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
1、剑长,操其室(握住剑鞘。)
2、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3、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并且秦国的法令,群臣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拿着兵器的,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上殿。正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4、操拔剑,剑长,操其室(握,持)
5、进兵北略(掠夺,夺取。)
6、(秦王的)待臣上前,杀死荆轲。(事后)秦王头晕目眩了好长时间。
7、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军队)
8、(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9、2、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
10、①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应为“燕王于庭拜送”)
11、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加在动词前表被动,被)
12、乃令秦武阳为副(动词,作为)
13、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赠汪伦》
14、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15、(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6、被、创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创伤)
17、战国未年,秦国准备攻打燕国,燕国太子就找了荆轲带着燕国地图和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军的人头去秦国假装称臣,刺杀秦王,但在荆轲行刺之时,被一个御医扔出手中药箱救了秦王,终荆轲被秦王杀了,而燕国也被秦国灭了
18、(7)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1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0、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并且,表递进)
1、家祭勿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2、④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
3、(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4、(9)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6、(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7、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荆轲刺秦王》
8、这时,随从的医官夏无且用他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柱跑,仓猝间恐惧慌忙不知所措。两旁的人就喊:“大王快把剑推到背后!推到背后!”于是(秦王)拔出剑来击杀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投中,投在柱上。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9、②使毕使于前(第一个是动词,让;第二个是名词,使命)
10、刺之因:(“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开端(矛盾出现)。
11、(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12、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3、③伏尸而哭(连词,表修饰)
14、今太子迟之(代词,指自己)
15、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
16、(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8、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19、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
20、④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不敢兴兵以拒大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
1、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确实)
2、②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显露)
3、易水送别感情基调?并中文中找到依据。(可讨论)
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荆轲刺秦王》
5、刺之备:(“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发展(矛盾发展)。
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走上前)
7、②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顺承)
8、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介词,让;第二个“使”名词,使命)
9、(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10、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11、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廉颇蔺相如列传》
12、(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13、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14、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15、“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用一个动作就突出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6、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17、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
18、樊将军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19、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动词,看见,见到)
20、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
【axxzhouaxxyyflongdd】四、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而的意思
1、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2、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琵琶行》
3、为变徵之声(发出)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5、(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6、(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7、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荆轲刺秦王》
8、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秦王》
9、《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10、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卒成帝业(动词,终于)──《出师表》
1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13、“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别”五个场面。
14、说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1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动词,开始)
16、(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17、3、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18、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趁机)
19、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
20、(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axxzhouaxxyyflongdd】五、荆轲刺秦王的多义词
1、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2、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
5、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6、一词多义见见陵之耻:被(表被动)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顾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顾笑武阳:回头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为变徵之声:发出
7、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荆轲刺秦王》
8、(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10、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是形式变化的转折点。
11、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ào)
12、(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13、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
14、2、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15、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6、(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7、⑤荆轲有所待(所待:“所”字结构,所等待的,即等待的人)
18、遗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wei读四声,赠送)
1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荆轲刺秦王》
20、(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