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论语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2、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工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朗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3、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4、时刻保持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难。遇事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
5、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7、量子科技将是人类的科学!
8、全文5678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9、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传而习”,那他每天都在进步,能做到“谋而忠”,周围的人都会感谢他,能做到“友而信”,朋友都会信任他。如果身边有这么一个人,难道不觉得幸运么?
10、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1、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
12、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14、解读:温故而知新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15、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五十九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16、011不公平是世界真理(深度好文)
17、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鲁国编年史,起自公元前722年,讫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这些经的性质由书名就可以知道,唯有《易》是例外。《易》被后来儒家的人解释成形上学著作,其实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
18、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9、作为君子,无论面对什么,必须做到宠辱不惊,心平气和。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确的主张,明明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支持、不褒扬,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
1、③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欢之,斯知仁矣。
2、解读:教师是崇高的事业,只要有人求学,就没有理由不教。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在《论语》中仅提到过一次,却被孔子称为至德。中庸,并非没有主见,一味做老好人、骑墙派,和稀泥,而是告诉君子做事要懂得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在面临生死抉择,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不必走极端,进或退,舍或得皆可,这是人生大智慧。
5、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有道时,他有官做;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6、他的一些弟子将他的分散的言论编成集子,名为《论语》。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前一章 提到,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7、(周三)有一种“交流”几达暴虐
8、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孔子去世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将孔子故宅改为庙堂,并将孔子生前的衣冠琴书置于堂中,供后人祭祀参拜,两千年来从未间断,且历代各朝不断扩建整修,形成了今天的孔庙。孔子后代居住的府第则被称为孔府,即“衍圣公府”。至于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则被称为孔林,也称“至圣林”。
10、⑤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曾国潘: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12、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13、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6、经典回顾,点击链接阅读:
17、《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18、富贵的时候,不要骄傲傲慢,还要礼貌对待其他人,以示尊重。
19、解读:培养学生,既要保养其纯真的一面,又要教之以人文礼仪,使二者相得益彰。
20、主要作品有《春秋》《尚书》《试经》
1、在自我修养和成长方面,《论语》概括得十分深刻、十分透彻。
2、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3、《论语》的核心精神是仁。
4、⑦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5、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6、(周六)故事连载|猫星
7、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人学习一心为了炫耀。”
8、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9、《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10、中国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话:“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其内容之丰富、哲理之深刻、价值之实用、道德之规范、应用之广泛。《论语》博大精深。
1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2、敬畏——是人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有时候它是一种风格,有时候它是一条底线。
13、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14、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
15、013在中国混岂能不了解这20条人性法则
16、几乎每个人都能张口背上几句《论语》。可如果能一口气连续背上30条,而且释义清楚,至少,你可以获得一次免费游三孔的机会。
17、前一章 说过,他们这时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把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
18、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四十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19、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他领会了其老师思想之精髓,一生尽心尽力做事,将每一件事能做得圆满,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真诚地对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时温习、领会老师所授的知识,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0、前一个数目无疑是太夸大了,但是毫无问题的是,他是个很有影响的教师,而更为重要和的是, 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
【axxzhouaxxyyflongdd】四、孔子的论语流传后世但这不是劳动
1、《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2、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3、解读:好的教育,也许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乐在其中,才能久远。
4、孔子说:“不合礼仪的事情不看,不合礼仪的事情不听,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言,不合礼仪的事情不做。”
5、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6、我们经常说,要三省吾身,是哪三省呢?
7、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8、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
10、学“诗”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学“礼”则使人行为规范,树立人格,学“乐”则陶冶情操,修身治学。
11、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2、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不颓废,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这样的修养、德行,当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13、《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者能看透世事,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去私,所以不忧。勇者不畏困难,所以不惧。
14、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5、解读: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16、解读:每个人的才具、性情不同,因材施教,才会获得佳的效果。
17、颜渊又问具体的方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18、政治思想守旧,道德思想健康,博学好问,智慧超人,心怀坦荡,广纳贤才,诚实谦和,为人师表。
19、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0、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axxzhouaxxyyflongdd】五、孔子的论语教会了我们什么
1、白话文释义: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4、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有敬畏之心!
5、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6、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7、解读:内心有爱,对外遵守规范,人生就可立于不败之地。而做到这些关键的是自我做主,不能依赖其它。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立定根基的一课。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9、孔子说:“智慧之人不疑惑,仁德之人不忧愁,勇敢之人不畏惧。”
10、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2、预言奇书《推背图》,准得吓死人!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4、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6、颜渊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合乎礼仪,就是仁。颜渊又请教具体做法,于是孔子告诉了他从眼、耳、口、鼻四方面规范自己行为的入门方法。孔子此处所讲的“礼”并非狭义的礼仪或礼貌,而是内心对事物的庄严和诚敬。
17、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18、译文: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9、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20、佳的教育教学方法:“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能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早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