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18句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10 08:5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王阳明心学

1、王阳明心学核心是什么

(1)、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2)、(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3)、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4)、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5)、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6)、心学思想宏富,其基本思路是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找“理”,“理”全在人“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王阳明在世时没有成为学术主流,明中晚期逐渐流行。后传入日本,对日本有较大影响。

(7)、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8)、如果你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开阔眼界,那么你的内心就会丰富多彩,所看的这个世界也一定是绚丽多姿的。

(9)、如果站在禅宗的看法,王阳明提出的“四心”显然是一种执,这是不对的。

(10)、“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时刻充满各种杂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忙。

(11)、比如,下面这直指当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12)、在现在这个社会做到很难,主要是人们过于眼前利益,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忘初心是很难的事情,会被周围的人看做是另类,会被侮辱,嘲笑,难免会波及内心,大部分人会着急,生气,很多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有的很可能会对原来的作法,想法产生怀疑,这样就不能守住初心了,不但外部环境这样,就是家人也不可能支持,别人改变能够给家人和亲人带来物质的享受,而自己因为坚持不能得到物质上的既得利益,而放弃一些基本的道德,是难免的。

(13)、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4)、然而,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还是致良知,是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内核。

(15)、剿匪的时候给山贼们送金子,让他们进城跟妓院里的姑娘们聊聊人生。

(16)、非要跟意识形态死磕是很愚蠢的,哲学和历史是让我们用来更好地活在当下的东西。

(17)、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谁都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18)、在当下,粗糙的心学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社交媒体活跃的今天,太多的大V在网上振聋发聩,他们认为这是良知。

(1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20)、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2、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1)、而心学的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2)、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4)、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5)、对治这种情况,也许正需要王阳明的心学。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6)、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7)、大文豪苏轼曾与好友佛印一起修禅之时,他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我看见你像一尊佛。”佛印回答道。

(8)、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经历,与王阳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9)、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10)、日常生活中,看到小偷偷东西,会去制止;看到孤寡老人行动艰难,会去帮忙等,这即是依本心而行,是良知的表现。

(11)、虽然《宋史》记载认为是: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12)、这样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毕竟王阳明这样的思想家是在有物质基础,有政治基础上才产生自己思想的。

(13)、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14)、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15)、往往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事物,就是你的内心所想。

(16)、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

(17)、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18)、我们可以欺骗天下人,但是千万不要欺骗自己。你欺骗别人,会有人信也会有人不信,但你欺骗自己,你却需要用一生去努力说服自己。

(19)、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20)、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3、王阳明心学和传记录有什么区别

(1)、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2)、不要像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所说的:中国人活得太累了,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成功和拼搏……

(3)、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4)、朱熹的“性即理”,把“心”和“性”一分为二来谈天理。心不存于天理,而是万事万物的属性才符合天理。天造就了万事万物并有了各自的属性而存在“性即理”,性行在先,心得理在后。

(5)、王阳明一想,嘿,有办法成为圣贤了,那可得去试试格物致知的办法。

(6)、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7)、这提醒人们,在行动中要注重经验的合理性,在认知中注重与行动的结合。中国古人似乎一直都不喜欢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不喜欢浮夸地谈理论,而是重视理论施行的实际效果,注重认知、理论与实际行动的结合,以及理论的践行效果,重视思而后行,又重视动中的智慧,知行结合才是聪明的行为方式。

(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9)、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0)、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这些负面想法上,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11)、译文:那些看似坚硬可靠的牙齿在我们老年的时候一一脱落,而看似柔弱的舌头却一直能够保存下来,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柔弱、柔软、柔顺的事物比那些看似坚强刚健的事物更有持续力和生命的韧性。

(12)、王阳明:有一种高情商,叫“遇事不随意责人”

(13)、阳明先生心学的主要观点是“心即理”,这是心学的奠基石。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行合一”、“事上练”、“良知”、“致良知”。龙场悟道后,阳明先生已勘破人心世事,提出了著名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恶有善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心学总纲。在面临死亡时,坦然说出“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14)、太多的欲望左右了自己,便成为一个“逐物”之徒,一颗心灵被各种欲望控制之后,想的是这些,做的是这些,高兴的是这些,失落的也是这些。得之,心为之兴奋;失之,魂为之沮丧。付诸行动当然是为了追求这些,身体安得不忙?日思夜想的当然是这些,心性安得不乱?

(15)、原文: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16)、王阳明先生说,《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17)、《明史》称赞王阳明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士祯赞其为“明第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1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人与天地、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无善无恶”就是,人之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的善恶。认知事物要尽量客观。

(19)、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20)、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4、王阳明心学在线阅读

(1)、熟悉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去印度修行,也曾想去日本学禅。一位大师对他说,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乔布斯才决定留在美国并开创苹果公司。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乔布斯一直强调“跟随自己的内心”。

(2)、但不得不说空穴不会来风。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在儒家身上很普遍的。(题外话:朱子对台州的教育和文脉贡献很大,作为台州人的我来说对朱子只有打心底敬重,但论事只能就史论史)

(3)、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4)、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5)、他们算得上彼此的政敌,各自认为对方的主张太过荒谬,自己的主张才是正确、应该被采纳的。

(6)、但是国家几年就换一届,而圣贤上下五千年也只区区数位,绝大多数还都是在遥远的春秋战国当中。

(7)、怎么应对?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

(8)、比如借了别人一笔钱,他往往会这样想:“生活真艰难,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这笔钱好尽快还给人家呢?”

(9)、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10)、要发愿做一个好人,一个有力量的人,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11)、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12)、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13)、这其中哪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我身怀浩然正气,各种病邪怎能侵袭我的身心呢。

(14)、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三是致良知。这构成了王阳明心学大厦的三个基柱,但为核心的还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15)、原句: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6)、我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面也像夜晚一样黑暗。

(17)、原文: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8)、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19)、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20)、阳明心学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指导,为我们提供方法论。

5、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

(1)、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2)、是呀,当你心有良知,那所有的地方都是光明。反过来一想,如果你一直觉得世界晦暗,那么错的一般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你的心态出了问题。

(3)、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就是说,我们总是通过心来认识外界万事万物的。因此所谓的心即理,其实就是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一种价值观不被自己的本心所认同,那也不是理,所以,心即理其实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

(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

(5)、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6)、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7)、但是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要是我想做一件坏事,那就立即去做吗?王阳明很显然已经考虑到这个逻辑的黑洞。其实,儒家学说是建立的人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的,所谓良知良能,就是人类在内心深处的善念。当然,人是社会的动物,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会有恶念产生的。所以王阳明明确提出,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恶念,因为要是把知行分成两半,心里有了恶念,但是我还没有去做,那就不是恶,我们就不知道去禁止,其实这恰恰是恶的开始。现在我们提倡知行合有了恶念的知就是行了,所以,必须去除恶念。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8)、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9)、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10)、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11)、他认为,精纯专便能体现精妙,便能达到澄明状态,便能知其精便能知其神妙,便能精诚如神,其实,也就是能悟己之心,到达“致良知”的境界。

(12)、根据朱熹的这一穷理论,就是任何事物的性质就是固有的天理,把人的意愿完全割裂开来看问题,人的认知放在事物之外。物理与吾心,不得契合,根本没有格物效果。

(13)、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14)、之所以我们看不惯别人,就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不认同”。

(15)、王阳明:只有清除了私欲,清除了妄念,才能看到美的风景

(16)、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朱熹的格物穷理,在认识观点上都是唯心主义学说,大同小异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

(17)、再说第二方面,王阳明有什么理论创新呢?就是说,他的哲学有什么特别的“好”呢?

(18)、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19)、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20)、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1)、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据记载,王阳明曾和朋友在山里游玩,他的朋友看到一棵开满花的树,便问王阳明:

(3)、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4)、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5)、 而遗民顾炎武却将明亡归咎于王学的空谈误国,“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之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清张烈也认为,“阳明一出而尽坏天下之学术,坏天下之人心。”

(6)、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会思虑做得好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就是计较,内耗也就开始了。

(7)、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重要、也是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8)、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9)、王阳明的“心即理”,天理存在于自己本体心内。从对事物的认知上,以“心外无理”论出发,让心空灵而不糊涂,各种道理存于心中,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来。

(10)、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背叛了自己的内心,丢失了自己的本心,没有坚持做自己。

(11)、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2)、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

(13)、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14)、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良这种状况。

(15)、(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16)、人生要有正气,有正确的方向,有了方向,还要笃定成功,做人生的规划,而后要明志,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

(1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8)、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上一篇:121句宽容议论文的论点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