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67句《孟子》第一篇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10 08:3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孟子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1、孟子第一章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1)、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全集(65集)

(2)、(本卷鉴赏) 孟子在这一篇的开始,便提出了战争胜利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荀子也曾经提到这三者的重要性,认为“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虽然荀子是从农业角度出发议论,而孟子是从军事角度出发议论,但终殊途同归,无非是为了稳定国家政治。由此可知,天、地、人三者之间孰重孰轻,三者间的关系又如何权衡,对国家政治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②成规:齐国的勇士。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⑤瘳(Chou):病愈。

(4)、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⑻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⑼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⑽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⑾涂:同“途”。⑿愬(su):通“诉”,控告。

(5)、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仅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光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妻子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姬骇灌较弑记鬼席邯芦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这样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6)、其二春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7)、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喜欢她的义气,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8)、(译文)即使有一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9)、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10)、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滕国的父老官吏都不愿意。他们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这样实行过,我们自己的历代祖先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一代便改变祖先的做法,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志》上说过:‘丧礼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规矩。’还说:‘道理就在于我们有所继承.’”

(11)、长官(孔距心)说:“这是我孔距心的罪过啊。”

(12)、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③非:不对,错误。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⑥转附、朝舞:均为山名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⑧豫:义同“游”。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⑩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慝:恶。⑾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⑿大戒:充分的准备。⒀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⒁《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⒂蓄(xu):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13)、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14)、几千年前的孟子认真地教导着这些君王,画出一幅幅祥和美好的画卷,但君王之意不在民生,他们欲求的是土地、钱财,孟子之策只是隔靴搔痒。虽然君王们听后都有些蠢蠢欲动,但是他们终认为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了。当亚圣长长的背影消失在宫殿的时候,君王们的心又回到了原始的起点,认为征战、篡夺、阴谋、杀戮,这是走向霸王之座的捷径,但他们却不明白这也是一条缘木求鱼之路。这不得不说是孟子和战国百姓们的悲哀。

(15)、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16)、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17)、⑴采色:即彩色。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⑶辟:开辟。⑷朝:使动用法,使......来朝。⑸莅(li):临。⑹若:人称代词,你。⑺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

(18)、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19)、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20)、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⑧苟:如果。⑨餍(yan):满足。

2、《孟子》第一篇

(1)、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2)、译文: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走进一看是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3)、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4)、孟子说:“那么,您的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5)、“《诗》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6)、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7)、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这?”

(8)、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9)、孟子的计划中,五十岁的老人能穿上绸缎做的衣服,七十岁能吃到肉,对照孟子在《尽心上》一篇里的说法,这样说是因为老年人不穿丝袄就暖和不起来,不吃点肉,就填不饱肚子。青壮年时衣食有着,能奉养家中长者,老时能穿绸食肉,不用担心“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梁惠王上》)。这样的日子,孟子认为百姓就可“丧死无憾”了。为了达成这些,作为君王一定要时刻以百姓为怀,那些只顾自己耳目口舌之乐,无视民生的君王,无异于虐杀百姓的暴君,“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10)、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11)、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14)、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天下有三样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15)、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长也。元若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长而揠(7)之者,芒芒然(8)归,谓其人(9)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6)、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17)、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18)、使数人要(9)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19)、(8)金声玉振:奏乐时以钟声起音,以磬声收尾。

(20)、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3、孟子第一章原文及译文翻译

(1)、孟子所处的时代,大道不存,周礼皆废,诸侯逐鹿,生民涂炭,孟子能在这种“逞干戈,尚游说”(《三字经》)的权变之世,出来呼吁人性本善,赋予“仁义”以如此强大的力量,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尧舜时期崇尚“仁”,夏商周三代崇尚“礼”,春秋战国崇尚“智”,一直影响到现代社会,仍然以“智”为先,当然,这里的“智”已不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了,而更多的指“智商”、“智谋”。“智”越高,生存、发展权就越大,因此,科技才能够突飞猛进。但是如果只强调“智”而忘记了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仁义”之源头,就不免使人们陷于自私、冷漠之中。当今之时,重拾孟子的“仁义”本性说,让人重回“仁义”本性的源头,反省自身,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对于建立温暖有情的社会关系意义是重大的。

(2)、(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3)、西方的《圣经》给人类带来“原罪”思想,与之相反,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他所谓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及所举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都是为了表明“善”是人性中天然存在的东西。清人陈澧说:“孟子所谓性善者,谓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谓人人之性,皆纯乎善也。”(《东塾读书记》卷三)“性善”是为“性有善”而非“性全善”,这个辨析是值得注意的。“性善论”的基础还包括了“四端”说,即“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归纳起来,就是“仁义礼智”四个方面。孟子眼中的“仁”是一种由人的内在本心而产生的道德能力,而这种道德能力在一定的环境中,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价值准则,也就是“义”。当一个人有了“仁”和“义”之后,就自然而然地会对“仁义”通晓不忘,并自觉尊崇仁义的各种具体规定,这样,就具备了另外两种重要的道德要求,即“智”与“礼”。在此基础之上,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又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点明了他的道德体系的建立是源于自觉的,仁义礼智作为个人道德的根本出发点,是与生俱来、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的,要做的不过是努力保存这种“仁义”之心,并将丢失了的“仁义”之心找寻回来。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

(5)、(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6)、生活在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孟子对于战争的态度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他虽然主张天下统但是坚决反对法家的以战止战,对于以功利为目的的兼并战争是坚决反对的,认为战争不可能实现统只能造成家破国亡,妻离子散。他说“春秋无义战”,认为这种不义战争是造成百姓苦难、民不聊生的主要原因。他痛斥战争的制造者,骂他们“不仁”,对于那些“善为战”、“善为阵”的人,孟子称之为民贼,认为他们“罪不容于死”,“善战者服上刑”,强烈谴责他们的罪行,主张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但另一方面,孟子又承认战争亦分仁义之战与非仁义之战,对于顺乎民心的仁义战争给予了肯定,当暴君残害民众,不行仁政时,孟子坚决主张以“仁义之师”进行“诛一夫”的战争:“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滕文公下》)认为像汤武革命那样诛乱除暴、吊民伐罪、解民倒悬的战争,不但是正义的,还将得到百姓的一致欢迎。

(7)、“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8)、卷梁惠王章句上(计七章)卷梁惠王章句下(计十六章)

(9)、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10)、(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11)、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12)、陈臻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②一百③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④,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13)、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①者,非谓有乔木②之谓也,有世臣之③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④,今日不知其亡⑤也。”

(14)、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15)、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16)、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17)、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孟子说:“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这样。”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18)、(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19)、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20)、《道德经》动画版全集,简洁生动,值得收藏!

4、孟子第一节

(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在这种保持或找寻的过程中,孟子认为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天”、不是“命”,而恰恰是人自身。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又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便是将内外统一了起来,将荣辱祸福的操纵权放回到人自己的手里,并推广至国家,则国家前途命运的好坏正是取决于当政者是否施行王道。与此同时,孟子也考虑到了外界环境的因素,如“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这个小例子,就显示了职业对于人性的影响,更何况是其他复杂的干扰因素呢?尽管如此,“仁”作为“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如此尊贵美好,不能不令人心向往之。孟子再次用他的比喻打动了人们:“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怨天尤人者的目光总是四散于己身之外的事物,寻求一个摆脱责任的借口,而真正有益于解脱的做法却是对于自身的反省。对于“仁”的选择与追求同样需要经历“反求诸己”的过程。

(3)、①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元内忧外患。②《诗》云:引自《诗经·邪风·鸱鸦》。③迨(dai):趁着。④彻:剥取。桑土(du):桑树根;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⑤绸缪(mou):缠结。牖(you):窗子;户:门。③下民:民义同“人”。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的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7)般(pan):乐。怠:怠情。敖:同“邀”,指出游。(9)《诗》云:引自《涛经·大邪·文王》。③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配:合。命:天命。(10)《太甲》《尚书》中的一篇。(11)违:避。(12)活:“逭”(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4)、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⑥,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⑦而已矣。”

(5)、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6)、齐宣王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个好乐、好勇、好货、爱享受一切君王之乐的人。“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梁惠王下》)对于这样的君王,孟子没有滔滔不绝地教训他,反而劝说他把这些嗜好与百姓联系起来,以己之心推度百姓之心,把快乐和百姓共享,“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孟子做这样的劝说是与其主张密不可分的,他始终认为君王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强调君主要以百姓为重,体察百姓的难处,同情百姓的疾苦,轻刑罚,薄税敛,注重农业生产,使子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7)、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5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於王,曰:“王之为都6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上一篇:136句孟子全文原文在线阅读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