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愚公移山原文
1、①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
2、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语言和神话传说。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4、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也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5、帝:神话中的天帝。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什么感动。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负:背。厝(cuò):同“措”,放置。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北部。
6、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7、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8、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9、19)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10、愚公究竟该不该移山,得看愚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远古时代的中国人,有一种土地崇拜,具有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思想。除非实在活不下去,他们是不可能背井离乡的。而愚公不过“惩山北之塞”而已,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搬家。在这种前提下,愚公只能采取移山的方式,尽管悲壮,但却令人尊敬。
11、如果真要移山的话,那为什么不搬家呢?
12、(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就是“把……怎么样”。
13、列御寇先秦初中文言文寓言故事
14、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15、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16、11)迂(yū):曲折)绕远。
17、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18、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19、曾:用在否定此前,表强调,译作“连……都……”
20、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1、且——副词,将近。
2、焉——疑问代词,哪里。
3、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4、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5、7)塞(sè):阻塞。
6、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7、叩,敲、打。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京城:复姓。孀(shuāng) :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始龀(chèn):表示年龄,约七八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始:才、刚。龀:换牙。
8、愚公认为移山定会成功的理由是:相信自己加上刚强的毅力愚公和智叟辩论的结果是:对不起我目前不知道请原谅山被移走的原因:假如你是在电视看的他是对抗山神的做法,如果是按照资料的是繁荣那的人口,经济,粮食山移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是:开发辟地,创造田野,造福子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你能采纳!
9、今天的故事是《愚公移山》,选自《幼儿画报》“红袋鼠成语故事”。
10、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11、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负荷,挑)
13、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4、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15、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16、结构主义总是把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从关系中来寻求意义。愚公移山,或者精卫填海等等。共同的主题就是个体很渺小,他们要完成一个重大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们义无反顾,坚忍不拔,明知不可而为之。
17、愚公移山译文,注解,解析
18、4)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19、38)厝(cuò):同“措”,放置。
20、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1、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2、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3、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是出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列御寇所作,后被证实为后人假托列子之名所著的伪书,但是还是有相当的文献价值的.这本书很多都是以寓言故事来讲述作者要阐述的思想和道理.
5、(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诸):就是“之于”。
6、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7、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8、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於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主题)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10、(29)惧其不已:怕他不停的干下去。
11、③“强拆”王屋和太行两座山后,更意欲侵占土地公私有财产。
12、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13、26)始一反: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
1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15、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1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之):的。
17、第二种,肯定智叟,肯定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智叟嘲笑愚公,“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回答说:“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8、河曲38智叟39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40!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43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4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1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彻):通。
20、(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axxzhouaxxyyflongdd】四、愚公移山原文朗读音频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所以,我支持从课本中移出《愚公移山》一文。
3、33)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②惧其不已(代词,他)焉
5、祝大家都能尽早的找到另外一半.......
6、(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7、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是画家徐悲鸿的作品,作于抗日战争艰苦的1940年,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8、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9、12)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0、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11、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12、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13、一个故事被视为经典或者神话,它一定是揭示了人类深厚的集体无意识中的某一原型,它一定是人类灵魂或者集体智慧的一个高度浓缩的“原始意象”,并在长期的发展中,终转化为民族心理。那么,《愚公移山》这个寓言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究竟是什么呢?
14、愚公移山 《列子》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15、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16、《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17、(16)荷担者三夫:挑担子的几个人。
18、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8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31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32氏之孀33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9、21)箕畚(jī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20、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axxzhouaxxyyflongdd】五、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注音
1、(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2、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在上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停下来补妆。
4、古希腊神话也是如此。很多英雄不满足现状,他们离开家,寻找美女海伦,寻找金羊毛,寻找圣杯等等,总之,是一个任务促使他们离开家,又总要经历种种磨难、艰险、伤痛,后终于成熟起来,然后,回家。我们从中可以归纳出一个结构,就是“离家——经历苦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领悟——回家”。
5、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6、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7、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8、第三种,一分为二的看待愚公和智叟,既肯定愚公身上的这种精神,大智若愚,直面困难,不屈不挠。但又要批评愚公以为通过子子孙孙的努力,就真可以搬走大山的愚不可及。对智叟而言,既要看到智叟面对大山的理性思考,直面现实的态度,也要批评他在困难面前息事宁人,无所作为的消极无为。也就是说,从感情上我们赞扬愚公,从理智上我们又不得不同意智叟。从战略上我们同意愚公,但在战术上我们又不得不认可智叟。
9、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10、3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11、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12、(25)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
13、”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14、操蛇之神○44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5、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6、(何苦):愁什么(古),何必(今)。(何):为什么。(苦):愁。
17、(新增一个可以留言的版本哦)
18、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曾(céng/zēng):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损:削减。魁父(kuífǔ):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丘:土堆。
19、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0、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