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78句米兰昆德拉生平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08 09:2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米兰昆德拉是什么主义

1、米兰昆德拉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

(1)、极权灾难就像巨大的阴影,横跨整个二十世纪,使这个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黑暗的年代。

(2)、在谈到产生卡夫卡式故事的微观社会实践时,我的意思不仅是指家庭,而且还有卡夫卡度过其所有成年生活的组织:办公室。 

(3)、读余华的小说,读完了可能你就单纯只记住了一个故事,若自己不进行深度思考的话,不久你就会忘了;

(4)、“有些人读了昆德拉后说,他反对媚俗,但他自己就媚俗。其实这误会都是由翻译造成的。昆德拉并不反世俗,恰恰相反,他喜欢众声喧哗的世俗。”

(5)、1947年,18岁的米兰·昆德拉加入捷克共产d。他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了写诗的热情之中。

(6)、安德烈•纪德(1869-1951)《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采用了小说中套小说的别致写法,被认为是反小说)

(7)、不。每一种情境都是人的创造,只能包含人所包含的东西;因此,你可以想象,作为人的可能性,那种情境(以及它的所有形而上学含义)已经存在“多年”。 

(8)、布里埃在昆德拉的这段回忆里,看到了“故乡摩拉维亚的田园风光与先锋派诗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已经表明这位未来作家对故土之根的依恋,以及现代性对他的巨大吸引力”。 

(9)、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

(10)、他总是像一个推土机一样,缓缓的、一步步地向前推进,而文学的力量往往就是在这种正面推进中哗哗地展示出来的。

(11)、读《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我们可以看到,出于种种原因,他先后两次被开除出d,本来已经是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的他,因立场问题,受到了普遍的谴责;后来他又在精神的层面主动出走,离开捷克,移居法国,按照捷克的传统,一个文人放弃了他的祖国,那就是背叛。昆德拉的作品早期用捷克语写成,有诗歌,有剧作,有小说,还有随笔,到了法国之后,昆德拉又放弃了母语,用法语写作,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他主动割断了与祖国的文化之根和精神血脉的联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于政治的原因,他的捷克语作品在捷克斯洛伐克遭禁,这可以理解。可是在“天鹅绒革命”之后,为什么他用捷克语写的那些重要作品,比如《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捷克还是没有出版呢?

(12)、作为作家,昆德拉是成功的。在他八十二岁的生日时,久负盛名的伽利玛“七星文库”隆重推出了他的两卷本作品集,共收录昆德拉的十五部作品:一部短篇小说集、九部长篇小说、四部随笔集和一部剧作。他在世时就进入了文学界的“先贤祠”,这是法国的大作家也很难得到的殊荣。然而,一个饮誉世界的大作家在自己出生的国家被长时间地冷落,甚至唾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中自然有政治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更有昆德拉个人的原因。 

(13)、昆德拉认为,寻求意义是人类的基本状况,只有在多元的社会里,我们才可以或多或少地逃避刻奇。他借用海德格尔的“生命的世界”,实际上是主张消解意义,回到经验世界。

(1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15)、对于米兰·昆德拉而言,小说叙述形式的选择是他痛苦的追求,也带给他创造的欢欣。应该说,他的这种追求是卓有成效的。他为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验。他的共时性叙述方式和复调叙述方式,分别从叙述者感知角度和故事主人公的话语角度,为文本故事建立了一个时序和逻辑框架。叙述语态和语式的各不相同,使得作品获得了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真实感。米兰·昆德拉梦幻叙述的灵感源于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小说大师。但米兰·昆德拉对它的迷恋和熟悉丝毫不比他的老师们逊色。对它的机巧运用,使得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获得了一种朦胧的美学意境,也使他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找到了一条接近小说主题的捷径。因为似花非花既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意境,又是一种存在主义者们眼中生存状态的模拟写真。

(16)、昆德拉很快就被中国人接受,成为时尚。东欧的当代文学和思想引起国人的关注,不再是只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有个时期,几乎言必称昆德拉,人们大都用存在主义的话语去解读他。暨南大学博士生李凤亮还编了一部有关昆德拉的资料集,题为《对话的灵光》。

(17)、卡隆作品《圣雅克街上的抵抗运动,巴黎,1968年5月6日》

(18)、我的朋友约瑟夫·什克沃雷茨基(JosefSkvorecky)在他的一本书里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保尔•艾吕雅(1895-1952)《自由》

(20)、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2、米兰昆德拉生平

(1)、米歇尔•图尼埃(1924-)《礼拜五或太平洋的虚无缥缈之境》《桤木王》

(2)、亨利德•蒙泰朗(1896-1972)《斗兽者》《少女们》(4卷)

(3)、布拉格的一位工程师受邀参加伦敦的一次专业会议。于是他去了,参加完会议的各项议程,回到布拉格。回来几个小时之后,他坐在办公室里,拿起一份《红色权利报》(RudePravo)——d的报——读到这样的消息:一位杰克工程师出席伦敦的一次会议,对西方媒体发表了一篇诽谤他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声明,并决定留在西方。 

(4)、事实上,一个极权主义国家就是一个庞大而单一的行政部门,由于其所有的工作都是为国家打工,因此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成了雇员。工人不再是工人,法官不再是法官,店主不再是店主,牧师不再是牧师;他们全都是国家的职员。“我属于法院,”牧师在大教堂里对约瑟夫·K说。在卡夫卡那里,律师也是为法院工作。今天布拉格的一位市民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他所得到的法律辩护并不比K强。他的律师也不是为被告服务,而是给法院打工。

(5)、等到九十年代初,捷克方面没有问题了,国内又不能出了。中国的出版情况,总是松一阵,紧一阵。好像当局从来就喜欢开玩笑,让作者和读者在其中体验到特殊的兴奋和忧虑。

(6)、所以他认为的好作家是那种能够直着写的作家,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展现整个小说的内在力量。

(7)、1958年对于昆德拉来说是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年头。在写剧本的间隙,他花了一两天时间就写出了《我,悲哀的上帝》,这是他生平写出的第一篇小说。写完第一篇后,他又陆陆续续写出了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一共写了10篇。从第一篇到后一篇,时间跨度整整10年。这些短篇小说以《可笑的爱》这一总标题分3册出版。而真正开始给他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是小说《玩笑》,该书连出3版,印数达到几十万册。《玩笑》还被拍成了电影。

(8)、德语词kitsh产生于19世纪,可能的词源包括英语sketch,维也纳俚语verkitsch(使……便宜)和德国慕尼黑方言kitschen(从街头收集垃圾,如孩童摭拾石子、成人收藏废物以示纪念),后来衍生指代过度夸张、情绪化的审美和作品。

(9)、卡夫卡没有作任何预言。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看见“背后”是什么。他并不知道,他的看见也是预见。他并不打算揭露一个社会体制。他只是把自己从私人性的、微社会的人类实践中认识到的那些机制显露出来,根本没有想到后来的发展会让这些机制在巨大的历史舞台上运转起来。 

(10)、这部作品是昆德拉写作上的转折,从此离开本土语境,转向世界范围的刻奇审视。但在作者笔下,托马斯的死仍是忧郁的,在理性和情感之间保持了平衡。

(11)、马赛尔•帕尼奥尔(1895-1974)《托帕兹》

(12)、文:米兰·昆德拉/图:AndréLhote

(13)、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当代意大利乃至整个西方的优秀作家,生于古巴,两岁时随父母回到故乡意大利圣莱莫。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期间,卡尔维诺参加了当地的游击活动。卡尔维诺70年代创作的作品颇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看不见的城市》(1972)以新颖的方式讲述马可波罗为成吉思汗描述皇帝所看不到的城市:《命运交叉的古堡》(1973)按照塔罗牌的图案来安排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展现人物的经历与命运;《寒冬夜行人》(1979)是卡尔维诺后现代作品的代表,小说中时空交错、人物互换,超理性与超现实成为该小说的独特之处。

(14)、中国人只有性诙谐的感受力,譬如,今天流行的政治笑话和民谣大都是黄段子,它们有解构的功能,甚至常常比严肃的反抗更有效果,但因为是精神向下的运动,有一种我们大伙儿一起堕落的快感。

(15)、1967年,昆德拉长篇小说处女作《玩笑》创作完成;1968年,苏联坦克开入布拉格,昆德拉被开除d籍、解除教职,其作品被列为禁书;1969年电影《玩笑》上映。这是昆德拉第一次也是一次担纲电影编剧。

(16)、昆德拉对俄国大肆宣扬的“泛斯拉夫主义”充满警惕。他说:“捷克人……喜欢天真地炫耀他们的‘斯拉夫意识形态’,并用以抵御德国的侵略。俄国人喜欢用它来证明其帝国野心具有合理性。‘俄国人喜欢将俄国人的每一件东西都视为斯拉夫属性,这样以后他们就可以将每一样斯拉夫人的东西标识为俄国所有。”所谓“泛斯拉夫主义”就是俄国建立帝国野心的口号。米兰·昆德拉引用伟大的捷克作家卡雷尔·哈夫利切克1844年的话,他告诫捷克同胞不要对俄国怀有愚蠢和天真的热情。昆德拉强调,一千多年以来,捷克人从来没有与俄国发生任何直接的联系,尽管他们之间语言上存在着亲近的关系,但捷克人与俄国人从没有一处共同的领域,既没有共同的历史,也没有共同的文化。此外,波兰人和俄国人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他引用波兰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话:“没有什么比波兰人对道德约束的热情以及对个人权利超强尊重的性情同文化界所谓的斯拉夫精神更加背道而驰的了。”一句话,东欧国家的知识分子和人民并不认可俄罗斯的所谓“泛斯拉夫主义”,对其文化上滋生的落后、反动、愚昧和专制充满着本能的警惕。

(17)、这便是昆德拉式的牧歌,躁动、狂热、缺失边界而又迷茫,个人被融化入集体中再无自己的声音,而此处,既是美丽新世界,又是华氏4

(18)、有的人认为昆德拉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报复,更是一种背叛。昆德拉对这样的反应没有在意,因为他知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应该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清醒地看到,1989年之后的布拉格,政治让位给了市场,意识形态的控制让位给了大众传媒的无孔不入。昆德拉说过:

(19)、在一组听上去严肃庄重、复杂高深的一百首四行诗中,有一种几乎是孩子气的简单,伟大的杰克诗人扬·斯卡采尔写道:

(20)、历史上,司汤达不在乎自己的作品在生前得不到承认,相信五十年之后,会有幸福的少数人能真正领悟他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如今已经九十一岁高龄的昆德拉,有着清醒、觉悟的目光,他希望身后由他自己认可的作品替他说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的消退,闪现出具有内在统一性和普遍性的艺术之光。 

3、米兰昆德拉是什么主义哲学

(1)、韦斯拉瓦?辛波丝卡(1923一),波兰著名女诗人,《存活的理由》(1952)是她的第一本诗集,《一百个笑声》(1967)是她的成熟之作,《桥上的人们》(1986)标志着她诗歌创作的高峰。辛波丝卡的诗多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元素,通过隐喻揭示生命的本质,表现现实的荒谬和人性的愚昧。她认为,诗歌以好奇、求知和探索为翅膀而飞翔,扩大了人类的生活领域,使之涵盖我们内在的心灵空间,也涵盖我们渺小地球悬浮其间的广袤宇宙。辛波丝卡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2)、从常识看,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但这种来自基督教的伪学说曾经却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吸引力,因为人对牺牲的渴望就是对不朽的渴望。结果呢,千百万人被关进集中营,被迫害致死。

(3)、这,就是昆德拉的思考方向。他找到一个概念,用来指称这种人对意义世界的渴望,这个词即Kitsch,我把它译成“刻奇”。

(4)、于是工程师去了内务部。内务部的人说,当然,这的确是个错误,但他们内务部也毫无干系,他们是从驻伦敦使馆的情报人员那里得到了关于这位工程师的报告。工程师要求撤回报道。不,他被告知,他们决不可能撤回,但他不会发生任何事,没什么可提心吊胆的。 

(5)、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不能准备。

(6)、这便是昆德拉的象征之塔,复调循环,永恒轮回,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声音、每一个故事似乎都是其他词语、声音和故事的变奏。

(7)、婚礼宴席后由于喝多了酒,鲁本斯做爱时竟用往日情人的名字叫他的新娘,在新娘愣住的眼神中,他在慌张中开始喊出更多的女人名字:“伊娃!伊丽莎白!海蒂!是的,你现在就是全世界所有的女人,你具有他们所有的全部名字!”——《不朽》

(8)、“第一次听到捷克伟大的超现实主义诗人维捷斯拉夫·奈兹瓦尔的诗句时,我还是个十岁的孩子,正在摩拉维亚的一个村子里过夏天。那时的大学生一放假,都回到务农的父辈家里,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背诵他的诗。傍晚,在麦田间散步时,他们教我念《复数女人》(LaFemmeaupluriel)里所有的诗。”

(9)、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夜航》《小王子》

(10)、目前的中国,到底是媚俗还是刻奇占据主流?要我来说,仍然是刻奇。我有个朋友,编了一本英语教材,其中有句玩笑,莎士比亚伟大,但我的情人更伟大。出版社编辑就对他说,拿伟人开玩笑,这怎么行?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11)、第四:布拉格工程师的故事有点像滑稽故事,一个笑话:它令人捧腹。 

(12)、起初,我有点踌蹰,因为九十年代伊始,我就不太关注这位作家了。昆德拉在中国走红了十几年,谈论他的文字不少,做他的博士论文的也有,尽管读到此类文字,我总是感到有点缺然,但我自己也未必能有什么新见。

(13)、1968年,无论是法国、捷克、德国、波兰,还是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似乎都在寻找某种对于世界出路的答案。然而,如果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玩笑呢?

(14)、实际上,如果诗人不去寻找“藏在背后某个地方”的“诗歌”,而是从一开始“介入”,服务于一个已知的真理,那他就放弃了诗歌的使命。先入之见的真理,是叫做革命还是叫做异议,是叫做基督教信仰还是叫做无神论,都无关紧要,是更有道理还是更没道理也无关紧要;一个诗人只能服务于有待发现的真理(它令人头晕目眩),如果服务于别的真理,那他就是一个伪诗人。 

(15)、《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

(16)、比如,《玩笑》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玩笑,好像是1989年,捷克大使馆有意见了,怎么能出异议者的书呢?于是暂时不能出了,得等待。

(17)、譬如,哈维尔就给我们揭示了另一个面目。他认为捷克人既是师克式的、卡夫卡式的,但也是扬·胡斯式的。即为了信仰,表现出充分的道德勇气。

(18)、人们常常感到疑惑,不知道卡夫卡的小说究竟是作者个人化的、私人性的冲突的投射,还是对一种客观的“社会机制”的描述。 

(19)、1956年,他完成了在布拉格电影学院的学业,留校当了一名教师,教授世界文学。留校后不久,昆德拉开始大量阅读理论书籍,并继续完成大学期间就已开始写作的《小说的艺术》一书,从他25岁开始到27岁完成,差不多花了两年时间。写作此书的直接动机是获得教师资格,也有教学方面的需要,同时还为了解决文学实践中的一些困惑。《小说的艺术》1960年出版,1964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昆德拉的笔触几乎立即伸向了戏剧。他在自己的祖国先后写过3个剧本。

(20)、我自己翻译昆德拉,完全是出于偶然。1986年那会儿,刚刚研究生毕业,得以从专业中暂时脱身,又由于比较关注当代文学,对新时期以来的作品不满,中国的作家也在批判,在反思,但总是感觉没有份量,缺了什么。

4、米兰昆德拉经典的十句话

(1)、伊姆雷?凯尔泰斯(1929一),匈牙利著名作家,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里渡过了四年痛苦岁月,这一经历使他对人类的本质和生存状态产生了严肃的思考,他的处女作《无形的命运》(1975)就是以集中营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小说《给未出生孩子的祈祷》(1990)和散文集《作为一种文化的大屠杀》(1993)、《沉默的瞬间,当行刑队子弹上膛时》(1998)等。2002年因其“捍卫了个人对抗历史的残暴专横的脆弱经验”而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匈牙利作家。  

(2)、昆德拉对极权主义左翼根源的探讨是深刻的,至少是新颖的。尼采说上帝死了,可西方人又找到历史的观念,作为新的物替代。这个历史的逻辑就是:为了后世的幸福,必须牺牲今天的幸福。

(3)、索尔仁尼琴曾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美能够拯救世界。”而昆德拉的意义就在于,他告诉我们:“美未必能拯救世界,相反它有时会毁灭世界。”

(4)、但是,如果人的生活只是一个影子,真正的现实在别处,在不可到达的地方,在非人的或超人的地方,那么,我们突然进入了神学的领地。实际上,卡夫卡早的评论者便把他的小说解释为宗教寓言。 

(5)、只有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即将来临的死神朝夕相伴,而死神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说的东西,做他喜欢做的事。

(6)、莫言: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他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

(7)、现代史上有一些时期,生活类似于卡夫卡的小说。 

(8)、对于昆德拉,有各种矛盾的说法与评价;对他的小说,也有各种具有悖论性的解读。对于刻意回避公众、“遮掩”个人历史的昆德拉,读者还存有不少的谜团:昆德拉为什么不愿公开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他真的做过告密者吗?他为什么把“流亡”看成一种“解放”?他对“媚俗”到底有何见解?他为什么对翻译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带着这一个个疑问,去读布里埃奉献给我们的这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某些答案。

(9)、简单地说,刻奇是一种伪崇高。用分析的语言说,刻奇是一种自我伟大的不真实的激情。恰恰与中文媚俗的意思相反。

(1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著名,采用巴赫金所说的复调。其中写了四个人,特丽莎与弗兰茨属于刻奇的类型。特丽莎难堪的记忆是,小时候,母亲在房间里脱光衣服走来走去,响亮地放屁。她后来坚决要回到苏联占领的祖国。

(11)、有一天,在我的一个老朋友家里目睹了一个小小的场景之后,我认真思考了这个秘密。那个女人1951年在布拉格的斯大林主义审判期间遭到逮捕,被指控她并没有犯下的罪行。当时,有数以百计的共产d员处在同样的境遇中。他们一辈子都把自己完全跟他们的d联系在一起。当d突然成了他们的起诉者时,像约瑟夫·K一样,他们都同意“要仔细审视他们的整个生活,他们的全部过去,直至微不足道的细节”,为的是找到隐藏的犯罪,后供认想象出来的罪行。我的这位朋友设法救了自己的命,因为她有异乎寻常的勇气拒绝着手——像她的同志们那样,像诗人A那样——“寻找自己的罪行”。拒绝为她的迫害者们提供帮助之后,对于后的审判秀来说她就没有什么用了。于是,她非但没有被绞死,反而活着走出了监狱。14年后,她完全被恢复名誉,并被释放了。 

(12)、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读者,对昆德拉的过去了解甚少。而布里埃的这部传记,为我们了解昆德拉的家庭、昆德拉所处的历史境况、昆德拉的创作历程,尤其是昆德拉的存在状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开启了多种认识和理解的可能性。

(13)、相比之下,张贤亮的《绿化树》同样是写受难,但作者既相信政治的纯洁,也相信爱情的纯洁,让主人公通过爱情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现在再读它,你一定会觉得淡乎寡味,虚假肉麻。这个作品的失败既是一种道德上的失败,也是一种没有幽默感的刻奇的失败。

(14)、1987年,韩少功译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景凯旋译出《为了告别的聚会》,昆德拉在中国正式亮相。

(15)、作品以1968年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为时代背景,描写了捷克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多舛命运。书中不同的章节一个接着一个,如同旅行的几个不同阶段,朝向某个主旋律的内在,朝向某种情境的内在,而旅行的意涵已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内在世界,欲辩却已忘言。作者在故事叙述当中,探讨了人生中间记忆和遗忘的哲学关系;记忆,人们希望保持或者忘却的内容,如同附带欢娱和讽刺的笑一样,是交相辉映的永恒主题。是米兰·昆德拉奠定大师地位的关键代表作。

(16)、捷克式的幽默则是一种存在的荒诞感,用夸张来表现对夸张事物的反讽。如哈谢克的《好兵帅克》,是对宏伟战争的戏谑态度;克利马谈布拉格精神,也讲到捷克人在建筑上对埃菲尔铁塔的戏仿。

(17)、(出自中国作家网发于2007年1月9日的记录下来的一篇采访:余华与作者的对话,详见:http://www.chinawriter.com.cn)

(18)、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上一篇:107句画中有诗是什么短语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