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09:0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

1、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这句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4、此时的杜甫高兴得连平日里喜欢的书籍也顾不上了,随手一卷就将诗书抛到半空。

5、路人听到杜甫的问话,兴奋地回答:“你还不知道呢?官军已经成功收复了叛军老巢,也就是黄河以南以北地区,大家伙能不高兴吗?”

6、杜甫一生都在为的兴亡忧虑,他写的诗大半是深沉凝重的,可偏偏有这么一首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充满了喜悦和兴奋。

7、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杜甫,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9、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2《祖父的园子》字词学习



10、“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11、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12、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1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1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的全文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5、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6、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7、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追问追答

18、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字词学习

19、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20、便biàn下xià襄xiāng阳yáng向xiàng洛luò阳yáng。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

1、qīngchūnzuòbànhǎohuánxiāng

2、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突出的例子。

3、装帧精美书香玉坠精致礼盒

4、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5、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6、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8《红楼春趣》字词学习

7、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8、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9、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7《猴王出世》课文讲解

10、出自杜甫,属于爱国诗篇。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漫màn卷juǎn诗shī书shū喜xǐ欲yù狂kuáng。

12、biànxiàxiāngyángxiàngluòyáng

13、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14、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15、首联描写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是诗人情感的第一次爆发。颔联从“涕泪满衣裳”到“喜欲狂”,诗人如狂似癫的状态使他的喜悦之情得以登上更高峰,是诗人情感的第二次爆发。结尾四句,诗人在晴曰里痛快饮酒放声高歌,阳春做伴正是返家还乡的好时节,诗&归心似箭的情绪抒发得酣畅淋漓。

16、chūwéntìlèimǎnyīcháng

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想: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听到军队已恢复失地的消息后的极大欢乐,他收拾好衣服并立即返回家乡。它表达了诗人无法控制的胜利喜悦和回家的喜悦,表达了诗人真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广阔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18、时值安史之乱,杜甫听说官军收复了叛军占领的领土所以很高兴,认为胜利在望:剑外忽传收蓟北。首句直接说出了高兴的原因。这首诗堪称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19、(赏析)“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20、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的意思

1、视频:五年级下册9《从军行》古诗讲解

2、白日:白天。一作白首。

3、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4、“温观君河南·河北文选”写于763年春(光德元年),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冬天,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取得了重大胜利。叛乱薛松和张忠志都投降了。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并写这首诗时欣喜若狂。

5、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6、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7、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8、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9、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10、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11、白bái日rì放fàng歌gē须xū纵zòng酒jiǔ,

1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13、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14、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15、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6、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17、剑jiàn外wài忽hū传chuán收shōu蓟jì北běi,

18、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19、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20、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axxzhouaxxyyflongdd】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赏析

1、整首诗杜甫将小家大国的沧桑变化,对美好生活和安宁的希冀交织在一起。在反复咀嚼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儒生生入世的精神。这首不朽的诗篇,也确立了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地位,弘扬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2、意思是: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3、杜诗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4、青qīng春chūn作zuò伴bàn好hǎo还huán乡xiāng。

5、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4《梅花魂》课文讲解

6、他焦急地飞奔回家,一踏进家门,就忍不住喜悦,高声向家人呼喊:“大喜!大喜!官军已经收复失地,我们回家是指日可待!”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8、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9、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1、巫峡:长江三峡之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2、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3、“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14、将满腔的狂喜发作一通后,才终于感觉到些许疲累,可杜甫的大脑却依然没有停歇:“相信没多久,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回家了!到那时,我一定要放声高歌,畅饮美酒,与那明媚的春光做伴,一同回到故乡。”

15、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1《军神》字词学习

16、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消息,惊喜得热泪流满衣裳。回头看老伴和孩子愁颜不知消失到了哪里,随手胡乱地收起书高兴得要发狂。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有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乡。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下达襄阳再从陆路回洛阳。

17、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18、美文,以文见生活之真谛,

19、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课文讲解

20、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axxzhouaxxyyflongdd】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配图

1、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

2、即jí从cóng巴bā峡xiá穿chuān巫wū峡xiá,

3、妻子和儿女听到这样的消息,也都是兴奋,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在呢!

4、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5、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3《人物描写一组》字词学习

6、一年级下册语文一年级下册数学

7、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8、每周一至周五晚7:50

9、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扩展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10、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6《田忌赛马》字词学习

11、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12、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4《刷子李》字词学习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4、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首诗呢?这首诗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吧~

15、小朋友们,我们再来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16、视频:五年级下册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讲解

17、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字词学习

18、我们从诗的内容来看,“忽闻”二字,起势迅猛,表现了捷报传达的很突然。“涕泪满衣裳”,“裳”在此读轻声,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读平声“chang”,写出了诗人听到消息后内心激起的感情波涛。“蓟北”已收,战乱将息,诗人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终于熬过来了。这是喜极生悲,悲喜交集的具体表现。“妻子”指妻子和儿女,“愁何在”,“喜欲狂”诗人再次将全家人惊喜若狂的程度推向了高潮。在这欢喜的时刻怎能不开怀畅饮?“放歌纵酒”呢?“青春”指春天,诗人想象在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春光作伴下,与家人一起踏上回乡的旅途。就连返乡的路线也已呈现在眼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9、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9《牧场之国》字词学习

20、“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上一篇:涉江采芙蓉板书设计【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