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故事是真的吗
1、三国演义的故事是真的吗还是假的
(1)、不过《三国演义》一出,舆论顿时逆转,“一身是胆”的赵子龙成了明清时期的“网红”,尤其是在清朝——众所周知,没啥文化的满洲人是拿《三国演义》当兵书读的,而且看待其中的英雄人物深受罗贯中的影响。在蜀汉的一众将领中,关二爷走过麦城,张三爷死得太窝囊,黄、马属于叛将,于是赵云便脱颖而出,成为受满洲人推崇的三国人物之一。甚至有传闻说哪儿哪儿都少不了要露一小脸的乾隆皇帝都感慨,刘备要是听赵云的话,“汉事未必无成”(我没找到出处)。
(2)、(11)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42-543页。
(3)、刘关张的铁三角关系牢不可破,赵云这个“小四”根本没有插足的机会
(4)、根据《后汉书》中的记载,王允素来轻视吕布,视他为一个“剑客”。而在汉代,“剑客”这个词并不是个褒义词,而是指那些武艺出众、勇猛过人、但是没什么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人。也就是说,吕布虽然很重视王允,但是王允却不是很看得上吕布,他只是认为吕布的武勇有利用价值,正如《三国志》记载的那样,王允认为吕布是同乡勇将,所以才厚待并拉拢吕布。
(5)、毕竟《三国演义》只是历史小说,为了情节需要,很多都是罗贯中虚构或者改编的,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借历史小说去评价历史人物,还是得参考正史去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6)、其实赵云在荆州期间表现得很低调,演义中所谓的智取桂阳和随诸葛亮吊祭周瑜(这事本身就是子虚乌有)时威慑江东依然是罗贯中杜撰。他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入蜀以后。
(7)、历史上的黄忠是老病而死,并没有在夷陵之役中战死,这件事也是编造的,事实上黄忠并没有参加此战役。
(8)、诸葛亮去面见了孙权,东吴一部分人主战,一部分主和,双方争执不休,诸葛亮只是个使节。
(9)、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10)、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11)、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12)、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13)、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演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14)、6米,16种花卉---------张大拙水墨花长卷欣赏
(15)、吕布在杀死董卓之后,获封温侯,而且是王允控制了东汉朝廷之后,为了表彰吕布而颁发的。问题是这个“温侯”本来是董卓把持朝政的时候颁发给王允的,王允自己甚至因为这个称号是董卓赏赐的,而一度想拒绝。也就是说,王允是认为“温侯”的爵位代表着跟董卓的同流合污,属于自己的人生污点。而董卓死后,王允却把这个象征“董卓同d”的温侯之位,转手送给了杀死董卓的吕布,这其中隐藏的政治套路,肯定不是完全出于善意的。
(16)、◆官方论坛:滕云的诵读世界
(17)、“魏略曰: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裴松之注三国志·卷蜀书后主传第三》)
(18)、自日僧湖南文山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极高的评价。
(19)、关羽的“忠义”形象,在宋朝时就基本形成,特别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南宋时期,人们对岌岌可危的国家忧心忡忡。“关羽”的忠义,被民间艺人演绎成了,老百姓的精神食粮与依托。
(20)、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诸葛亮只有五次伐魏的军事行动,每一次都没有成功,到达祁山的就只有两次。
2、《三国演义》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1)、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2)、《三国志》中无貂蝉记载,不过记载吕布和董卓的侍女有染
(3)、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4)、也正因如此(可能还因为他无帮无派),刘备才会对赵云信任有加:
(5)、苏轼诗词描述:“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个少年英才,怎么可能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呢?三国志正史描述周瑜是一个气度恢弘的人,可惜操劳病死,英年早逝。
(6)、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7)、在封神演义的小说里,有很多战争的场景,以及仙人使用法宝阵法比拼的情节。
(8)、(3)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私人关系不和),叛迎孙权。(《三国志·麋竺传》)
(9)、若虹妈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每天都有免费动听的故事,陪伴您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10)、三国演义为了显示刘备的地位,把他塑造为继承汉室正统的君主,而为刘备编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谱,排一排刘备就变成了皇叔,而这个称号正是刘备用来对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法宝。史实上,刘胜的儿子刘贞,因为没有按朝廷的规定献纳酎金,而失去侯爵资格,后来又经历战乱及政治纷争,早已家世式微,族谱不明,只知刘备是汉室之胄,辈份不得而知。
(11)、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12)、黄忠个人武力也相当高,有百步穿杨之能。如果不是名望过低,远不及关羽,马超等人,其排名甚至可在马超之前。但是黄忠毕竟年老,刘备称汉中王拜其为后将军的第二年,黄忠就去世了,追谥为刚侯。
(13)、========================================================
(14)、土山关公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
(15)、如历史上根本没有貂蝉这个人,但是有吕布和董卓的侍女私通的这件事情,罗贯中就给她取名貂蝉,元杂剧给她取原名叫任红昌,故事也增加了一点色彩。
(16)、“张飞鞭打督邮”这事件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二回中,是说朝廷派人要免刘备的官职,于是督邮代表上级来到刘备任职的安喜县,刘备去见督邮,可人家不愿意见刘备,于是张飞火冒三丈,把督邮綑起来鞭打,“张飞鞭打督邮”这事是虚构的,鞭打督邮是有的,是刘备亲自干的,不是张飞,《三国演义》中为了衬托刘备的仁义,把这事移花接木到张飞身上,让张飞背了黑锅。
(17)、《三国演义》第46回说到,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让他三天造十万支箭,于是诸葛亮想了个办法,驾驶几艘船,船上布满稻草,趁大雾天,开到曹军营寨弓箭的射程之内,击鼓鸣金,曹军又看不清实际情况,因此放箭,短短半天工夫,诸葛亮就借到了十万支箭。
(18)、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
(19)、(39)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页。
(20)、吕布恰恰属于这一类能力出众、但是出身不好的人。因为这个出身,吕布多次遭遇了类似王允这类人的鄙视。比如吕布逃离长安之后,一度想投奔袁术,原因是董卓曾经杀掉了袁术的叔叔袁槐及其家小,而吕布诛杀了董卓之后,觉得自己也算替袁术报了仇,可以攀个交情。但结果却是袁术根本不在乎吕布所谓的那点事,压根就不接受吕布的投奔。
3、三国演义的故事是真的吗?
(1)、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2)、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3)、所以,过去的茶馆里,茶余饭后人们常常围在桌子边上闲侃一些来自东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见闻及乱象,听着评书,各种逸闻怪谈也不胫而走,每个人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再衍生更多的野史、传说。所谓民间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4)、而作者笔下的这段情节,恰恰是根据正史《后汉书》的内容而做了适度的艺术加工而完成的。这里顺带提一下,吕布和王允其实是并州的同乡,两人无论是执行“连环计”,还是后时刻的突围救援,都足以看出,即便是虎狼之徒的吕布,也是重视同乡情谊的。但是根据目前保留的资料来看,吕布很重视跟王允的同乡情节,但是王允那边却不是如此。
(5)、大家都知道“桃园三结义”是刘关张三兄弟正式约定兄弟誓言,并决定共干一番大事业的开始。但是《三国志》上面却没有指明,只是记载刘关张三兄弟情同兄弟,但是没有结拜。大家都知道,刘备使用的兵器是双股剑,但其实是假的,据《三国志》和《赵云别传》上推测刘备的兵器大可能是刀或者是戟。《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事件是相当激烈的,但是长坂坡事件里很多桥段也是假的:糜夫人没有跳井,赵云也没有七进七出,刘备更没有摔过阿斗。而且刘备的儿子刘禅也不是个傻子,而且还很聪明,就连孔明死后还能继续坚持称帝29年,凭的也是自己的真本事。
(6)、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这些都是虚构的,在历史上不存在,这也是为了拔高诸葛亮,其实周瑜是个气量很大的儒将,而且周瑜在当时的名气远远大于诸葛亮,犯不着妒忌诸葛亮。
(7)、《元史》卷一六一:“珙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整所将更寡,而取信阳,乃书其旗曰赛存孝。”(20)
(8)、(3)(32)杜贵晨《徐庶归曹故事源流考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赤壁之战后,刘备给赵云放了外任——以偏将军之名参与夺取荆州四郡之战,并在战后兼任了一阵桂阳太守。不过很快在刘备西征益州之后,又把赵云调回来出任留营司马,在得知孙小妹要跑路以后又让他兼管内事,所以赵云才能及时的截住孙小妹、抢回了刘阿斗。
(10)、正史上,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二人大战。
(11)、赤壁之战后,刘备抢到了荆南四郡并任命赵云暂代桂阳太守。前太守、现降将赵范为了拍马屁,便想将他长得倾国倾城的嫂子樊氏许配给赵云,却被坚决的拒绝了。至于理由,赵云说是因为觉得赵范心怀叵测,其实这完全说不通,哪怕赵范终真的逃走了。
(12)、鸟儿不羁非凡鸟,花儿常开是好花------张大拙画瓷
(13)、查阅相关文献,此前和大体同时的相关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十八骑”的记载,如《晋书》卷一〇四记载石勒集结十八人起事,号为“十八骑”;《元史》卷一四九记载王珣以十八骑退敌的事迹以及《明史》卷一二四记载扩廓兵败,仅率领十八骑仓促奔逃的事件等。其中为著名的就是李存孝率领十八骑拔洛阳的传说,例如:
(14)、因为明人罗贯中笔下的一部不朽的巨著,三国这个夹在汉晋之间、存续不过60年的分裂乱世,成了令无数后人心向往之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15)、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家言,历史上的赵云肯定没有那么传奇和,但也不乏一些值得一提的小故事。
(16)、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17)、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而三演本末倒置,且“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18)、正史上,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二人大战。
(19)、赵云在大部分时间里的身份都是刘备的保镖头子
(20)、现在科学已经很容易就能解释被雷劈的原因,很多高层建筑都安装了避雷针,还有雷雨天气不要在树下避雨!
4、《三国演义》的故事是真的吗
(1)、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一些资料表明,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2)、赵云的生年史书未载,演义中所言的70多岁也无法自圆其说。目前比较的说法来自清人王鸣盛,但也是猜测:
(3)、(6)廖立∶在蒋琬面前评论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凭恃英勇的名声,带兵没有章法,简直是主观蛮干。”)(《三国志·廖立传》)
(4)、关于是三国手上举止轻重的人物,竞关羽出事人们弄不清楚,只能大概,一笔走过。
(5)、鬼神,只是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之中,可以算作人们的信仰吧,但是只要行的正,坐的直,鬼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6)、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7)、当时董承接受了衣带诏,要除掉曹操。刘备还没有采取行动。曹操请他去喝酒,说了那一番“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言论。刘备吓得筷子掉在地上,后来他参与了密谋除掉曹操的计划。
(8)、“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追骑莫敢逼。”(《资治通鉴·卷魏纪第八》)
(9)、比较二者,我们发现两者在细节与语词上存在较大出入。如果熟悉《后汉书》,则可发现其与《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的一段具有更密切的“互文”关系:
(10)、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11)、阿斗还算知恩感恩,赵云加官进爵大都发生在刘备死后
(12)、由于年代久远,有些事懒的考究,干脆书中论英雄,辉煌尽存春秋。
(13)、《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儿曾引十八骑杀入长安,今夜亦只是十八骑,去劫五候之营。如折了一骑,也不算功。”(23)
(14)、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命文丑率军于延津攻曹操。曹军不敌,曹操下令丢弃物资。袁军追过来,下马捡东西。曹操趁机发出了冲锋,袁军措手不及。文丑跑得慢了点儿,死于乱军之中。
(15)、“玛蒂娜”系列围绕一个名叫玛蒂娜的小淑女的形象,描画了她的生活、学习、游戏、娱乐、交友、体育、旅游等一系列女孩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场景式的水彩绘图和简单明朗的儿童语言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真善美的儿童世界。“玛蒂娜”系列被誉为全球儿童素质教育佳读本。“玛蒂娜”系列故事题材涉猎广泛,对儿童与自然、儿童与动物、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学校等诸多主题进行了探索,并用大量细腻逼真的写实风格的绘图,勾画出作者头脑中理想的儿童生活场景,使作品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爱心和诙谐的童趣。作品对主人公玛蒂娜近乎的塑造,使得本书直接成为小女孩的行为成长范本,深受全球儿童的喜爱和追捧,因此,这些故事又被教育专家们誉为“小女孩的书本妈妈”。
(16)、呈上木匣,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众官急救,良久方醒,顾谓众官曰:“关将军真天神也!”(29)
(17)、(38)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67页。
(18)、《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19)、“非三国故事”是指在故事源流上本不属于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非三国故事”的融入,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显性的,即小说文本中的“引用”,通过小说叙述者或小说人物道出的掌故。二是隐性的,小说文本并未点出,但其从故事框架与细节上与“非三国故事”相似,具有很强的“文本互涉”关系。关于后一种形式,明清评点者以及现代学者均有所关注并不断发现新的材料。然而,当前对《三国演义》中“非三国故事”的关注,还往往集中于就“互文本”寻找“互文本”(主要是“本事”的探寻),在这些“互文本”如何融入小说以及指出这些“互文本”对小说解读有何价值等方面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关于“非三国故事”如何融入《三国演义》学界已有专文讨论所以本文主要关注《三国演义》小说文本背后所隐匿的作为“互文本”存在的“非三国故事”与小说文本的“这种互文性的关系”怎样“丰富了小说叙述的层次”并“暗示了解读的方向”也就是其在小说解读上所具有的价值。
(20)、历史中的记载赤兔马是吕布的坐骑并不是关羽的,吕布死后赤兔马不知所踪。
5、三国演义的故事是不是真的
(1)、喜欢扒真相的读者都知道,罗贯中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好恶,杜撰了很多情节。他偏袒刘备一方,把曹操塑造成了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而把刘备塑造成了“仁爱”的化身;把很多别人的事迹安放到诸葛亮身上,把诸葛亮塑造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仙,而把本能文武双全、雅量高致、风流倜傥的男神周瑜塑造成了心胸狭窄被诸葛亮气死的倒霉蛋。
(2)、那么正史中蜀汉这五位国之上将到底谁更厉害,或者说他们真实的能力究竟是怎样的呢?
(3)、不过当阳之战时(公元208年)赵云已经34岁了,在那个年头这个岁数儿子才会打酱油肯定是晚婚晚育的优秀代表,就算当爷爷了也一点不稀奇,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少年了。
(4)、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如果是真事,关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
(5)、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6)、刘备并没封什么五虎大将,只不过上面五人的军职是高的,关羽(前将军),张飞(车骑),马超(骠骑),黄忠(后将军),赵云(翊军将军,低),而且自从关羽伐魏,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短短四年间,关张马黄都死了。
(7)、三国演义为了显示刘备的地位,把他塑造为继承汉室正统的君主,而为刘备编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谱,排一排刘备就变成了皇叔,而这个称号正是刘备用来对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法宝。史实上,刘胜的儿子刘贞,因为没有按朝廷的规定献纳酎金,而失去侯爵资格,后来又经历战乱及政治纷争,早已家世式微,族谱不明,只知刘备是汉室之胄,辈份不得而知。
(8)、当初赵云追随公孙瓒时,后者感到很奇怪,问他为啥不去投靠实力更强大的袁绍。这要换成一般人肯定要拍几下公孙的马屁,然后皆大欢喜,而赵云却不同。他直接打脸公孙瓒——别臭美了,我看好的是你这块地盘,而不是你这个人:
(9)、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的经典,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范例,可谓是家喻户晓。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10)、单刀赴会的故事主角完全搞反了,故事中是关羽单刀赴了鲁肃的宴。而真实的历史是鲁肃只身一人赴了关羽的宴。
(11)、前、后、左、右四将军在汉朝军制中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相当于重号将军,即便在朝中地位也仅次于上卿。而征南将军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宋书·百官志上》载“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也就是说曹魏的四征将军跟卫将军的地位相当,算重号将军;不过蜀汉和东吴的四征将军就没那么好命了,仍然悲催的属于杂号将军。
(12)、在真实的历史上,吕布与董卓反目有一个原因就是:吕布与董卓的一个婢女私通,这个婢女到底是董卓的小妾还是下人,弄不清楚,以当时吕布害怕的情况来说,是董卓的小妾也有可能,等于给董卓戴了绿帽子,但这个婢女连个名字也没有。
(13)、但是关公缺点也很明显:为人矜傲,小视天下英雄。马超归降时,关羽有意问诸葛亮其人如何,诸葛亮顺着说:“孟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争先,犹未及髯(美髯公)之绝伦逸群”。马超勇猛,可以跟张飞争高下,但还是比不上关公你,关羽大喜。甚至刘备称汉中王,将黄忠与关羽并列,诸葛亮还担心关羽不高兴“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后来大意失荆州之前,关羽拒绝孙权求亲,“虎女不嫁犬子”也是真事。
(14)、有人说应该算从龙派。事实上赵云真正投效刘备阵营已经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事情了,这时距离刘备起兵打天下已经过去了16年之久,他加入的时间比徐州派的糜氏、孙乾等人还要晚。再说此时的刘备战过黄巾、抗过袁绍、救过徐州、领过豫州牧、大战过吕布袁术等诸雄,又沾上了衣带诏事件,早已声名大振,被老曹吹捧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卷蜀书先主传第二》)。赵云这个时候才来登门,算是哪门子的“从龙”?
(15)、除此之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毛批”。毛宗岗父子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在小说评点过程中,往往在一些小说情节之后加批注“此即……”“与……一样”“与……相似”“正复相似”“何异……”,指出小说情节与“非三国故事”的关系。如小说第三十六回,毛氏父子在“操然其言,遂不杀徐母,送于别室养之”后,批注曰:“操之不杀徐母者,惩于王陵故事也。”《三国演义》中这段故事不见于史书,显是“非三国故事”的融入。毛氏父子注意到小说情节与王陵母故事的密切关系,予以点出。现代学者正是沿着“毛批”提供的这条线索逐步深化对这一情节的研究的。小说第十九回刘备逃难“途次绝粮……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毛批”认为此处“绝胜重耳过卫时”,也是从文本相似的角度来判断二者的关系。虽然“毛批”认为此处“绝胜”重耳过卫,但其却道出了刘备故事与重耳故事存在某些关系,为研究者运用互文理论深入探究刘备故事与重耳故事的“文本互涉”,进而挖掘《三国演义》中刘备故事的深层意蕴提供了宝贵的启示。(5)
(16)、我们看正史,可与别史、杂史对照着看。因为所谓正史,根据著作人的不同,有的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当时或者后代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政治与秘闻,不敢如实记载。《史记》在正史里算是可信的,当时司马迁著作后,在当时是本历史禁书,后来到东汉中期才渐渐公开。
(17)、玄德叱之曰:“汝勿乱道!岂不闻周文王为西伯之长,三分天下有其去渭水谒子牙?子牙不顾文王,文王侍立于后,日斜不退,子牙却才与之交谈,乃开八百年成周天下!”(38)
(18)、吕布对名门的投奔是到此为止了,随后他又投奔了他的并州同乡张杨。作为并州集团的骨干力量,按理说张杨应该能够满足吕布对同乡的认知的。但可惜的是,在张杨这里,吕布也活得风声鹤唳。后来吕布的仇敌李傕、郭汜等人联络张杨和其手下,要买吕布的人头,张杨等人竟然动了心,逼的吕布跑去跟张杨分析局势,好说歹说才放过吕布一马。可以说,到了这个地步,吕布连后的同乡情谊也彻底放弃了。
(19)、如果按照《三国志》,首先陈寿在著书时就已经划分了排名,介绍五位上将的篇目是:《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书中叙述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走。这就隐约说明了在陈寿眼中或者当时史家印象里,这五位将军是这么个排名。
(20)、本书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是一本胜过所有作文书的作品。
(1)、对上述二者“互文”关系的揭示,其意义并不在于发现其素材来源以及其与早期或同时文本的相似关系,而是在于其对于理解小说中的这一情节与作为文学创作背景的元话本的深入细微的关系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若从此看去,小说文本并不一定是来源于早前的典籍记载的文本,还很可能受到早前以口头形式传唱的类似故事的影响。所幸的是,《前汉书平话续集》中保存了刘邦观看英布头颅的故事,为我们了解《三国演义》的创作生态提供了宝贵的文献材料。(31)
(2)、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史书都没有记载 。
(3)、(1)马超∶听说马超归附,对其不服,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三国志·马超传》)
(4)、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5)、现存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
(6)、小刘这里有做坏事被龙抓的说法,其实还不就是被雷电给劈了。
(7)、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
(8)、演义:小说中诸葛亮“草船借箭”一段写得十分精彩,是孔明被表现为“智圣”的重要桥段。
(9)、《三国志》打脸《三国演义》第一场次,第一幕——诸葛亮篇
(10)、草船借箭的主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又是为了美化蜀国而把吴国的功绩给了蜀国。
(11)、据《演义》所写,关羽死后,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与史实并不相符。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另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绝载。
(12)、鸟儿不羁非凡鸟,花儿常开是好花----张大拙画瓷
(13)、从上可见,在元朝,唐末五代时期猛将李存孝率领十八骑打下洛阳的传说随着话本、戏剧已经广泛流传。李存孝作为话本、戏曲中五代时期的猛将,随着其率领十八骑打下洛阳故事的流传,逐步定型为猛将的代名词。同时,“十八骑”也作为李存孝的附属,变成勇猛部将的符号。到了三国故事中,张飞作为三国时期“勇冠天下”的猛将,在故事流传过程中很容易就会被比附为李存孝(前引《元史》中就把猛将称为“赛存孝”,可为旁证)。所以,张飞故事在传说过程中,不仅与李存孝的勇猛相勾连(在元代三国戏中,张飞是三国时期第一员悍将。另外,话本、戏曲中也广泛流传着“张飞石亭驿摔袁襄”的故事,这与《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李存孝惯用的手“摔”对手亦相同),同时也把李存孝的部下“十八骑”挪用过来,变成“十八骑燕将”(张飞为“燕人”,其部下也因同乡而愈见亲厚,故附会之为“燕将”)。如果我们对李存孝故事有所了解,那么小说为何在此有了张飞率领“十八骑燕将”“杀出东门”这一突兀情节,就不足为奇了。
(14)、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15)、然而这样理想化和直率的赵云,在投入到刘备阵营之后,就彻底的消失不见了。
(16)、前 言------“春生夏长”张大拙写意花鸟画展
(17)、正如上文所言,《三国演义》中作为“互文本”的“非三国故事”的揭示并非仅仅为了寻找“本事”,而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深化对小说的解读,这也是我们此项研究的目的与归宿。以较少为学者所关注的徐庶“行歌自荐”情节为例,略做分剖。小说第三十五回中:
(18)、真相:赤壁之战相持阶段,一天,孙权借着雾气,坐着小船渡过长江,来到曹操的水寨,查看敌情。孙权的小船很快被曹军发现了。曹操怕孙权有埋伏,命令弓箭手向小船射箭。孙权的小船靠近曹营的这边中箭太多,船身都倾斜了。孙权下令掉转船头,继续受箭。等到两边重量差不多,他从容下令返航。
(19)、作为“互文本”的“非三国故事”作为《三国演义》成书的文学、文化背景,对《三国演义》中某些突兀文本的来源与阐释也有启发意义。以小说第十四回中出现的“十八骑燕将”为例:
(20)、子龙兄要真敢打扮的如此烧包上阵,估计早就被射成马蜂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