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1 14:48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论语读书笔记

1、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2、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不迁怒”,另参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4、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5、“文”是小学问,做人是大学问。学习知识,只是满足自己的饭碗、或者兴趣、或者事业。但是这些跟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儒家意义上的“人”没有必然关系。你可能一生都一事无成、穷困潦倒、了无生趣,但是做到了前面几条,仍然可以称为一个人格、道德上完善的人。

6、“学”,就是接触到新鲜的知识,并且把它们吸收过来——吸收到自己的脑子里或身体里。“习”,意味着操练——学到的东西,要经过及时操练,才能真正成为属于自己的技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来。

7、一种理解是“只在身体疾病上才会使父母担忧,别的方面不会让父母担忧”。另一种理解是“担忧父母的疾病”。

8、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9、思考:好像有点理解第四段的意思了。所以平时说很多不去做,不练习,都是假话。



10、为什么“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君子?

11、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12、不过,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儒家的心愿吧!孔子不也多次出仕或者试图出仕吗?之所以不出仕,往往或是遭到排挤,不见容于庙堂之上,或是看不惯当政者,认为大道已失,不值得自己去辅佐。到底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想这是儒家的内心冲突和痛苦之一。

13、“畏”,一种说法是私斗为畏,一种说法是畏惧有戒心,一种说法是拘囚。

14、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15、君子当表里如一。脱离内心真实想法的花言巧语,不是君子气度。

16、“仁”是毕生的追求,死而后已。对于活着的人,不能断言其达到了仁。

17、不作没有根据的揣测和妄断;不作的肯定,非得怎么样;不固执拘泥;不唯我独尊。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

18、宗教主张人会受到神的庇护或惩罚,因此要敬神,因此要根据神的教导去做善事;夫子则主张按照仁的要求去做善事,尽人事知天命,果报来自人本身而非人以外的力量。或者说,祷告是祈求神的宽恕自己的过错,如果一直能够遵仁而行,使自己不犯过错,也就是“祷久矣”了。

19、友谊是一种需要距离的人际关系,太远则疏,太近则狎,穿一条裤子的,往往裤子破得也快。只有把握好这个距离,友谊才能长久。把握的法则就是一个“敬”字:敬则不会过于疏离,也不会走到狎昵的境地。

20、多数主张“主忠信”和“无友不如己者”是相照应的关系,即:亲近忠信之人,远离不如自己的人。



二、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1、(译文2)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闻知义之所在,却不能奔赴;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呀!”

2、“耳顺”,听其言而能辨其背后的东西。按照规律可以把握尚未发生的、或者自己并不了解的事情,明了“存在的”为什么是“合理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己的行动和客观规律完全协调一致。

3、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4、(我注)不管孔子把自己比作“老彭”还有老子与彭祖这句,孔子修订古代典籍《六经》,用在这方面可以理解为:就是修订古代典籍时,按照原样忠实地记录并整理,不创作,不发挥,不有意无意添加自己的意见,相信并喜欢古人的文化与思想。这是他治学的准则。

5、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6、另一种解读是“如果君子注重德治,则小人留恋故土;如果君子以刑治国,则小人只想着利益、恩惠,跟这个和君子没有感情,就流失到别国去了。”

7、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8、钱穆:“君子乐天知命,俯仰无愧,其心坦然,荡荡宽大。”“小人心有私,又多欲,驰竞于荣利,耿耿于得丧,故常若有压迫,多忧惧。”

9、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0、中国古代讲究“论心定罪”,所以只要内心有志于仁、按照仁的要求去行动,就不会有恶行,即使违法了也算不得“恶”。“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聊斋志异的《考城隍》中还有一句是反过来讲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11、(注释)⑴束修——修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挺),十脡为一束。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

12、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3、一种说法是人只知出必由户,而不知行必由道,故怪而叹之。还有一种说法是:没有出入不由户的,然而人们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人的生活起居无处不是这样的“道”,人们遵照其执行而并不感到他的存在。后一说法更像是老子式的解读。

14、思考:是的,和一个心胸宽广值得交的朋友成为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他们会打开你的眼界。

15、个人学习论语的体会,一是仁,二是命。就自我完善而言,以“仁”为高目标;但是对于会遇到怎样的遭遇,要认命。仁人不一定命好,命不好也不意味着仁就错了。尽人事知天命,对内约束,对外豁达。

16、从一个人“以何为耻”可以看出他的境界。

1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18、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19、一种解读是“这都能忍的话,还有什么不能忍呢?”另一种解读是“这种事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他不忍心做呢?”

20、论语中第一次出现“德”的概念。郭象:“万物皆得性谓之徳。”从这个意义上讲,“为政以德”就是为政要顺应万物本性和发展规律。



三、论语读书笔记500字

1、思考:是的,有时候,不是方法不行。而是坚持的时间还不够长。如果坚持很长的时间还没有效果,那就是方法不对或者方向错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没有真正的用心。

2、与“无友不如己者”互参。

3、乱,乐曲之终,合奏部分。

4、第一种理解是“攻击不同于你的异端学说,那反而是有危害的”。意思是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要包容。

5、YOUAREHAPPY

6、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7、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因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8、将其理解为禅宗顿悟,是不太妥的。“仁”易求难达,易言难行。正如上一节的互乡之童子,有欲仁之心,仁即至矣,但这只是仁的开端,至于体认仁、践行仁,则是终身的志业。

9、孔子表面是讲好学,内里是讲执著。只有树立至高、至纯之理想,才有可能不断发愤前进,乐此不疲。

10、“主”的意思,是“亲近”。

11、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互参。

12、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3、挑一个话题来写,比如说专门讲仁,上网搜一下有关仁的那几句,然后自己就可以开试谈了。。个人觉得仁挺难联系实际的,你可以写学习之道,找下那几句,有关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目的,都有,每个写一段一篇文章就出来了,觉得论语里讲学习方法的比较多,然后这个好联系实际

14、我们现在的心态,多是:有个跟领导、老师接触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在领导、老师面前展现自己;至于回来后怎么做,那是另一套了。而颜回的做法则恰恰相反。

15、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16、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7、在工作,很大程度上,“位置”代表官方对你的评价,你有没有能力水平,评价标准就是组织有没有给你很好的位置。组织当然是人尽其才的,并且组织一般是不会犯错的,因此,组织没有给你某个位置,那一定是你还没有“所以立”的能力水平。所以,当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位置时,除非被人陷害等特殊原因,一般而言不要埋怨组织怎么不能慧眼识珠,也不要嫉妒眼红怎么水平还不如自己的人都得到了提拔。一方面,这种埋怨和嫉妒除了徒增烦恼之外毫无意义,万一表现出来了,还会被扣上“沉不住气”的帽子,罪加一等;另一方面,根本上还在于反思自己是不是还没有“所以立”的能力水平——至少在组织和领导眼里是这样看的。

18、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9、钱穆:“心在让而无让事,故无得而称之。”

20、立,一解为“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一解为“立于道”;一解为“立志”。

【axxzhouaxxyyflongdd】四、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

1、骄,是对人之大忌;吝,是对己之大忌。低调谦虚但不可固步自封。

2、荀子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礼论》)

3、信用是道德和法律之外的另一种力量。人没有信用,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輗和軏是让车灵活运动的部件,信用也是这样,把人与人紧密联系,同时又使之有灵活运动的余地,它不像道德那么松散,也不像法律那么严苛。钱穆说“正如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

4、所以,虽说君子无争,但是“无原则地不争”和“无视规则地不争”都不是君子。

5、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7、以上四则“问孝”,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基础的是被动地遵循父母的训诫去做;再往上是带着尊敬去做,主动地忧父母之忧;再往上是带着爱,心悦诚服地去做。

8、有的人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因为这样没有压力,朋友会顺从你甚至仰慕你,你可以经常听到朋友对你的赞扬,很受用,活在自我满足之中。但是,这样的环境根本不利于自己的提高。与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有时我们会感到嫉妒、不服,但是与之为友,才能学到他人的长处。

9、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11、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2、君子与小人之分,一是外在的行为方式,二是内在的心态,而外又取决于内。君子与小人常常有相同或类似的境遇,但是君子能够顺势而为,坦然处之,不身为形役,不钻牛角尖。

13、君子就是这样,他们重视的是按照规则办事。当争的时候,不管能力有多强、结果会如何,必须全力以赴;不当争的时候,即便自己有那个实力,也不会去争强好胜。

14、“无恶也”,一种解读是仁者没有憎恶之心(与3相协调的话,就进一步说:仁者之恶人,其心仍出于爱);一种解读是仁者不会干恶事;一种解读是只要志于仁,就有助于(不会妨碍)自己的志向。

15、行动也是如此。冒进是对我而言是大的毛病。也就是沉不住气。想到一件事,总有赶紧把它干完的冲动。事实上,快慢不是重要的,掌握好deadline就行了;重要的是谋定后动,以及行动的节奏。

16、“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唐虞之后,周初复盛的意思。

1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8、以上三层意思,似乎又对应人生三个阶段:年幼时在父母身边,以“服从”为要;成年后壮游四方,以不让父母时时担忧为要;中年以后再度与父母生活到一起,以用心奉养为要。

19、再次,对自己而言,宽怀是一种美德,“衙门里面好修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0、“易”的解释较多,似解为“丧礼办得得心应手”为宜。

【axxzhouaxxyyflongdd】五、论语读书笔记1500字大学篇

1、这里涉及到如何理解“孝”与“仁”的关系。(1)一种理解:既然孝为仁之本,那么有了孝才有仁。(2)另一种理解:仁乃人之本性,有了仁才会有孝?

2、孔子为何从窗户外面握着冉伯牛的手说话?一种说法是伯牛患的是恶疾,不欲见人;一种说法是伯牛以君王的礼仪待孔子,孔子不受,故不进屋;一种说法是孔子在给伯牛把脉。

3、第四种理解是“从事于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这是祸害啊。”

4、不拘一格,不成一名,故谓之“无所成名”。

5、感悟: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的话,把做人做事的道理都讲透了。对于这样高营养的书,我们要细细品味,不要放过一句话、一个词。纵然对于有些句子,后人有不同理解,但是不管哪种理解,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后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不追求“立法原意”,只追求对自己有无启发。

6、有人认为第二个“得之”应改为“去之”,才能讲得通。

7、第三种理解是把君理解为贤君。其余与第二种类似。只要有礼制在,君王的好坏都是不重要的。这是一种法治而非人治思想。“夷狄虽有贤君,而纪纲不立,不如诸夏无贤君而守先王之遗法也。”

8、立志是第一步的,并且要立大志。不立志,或者立小志、立容易满足的志,都不可能成就大的事业。

9、何为“犯上”?凡在己上者,都是“上”。包括职级、辈分等等。

10、有时你觉得自己行了,但组织就是不用你;直到你自己都快放弃了,组织才用你。这就是自我评价的“所以立”与组织评价的“所以立”不一致。应当反躬自省。

11、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参。

12、从上文对于“朋”的解读可知,孔子不是说来了个故人或者友人就十分高兴,而是说来了一个弟子,或者说学圣贤之道的人,至少是一个同道中人,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信仰,可见“道”得到了传播;并且是“自远方来”,可见“道”所传播之远。因此而感到高兴。

13、比喻为山,取其厚重;比喻为水,取其灵动。

14、正所谓“兴致是佳的教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浓重的兴致时,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思索和研究,而不是被动守候接纳知识灌输。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理解并应用这一条名贵的教学经验是极其首要的。那在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致呢?我想,必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创设生动活泼风趣的教学情境;联系实际开展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激励学生获得的细小前进,加强学习的信念;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本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等等。如此,当学生的学习兴致油然而生时,就会发生猛烈的求知愿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

15、前者是“鲜矣”,后者是“未之有”,程度有差别,何也?

16、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7、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什么是“礼之本”,而是说俭戚比奢易更重要。因为孔子认为礼之本(内在)与礼之末(外在)都很重要,不宜偏废。如果仅仅回答礼之本,恐提问者舍弃礼之末,同样不妥。

18、博学者不容易被蒙蔽,但是容易为人傲慢,思想散漫,因此有些人虽然博学但却面目可憎,应当予以约束。“礼”即规矩,既是内在思维的规矩,也是外在举止的规矩。“约之”的“之”,有人说指代君子,有人说指代“文”,都讲得通。

19、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20、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

上一篇:论语诠解英文版【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