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经典12首诗
1、苏轼经典12首诗三年级
(1)、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6)、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8)、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9)、1083年,苏轼已经贬官黄州,是年苏轼将往张怀民暂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苏轼钦佩张怀民的气度,为其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赠其这首《水调歌头》。
(10)、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1)、赏析:苏轼是个全才,既长于豪放词,婉约词也毫不逊色。上阕写景,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下片写伤情,墙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佳人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愁,用极富艺术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失落心情。
(12)、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3)、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5)、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6)、在风中回望一生漂泊,当曾经的才子褪去了傲然,还剩下什么......
(17)、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8)、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1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0)、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苏轼经典12首诗词
(1)、选自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天工:比喻技艺高超。写诗和作画的规律都是一样的,都需要自然的工巧和清新的风格。
(2)、 全诗意像感强,通过人与物的结合描写,物我同互为补充,使孤独更为具体形象,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5)、译文: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6)、 全词借古抒怀,可以看出在·苏轼的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暗流,阶级的限制皆是如此,全诗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
(7)、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8)、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9)、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10)、明月几时能有?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何时?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太高而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自己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离别时才圆呢?人生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11)、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1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
(13)、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14)、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好的东西永远都是竞争得来的。竞争必须付出代价,如果你承受不了代价,那只能被这个时代淘汰。
(1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6)、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7)、赏析: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末句“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
(18)、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9)、古代法制以刑法为主,就刑法治理而言,苏轼反对片面地苛刑重法,提倡宽简刑罚、施行仁政,从拓展民生之道来实现善治。早年参加会试时,面对主考欧阳修的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就阐述了他对刑赏的看法。他从儒家仁政的观念出发,认为奖赏过度,是超越了“仁”,而惩罚过度,就失去了“义”。超越了仁,仍然不失为君子,但失去了“义”,就变成了残忍无道之辈。刑罚需要使用刀锯,即是将刑罚之威系于刀锯之上,故必须将其适用于刑罚之威可及的地方,若滥施刑罚,则不仅无助于统治,还将损害刑法的威严。由此,苏轼主张审慎地适用刑罚,为了证明这一主张,他甚至列举了尧帝的“典故”:尧统治天下时,皋陶担任刑狱之官,将要处死某个犯罪之人,皋陶三次准备执行死刑,而尧帝三次“赦宥”了罪犯。尽管《左传》等古籍中并无此典故,但苏轼有意用之,正是意欲说明审慎用刑的重要性。
(20)、墙内是佳人,墙外是赶路的行人。慢慢的,听不见佳人的笑声,行人惘然若失……
3、苏轼经典12首诗注音版
(1)、一个教了10年学的中学地理老师,强烈推荐每个人看看它
(2)、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3)、心理学故事: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答案原来在这里!
(4)、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5)、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6)、春天的夜晚,即使一刻钟也价值千金。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7)、赏析:苏轼的代表作,是其谪居黄州时所作。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也表达了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
(8)、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9)、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10)、宋代: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1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
(13)、后来我转变了观念,觉得痛苦是多于快乐的,人生来就是一个受苦的过程,享乐是暂时的。所以我每次遇到快乐的事情,快乐就会放大好多倍,反而觉得痛苦就是人生常态,不必计较。
(14)、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5)、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6)、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沉寂郁闷,只有这一刻的简单平凡。“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味地追求诗和远方,却不知道真正的生活就在身边。
(17)、出自宋代苏轼词《水调歌头》。人生在世,有着悲欢离合,月亮也会有着阴晴圆缺。从古至今,世界上就没有完满的事情。
(18)、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9)、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20)、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苏轼经典12首诗名字
(1)、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lí)徐步转斜阳。殷(yīn)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苏轼所论法令的繁简与善治的实现,内在地体现出一种辩证法。法令过于粗疏,不法官吏就容易利用其漏洞,舞弊作奸;而片面地追求法令繁密,同样无法防止个别官吏玩弄法律条文,违法作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悖论,苏轼认为需要从治法走向治人,即“省事莫如任人”。苏轼由其从政经历发现,宋朝政事纷繁复杂,但权力大多集中于中央,尤其是在中书省与三司,于是有所诉求的很多,多方请托的更多,而贪贿之弊生于其间。中书省不善于用人,将繁杂事务集中于一身,很多时候来不及看完地方官员的奏报就匆忙地决定对他们进行处罚或奖励;三司官员出于一己之意编制出繁密的账目,以此苛求郡县必须照此办理,本应负责的转运使几乎被废之不用。因此他建议,不如将天下诸多事务分派给百官去处理,中书省只负责把握关键之处。郡县的钱谷财政都由转运使司掌管,而三司只需要核实清楚账目。这些弊端,仅仅通过严密法令是难以克服的,根本的还是要知人善任,将过度集中的权力合理分配下去,慎重地选任有才干的官员,同时让守法、高效从高层的官吏做起,实现以上率下。
(4)、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