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17句雷雨作者代表作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11 08:0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雷雨作者

1、雷雨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获得华表奖、飞天奖、金鹰奖、老舍文学奖等诸多奖项。2015年央华年度戏剧《冬之旅》编剧、2017年央华年度戏剧《新原野》编剧。2019年1月21日,她凭借作品《新原野》和《你还弹吉他吗》在由联合国妇女署主办的第八届女性传媒大奖中,被评为“年度女性榜样人物”。

(2)、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

(3)、如果说在这段感情里,郑秀真的有什么得到的话,那大概就只有她的家宝后对她的那点愧疚了,曹禺曾在给女儿万昭的信里这样写道:

(4)、在《〈雷雨〉序》中,作者说明创作意图是写出宇宙或命运的神秘,指出剧中的人物莫不“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但这种宿命色彩在《雷雨》中并非体现为佳构剧或通俗剧惯用的因果报应,而是具有埃斯库罗斯《阿伽门农》、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欧里庇德斯《赫卡柏》等古希腊悲剧对“脆弱的善”的张扬。同时,在曹禺具体的写作行为中,社会问题意识、现实主义手法等都诉诸笔端,使得早期版本就已经具有了现代悲剧的格局,不论是蘩漪所体现的资产阶级个人悲剧还是鲁大海所体现的革命悲剧,都是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的。但是,时代色彩、社会关系、人物情感的解析等,这些现代因素的加入,在早期版本中与作者意图中的命运悲剧形成了内在的张力,青年曹禺有将希腊宿命悲剧翻新重写为现代悲剧的魄力与才华,他在人物情感构型上也颇有成绩,但是过于复杂的人物和情节使得戏剧结构很难统一。

(5)、“在中国农村破产,吃饭尚费思量,哪里有心顾及娱乐,所以露天剧将来能否发展,实是一个问题。”

(6)、可郑秀每次拉上曹禺一起打牌,往往并不是为了凑牌友,而多是想让成天埋头写作的丈夫“劳逸结合”罢了。

(7)、14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309页。

(8)、劳伦斯《顶针》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很有戏剧意味,《雷雨》中四凤的银顶针显然也有这种象征色彩。同时,这个细节还承担了写实主义的分析说明作用。四凤为何爱上周萍?三十年前侍萍为何爱上朴园?这种爱属于怎样的性质?“太好看”的银顶针的出现,或许能够说明部分问题。当然,在各个版本的《雷雨》中,四凤的底色都是健康、美丽、纯洁、能干的,这是周萍、周冲兄弟两个都喜欢她的地方。不过,曹禺有意设置了大海分别和周萍、周冲谈到四凤的两场对话,让大海说出对四凤不尽相同的评价。

(9)、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10)、1954人文剧本选版恢复了1937改订版的第四幕,同时有两处重要的修改和删节:(1)删去蘩漪与鲁贵谈论鲁妈的名字,并且将鲁妈与周朴园保留的侍萍照片加以联想的情节。(2)大海没有还枪,周萍自杀的手枪是周朴园给的。这两处删改,后来几次修订一直延续下来。此后的舞台话剧也都采用了两把枪的设定:一把大海在矿上警察镇压罢工现场捡到的手枪,一把周朴园给周萍防身而后者用于自杀的手枪。

(11)、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雷雨》单行本第二版时,曹禺又根据演出情况再次修订多处。

(12)、在情爱的世界里,男痴爱女总能有好结局,可若痴爱的一方换成女人,却往往总会被辜负,因为男人是追逐的动物,他们从来只对需要追逐才能搞定的猎物感兴趣。所以,追逐到手继而死心塌地或者不需追逐便可轻易得来的,他们往往很快会失了兴趣。

(13)、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雷雨》单行本第二版时,曹禺又根据演出情况再次修订多处。

(14)、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雷雨》单行本,属于“曹禺戏剧集”之这个本子是曹禺新时期再次修改的产物,也是他后一次修改《雷雨》1984川版大量修订字句,更加符合语言规范,这一修订版以1957戏剧版为底本,同时采纳了1959戏剧二版中个别修订。1984川版采纳1959戏剧二版修订之处是:删去周萍对鲁大海说明过去自己与蘩漪的不伦关系,以此证明他厌弃这种关系而转向四凤的心理动因。1984川版的第四幕中周萍与鲁大海的对话有大量删改,删去鲁大海拿出枪来对准周萍的情节,而是描绘他因为想到母亲和妹妹,所以放弃向周萍报复,并且同意周萍带四凤走,这是和之前所有版本都不同的。而1979年之后北京人艺的舞台话剧都采用了大海对周萍掏枪威胁之后“杀而不杀”的情节,同时在细节上有所变化。

(15)、有意思的是,早期版本中暗含的时代精神起初似乎并不为曹禺所看重,在《〈雷雨〉序》中他只是有限度地追认了“暴露大家庭的罪恶”这样的解读。不过,随着《雷雨》的风行,观众和评论家的意见也在逐渐影响到作家的创作理念。批评家对社会悲剧的要求,对现代悲剧即为社会制度批判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曹禺的修订意图。1937改订版将鲁大海从“工头”改为“工人”,修订部分台词,使得大海不那么粗鲁、莽直,在阶级观念上立场也更为坚定,体现了曹禺向时代精神的靠拢。1950年代之后,为适应新中国的崭新的政治文化氛围,曹禺也积极努力地不断改造自我、修订作品。这中间,既有社会环境的外在制约,也有作家追随时代精神的主观努力在后期修订过程中,显然总的倾向是突出社会问题剧的成分,将《雷雨》转向“暴露封建资本家家庭罪恶”“暴露资本家压迫工人阶级”的“暴露剧”,因此,大海不能再“还枪”,周萍不能再坦白,四凤不能再有虚荣之心。1940年代,左翼批评家吕荧曾经批判《雷雨》的创作过于依赖情感,缺乏社会学的真知:“《雷雨》与其说是一个社会中人的悲剧,不如说是一个自然中人的悲剧。人的故事只是这篇悲剧的形体,宇宙的主宰才是这幕悲剧的灵魂。......我们同情作者的情感,......但是,在情感的造因下成形的人物和世界,常常不是真实的本体,常常是片面的表象,有时甚至于只是假象。因为情感不是认识,并且不能够代替认识。......真知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不是情感意识的范畴。”(23)这一批评理路在1950年代之后《雷雨》的修订中得到了回应。《雷雨》后期修订版的作者意图文本为社会悲剧,要突出社会问题,那么修订版就要强调情感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因此大海不能再对周萍暧昧纠结的个人情感剖白有所体谅,也不能在得知妹妹怀孕之后还同意她与周萍在一起。

(16)、银顶针的情节就是早期版本内在矛盾的一个体现,它的构思体现了作者意图中宿命悲剧的底色,它对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又有现实主义的广度,可是,它在悲剧结构中又是一个冗余。作者后期修订过程中,想要消减剧本宿命悲剧的成分同时要净化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时,这个情节就被断然舍弃了,同时也使得话剧更为精练。

(17)、从某种意义上,这部剧不正是两人爱情的产物吗。

(18)、“我整个生活可以说是没有受过什么波折。我是湖北潜江人。今年二十六岁。我中学是在南开上的。毕业那年,我正十八岁,父亲突然病死。他是个军界人,为人十分和气,他死的日期正在旧历年三十日。中学毕业,我便考上了南开大学,在那里我专门研究政治。上了二年,我想入医科,后来,忽对文学发生了兴趣,于是,乃入了清华大学攻西洋文学。我原来对语文是发生好感的,后来,常常演剧,写剧,对于写剧觉得有大的兴趣。总之,我的读书兴趣是很广泛的。

(19)、从另一方面而言,郑秀也坚信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照顾好她的家宝。想到这,郑秀不禁想起自己曾为逼迫曹禺洗澡将他关进洗浴间的事儿了。曹禺不爱干净还美其名曰“名士作风”,可出自名门的郑秀却极爱干净,郑秀一直觉得像曹禺这样半月一月不洗澡的主儿定是容易生病的,所以她经常监督他打扫“个人卫生”。

(20)、(1)1993年王晓鹰导演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没有鲁大海的《雷雨》”和2007年王延松导演的“带有序幕尾声的诗意版《雷雨》”等当代舞台话剧,对曹禺原著的改编就更为显著了。 

2、雷雨作者代表作

(1)、B.1936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刊”单行本(简称“1936初版”)曹禺对原刊进行修订后,《雷雨》单行本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为巴金主编“文学丛刊”第1集。从1934年原刊到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曹禺的修改主要集中在扩充并修订人物小传、增加舞台提示、字句的润色与勘误。实际上,文化生活出版社的《雷雨》《日出》等曹禺剧作又分为“文学丛刊”和“戏剧集”两个系列不同版式分别出版。“文学丛刊”第7集以前,都是1942年陆蠡在上海主持编印的,版本形态较好,版权页信息也比较完整。国图的目录索引中,已经将这一系列的版本列为“新善本”。因此,这里在“文学丛刊”系列版本和“戏剧集”之间选择了前者。

(2)、与周朴园对峙时,大海怒斥对方作为资本家的过往恶行和破坏罢工的现时阴谋;周冲、周萍各自对大海表现出某种善意和真诚时,他犀利地指出对方身处优裕环境不自知的虚伪和软弱;他瞧不起鲁贵在妻儿面前耍威风、在周家人面前卑贱狡黠的两面人嘴脸;他爱母亲侍萍和妹妹四凤,甚至在早期版本中为了她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但是他同时认为不让自己报仇的母亲太糊涂,觉得妹妹受到周家环境的熏染而开始虚荣。尽管李健吾、周扬等批评者都觉得鲁大海“不近人情”,缺乏思想和精神生活,但是,从《雷雨》原刊到曹禺历次修订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大海部分”可以看到,作家一直在调整大海对待其他剧中人的态度,不断呈现微妙的变化,这说明大海形象塑造问题并不在于性格粗暴、不近人情,而是大海关涉的“人情”过于复杂,使呈现他的思想和精神生活成了一个难题。如上所述,如果重视大海的“闯入者”身份,把大海看作某种程度上的“旁观者”或者作者的“代言人”,代表了审视剧中其他人物的一种目光的话,那么,大海的相关修订正是作者不断调整创作意图的体现。

(3)、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4)、在第四幕中,鲁大海曾经拔枪威胁周萍,但念及母亲和妹妹又放弃了报复,把手枪还给周萍,默认了妹妹和周萍的关系,但这把手枪却成了周萍自杀的工具;侍萍得知四凤已经怀孕,打算瞒下他们是同父异母兄妹的事实,放她和周萍离开,自己独自承担隐瞒真相的痛苦,但是却引起不知道内情的蘩漪激烈的阻止、在周冲面前失态、忘记了身为母亲的责任;周朴园误会蘩漪已经得知侍萍的身份,于是当众忏悔,要周萍认母,血缘关系的真相大白却刺激得四凤情绪崩溃、触电身亡,连周冲也为救她触电而死,周萍更是羞愤饮弹自杀。某种程度上,正是一次次“一念之善”触发了悲剧结局发动的,造成了三个年轻人的死亡。

(5)、(20) 曹禺:《〈雷雨〉的写作》,《质文》1935年第2期。

(6)、79安冈:《谈〈雷雨〉的新演出》,《戏剧报》1954年第8期。 

(7)、两人离婚的这一幕,让男方见证人是欧阳予倩夫妇,女方陪同者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都泪目了。

(8)、以上《雷雨》修订版本的沿革情况大致如下图所示:

(9)、著名剧作家。戏剧大师曹禺的女儿和衣钵传人。

(10)、I.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曹禺戏剧集”《雷雨》单行本(简称“1984川版”)

(11)、对比各版本的修订,可以看到社会问题剧的比重在修订过程中并不是直线上升的。按照社会问题剧的成分比重来排序的话,大致如下:1934=1936对作品的再揭示,应当是在原来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反对把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观点硬塞到剧中历史上的人物的头脑中去,改变台词和情节,去“提高”他们,或者改动戏的基本结构,把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悲剧的结尾一笔勾去,因为这样粗暴的做法只会使人感到不真实,使剧本成为反历史主义的作品。近年来某些民间职业话剧团体在某些地区上演的《新雷雨》正犯了这样的错误。9

(12)、《雷雨》是中国现代经典剧作,也是受众多的现代话剧之读者和观众对这部剧的熟悉程度高,大都自认为对剧情和人物了然于胸。不过,若询问读过这部经典的读者和看过话剧的观众,剧末周萍自杀的手枪是从哪里来的,恐怕答案不尽相同。看过舞台话剧的观众会回答手枪是周朴园给周萍防身用的,阅读剧本(尤其是阅读当下通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雷雨》剧本)的读者会回答是鲁大海交给周萍的,而读过不同版本《雷雨》剧本的读者或者读过剧本又看过演出的观众,则会惊讶地发现自己记忆中出现了不同的场面,以至于印象变得驳杂起来:到底手枪是谁给周萍的?剧中究竟有一把手枪还是两把手枪?

(13)、大海形象的塑造和修订直接联系着作者意图问题,而对照不同时期作者的创作谈和时代环境来考察历次修订,会发现大海形象塑造的难题本身就包含在创作伊始的作者意图之中,同时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这一难题又伴随着作者修改意图而进一步延展。这里尝试聚焦有关鲁大海的修订,通过版本校勘和文本对读探究《雷雨》的作者意图和悲剧性质问题。

(14)、周萍欣赏四凤未经教育的单纯,将她的纯洁作为救赎自己的力量。周冲却更看重四凤的淳朴和能吃苦,认为她如果受到教育会和自己一起“为着人类谋幸福”,他对四凤说:“你不是一个平常的女人,你有力量,你能吃苦”,“我从来没有把你当作我的底下人,你是我的凤姐姐,你是我引路的人,我们的真世界不在这儿。”周萍和周冲看待四凤的眼光都带有浪漫主义的“自然崇拜”色彩,而周冲更是把这种自然崇拜升华到追寻美丽新世界的理想境界,所以才在四凤面前描绘两人在无边的海上、坐在白帆的船头展望“我们的世界”的图景,想象“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的”。但是在早期版本中,大海对四凤的评价更突出她是一个容易受到诱惑、不无虚荣之心的平常女孩子。三个不同出身、不同经历的年轻人对四凤的认识很不一样,那么谁的认识更接近真实的四凤?看起来,或许和四凤一起长大的大海的认识是更贴近现实的,而且四凤恐怕比这位已经离家两年的哥哥所了解的更为复杂一些。

(15)、“中国戏与外国戏的不同,正好似中国画与外国画的不同。中国画山水,必须先看千山万水,印在眼中,回到屋里选择所得的印象中精彩者去画,中国戏(即国剧)也是把人生中很复杂的东西,提炼出来一些精彩的东西,把芜杂去掉,用符号来代表,因为都是精彩的一部分,故极抽象而普遍。举例,如戏剧中的骑马只摇马鞭,开门只做手势皆是。总而言之,外国剧是表现个人对于物的实际关系,而中国戏则表现事物与人的关系,因此才抽象啊!”

(16)、◆如果您具备不错的声音条件,我们也欢迎您亲自录制您的作品。

(17)、只是,让曹禺没想到的是,本就小有才名的郑秀在话剧演出后追求者更多了。这期间,甚至还有男生趁着校庆参观女生宿舍时,把情书塞在她的枕头下。

(18)、《雷雨》修订过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给深入研究带来了机会和挑战,这里仅通过对《雷雨》各版本中鲁大海形象相关修订的校勘与考察,尝试逼近作者意图和修改意图,将其作为理解作品文本的重要参照,突破“善本”和“作者终意图”的执念,去接近、去理解作家在创作与修订这种灵魂探险中曾经取得的硕果和遭遇的挫折。

(19)、8序幕和尾声的删除,当然不仅仅由于宿命论倾向,还有其中表现的宗教净化心灵、周朴园忏悔、鲁大海一去不返等“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情节安排。

(20)、万先生这个客厅很宽敞,一切设备都很艺术化。靠窗有一个书桌,可以看见马路。在这张书桌的左边有几只用白布蒙着的“沙发”,靠着墙有个崭新的煤炉。在迎门的一面墙上挂着一个着军人服装的中年人的照片。左边有一个小门。里面就是万先生的卧室。

3、雷雨作者

(1)、很快,郑秀的这种“不确定”被变成了“确定”,有无数人登门造访她和女儿的住所,他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充当说客,说服她与曹禺离婚。这些人里,有的,还是国家领导派来的。

(2)、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亚、古希腊的话剧也对曹禺有深刻的影响。

(3)、(4)(5)(美)杰罗姆·麦根:《现代校勘学批判》,苏杰译、苏杰编《西方校勘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221页。

(4)、还枪与否,周萍自杀的手枪来自哪里,这些联系着《雷雨》的宿命论色彩,更联系着大海作为工人代表的斗争意识与阶级属性,因此1950年代之后的各修订版删去了大海还枪的情节,但对于周萍剖白的处理则显现出游移不定。周萍剖白中对自然的推崇和对不自然的厌恶、以真诚的坦率态度来求得理解,大海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周萍的真诚,都表现了肯定自然情感的伦理倾向。

(5)、▲《曹禺剧本选》,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7)、24 比如尊重原著的北京人艺版的《雷雨》,第四幕鲁大海和周萍对峙之后的情节就没有完全按照某一版《雷雨》剧本,而是有所修改:鲁大海劝说母亲同意周萍先走,以后接四凤,但是他并不知道四凤怀孕,四凤说出秘密是在大海离开去雇车之后。鲁大海扮演者李翔曾经分析“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即大海是否应该孝顺鲁妈,百依百顺?李翔认为,大海和母亲感情很深,但他并非百依百顺,他在第三幕把枪暂时交给母亲保管,只是权宜之计。他在第四幕让四凤与周萍走,有同意母亲意见的成分,但也有自己的主张:“他(指周萍)先走,以后再接四凤。”李翔指出,在近三十年的演出实践中,在大海同意四凤和周萍走的这一场景,观众从来没有反映出对大海的不理解,反而常常听到赞许。李翔:《浅探而已——扮演鲁大海的点滴心得》,刘章春主编《雷雨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页。

(8)、通过上面对《雷雨》版本沿革和作者修订的梳理,可以看到,随着作者不断修订,各版本所体现的作品主旨有所变化。《雷雨》初版时,曹禺自陈《雷雨》要表现的是“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和“天地间的‘残忍’”,是“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而评论者给出的“暴露大家庭的罪恶”的解释可以追认,但不是创作初衷换句话说,《雷雨》带有古典悲剧色彩,并不是一部社会问题剧。在1930年代的批评中,李健吾、郭沫若等论者的确看到了《雷雨》对希腊悲剧的追摹,张庚、黄芝冈等人则批评《雷雨》的宿命论倾向。但随着时间推移,可以看到古典悲剧色彩在不断的修订过程中逐渐消减,而社会问题剧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9)、在剧中鲁侍萍具有宿命论的思想。当周朴园问她为什么来周公馆时,她回答:“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着儿又碰到你”,“这是我的报应”等一些话。因为在当时社会中,她遭到周朴园的凌辱和欺压时,她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她相信这一切是命中注定。其实不然,这是封建势力对女人的欺压。

(10)、《雷雨》版本校勘 作者意图 宿命论 社会问题剧

(11)、如上所述,偏离早期版本多的修订版是1951开明版,这一版甚至干脆另起炉灶,重写了第四幕。但是,正如安冈指出的:

(12)、鲁妈来到周公馆,周朴园书房那熟悉的一切令她恍然如在梦中.原来,鲁妈就是周萍的亲生母亲,三十年前周家的丫环侍萍.当年她与周家大少爷周朴园相爱,并且生下了两个孩子,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终被周朴园抛弃.大年三十的晚上,她带着刚生下三天的孩子离开周家,原打算投河自尽,却被人救起,从此开始了三十年痛苦飘零的生活.繁漪见到待萍,向她暗示四凤与自己的儿子周冲有暧昧关系.侍萍没有想到命运竟会如此安排,女儿在三十年后又走进了周家,并且重复了自己以前所走过的路.她决定带走四凤,远远地离开这里.

(13)、记者问万先生关于定县公演的露天剧的优点及将来在中国能否发展。他答:

(14)、旁人看夫妻的生活,多是雾里看花,旁人看郑秀与曹禺的婚姻不也是如此吗。

(15)、曹禺决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撰写人物台词,而是让人物身临其境地讲话,将人物内心活动刻划同场景效果、布景的描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曹禺能够深入到人物的灵魂世界并善于用艺术的语言揭开他们的内心奥秘。在心理语言和抒情独自中渗透人物细致的所思所感和曲折韵情感意志,这是他戏剧语言抒情性的特点。

(16)、郑秀是个心软的女人,听到这些,她心里对他充满了同情。同情一旦在女人的心里生根,那结果将是致命的。此时的郑秀实际已经感觉到了曹禺对自己的爱,人说,女人能感觉到一个男人对自己的爱往往也即是爱的开始了。

(17)、从作家修订的角度来考察《雷雨》的版本,可以发现如下九个版本值得重视:

(18)、银顶针:宿命的象征、性格的写实与结构的冗余

(19)、“按照我近两年教学所得来的感受谈,我感觉到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及造就她们成为贤妻良母,而迫切需要的是教她们同社会接近,使风吹她,雨打她,在这种环境中锻炼成一个带有独立性的女性,成为一个真正的女性。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有些女同学伏伏帖帖的作了贤妻良母,而对于社会上的事绝不参加。另一方面,则是追求从事外事而把家事忘掉。我以为一个现代女子全不应该走这两条路,应把这两条路中和起来。

(20)、再后来,如传统剧情发展那般:曹禺向妻子郑秀提出离婚。曹禺向郑秀提出离婚这年,郑秀年30岁,她的两个女儿分别是4岁和2岁。此时的郑秀没有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她不敢想象要是没了曹禺,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的结局。重要的是,她始终觉得自己可以唤回丈夫的心。

4、雷雨作者简介及主要内容

(1)、周老爷的虚伪狡诈阴暗与鲁贵那奸猾的笑容,猥琐的语言的对比,突出了两种不同阶层人物的丑恶嘴脸,正因为这样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生活层次,不同社会感受使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个人利己主义色彩,主子的居高临下,奴才的卑躬屈膝都是暗藏个目的,曹禺的精炼语言把这些嘴脸表现地淋漓尽致。在观众们内心刻上了很深的印象。 作者用力刻画的蘩漪的内心世界十分精彩。 但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可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她与继子的不伦之恋就是对周家无声的反抗和对爱情的盲目追求,周萍是周朴园的长子周家大少爷,他精神卑下,意志薄弱,缺少一般人所具有的善良品德。不仅早已和继母蘩漪发生乱伦的两性关系,还使侍女四凤怀上了他的孩子。他害怕他父亲,害怕社会的舆论,自私懦弱,不仅害了爱恋他的继母 ,还害了喜欢他的侍女,后落地家毁人亡。

(2)、《雷雨》是中国现代经典剧作,也是受众多的现代话剧之读者和观众对这部剧的熟悉程度高,大都自认为对剧情和人物了然于胸。不过,若询问读过这部经典的读者和看过话剧的观众,剧末周萍自杀的手枪是从哪里来的,恐怕答案不尽相同。看过舞台话剧的观众会回答手枪是周朴园给周萍防身用的,阅读剧本(尤其是阅读当下通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雷雨》剧本)的读者会回答是鲁大海交给周萍的,而读过不同版本《雷雨》剧本的读者或者读过剧本又看过演出的观众,则会惊讶地发现自己记忆中出现了不同的场面,以至于印象变得驳杂起来:到底手枪是谁给周萍的?剧中究竟有一把手枪还是两把手枪?

(3)、1930年代各版中,大海深夜冲到周家遇见周萍,他终没有选择报复而是“还枪”,是因为顾及母亲和妹妹的情感:“我知道我的妈。我妹妹是她的命,只要你能够多叫四凤好好地活着,我只好不提什么了。”不过,之前周萍的情感剖白也产生了一定作用。当大海骂周萍是一个十足的混蛋,“拿着穷人家的女儿开开心,完了事可以不负一点儿责任”,周萍解释自己和四凤的爱情是真诚的:“她现在就是我能活着的一点生机。”他说明和四凤之间的爱情是自然发生的:“我爱四凤,她也爱我,我们都年青,我们都是人,两个人天天在一起,结果免不了有点荒唐。然而我相信我以后会对得起她,我会娶她做我的太太,我没有一点亏心的地方。”大海继续质问:“董事长大少爷,谁相信你会爱上一个工人的妹妹,一个当老妈子的穷女儿?”周萍回答:“有一个女人逼着我,激成我这样的。”周萍强调和蘩漪的关系是不自然的,是令自己厌恶的:“那时我太糊涂,以后我越过越怕,越恨,越厌恶。我恨这种不自然的关系,你懂么?......我真活厌了,你明白么?我喝酒,胡闹,我只要离开她,我死都愿意。她叫我恨一切受过好教育,外面都装得很正经的女人。过后我见着四凤,四凤叫我明白,叫我又活了一年。”

(4)、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5)、21 比如张庚认为,“到了现代,悲剧的主题转到了社会制度。......从命运,性格,人性一直到社会制度,是以曲线的进行来接近人类生活的悲剧的真理的”。张庚:《悲剧

(6)、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三十年前,当周朴园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时,他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与她有了两个儿子。但后来为了给他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自尽。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后,侍萍带着二儿子流落他乡,靠做佣人为生,而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周朴园所娶的那位小姐没有为周家生儿育女便去世,周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周经营矿山等现代产业,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机会接近周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蘩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周萍为了摆脱蘩漪,打算离家到父亲的矿上去。蘩漪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侍萍来到周家,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当年之覆辙,但又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此时大海正在周家矿上做工。在作为罢工代表来与周朴园交涉的过程中,与周萍发生争执,结果遭周萍率众殴打。鲁家一家人回到家中,四凤还在思念周萍。夜晚,周萍跳窗进鲁家与四凤幽会,蘩漪则跟踪而至,将窗户关死。大海把周萍赶出,四凤出走。雷电交加之夜,两家人又聚集于周家客厅。周朴园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认母认弟。此时周萍意识到了四凤是自己的妹妹,大海是自己的亲弟弟。四凤羞愧难当,逃出客厅,触电而死,周冲出来寻找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大海出走,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周朴园则一个人在悲痛中深深忏悔。

(7)、在早期版本中,鲁大海的确不是曹禺构思的重要人物,在篇幅不短的《〈雷雨〉序》中,蘩漪是作者重点剖析的人物,关于周萍、周冲的人物形象说明也占了很大比重,在对演员演出的建议中,对鲁贵、侍萍、四凤和朴园都有较为具体的意见,恰恰只有对大海的演出建议为笼统、简要:“鲁大海自然要个硬性的人来演,口齿举动不要拖泥带水,干干脆脆的做下去,他的成功更靠挑选的适宜。”(19)这简直在暗示大海的扮演者是不需要演技的,与前面曹禺详细分析其他七个人物及其扮演注意事项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此看来,早期版本的作者意图中,大海确乎是一个闯入的旁观者,他更多地体现出对其他人物的审视和评判。

(8)、周萍和蘩漪、四凤和周萍、侍萍和周朴园都曾经被美好的感情笼罩着,都品尝过甜蜜的爱情。周萍和蘩漪有过一段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相亲相爱的时光又有深重的矛盾心情,他们的感情是不能见光的,因而是悲剧。四凤和周萍从表面看,是无可非议的能走到一起的人,且不说地位的悬殊,门第观念可以超越,但隐含的血缘关系是不可能的,这个悲剧是无法人为避免的悲剧。

(9)、1931年,“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

(10)、曹禺先生很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戏剧艺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思想、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的反抗性格、易卜生的《群鬼》中的血缘纠葛情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中的气氛渲染,在《雷雨》的创作中,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推动了剧情的向前发展,这种“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子女要是被粗暴地与自己的母亲分开,这就可能导致一种持久的恋母情结,以作为失去了的母亲的补偿。”弗洛伊德更是对恋母情结的特征作了详尽的说明,他指出,由于男孩把母亲作为爱的对象,为了占有她,父亲便成了他决意要排除的情敌。所以,在一个具有恋母情结的人身上,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恨是交织在一起的。

(11)、在现代校勘学中发展起来的作者意图理论,可以和新批评派为代表的文本阅读理论形成有益的互补,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结合具体作品文本和相关文献文本来探求作者意图的时候,首先需要运用文本阅读理论来深入具体作品文本,然后再对照能够体现作者意图的文献文本(序跋、日记、书信、创作谈、传记资料等),进而构建起作者意图文本。对于具有多个修订版本的作品来说,则通过校勘、研读能够构建起不同的作者意图文本,多个意图文本和作品文本的对照分析,可以使作家创作与修订中某些隐而不显的意图由此显豁、明朗起来,可以进一步探究各个意图文本和作品文本的得失。

(12)、从1951开明版到1984川版的修订,一方面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作家致力于为适应舞台演出而不断打磨“当代演出本”。在此过程中,1951开明版为主动适应新的政治文化环境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但观众、评论家大多不认可,后来曹禺自己也不满意。因此,1954人文剧本选版重新向1937改订版有所回归,但较之1937改订版突出道德教化,人物形象趋向善恶分明,有接近通俗剧的倾向。1957戏剧版基本沿袭1954人文剧本选版。1959戏剧二版则进一步“净化”,1961人文选集版沿袭了1959戏剧二版。1984川版是以1957戏剧版为底本修订的,不过少数地方参照了1959戏剧二版。1984川版是《雷雨》的作者终修订版。从1951开明版到1984川版,曹禺的修订在劳资冲突和阶级意识上的处理有一定的曲折和反复,但总的趋势是消减作品的宿命论倾向、增强社会问题剧的色彩。这里有着时代变化的社会历史因素,但这些修订显然体现了当时的作者意图,值得重视。

(13)、早期版本中,一把手枪联系起劳资冲突的社会问题和家庭伦理悲剧,终在戏剧高潮的一声枪响,让读者和观众处于震撼、恐惧的情绪之中,这是从佳构剧得来的戏剧技巧。《雷雨》的创作本来就受到陈大悲《幽兰女士》等中国早期佳构剧的影响,而手枪也是陈大悲等剧作家常常用到的串联情节的工具,《幽兰女士》中就有一把起到类似作用的手枪。在曹禺所表彰的法国佳构剧鼻祖斯克利布那里,手枪也是常用到的工具。《雷雨》中,鲁大海还枪给周萍本意是放弃了报复,结果却成为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悲剧性自杀的工具,也使得社会问题终统辖在某种宿命论的悲剧色彩之下。

(14)、“古人假若没有一种特殊的聪明,就是方法纯熟也没有好的效果。至于写剧的方法,亚里斯多德已经说过,如他的悲剧的原理特性论等。不过,彼时并未发达。至近年,乃有美国的巴克先生才把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不过,一个天才是不需要任何写剧的方法的。拿欧尼做例子‘他苦学剧本于巴克,可是以后他所写的剧本,同巴克的方法及主张完全相反,搬到舞台上,照样可以惊动千万观众。从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天才是不需要方法的,能创造的。反过来说,你若不是一个天才,纵然有好的方法,其结果也难逃‘平平常常’四个字。

(15)、E.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曹禺剧本选》(简称“1954人文剧本选版”)

(16)、这里,评论家把批评的矛头指向“某些民间职业话剧团体”的演出,其实,这些演出显然是根据1951开明版的修订来排演的。既然1951开明版是一次“粗暴的”修订,已经完全偏离了早期版本,作者、观众、评论家都对1951开明版不满,曹禺很快又再次修订,已有论者对开明版的修订进行过较为详细的研究,这里就将1951开明版作为修订过程中一次偏离,暂不作为重点来分析讨论。

(17)、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18)、在《雷雨》的三位女性中,繁漪和鲁侍萍都和周朴园夫妻关系,都和周朴园共同生活过,所以她们深受其害,她们对周朴园以及对他们维护的一切而深恶痛绝,他们极力反抗周朴园为他们所做出的一切规定,而她们反抗的方式却截然不同。繁漪大胆而又勇敢地撕毁了周朴园资本家的伪善面目;侍萍则因为自己许多艰辛的生活经历而仇视和警觉周朴园,她不像繁漪那样以下子就把周家的假面具扒的精光,她有的只是一种软弱的反抗。作品中的四凤是一位少女,她对未来充满幻想,涉世未深的她渴望爱情,渴望得到一种新的生活、渴望周萍能给她爱,可是就因为周萍的胆小怕事,她的意愿无法实现,她是所有事件的受害者,她本想以私奔来寻找幸福,当幻想破灭后,她以死对整个社会作出了反抗。

(19)、《雷雨》是中国移植西方话剧形式的一次成功尝试。它的演出,获得了观众热烈而经久不衰的欢迎。

(20)、第二年,这部巨作在巴金的推荐下发表并出版了单行本,巴金特地为他印了一册精装本,曹禺在此书封面上写道:给颖如(郑秀小名),家宝。

5、雷雨作者曹禺

(1)、618(美)G·托马斯·坦瑟勒:《校勘原理》,苏杰译、苏杰编《西方校勘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1页。

(2)、▲曹禺女儿万方为父亲而写的书:《你和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

(3)、蘩漪是五四以后的解放的新女性,她的可爱不在她的“可爱”处,而在她的“不可爱处”因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于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搏斗”。而我则认为她是一个刚毅、坚强复杂的女性。她诚实、懂得恨、更懂得爱,她发誓要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和她挚爱的人永远生活在一起,她的要求、她的愿望是一个正常人基本的要求和愿望,但是她所处的社会、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容许她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是有了也无法变成现实。如果换一个生活环境,她有可能成为一个很有作为的女人她有知识、有头脑、敢爱敢恨、办事果断,但是她被黑暗的社会逼疯了,她的不合理、不合伦理的行为恰恰是对封建家庭的反抗。

(4)、周家父子这样对待鲁大海,是侍萍所没有想到的,她感到震惊,但事实又使她幡然醒悟,所以她愤怒地斥责:“这真是一群强盗!”周萍打了鲁大海两记耳光,犹如打在她的心上,她没有想到日夜想见的萍儿竞这样狠毒。于是,她惊疑地说:“你是萍”,这明明是想认离别多年的儿子,言外之意是想说“你是萍儿”。话音刚出口。她答应周朴园不认儿子的要求又理智地把“萍”改为谐音“凭”并愤怒地斥责“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一个谐音“凭”字的巧妙运用,确切地表达了她感情的急剧变化,内心世界的极大痛苦和悲愤。

(5)、尽管将话剧的宿命论色彩转向了阶级对立的社会问题,但是,两把手枪的设置多少显得有些重复,尤其大海的手枪只不过是“虚晃一枪”,拿来威胁周萍一下就收起来了。为了给这把手枪一个交代,1951开明版结尾周家仆人转述大海“放了枪,便衣要抓他,跑了”。1984川版结尾则由仆人口中描述他“带着枪跑了”。而其他各修订版中,大海收起枪之后,这把枪没有再出现,可以说在整部戏剧中没有起什么作用,可见修订时难免顾此失彼。

(6)、“做布景是不容易的,未做之前,你应该知道自己的台是圆的,是方的,哪个地方有什么。然后,再去设计。不但如此,很多时候是在演剧时画出布景,使他们在换景时很快敏捷地做完。这对于一个布景设计者来说,困难是很大的啊!

(7)、从作者意图来看,曹禺初是想创作一部悲剧,如上文所述,用黑格尔的悲剧观来考量,周萍用“倾吐心曲的主观语调和由情欲支配的诡辩”来说服大海,本身就会失去悲剧人物的力量。在黑格尔看来,悲剧应该简练,突出两种伦理立场的冲突,繁复的内心刻画和吐露心曲会削弱对立面的冲突。当然,情感解析本身有其艺术感染力,但那是属于小说等叙事文学的手法,出现在悲剧中会破坏戏剧结构。经过“删—恢复—再删”的反复修订,到了1984川版《雷雨》这终修订版,曹禺仍然选择删去周萍的剖白,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8)、痴爱男人的女人便是如此,即便他做出了伤害她的事,她在内心深处依旧觉得“错是他犯的,可是自己也有过错。”

(9)、邮局订购    国内邮发代号:2-667 

(10)、这里将各版本鲁大海较为重要的相关修订列表如下。

(11)、“伟大的创作家产生是需要另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必要国泰民安,更荔l众有了需要。现在,无论哪一个自夸或夸他人为‘中国的莎士比亚’,那全是笑话。但我们仍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因为他们给未来的中国伟大的剧作家铺平了道路。

(12)、的确,自《雷雨》诞生起,对于这部作品的宿命论倾向的批评一直存在。这些批评不外乎认为宿命论代表了过时的神秘玄学思想,是没有掌握(或没有掌握好)先进的科学历史观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表现。曹禺在1936初版和1937改订版就对原刊做了不少修订,到了1950年代,修订的幅度陡然增大,甚至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1950年代之后的各修订版中,消减宿命论色彩的情节和台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序幕和尾声就首当其冲地被删掉了而作为话剧的高潮和结局的第四幕,因其联系着戏剧主旨的凸显,尤其成为屡次修订的重要部分。

(13)、能够体现1950年代之后作者消除宿命论、强化社会问题剧的修订倾向的,是《雷雨》中一个重要道具——手枪——的变化。早期版本中,鲁大海在警察镇压工人时从矿上捡到一把手枪,而这把手枪在剧终被周萍拿来当作了自杀工具;1951开明版大海没有“还枪”,增加了周朴园交给周萍防身用的一把手枪,但结尾周萍没有自杀;1954人文剧本选版以后的各个版本中,大海都不再“还枪”,剧末周萍自杀用的都是父亲给他的枪。

(14)、23 吕荧:《曹禺的道路》,《抗战文艺》1944年第9卷第3~5~6期。

(15)、“我喜欢读的是些著名的戏剧,喜欢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的作品,近代的则喜欢纳巴富等的作品。说句请愿的话,凡是好的剧本,我是全喜欢看的。”

(16)、从上述列表可以看出,第四幕的修订多,而且不断修订,似乎一直在寻找更完善更恰切的解决方法。这里可以看出曹禺对戏剧人物基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种情感的不同理解和处理。大致看来,1930年代各版更重视情感的自然属性,突出自然情感伦理;在1950年代之后的各修订版中,更重视情感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大海对待参加罢工的工人的情感和态度主要关系到情感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修改起来较为简便。大海在鲁家对待侍萍和四凤的态度,是系于家庭血缘的自然情感,修订时尽量与社会情感和阶级认知相一致,改动起来也不难处理。而当得知妹妹四凤和资本家大少爷周萍有了恋情,大海的自然情感与社会情感之间的矛盾就不那么容易调和,因此,在各修订版中关于大海是否同意四凤和周萍走就有不同的处理,关于他是否知道四凤怀孕的事实也有不同的处理,显示出曹禺在屡次修订时反复推敲、难以定夺的胶着状态。后,大海该如何面对在自己眼里罪行累累的周朴园正是生身之父的事实?显然,曹禺在初的构思中就回避了这一点,在戏剧高潮“认亲”之前就打发大海出去“雇车”,让他早早离场,不必在舞台上直面令他难以自处的情感伦理困境。不过,在修订时,即使安排大海去“雇车”,曹禺也不得不随着大海究竟在四凤吐露怀孕事实之前离场还是之后离场的不同前文,不断修改雇车的动机:从为四凤和周萍一起离开而雇车,改成为了母亲和妹妹回家而雇车。 

(17)、第二幕关于大海的修订涉及其工人身份及复工阴谋的内容。1934原刊、1936初版,大海的身份都是“工头”,还由鲁贵点明是他为大海争取来的“工头”地位。大海的性格不无粗鲁、愚直,他来到周家和周朴园谈判时才知道矿上已经复工,骂“那些不要脸的工人”,“这群没有骨头只怕饿的东西,就把我们四个代表不管了么”。等大海看到复工合同,依旧骂复工的工人:“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些矿上没有勇气的工人们就卖了我了。”1937改订版作了修订,大海的身份不再是由资本家雇用来监管工人的“工头”,而改为和“工头”打架的“工人”。当他得知矿上复工,他骂的是瞒着自己签复工合同的三个代表,而不是复工的工人:“没有骨气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卖了。”相关修订以后版本都延续下来。这些修订应该受到当时评论家批评鲁大海形象的影响。比如李健吾认为作者或许想把鲁大海塑造成新式的英雄,但实际上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缺乏思想的莽男子”,“叫同行的代表卖了自己还不知道”张庚、黄芝冈、周扬都认为在鲁大海这个人物上作者是失败了,没有刻画一个工人领袖形象。黄芝冈尤其批评道,“这剧中的荒谬大胆的断定莫过于工人们将工头卖了......在这里虽代表着革命的整个毁灭,然而,事实上是不会有的”这些地方显然在1937改订版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18)、说到曹禺除了《雷雨》那就是《日出》和《原野》

(19)、(2)曹禺后一次修订《雷雨》的时间应该在1980年,参见李致编《曹禺致李致书信》(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在1980年2月20日曹禺致李致的信中说明计划出版《雷雨》《日出》《北京人》《家》《王昭君》五个剧本;1980年2月28日致李致的信中提到3月18日赴美,计划5月初回国后“多做一些文字工作”;1980年10月11日致李致的信中询问已经送寄的《雷雨》修改本是否收到。

(20)、剧中的曾家是“时代的弃婴”,藏匿着动荡时代苦痛的缩影。

(1)、◆特约评论员:胡朝阳尚雪梅 成永青思馨胡杨牧风 雪地等春孤帆碧影傅雪琼

(2)、“第要忠诚——这就是说,演戏是要对你自己,而不要存有其他的任何作用。在诚实之中要想你所要扮演的人物的性格,如同好人在什么地方好,坏人在什么地方坏?想黑必想白,想明必想暗,不要马虎,更不要欺骗自己。在你的性格中掺进了一种诚实,那么,才能有了真实的情感,因此才能做到抓住观众。

(3)、乖戾不驯的思想个性、复杂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她们的悲剧人生。

(4)、在这个修订过程中,解决早期版本中的内在矛盾也是一个重要的面向。周萍的剖白和四凤的银顶针的删去,在人物刻画的写实性和广度上无疑有所损失,不过在戏剧结构上更为完善了。一把手枪变为两把手枪,固然消减了命运悲剧色彩,但从戏剧结构上看却让第一把手枪成了一定程度的冗余之物。这也是早期作者意图的内在矛盾形成的结构性难题。

(5)、曹禺,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

(6)、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雷雨》单行本,属于“曹禺戏剧集”之这个本子是曹禺新时期再次修改的产物,也是他后一次修改《雷雨》1984川版大量修订字句,更加符合语言规范,这一修订版以1957戏剧版为底本,同时采纳了1959戏剧二版中个别修订。1984川版采纳1959戏剧二版修订之处是:删去周萍对鲁大海说明过去自己与蘩漪的不伦关系,以此证明他厌弃这种关系而转向四凤的心理动因。1984川版的第四幕中周萍与鲁大海的对话有大量删改,删去鲁大海拿出枪来对准周萍的情节,而是描绘他因为想到母亲和妹妹,所以放弃向周萍报复,并且同意周萍带四凤走,这是和之前所有版本都不同的。而1979年之后北京人艺的舞台话剧都采用了大海对周萍掏枪威胁之后“杀而不杀”的情节,同时在细节上有所变化。

(7)、F.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单行本(简称“1957戏剧版”)

(8)、“第要使人听得见——这桩事看来很容易,不过有许多许多的演员会做不到。能够使人听得见,然后,才能说怎样使观众听得美,如同你必须会唱歌等……

(9)、1954人文剧本选版恢复了1937改订版的第四幕,同时有两处重要的修改和删节:(1)删去蘩漪与鲁贵谈论鲁妈的名字,并且将鲁妈与周朴园保留的侍萍照片加以联想的情节。(2)大海没有还枪,周萍自杀的手枪是周朴园给的。这两处删改,后来几次修订一直延续下来。此后的舞台话剧也都采用了两把枪的设定:一把大海在矿上警察镇压罢工现场捡到的手枪,一把周朴园给周萍防身而后者用于自杀的手枪。

(10)、▼广告一下,本期文末有「厦门嘉庚剧院」福利~

(11)、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12)、父亲与李玉茹婚讯传来后,万黛不放心母亲,可郑秀却似乎并未有什么异样,她只每日继续操持着自己的事,好像什么都未曾发生一般。

(13)、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14)、1961人文选集版所收《雷雨》,在1959戏剧二版的基础上重新排版,删去1954人文剧本选版的前言,增加“出版说明”。1961人文选集版主要是对1959戏剧二版进行文字、标点的调整与勘误。

(15)、郑秀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情很复杂,但她更多的却是担心曹禺一家的状况。人往往都是如此,习惯了照顾一个人以后,突然不再照顾他,不是觉得自己自由自在了,反而是觉得不自在了。这种不自在,还会让照顾人的一方总是不自主牵挂另一方。郑秀对曹禺就是如此。

(16)、从上述列表可以看出,第四幕的修订多,而且不断修订,似乎一直在寻找更完善更恰切的解决方法。这里可以看出曹禺对戏剧人物基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种情感的不同理解和处理。大致看来,1930年代各版更重视情感的自然属性,突出自然情感伦理;在1950年代之后的各修订版中,更重视情感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大海对待参加罢工的工人的情感和态度主要关系到情感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修改起来较为简便。大海在鲁家对待侍萍和四凤的态度,是系于家庭血缘的自然情感,修订时尽量与社会情感和阶级认知相一致,改动起来也不难处理。而当得知妹妹四凤和资本家大少爷周萍有了恋情,大海的自然情感与社会情感之间的矛盾就不那么容易调和,因此,在各修订版中关于大海是否同意四凤和周萍走就有不同的处理,关于他是否知道四凤怀孕的事实也有不同的处理,显示出曹禺在屡次修订时反复推敲、难以定夺的胶着状态。后,大海该如何面对在自己眼里罪行累累的周朴园正是生身之父的事实?显然,曹禺在初的构思中就回避了这一点,在戏剧高潮“认亲”之前就打发大海出去“雇车”,让他早早离场,不必在舞台上直面令他难以自处的情感伦理困境。不过,在修订时,即使安排大海去“雇车”,曹禺也不得不随着大海究竟在四凤吐露怀孕事实之前离场还是之后离场的不同前文,不断修改雇车的动机:从为四凤和周萍一起离开而雇车,改成为了母亲和妹妹回家而雇车。 

(17)、对作品的再揭示,应当是在原来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反对把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观点硬塞到剧中历史上的人物的头脑中去,改变台词和情节,去“提高”他们,或者改动戏的基本结构,把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悲剧的结尾一笔勾去,因为这样粗暴的做法只会使人感到不真实,使剧本成为反历史主义的作品。近年来某些民间职业话剧团体在某些地区上演的《新雷雨》正犯了这样的错误。(9)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