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体诗词
1、到了21世纪,旧体诗词逐渐从复苏走向复兴,从复兴走向振兴,掀起一阵阵令人欣喜的文学新潮。这一传统诗体简练、凝重、典雅,把汉语的声韵美、形式美推向了,是汉语言中美丽的艺术花朵。文脉绵长,福泽深远,既是民族智慧的美好载体,又是文明传承的媒介。
2、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
3、千里莺啼绿映红,人行柳阴下,处处皆春风。功名,一时在梦中。
4、有鸟有鸟如鹳雀,食蛇抱天姿恶。
5、罗积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相关著作有《唐代试律试册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用典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珞珈诗词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参与编撰《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
6、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7、卜筑应同蒋诩径,为园须似邵平瓜。(唐·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
8、看江南,杨柳醉春烟。小桥流水水潺潺,一眼望前川。
9、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10、匏瓜有系身难去,人足无音境更幽。(宋·张耒《寄晁应之二首》之一)
11、隔墙薄暮新烟起,暗减心情负岁华。
12、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13、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分绝句和律诗。
14、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
15、古体诗也谈不上有什么一成不变或比较固定的章法结构。它的长短不定,篇章大小不也就难以一律。清人叶燮在《原诗·外篇》中分析杜甫的七古《丹青引》,认为“章法如此,极森严,极整暇”,但他论述的实际上是这首古体诗的写法,是就其意义层次所作的分析。
16、魏公兵入乌桓陷,沧海关山立誓篇。
17、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为杜鹃似老乌。
18、用于篇尾或尾段的,如:李白《蜀道难》:
19、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以保持平、仄数量的平衡。
20、虽步夕阳霞溢美,名扬巾帼未虚称。
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呢?我的回答是,多读多练,多去学习古体诗词的修辞章法。我认为,写作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的办法就是拜古诗词为老师,从他们的作品里汲取精华,另外,平时应多注意观察。灵感这东西很奇妙的,有时侯无意间脑海里就会闪现一句绝妙诗句,但有时冥思苦想也会无果。所以,诗,来自生活,生于灵感。要想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说难很难,说易也易,归根结底,要多学习,多发现。
3、戍瓜见“及瓜”。鸾检封其,麟符剖竹,立马嘶风催戍瓜。(宋·陈壕《沁园春·寿胡守》)
4、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5、四言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潜的《停云》都属于四言诗。
6、请来看袁克文的“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上层”,这两句表面是写游颐和园的感受,抒发了淡泊功名、不贪恋权势的明智的人生态度,实则曲折表达了对父亲袁世凯窃国称帝的劝谏和讽喻。
7、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8、见于篇首的,如:李白《寄远十一首》之十一:
9、灼灼桃花妖娆,翩翩蜂蝶飞旋。
10、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1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2、小住南湖不计年,梨花桃花共争先。芳草如茵年年绿,溪流深处渡人船。
13、其实在那个年代,徐志摩这样的现代诗人
14、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
15、其实对于和诗,不管是入门还是精通,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感悟。初学者和的是形,学成者和的是心,这正是从古至今以诗会友的魅力所在。而古人之寂寥,多半是由于交友如云,能和者无二三吧。
1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7、那么,什么叫意境呢?这个问题既抽象,又广意,在诗人眼里,一片落叶,一朵花开,一条古道,或一勾残月,他们都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比如落叶,他们会想象到严霜崔残,才使叶离枯枝,而由严霜残叶铺开想象,那种意境就很美了。本来落叶是一种自然现象,这就是事物的表象,没有什么出奇,而透过表象去发观本质,这就是一种被发现的意境之美。
18、时复一回首,忆君如眼前。
19、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20、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1、欲买双琼瑶,惭无一木瓜。(唐·贾岛《投张太祝》)
2、上声29韵: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yǔ)、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3、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
4、呜呼!得不哀痛尘再蒙。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历经风雨看天下,故土川青净水流。
7、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8、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
9、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10、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
11、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13、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14、如李白《长相思》首句是“长相思,在长安”,末尾是“长相思,摧心肝”。再如:韩愈《嗟哉董生行》: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识,惟有天翁知……嗟哉董生,谁将与俦?……嗟哉董生无与俦。
15、雪盖平川衾被厚,万花纷谢正兴头。
16、及瓜指戍守或出使期限已满,该由他人接替的时候。亦作“瓜时”“戍瓜”。《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服虔注:瓜时,七月;及瓜,后平瓜时。“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唐·骆宾王《晚度天山有怀京邑》)
17、另一种情况是指单音词重叠使用,但又不是叠音词,它们在句中是不同的句法成分。
18、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19、另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掺杂着五字句和七字句,至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等,如李白的《蜀道难》:
20、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axxzhouaxxyyflongdd】四、古体诗词的朗诵技巧与现代自由体诗歌的朗诵技巧的不同
1、黄台瓜喻子女。武则天鸩杀太子弘,立次子李贤。贤自虑不能保全,遂作《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以瓜实摘尽便会徒留藤蔓为譬,试图感悟武后。
2、草木萧疏水生愁,无语向东流。斜风细雨长亭外,黄昏渐上兰舟,佳人候。
3、笑问兰花何处生,兰花生处路难行。
4、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5、以爱与诗词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6、断肠红尘几时醉,唯有佳人笑醉人。
7、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8、听雨有愁宜中酒,寻春无梦到看花。
9、暂时为客还非客,此日离家总忆家。
10、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12、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3、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
1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15、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16、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17、俏来城郭凡间事,慰问人忙又一年。
18、“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19、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20、“君不见(闻)”用于篇首的,多起提挈作用;用于篇末的,多有归结诗意的作用;用于篇中的,则多是诗意转换之处。就其性质而言,倒有点像宋词里的“一字豆(逗)”或“空头字”。宋词中的“一字豆”或“空头字”(如宋周邦彦《兰陵王·柳》:“愁一箭风快,半蒿波暖”,“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在语气上有短暂的停顿,而其意义和作用则贯穿全句或相邻的两句。
【axxzhouaxxyyflongdd】五、庆七一古体诗词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3、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
4、典分瓜指女子十六岁。亦作“瓜字初分”。分瓜即破瓜,瓜字可拆成二“八”,二“八”即“十六”,故云。古乐府《碧玉歌》:“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犹怜小分瓜日,奈许迎春得藕时。”(唐·段成式《戏高侍御七首》其三)
5、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
6、家有狗乳出求食,鸡来哺其儿,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
7、半生坎坷人多舛,一世辉煌德艺兴。
8、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0、一剪梅:一帆疑是日边来,和风送爽,天高云谈。青黄相掩参差处,青是松柏,黄为山岩。小小风帆渐成长,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走近高处景独妙,芭蕉绿翠,樱桃红艳! 陆王坟:偏僻山峦陆王府,苍老松柏半庭院。朱门红透似人血,墓室堆满如山钱。九十年代初期曾在二月游过河南新乡陆王坟而写。 宋淇沅之墓:曾教乾隆在学堂,亦建宋家庄村墙。功名为国捐身躯,怎能墓砖晒太阳。二零零五年秋在山西孝义白壁关宋家庄村南参观了宋淇沅之墓,墓东北方有一洞口能通人,可以看到墓内青砖。当时在宋家庄南有小形炼焦窖,在那儿干活,空闲时参观后而写。
11、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
12、杂言诗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屈)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八言为主杂以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13、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14、文末,附和诗一首,以助诸君雅兴。
15、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16、前面论到过的律诗的几种较为专门的句法特点:省略和倒装,恰恰也就是古体诗中少见的。特别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并列句和倒装句,更为古体诗所少用,像古体诗中出现的“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校书》)、“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那样的名词性词组句,可说只是个别的,也可说是诗人把律诗的句式带进古体诗。
17、劝君且饮杯中酒。灯火通明,听鼓乐声声。江月还在,风光几时同。
18、写景状物诗包括山水诗、田园诗、苑囿诗、游览诗、咏物诗(咏花诗、咏鸟诗、咏月诗、咏雪诗、器物诗等)、题画诗等等。
19、说理诗包括玄言诗、哲理诗、讽谕诗、教育诗(劝学诗、训蒙诗、劝戒歌、励志诗)、咏史诗、论诗诗、宗教诗(释道诗)、理学诗、科学诗等等。
20、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