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20句为什么中国不推崇心学教育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12 10:1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为什么中国不推崇心学

1、心学这么厉害为什么不普及

(1)、他的思想和程朱理学的共同点在于,目标都是“存天理,灭人欲”。一个在外求,一个在内心求。

(2)、明白的人一看就明白了,不明白还想拿他吃饭的人反正也就抓住这4个字,知行合一。然后在社会上一顿操作猛如虎,往成功学上弄,跟随者众。

(3)、在这些思想的冲击下,很多人设计了各种潮流的服装,有的人干脆在大街上裸奔。这点,有点类似于西方的“嬉皮士”运动。

(4)、可以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中国式成功,是很全面的,也是考虑长远的。现代人推崇的成功观念其实主要着重在“立功”层面,关于其他两个部分是比较随意的。

(5)、而这些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贽等人,但后的结局都是死于朝廷的迫害之下。

(6)、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受封建社会的牵连,被主流社会排斥。现如今,有多少人通读过四书五经?儒学渐微,儒释道渐微,这就是事实。阳明心学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处境同样尴尬。

(7)、韩望喜博士谈到,自己在在读《传习录》的时候,有一句话特别受触动——“你怎么能够以桀纣的心,来成就尧舜的大业”。意思就是你怎么怀里揣着一个坏人的心,而去成就一个好的事业呢。举个再浅显的例子:你怎么怀着一个杀人的心,能够生产出好的疫苗呢;你怎么能怀着一个害人的心,去做好的牛奶呢。你怎么可能拿着一个钢刀,杀人的刀,说是要去救人呢?那是不可能的。

(8)、“心即理”直承陆九渊。这一思想很明显地体现于王的一个论断:“心外吾物”。也正由此语,他被认为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心外无物”一说,颇近似于佛家的一段机锋:

(9)、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10)、前车之鉴,日本人其实已经为中国人趟路了,踩雷了,而且积累了很多经验。阳明心学在中国复苏,乐观估计,起码还需要30-50年吧?

(11)、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端,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就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与判断力。

(12)、        王阳明扫视众弟子,先诵了自己的一首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13)、林安梧教授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赢得阵阵掌声,全天会场座无虚席。不少员工表示,这次课程对未来自己的工作实践有很强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14)、        薛侃搓着手兴奋地说:“黄金是大大的好东西,当然是善的。”

(15)、其实对经典的诠释,历朝历代都有增补,只是到了宋代,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兄弟本身就是儒将,所以对文化,对人才就尤其重视,社会又相对安定,这样一来,成绩就显得更加突出了一些。

(16)、大部分人长脑袋的作用只是用来拍。这种听风就是雨的,说他们什么好呢?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要是说《论语》语言古老晦涩读不懂所以不读,那么《传习录》基本可以算是白话了,为什么还不去读呢?所以,他们只是喜欢显摆自己吹吹牛而已,至于学问有什么用?能让我发财吗?

(17)、而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涉足到了本体论的部分,指出了“心外无物”,这一点孔孟并没有过多涉及。可以说,中国早在阳明先生那里就已经终结了“心物二元”的争论。

(18)、王阳明心学,诞生并完成于明朝中叶,到了嘉靖年间,明帝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眼瞅着就天下大乱了。这段历史,本来也没给阳明心学一个合适的舞台。没有它发挥的空间和余地。紧接着,就是严嵩父子,张居正等权臣只手遮天,不是忙着破坏国家经济,就是忙着复兴国家经济,还是没有阳明心学登场的机会。然后,就是内忧外患的天下大乱了。到了清帝国,又是个主仆文化,奴才效忠主子,为主子提供服务。

(19)、能够受到如此的推崇,与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是分不开的。

(20)、所谓天灾,就是各种洪水、瘟疫,两者总是接踵而来,洪水过后必然瘟疫;所谓人祸,就是兵乱,外族入侵和农民起义,两者也总是祸不单行。而且,天灾与人祸还能相互配合。这边天灾,那边必然人祸,这天下,就没几天太平消停日子。老百姓不是在水灾之中,就是在战火之中备受煎熬,所以啦,水深火热是真实的情况。所谓盛世,其实已经埋藏着乱世的祸根了,这就是老子说的“盛极而衰,物极必反”。

2、为什么中国不推崇心学教育

(1)、你说说这东西能够大行其道吗?大行其道,推而广之不就是把心学给埋葬了吗?祸害了吗?

(2)、《传习录》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其中的心学思想大致包含三部分:

(3)、昔建安风骨,魏晋风流,世崇清谈,俗媚风雅。弄玄虚互捧相高;逢乱世于国何益?

(4)、我一哥们,很喜欢研究王阳明啥的,我常和他聊这些,有一次我就问他。我说王阳明现在大家都公认他是一个开悟的大圣人。可是为什么总感觉社会上没有去广泛认可他推荐他呢?他说:笑话,你难道要让大家走出去看到外面的大广告都贴着:让我们一起学习王阳明吗?

(5)、总之,阳明心学,在日本流行,其实也只是限于企业家、学者、工匠这三类人,因为,他们才有资格,也有能力领悟阳明心学的先进与伟大。因为,他们是率先突破了文化断层,野兔跑了社会生产方式的乏力限制的人。日本的平民阶层,距离阳明心学,依然十分遥远呢。

(6)、咱们打个比方,比如说道德底线的东西,古圣先贤说了很多。但是它过滤到了民间,真正大行其道的呢,就是一些比较能沉得下去的条条框框,

(7)、1908年,蒋介石留学日本,目睹阳明心学在日本的盛行后,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道:“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8)、当然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甚至是客观唯心主义,那个客观精神就是“良知”。一部分牛鬼蛇神简直如获至宝,因为他们终于又找到了骗财骗色的幌子了。当然,另一部分神棍也随之高潮了,终于找到一个儒家网红做靠山,早就说了我这不是封建迷信吧?我这是国学瑰宝。

(9)、以后数年,阳明入宦,浮沉十数载终于获罪下狱,后又被当时因正德皇帝一句不耐烦的:“些许消失,你自己斟酌即可,何必扰朕”而得熏天权势的刘瑾发配到贵州龙场——一个一般地图查不到的说是驿站其实更近似于动物世界的偏僻所在,据说在此设驿,非是为了军事目的,仅仅源于刘瑾之一个梦境。对于阳明来说,这里实在不比监狱好多少,之于北京城,气候自然没得比,况且少了许多可以“论道的狱友”。

(10)、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11)、        有朋友问:“看书不能明如何?”读书读不明白,该怎么办?

(12)、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13)、王阳明在大陆不是默默无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儒家文化的缺失。新文化运动以来,大家都崇拜西洋文化,觉得中国落后,是因为我们文化的落后,这种盲目地自我否定和盲目地崇洋媚外,导致整个儒家文化的缺失。

(14)、韩望喜博士将带我们从心学的经典文本和故事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心学这一领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15)、其实我个人是崇敬阳明先生和他的心学的。我觉得作为五百年来伟大的儒门心灵导师,阳明先生和他的心学应该能对当今这样一个时代的人们带来正面的帮助。以“阳明心学”为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对现代人的人生和事业做出一些启迪和引导,我个人觉得是合适的。

(16)、王阳明在明代负有盛名,无论实在哲学思想还是政治军事上都颇有才气,哲学上提出"良知说",政治上平定了朱宸濠的叛乱,在思想著述上有《王文成公全书》,精通儒释道三家,被视为真正实现儒家"三立"精神的人物,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士祯称赞王阳明"为明第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海外皆深仰拜服"一生伏首拜阳明"。然而,人的思想永远是滚动的,以今人的价值判断与规则认定为标准来看古人虽然失之客观,却也能有所裨益。

(17)、你要去推广他,首先你得懂他,或者说你要自己先能做到,但其实他这套东西谁做到了谁都不愿意出来推广,做到的人大部分都躲起来了。

(18)、明代名将和明士还有很多,见人见智各人认同,上面是个人觉得的明代为国为民比较出名,还有很多的人没有他们贡献这么大,但只要是为国为民而胜都可算明君、名士和名将智列。

(19)、        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20)、知行合知就是心,就是能觉悟的心,能明照的心,在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它在照,你自己历历在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在做慈悲的事,还是邪恶的事情,做光明的事情,还是黑暗的事情,它在时时有个心在照,有个心在觉悟,这就是知。

3、心学为何在中国没了

(1)、大行其道的应该是在明面上很简单能够理解并且容易操作执行。男女老少,贫富、文化高,文化低,各种层次的人都能理解的东西,才能大行其道。

(2)、孟子一样受牵连,孔孟并称,孔子都被打倒了,你孟子还想独善其身?

(3)、正是这样的处境,让王阳明的学说具有很强的“适配性”,因为要让他能在这种极度的不公下还能保持淡泊平静,依然能够存有进取之心。

(4)、林教授指出,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5)、在这里首先要问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在这里应该没有人能够准确的描述中国文化核心。

(6)、而心学这种新思想,就是开启民智,让人不断追求和思考问题,并付出实施。尽管当时全国识字率不到4%,但这也大大刺激了朝廷的神经。作为帝国实际统治者的张居正,为大明改革“一鞭法”是很不错的。但他下令铲除心学的时候,就是中华的罪人了。他扼杀了明朝彻底改变的后一丝希望,也断送了中华几百年。

(7)、        王阳明叫他坐下,笑着说:“众人皆有,你怎么就没有?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8)、心学之一大特点即是“扩充法”:找着善根良心,然后让它象核裂变式的、极限挥发,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所有在陆九渊为心学打下一个基础后,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善根”的过程。他自以为没有陆的天纵之才,所以也似朱熹那般,遍访名家,希望得其心道,然而结果每每令他失望:所遇“名贤”,十有八九皆以程朱为儒家正统,推崇“知而后行”得“迂腐理论”,王于是叹道:“都是些举子学,不是身心学。”直到十八岁那年他碰到了名儒娄一斋。

(9)、王阳明一生的历程,自称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他的一生遭际坎坷,颇具传奇色彩,童年的王阳明“贵人语迟”,六岁才能开口说话,长大后从政,因为上书直谏,受到宦官刘瑾的迫害,被廷仗并贬谪到贵州的龙场驿,正是在龙场驿的三年困顿生涯,使他创建了自己学说的基础。后来平定宁王叛乱,又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挤,不得不退回绍兴老家讲学。

(10)、蛋是,这也造成了日本文化,缺乏底蕴的尴尬与纠结的局面,一方面,文化根源,精神源泉来自中国,哲学来自中国;另一方面,打不过美国,两颗原子弹丢下去,被彻底打趴趴了,而又不甘心完全俯首称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还晃悠,咋办呢?他们没有自己的哲学体系,从来就没有,未来也不太可能有。日本,是个没有哲学根基的文明。于是,他们瞧见了阳明心学,妥妥滴,又偷走了。

(11)、        薛侃吃惊地问:“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

(12)、心学发展到后,可能已经不是王阳明想要的那个结果了,王阳明的心学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而后期的心学是反封建的。但后期的心学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进步的一个思想潮流。但是这种思想触动了大明朝廷的利益,所以太注定被灭亡。明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禁锢的一个朝代,从海禁到八股,从户籍政策到特务制,从程朱理学到重用太监……可以说是老朱家自私、精明到了的表现。

(13)、所以,你有什么心,就有什么物。有什么样的志向,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14)、少年的早慧让他从小就勤于思考,不断寻求真理。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把南宋思想家朱熹尊为祖先,在当时,百姓学习的儒家经典都是朱熹批注的。人们探讨学术问题都采用朱熹的思路,而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坚决倡导者,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认为世间万物都来自于"理","理"也就存在于万物之中。

(15)、见到父亲母亲,自然知道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就是良知,不用到外面去求。

(16)、"为什么要救他,孟子就问我们说,你为什么救他,你是要跟他的父母结好吗,你还是要誉于乡d,在邻里之间求个好名声,你还是说不喜欢这个小孩子的哭闹声,都不是,本能的就有这个心,每个人就有这个心。这个心,就是良知。就是不忍别人受苦的心,就是慈悲心,就是恻隐之心,这个不是从外面来的。”

(17)、其实,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近代提出来的哲学概念,并不适用于衡定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我个人认为将阳明心学判定为唯心主义不甚合适。

(18)、在如何的社会上,大家更遵循科学理念,思想更现代化,因此如今其在中国不那么受人推崇,但是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9)、经过秦末战争,大多数经典或毁或失,这是历史原因,到了汉初,为了满足社会复苏的需要,一方面加紧整理经典,一方面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对经典进行了针对性的诠释,这是政治原因。

(20)、朱熹的这一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奉为真理,于是王阳明初也是按照朱熹的办法来思考。朱熹认为,人要是想成为圣贤,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来找寻存在于万物中的"理",终达到"物格知至"的境界。

4、心学为什么没有流行

(1)、首先受政治影响,大陆坚信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而阳明心学同样被判定为唯心主义的产物,因此不受推崇。

(2)、统治者一直采用的是程朱理学,作为官方社会意识形态,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这也是出现文化断层的重要原因。教育,是由国家来推动的,官学主张的是科举及第,升官发财。还是阻断了孔孟思想的本义,当然也就没给传承正宗孔孟思想,并且形成儒道佛三学合流的阳明心学任何上升空间了。

(3)、心学此时对所谓的圣人们提出了严重的质疑和反驳。

(4)、但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这也是日本人崇尚心学,并依靠心学的力量强大了原因之一。

(5)、所以呀,王阳明的心学也好,佛法也好,道法也好,凡是这种比较的好东西。常常都被人捧得很高,好像你不读个十年古书,研究很多学问。有个几尺厚的哲学思维大脑,你就没有资格去干这些事。

(6)、提到心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王阳明,但心学不是王阳明的,他只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但很多人已经不记得李贽了,他才是后期心学的泰山北斗。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开始的心学也属于儒学。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先生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可谓是走火入魔。作为一个禅宗爱好者,王阳明有着别人没有的悟性,所以他才能在各个领域都做到了,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型学者。王守仁总结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理论,什么叫知行合一呢?多数人把知行合一理解为:知识和行为的合二为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说白了就是变通。但哲学这东西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也是后来心学发展出了各个不同的派系,成了大明朝廷恐惧的东西。

(7)、提倡开放思维,鼓励大胆创新。从文化到实际行动,都提倡标新立异。

(8)、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曲折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七年后的明武宗正德元(1506),他因上疏抗争刘瑾专权,被痛打四十大板,贬到偏远的龙场。

(9)、他不但自己体悟,还在晚年开办书院,向学员讲授"心学",影响深远。他的思想蕴含的人性解放、思想自由的光芒不可磨灭。到了近代,无数革命志士对他的思想推崇备至,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从中吸取营养,获益匪浅,他的龙场悟道,真可谓是意义深远。

(10)、史学大家钱穆先生则评价说:“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

(11)、王守仁与孟子间的承继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禅宗对阳明心学也有深远的影响。和会儒禅既在心性本体上,又在追求心性本体的工夫上。心本体之功在于禅宗,而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提出儒家心本体论的则是象山,集大成者则在阳明。

(12)、事实上阳明心学是对宋明时期一度流行的程朱理学的一种扬弃。程朱理学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也自有其价值和意义,但程朱理学大的缺陷在于忽视人们的内心感受,为后人诟病的当属那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程朱理学就成为了鲁迅先生口中“吃人的礼教”——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完全不顾及人命。阳明心学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程朱理学的部分理念,但却旗帜鲜明地提倡人性解放。事实上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出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一大批戏曲小说纷纷问世,西方人将其称之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而这场东方的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其实就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所提倡的人性解放使人们不再避讳逐利之心和男女爱情。

(13)、所以在今天重提阳明心学,其意义和价值在于要让每个人从自身做起,这个时代的病每个人都有一份,要去改变这个社会必须从自我的修为开始,而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的轻松写意、一蹴而就。

(14)、本次课程主持人、集团董事长王红舟在开课仪式上指出,阳明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总书记多次推荐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2015年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讨论时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儒释道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致良知”、“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一体之仁”等哲学命题,以及强调本体实践的主体能动性等理论颇具深意,对于帮助我们修养心性和品行,开启观察世界的智慧,提升改造世界的境界与方法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5)、        王阳明举例说,自己和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6)、学问之道没有其他的,就是把自己的私欲,私念,行差踏错了的心回到本位,尽己之心,推己及人。这个就是良知,这个就是学问,这就是格物致知。

(17)、大家批孔孟的理由是什么呢?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18)、但这些好思想,却往往严重影响了帝王之家的利益,所以他们一定会设法铲除。

(19)、朱载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20)、但当时的主流是程朱理学,准确的说是教条化了的程朱理学即所谓“礼教”,这一个集团是既得利益者,当然不会容许可以威胁他们地位的存在,不止心学被排斥,还有李贽的叛道思想、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的反君思想,都是不占据主流的。

5、为什么中国不重视心理教育

(1)、这其实缘于王阳明的求思经历。与陆九渊近似,王亦曾经向虚幻之佛理寻求心学之突破,不同的是,陆是由于不屑于求名师,王则是求明师而不得。曾经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传说,说是王到一座寺庙游玩,见一房门紧闭,好奇之下不顾知客僧苦劝,执意开门,结果大惊,原来房中有位圆寂的老和尚与王之面容极其相似,身后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2)、    这名弟子马上站起,慌张得很:“不敢。”

(3)、阳明心学之所以在大陆默默无闻,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4)、心学是啥东西,这哪是一般正经人去鼓捣的东西。一般正经人都忙着挣钱做大老板。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时间,也得去泡个妞吃个野味打个游戏。还有时间搞什么王阳明呢?

(5)、他曾经认真学习朱熹的理学,但发现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做到太过困难,于是他改弦易张,力求突破,终于在贵州的龙场悟道。他意识到:每一个人其实都具有“本心”,“本心”决定了人可以感知外物、分辨善恶、判断推理。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中,因此不必向心外去求什么,“吾心即道”,求理于吾心,就是“圣人之道”。

(6)、娄是明初著名理学家吴与弼得学生,但虽以朱学为正宗,却也有心学之倾向。娄氏向王讲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儒学通则,正搔着王的痒处,“遂深契之”,产生了确定他的致力方向的、指点迷津的作用。后娄之女嫁于宁王为妃,受起株连而亡,阳明以礼葬之,也算报了点拨之恩。后世认为,即使娄一斋不是阳明心学发端之人,亦起了重要作用,因娄的同门——吴与弼的另一学生谢西山就曾提出过“知行合学之要也。”而后来王在娄之引荐下到临川“朝圣”见吴时,亦必定听得此论。

(7)、有一次阳明大师和学生们一起游学,他的友人就指着花说:“老师,您常说心外无物,您看这岩中花樹自开自落,与你我的心有什么相干呢?”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之前,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当你来看这花的时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就是“以心照物”。

(8)、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偏重点。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公族制,奴隶制,封建制。你问这个问题,先应该自己先弄清楚什么是中国主流。

(9)、其实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作者当年明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将其描述为类似地下组织的存在,如同官场上的神秘者。

(10)、这就如同当前中国哲学与近代科学的区别,通过数据总结的科学定理,终在不断的发现过程中只能不断调整,而中国哲学是一种超脱现实的哲学思辨,虽历千年,依然能够指导生活。

(11)、我说为啥呢?他既然这么好,把他推广开来不好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越来越多人了解他,越来越多的人去认识他,不是有利于咱们的传统文化精髓吗?

(12)、宋明理学一直秉承“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观点。其实质是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任由其泛滥,否则无底的欲望会毁了人类自身。想要拥有善良之心,首先就要展现出自己的良知。

(13)、阳明心学算得上儒家里颇为优质的精神遗产,很长时间里居然被弃之一旁,无论如何都是国人的一大损失。在今天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潮下,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正是该有的题中之义。

(14)、如今社会上又是心学涌动,成了一门看似高大上的热门学科,受到了无数成功人士的追捧。那么如今的心学追求的是什么?其实就一个字:厚黑学!

(15)、        薛侃肯定地回答:“那玩意儿肯定是恶的。”

(16)、针对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和平崛起,林安梧教授也抱以期待,对“阳明热”持以充分肯定态度。因为阳明心学是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动能,有利于争取个体权利、发挥个人才智,同时强调知行合致良知。程朱理学则多少与帝制时代对个体的压抑、“以理杀人”脱不了干系。因此,当今中国推崇”阳明心学“,而不是推崇“程朱理学”,是中国之幸。

(17)、所以说你说要把它大型推广去广而行之,这首先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真实的精准受众就少,然后谁去推荐谁去推广这都是问题。

(18)、而且呢,但凡心性之学都很忌讳总是推而广之。因为心性之学光是理论上要研究搞懂,就必须有点文化的人,一般老百姓很难理解也不会有兴趣去搞。

(19)、韩望喜:内心充满慈悲,仁义礼智根于心,外表便会的温良和顺。本身的亲和,对他人的慈悲,无形中也会增加一个人的气质。

(20)、仔细看,你就会发现,阳明心学在日本大放异彩,主要集中在三个群体:企业家;学者;工匠。

(1)、事实恐怕正相反,至少现在人们对阳明先生的推崇已经超过了孔孟,至于程朱简直已经不能望其项背了。

(2)、你所说的中国人的主流精神支柱是什么?我不知道?。修身齐家平天下?

(3)、        启示: 禅宗说,人人都可以成佛。王阳明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王阳明认为,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不在于圣人有“良知”,普通人没有。而在于,圣人完完全全地“得到”了自己的良知,二普通人的良知,都被私欲和无明所遮蔽。

(4)、孟子曾讲过牛山之木的故事。从前有一座美丽的牛山,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但人们经常上山放牧,总想着砍伐树木,绿树青山慢慢的就被砍光了。人心就像这树木一样,原本都是美的。但人心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私欲的蒙蔽。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呵护,去存养这颗心。要时常反省自己,拷问自己的良知。

(5)、        王阳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我问你,黄金是善还是恶?”

(6)、王阳明提倡的“良知”说是一个严格的生命体,它包含敏锐的道德感知,也包含道德批判,既有道德的好恶之情,也有道德的法则。

(7)、王阳明学说的重点是“心外无理”,“心即是理”,他认为程朱学派所主张的心、理二分是错的,宣称:“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朱子理学主张“理”是一种外在的,王阳明弥补其不足,主张将外在“理”移向内心,外在的变为内心的信仰。他也反对朱熹先格物后穷理的步骤,认为先知而后行,就会终身不行,也就终身不知,所以他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谓之知”,他的思想境界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大突破。

(8)、什么叫孺子入井呢?就是孟子讲的,在《公孙丑章句上》讲,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不忍受别人受苦的心。先王有不忍别人受苦的心,所以就会有不忍别人受苦的政策。“一个人看到一个小孩,匍匐在井边,好像要掉到井里去了一样,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会有怵惕恻隐的心,无论在北京还是在深圳,在全世界各地,看到一个孩子遭遇到危险,要掉到井里去了,你会不会想到要救他,一定会要救他。"

(9)、        真正打内心强大,真正的安定,安静,不是静坐能得到的。真正的安静,需要经得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考验。很多人修行只会静坐,这在王阳明看来是经不住重大事情的考验的。

(10)、心学并不是空谈,而是一种哲学思维,同“朱熹”提倡的理学不同,王阳明更侧重于世界观层面,只有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方法论,即是“理”。

(11)、Q:真的是“相由心生”?心灵的修养,能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或者气质吗?

(12)、韩望喜:中国的儒释道,都是以性善来作为根基的。如果人没有善性,没有灵魂在的话,无法拯救自己。如果人不能自己拯救自己的话,便要通过外在的东西来拯救自己,那就不是中国文化了。

(1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跟我们的社会生产方式直接相关,无法突破人口瓶颈,就这么多土地,就只能养活这么些人口。英国人总结的马尔萨斯陷阱,也就是人口爆炸理论,还是有点道理的,因为,农耕文明,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多力量大,开山填海。可是,一旦人口爆炸,超过社会生产力的阈值,就会变成灾难了。

(14)、中国封建时间太长,分为很多个阶级,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理念。皇权,士族,平民。由于阶级的不同精神理念也是不同的。你说的主流精神是权力阶层的还是人数阶层?

(15)、更重要的是你要反省自己。所以王阳明说,我第一要教你们静坐,是要你把那个喧闹的心,能够沉静下来,这个不是目的。重要的目的是怎么样,不在形式而在于心性,就是说你要自己来克制省察,问自己做得对不对。追问自己,拷问自己的良知对不对,他说就像猫抓老鼠一样,眼盯着,眼看着,一有响动,马上追过去。自己那些不对的地方,要自己去思量。

(16)、其次,在与很多朋友的交流中我也发现,现在似乎有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是学了之后却变得很“焦虑”,不学还好,学了之后反而多了很多条条框框,无所适从了。然而,从阳明先生的经历来看,他本人不仅内在是儒家“孔颜心法”(孔子和颜回)的继承人,同时外在所呈现的为人处世、建功立业,也是深谙世事,圆融灵巧的,是一个具有很高成熟度的人。所以,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中国的文化,儒家的思想,并非是所谓的“好人”文化那么简单的,反而是具有很高的深度和灵活度的。它不仅要求我们做个“好人”,还会更进一步地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有底线而“成熟”的人。

(17)、企业家,优代表性的就是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父的稻盛和夫,他推崇阳明心学,企业就是我们共同的家,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还是儒家伦理基础。经济危机来了,大家拧成一股绳,员工主动降薪,推动经济复苏。日本经济,靠的是儒家伦理,完全违背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他们本来就信仰儒家文化,信仰儒家哲学,很容易接受阳明心学。

(18)、我借王阳明的一句话"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你细品,谁愿意在事上磨自己啊,都是使劲磨别人啊。

(19)、        王阳明当时就在花园赏花,听到薛侃的叹息,接口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

(20)、做一个人,或者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重要的是什么,是他的形貌吗?是他的颜值吗?不是,是他的心。

上一篇:71句狗字成语开头的成语接龙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