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苏洵六国论的漏洞【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09:48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苏洵六国论

1、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2、苏洵《六国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

3、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5、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6、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8、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和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世称“三苏”。嘉祐年间,他和苏拭、苏辙同入京都,他所作《几策》、《权书》、《衡论》等22篇文章受到欧阳修的推誉,由此文名大著,学者争相仿学。苏询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为主,如《六国论》、《审敌》、《广土》、《田制》等文,或借古喻今,批评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屈节供奉的不当,主张抵抗契丹的攻掠;或反对大地主大贵族的土地兼并和政治特权。语言平实明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



10、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此言得之:适宜;诚不得已:能够;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其势弱于秦:势力;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秦以攻取之外:凭借;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洎牧以谗诛: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11、除了齐国之外,楚国也很强,齐秦争霸的时候,它总在两国间摇摆,后倒向了西方。但狼子野心的秦国,表面上跟楚国交好,背地里却觊觎楚国的土地和财富。

12、六国论里的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用,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事”,名词作动词用,侍奉。与嬴而不助五国。“与”,介词用作动词,帮助。意思是,帮助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13、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14、《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

15、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16、但北宋王朝毕竟不是象六国那样外于分裂状态,它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并非表现在牺牲“韩魏”自毁屏障这一方面。

1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18、按照《六国论》的说法,贿赂秦国土地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原文有:齐人未尝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可见齐国、燕国、赵国没有给秦国以土地贿赂。除此之外,战国的大国还剩下韩国、魏国、楚国等,这些都曾做过贿赂秦国的举动。

19、苏洵《六国论》相关名句默写:六国破灭,非兵不胜,战不灭,弊在赂秦;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0、下:指在六国之后



二、苏洵六国论的漏洞

1、点击上方蓝字↑前卫文学↑即可关注我们

2、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7、其实除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之外,令我十分感慨的,则是这一句:

8、至此,秦国的实力就不可阻挡了,五国联军(除了没有齐)也没能奈何得了秦军,秦国趁势各个击破,终于完成横扫六国的大业。

9、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0、可知“一寸山河一寸血”?

1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2、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3、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14、开门见山,先说明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而且还补充说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

1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1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7、《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六国论》中的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18、所大欲:所想要的(东西),大,。

19、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0、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三、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

1、到后,强弱胜负的形势已经明了,此时也就不用再战了,诸侯的覆亡,只在顷刻之间。

2、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

3、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4、惜其用武而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5、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6、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7、天下,十面埋伏:韩信

8、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9、苏洵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10、劫:胁迫,挟制。

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12、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13、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14、当然,还有些键盘侠思路十分奇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哪些土地,像什么外蒙、越南、琉球,当初都是我们的,被邻居瓜分抢夺了去!

1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6、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17、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18、写文章就应该扣紧中心问题去发挥。重点摆对了,又要把它同别的部分联结起来,看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

19、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2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axxzhouaxxyyflongdd】四、苏洵六国论背景

1、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2、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

3、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作者说这些也并不是对历史泛泛而谈,他更多的是借古喻今: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5、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7、其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8、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9、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允明,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主张文章要“言当世之要”,他了解社会现实,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古为鉴。他的散文以政论为主,切中时弊,语言犀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六国论》《衡论》等都是名篇。

10、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11、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

12、我们所得的任何一片领土,都是以鲜血和尸体铺就的,岂是说拿就拿,说占就占?

13、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14、一词多义 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 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 ⑦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凭借

15、其实一开始,秦国并非一枝独秀,它地处西方,远离中原,早期一度被认为是蛮夷之国。但它在与中原各国交手失败后,转而向西扩张,从西戎那里获得大量的土地,加上秦穆公励精图治,吸收各国人才,在其他你争我斗的时候,坐收渔利,逐渐强盛起来。

16、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1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

18、《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政论名作,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中,当初为了背诵全篇,也是难煞我等学子。

19、作者:苏洵朗诵:夏青方明

20、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axxzhouaxxyyflongdd】五、苏洵六国论赏析

1、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后秦国还有一个强硬的对手,就是赵国。赵国能臣良将很多,是有和秦国一战之力的,长平之战,大将廉颇在前线和秦军对峙,虽采取守势,但也算是平手。无奈赵国国内键盘侠实在太多,喷的赵王昏了头,把廉颇撤掉,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很快就大败亏输,40万赵军被白起活埋,赵国由此一蹶不振。

5、古文名篇|魏学洢《核舟记》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感受明朝时期工匠的神奇技法!

6、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9、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10、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11、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12、《六国论》(苏洵)践离朗诵▶

13、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14、苏辙《六国论》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15、这两个分处东西两方的大国,开始了争霸大业,合纵连横的戏码上演,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16、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7、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18、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19、有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执着前行!

20、更何况,彼时的形势已是绝境,战败也是不得已的事。

上一篇:古体诗怎么写【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