒里,或者孔圣贤徒里。再不就是:弟子三千内。不知妥否?
9、回顾过往,盘点经历,族志编纂有取得成就的喜悦,也有不尽人意的遗憾。因为我们不专业,相信家人们不会全族共讨之。但我们一定和大家一道,、深入、认真地总结经验和不足,使我们今后再编纂族志能做到内容更丰富,史料更详实,分量更厚重,价值更珍贵,亮点更突出,成果更辉煌!
10、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谈到近代士族卖婚弊病时,提出了“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的建议,接着就下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负责修订,以便“刊正姓氏”。鉴于隋末唐初旧族、新官发生升降、浮沉,士庶谱牒杂乱无章的状况,唐太宗作了具体指示:“命士廉等遍责天下谱牒,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辩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分为九等。”这是唐太宗修订《氏族志》的指导思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三个意图。
11、两位长者也懵了,你这记者算什么级别呢,算个“村支书”吧,100块钱,表格把你列进去。我给了100元,想留他们吃午饭,可是,他们谢辞,说时间紧,还要找别人。
12、表2基层组织赞助名目表
13、隋唐时期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富家在社会上享有高贵的威信和位置。
14、湖南翦姓维吾尔族文化融合研究
15、此种习俗曾引起一些非议,唐太宗对此深为不满,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以及各地谙练族姓的文人,在全国普遍搜求谱牒,参照史传辨别真伪,评定各姓等第,书中以山东士族崔民干列入第一等。
16、火海茫茫探底册,乡心荡荡慰先贤。
17、《姓氏录》共有12人参与修撰,并由唐高宗亲自制定体例,定本以后,共收入235姓,2287家,涵盖面比《氏族志》将近扩大了一倍。这样一来,除了世族、士大夫,庶族寒门也终于可以一并录进官房谱牒之中,虽然高门贵族对于庶族的偏见与抵制并未消除,但是这一本谱牒,这是他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之所以会在唐高宗时期发生如此大的巨变,其实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庶族的社会声望、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原先由高门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早已经一去不复返,所以修建这本士庶同录的谱牒是大势所趋。
18、在名誉上,李义府也是能捞就捞,能挤就挤。武则天得势后,深感贞观时所修的《氏族志》不载武氏族望,显得出身卑贱,决定重新修订,便将这一任务交给李义府主办。
19、道声“辛苦”,也配不上这“沉甸甸”。
20、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生活群体。不单是山顶洞人,还有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等。分为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和民族的区别是:民族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生活共同体。
【axxzhouaxxyyflongdd】五、氏族志与姓氏录
1、不同:半坡人种粟,而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普通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生产方面能种植的更多。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烧制彩陶。河姆渡居民在低洼处,并学会挖井。半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2、科举制作为古代隋唐以来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唐朝削弱门阀士族地位,为寒门子弟提供入仕为官为直接的方法。
3、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当朝无官职的旧士族全部排除在外,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包括因军功升至五品以上士兵都可以列入其中。
4、想当年,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中击败了后燕慕容宝这才得以成为中原地区新的统治者,而拓跋珪入主中原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必须融入中原文化。
5、高阳、高辛之世,黎以北正兼火正,黎即“祝融”也。沿及商周时,封为黎侯,子孙之姓因之。自时厥后,汉有伯卿公,晋有汝南太守鈜公,后魏有容城侯嶷公,唐有京兆尹幹公,后周有著作郎季明公,宋有及第志公、谏议大夫确公,莫不表著当代,声施后世,然而代远年湮,不可考矣。
6、预祝本次步氏文化研究会圆满成功!
7、所以,即便这些门阀子弟参加科举选拔,他们那种骄奢放荡的生活作风也不能够让他们入朝为官,随着门阀士族入朝为官数量的减少,声势也随之降低了。结语门阀士族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历史的进步,但是士族门阀所衍生出来弊端是不符合历史进程的,所以它的结局必然走向灭亡。
8、各位家人,各位嘉宾,大家好!
9、唐高宗继位,宰相李义府向“山东四姓”求婚,被拒绝之后恼羞成怒,君臣二人商量之后,直接来硬的,以皇帝的名义颁布了《禁婚诏》,强行禁止包括“山东四姓”在内的7大姓,11个世系之间的内部通婚,并且将用于婚嫁的财礼与官品直接挂钩。
10、“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民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11、以史为鉴、常读史书。读历史丛书,实为读人性,几千年来,亘古不变。我认为:读史能使人放眼格局,变得通透,尤其是习读中华民族一百多年近代史及百年中共党史,可昭示我们以史为镜,明辨是非,赠人以浩然正气,心存于家国情怀。通过早年通读选集一至五卷和近期主席百年建党报告就是好的佐证。
12、无论在刘裕北伐还是拓跋焘发兵赫连夏,崔浩都有着自己准确的预测与见解,对于时局敏锐的观察力让北魏得以站稳脚跟,可以说北魏的立国,崔氏家族的功劳可以说是位列第一的。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途的局面,让底层的寒门士人也能够凭借学识得以入朝为官,世家大族的权势开始受到影响。
13、这“五姓”之中被认为天下第一姓的是崔姓,而唐朝皇家的李姓只不过是当时的三等姓氏罢了。
14、步辰卢氏太始祖,山东三地后人多。
15、主持、礼宾进入岗位,做好祭祖准备,负责组织整个祭祖活动.
16、虽然唐太宗在初次编纂《氏族志》时曾说,他所编撰的这本谱牒也不同于前代的高贵出身,如今只看官品、人才来评定等级,然而事实也并非如此。这本谱牒的制定动机,其实也是由于士庶势力此消彼长的结果所造成的,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昔日的高门士族早已经破落,又有新的朝廷新贵登场,太宗必然要选择可以维护皇权的朝廷新贵,以此来皇权的稳定,但是原有的世族地主所有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17、尽管唐朝一直用各种手段来打压士族,但世家大族的社会影响力依旧没有被彻底削弱,这也是晚唐时期唐文宗依旧希望跟世家大族联姻的原因所在。
18、尽管在十六国时期,有很多人曾经入主过中原,但是崔氏、卢氏毕竟是北方地带的士族,无论谁想在北方站稳脚跟,就必须跟他们合作。
19、山东氏族是隋唐时期门第高的家族,而大唐李氏只不过是三等氏族而已,所以唐朝的君主们都想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山东氏族当中,是为了拉近皇族跟士族门阀的关系。
20、史乃国之谱,谱乃家之史。新县杨氏后昆,当铭记裕锡公功德,水有源,木有本,知从何处来,方知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