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二十四节气歌
1、24二十四节气歌
(1)、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节气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当时学人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相对于当局动用警察、法规、红头文件等冷冰冰的国家机器(手段)强迫老百姓改用国历,借助民谣、诗歌,站在老百姓角度考虑问题的“一月小寒连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节气歌,就显得温柔且有人情味多了。
(2)、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3)、手抄本无名书籍,应为清末民初抄写,12句96字,里面有二十四节气内容,“正月建寅立春雨水,二月建卯惊蛰春分,三月建辰清明谷雨……腊月建丑小寒大寒。”
(4)、甘草:能够调节咳嗽,对口腔溃疡也有不错的调节效果。甘草不仅可以补气,还有一个调和药性的作用,还可以滋阴润燥。
(5)、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6)、《2018年中国农历》中,出现了两个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一为5字一句,共24句120字,“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小寒忙买卖办,大寒要过年”;一为7字一句,共24句148字,“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到,春分蝴蝶舞花间……”遗憾的是,两首节气歌都没有标明出处或适宜何地,不过凭其中的“种粟”“打甸”“梅花”“樱桃”等字词可以看出,第一首应为东北地区,第二首应为江南地区。
(7)、本文原载于2月18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4-B05版。撰文:何安安;编辑:李阳;校对:薛京宁、吴兴发。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8)、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9)、一场及时雨,迎来了芒种时节,田野里到处都是到的人。空气中弥漫着麦饭的香味,随处都能听到采菱的歌声,悠长动听。
(10)、惊蛰,早叫“启蛰”,后因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称。这一节气,顾名思义,与百虫有关。伴随着阵阵春雷,春意渐浓,沉睡的蛇虫鼠蚁也都苏醒过来。在一些地区,有惊蛰全家吃梨的习俗。不过,惊蛰的习俗其实大多与驱虫、杀虫有关。俗语有言:“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人们会在家中沿着墙壁等边缘撒些石灰粉阻挡虫蚁进入,并用艾草熏赶家中的害虫。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惊蛰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春播的开始。
(11)、二十四节气是智慧的中国古代老百姓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细心观察,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相邻两个节气约隔15天左右。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12)、大雪一定会下雪吗?实际上,大雪节气前后,真正降雪的区域并不多。大雪这个节气,意味着自此以后降雪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倒不是说一定会下大雪。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小雪节气之时,雪随下随化,而进入到大雪以后,地面便会出现积雪了。在过去,大雪节气的来临意味着气候已经不再适合人们出行,居家的日子也格外难熬。但在如今,冬季变得好过很多,平日里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呼朋引伴去雪地里玩耍,都不会令人“望而却步”。
(13)、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从1940年筹备到1949年9月解散,历时9年。1944年以前,负责人为王修,之后由樊希骞、吉喆负责。1945年初,出版社由河西神府县杨家沟搬到了河东兴县北坡村,由时任晋绥分局宣传部副部长的周文兼管。1947年晋绥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时,全体人员下乡,停止工作1年多。1948年土改完成,出版社工作恢复正常,由卢梦和马烽负责。9年间共有32人在该出版社工作,同一时间段内一般只有五至六人,多不超过10人,人员流动较为频繁。节气歌出现在1947年历书中,编辑时间应为1946年下半年,按工作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人员名单推算,当年的编辑有以下几人:张广洪、路克军、郑文安、李文莘、李束为、西戎、蔡国铭等。
(14)、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短、黑夜时间长的一天,自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北半球各地(我国位于北半球)太阳高度逐渐升高,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
(15)、作为全国较早解放的东北地区,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资料室编辑的1950年历书中,节气歌与1949年东北书店印行的历书中一模一样,都为《阳历节令歌》和《阴历节令歌》两首。
(16)、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17)、李元芝版本。《纪念日史料》一书中,《四季歌》作者为李元芝,共44句220字,内容为:“立春阳气转,雨水润大田,树木芽萌动,麦苗绿垄间。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黄牛耕四野,锄地要抢先。清明忙植树,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稳,小满地种完……小寒风雪聚,大寒到年关,总结工作好,雇主两喜欢,开展大生产,人民有吃穿,中国新民主,男女一齐干。”很遗憾,笔者没有查到李元芝的生平资料。
(18)、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19)、紧接着的一本1931年历书,也刊登了1930年的这首“国历节令歌”,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第9句和第11句出现了混乱:“一月雨水随惊蛰,若种早稻须耕田。春风清明二月底,小麦地里草除完”,显然,这两句是依据传统的阴历编的,因为当年阴历正月初三是雨水节气,正月十八是惊蛰节气。“春风”应为“春分”。时年,当局强制推行阳历,好多历书中都只有阳历而没有阴历,编辑、校对人员对历法知识一知半解,致使刚刚流传的节气歌出现了混乱。
(20)、一直以来,我都有个心愿,让茶回归它的养生本原。
2、24二十四节气歌的意思
(1)、山西省吕梁市1947年的历书中,《二十四节气歌》共26句178字,内容为:“打罢春来消背阴,准备农具好春耕,雨水送粪加草料,惊蛰听得牛鞭响……霜降杀百草,一年农事了,立冬十日不封地,牛儿翻地加鞭跑……立春也许年前过,雨水一定在明年。”这本书的《二十四节气歌》前面,还有一首《记节气》的歌谣,共12句84字,内容为:“使用阳历真方便,二十四节不用算,前半年来六二后半年来八二三……春雨惊春连清谷,夏满夏芒暑相连,秋暑露秋寒又霜,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个挨住数,学会这个不费难。”
(2)、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
(3)、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
(4)、(2)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暑,小暑(3)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5)、四川省1948年历书中,节气歌与1930年时的基本一样,个别字句做了改动,如“每月两节有定期”“在上半年六廿在下半年八廿三”“立冬小雪农家闲,运米挑麦换银钱”等。
(6)、乌龙茶在茶叶中,降脂的效果比较明显,香气也很突出,还有一定的舒肝理气效果。
(7)、如果事实真是这样,节气歌晚应在1929年年底前完成创作。当时,张心一刚从金陵大学上调到立法院,《国历之认识》编辑部得知张心一的专业背景后,安排他完成节气歌创作,张心一凭借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厚积薄发,一气呵成。
(8)、(5)https://baike.baidu.com/item/%E7%
(9)、“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编制的1942年历书中,节气歌的“长江流域”“黄河上游”“黄河下游”三个版本全部刊登,内容与1929年《国历之认识》书中的完全相同。
(10)、二十四节气本就暗含农耕天气变化,主要是“风霜雨雪”
(11)、此时暑气到了,湿和热夹杂一起,会使人感觉特别的闷热。
(12)、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13)、全民解暑茶是一道适合全家老小一起来保健解暑的夏季茶。早上起来泡这样一壶茶,可以反复冲泡喝一天。
(14)、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15)、立春花开雨水来淋惊蛰春雷蛙叫春分清明(犁田)谷雨春茶
(16)、“废除旧历改用国历”的争议和官民冲突被一个刚从美国回国、时年30岁出头的张心一看在眼里,并记在心里,他心里默念:应该用一种让老百姓主动接受国历的好办法来推行新历法。资料显示,张心一1927年至1929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1929年,开始到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任职。在这期间,他把24个节气同阳历联系起来,每月固定上旬为一个节气,下旬为另一个节气,并编成“二十四节气歌”,以指导农业生产。
(17)、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降,霜降。
(18)、古代劳动人民版本。有的书中节气歌作者是“我们的先祖”,有的书中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们还采用诗词的韵律,按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每节气取一个字,编成了七言绝句的节气歌。4句共28个字。”
(19)、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多的时节。
(20)、翻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附录后一项就是上面的这首8句56字二十四节气歌。从1971年节气歌开始出现在《新华字典》算起,距今整整47年。近半个世纪来,数亿人通过这个媒介,看到、熟记、背诵并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知识。
3、24二十四节气歌图片
(1)、二十四节气:我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化的节令,每月两个节气,各历时十五天,一年共计二十四个,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2)、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3)、我爱看随风飞舞的雪花,它们飞进我的视野,还有更多的雪落在山峦上,落在林间。我这个满怀心事的人正坐在书窗下面,看着雪花飞舞,落一场雪,天气就要更寒冷几分。
(4)、节气有偏差:二十四节气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农事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因为其反映出了对生产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气候特征。可以这么说,老祖宗们通过“观天术”摸索出了大自然的气候变化规律。但如前文所述,节气歌的诞生之地在黄河流域,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唱”出的是当地居民对于物候变化的感知和届时所应开展的农事活动。我国地域辽阔,以一概全定有偏差。但古人的智慧就在于重于实践而不默守陈规,因地制宜地总结出不同地区与节气有关的农事经验,比如在安徽省江南流域的“秋分种麦田”到了安徽北部就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
(5)、后世的人们赋予了茶各种礼、艺、道等文化内涵。在这些华丽的外衣下面,茶本身是质朴的。它是平民百姓开门七件事之就像油盐酱醋一样,既是生活的日常,也是养生保健的良药。
(6)、“原本是教导弟子记忆春耕秋收的变化,但是祖师爷却发现其中生死演化的规律,进而琢磨出一套高明精妙的武学战法“
(7)、经典版节气歌先发表在1947年至1949年晋绥、东北、北岳等解放区的历书上,紧接着在1950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与广大读者见面,后又被多个省份的多个年份历书转载,并从1971年起在《新华字典》中刊登,至今已整整70个春秋,接触人员数以亿计,成为广为人知的一首歌谣。
(8)、小满:小满时,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故称小满。
(9)、不管是从胜七还是其他农家人口中,感觉都是很厉害的样子
(10)、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11)、土圭模型图(左图)和土圭测影原理说明图(右图)
(12)、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厅编的1950年历书中,《公历二十四节歌》风格与该省之前两年的有较大变化,与1949年东北版的十分相似,只是农事安排内容有所不同,“公历节气真好算,一月两节不改变。上半年来六廿下半年来八廿三。一月小寒随大寒,积粪堆肥事在前。立春雨水二月天,农家开始整田园。三月惊蛰和春分,栽蒜种麦(大麦)好时间……大雪冬至十二月,庆祝年节万象新。”
(13)、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14)、后的戎狄:太行铁血孤狼中山国的征服与被征服
(15)、这道茶消炎的作用主要是靠一味重要的材料:鱼腥草茶。
(16)、总结以上,二十四节气歌的形成时间和作者可以用以下图表来直观表示:
(17)、(6)http://www.xixik.com/content/
(18)、霜降一冷立冬(打禾)小大雪闲等过冬年小寒一年大寒团圆
(19)、国民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国历、废除旧历?1928年底,国民d中央宣传部制定的庆祝元旦宣传要点中用通俗的语言,将这一原因作了明确说明:一是“国历是世界上通行进步的历法”;二是“旧历是一本阴阳五行的类书,迷信日程的令典”;三是改变北京政府的“正朔”,完成总理遗志,进行除旧布新的社会变革。
(20)、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4、24二十四节气歌朗诵
(1)、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2)、一直以来,我都有个心愿,让茶回归它的养生本原。
(3)、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老百姓千百年来劳作的依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着密切的指导作用。二十四气节歌读来朗朗上口,极有诗意美感。2016年11月30号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使它更加契入人心,跃动着永恒的动人光辉。
(4)、张心一的节气歌与之前的节气歌有着明显不同,开头便是“改用国历真方便,二十四节极好算。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变更。上半年来六廿下半年来八廿三。”不仅把24个节气全部镶嵌进去,还把节气在阳历中的准确日期提炼出来,使节气歌既有了“内容”,也有了在某个月内的“具体时间”。清代及以前因使用旧历,节气具体时间在历表中飘移不定,前后可差约1个月,所以说,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5)、鱼腥草是天然而又安全的抗生素,能够清热、消炎、抗病毒。
(6)、小雪: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
(7)、赵却民有没有可能?赵却民1939年1月从英国回到昆明后,先在中正医学院任教,1940年7月去广西医学院任教,1941年8月,到粤北避难的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广州,1946年复课,1947年9月成立天文系,赵却民任系主任。战争状态下的知识分子,不仅要完成学校转移和授课任务,还要为安全和生计发愁,且都在华南一带,由此可见,赵却民创作经典版节气歌的可能性也不大。当然,这一细节还需资料证实。
(8)、总结以上节气歌版本,可以按作者、地域、创作时间、字数多少来分,这个相对简单,也可以按节气歌包含的内容(信息)来分,可划分为“节气顺序歌”和“节气农事歌”两种,这个较为复杂。
(9)、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10)、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这首弹词文辞典雅,巧嵌节气、戏名,而且与当时物候丝丝入扣,浑然一体,闻者无不叫绝。内容为:“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
(11)、(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19168
(12)、秦时明月中恰好也有一个由二十四节气演化而来的“地泽二十四”
(13)、雨过天晴,风光无限,正是春分时节。千花百草,争相明媚。彩绘的屋梁,新燕成双成对;玉饰的鸟笼,鹦鹉愁孤难眠。薜荔依着墙角,青苔满地都是。远远几处精美楼台传来清丽的歌声。猛然间往事涌上心头,默默无言,敛起皱纹,眉色如望远山,青翠欲滴。
(14)、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珍惜衰谢的牡丹如火一样越发红得浓艳迷人。
(15)、《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茶,初就是一杯排毒抗病的解药。
(16)、夏至:夏至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长。
(17)、原料:甘草3-10克、金银花30克(若为纯绿条,则用10克),喜饮茶者可加入绿茶6克
(18)、但还是我们的编剧大大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创作而来
(19)、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20)、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5、24二十四节气歌怎么唱
(1)、节气歌虽为农事所作,但其娓娓道来的是对时间、自然的细腻感悟。我们每个人也是自己人生的耕耘者,时光在节气中潺潺流转,就让这自然的秩序带动生命的秩序,适时耕种心田,打理生活,静待春华秋实。
(2)、立冬: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3)、“这不但是武学战法,甚至可以用于兵阵掠杀,
(4)、春生,夏荣,秋枯,冬灭,是四种不同的阵法状态
(5)、63号墓秘密|三孔布和刺客高渐离|虞国:昏君黄昏
(6)、由于时过境迁,当事人张心一已于1992年3月在北京逝世,具体细节难以掌握,只能做合理的推测:节气歌的创作时间就在1929年。1928年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南京政府刚刚成立,张心一也回国时间不长,正在大学任教。1929年的可能性大,原因是全社会讨论历法改革的氛围已经形成,况且节气歌早出现在《国历之认识》这本书里,书中虽没有准确的印刷时间,但书里有1930年的节气时分表,按照常理,应在1929年底印刷发行完毕。
(7)、作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一部分,妇孺皆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作者是谁,何时形成?现在的出版物中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或表述错误,令人莫衷一是。种种迹象显示,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在历经上千年后,在长江中下游率先被编成歌谣形式的节气歌。民国改用阳历后,升级版节气歌晚在1929年由张心一创作完成,随之扩散到全国。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切合时宜的地方版节气歌应运而生,五字句和七字句都有,精炼4句28字,经典8句56字,字数多有60句420字,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气歌“全家福”。
(8)、但是金银花气味轻薄,所以泡过两次之后您可以投同样等比的金银花再次冲泡。
(9)、废黜皇帝.海昏侯黄昏|土司王朝:太原青年雄心
(10)、历法改革属于王官之学,与天命授受、王朝兴衰密切相关。历代王朝的改正朔都带有极强的政治象征,昭示了统治者自身的合法性、正统性。与此相关,奉正朔成为归属和臣服的重要标志。民国成立后,官方开始使用阳历,带着与时局、世界文明接轨的新意,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由于时局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阳历在各地的推行并不理想,“阴历在整个社会仍占主流,阳历仅为点缀”。“北洋军阀假借旧历书大行封建迷信的现状,更引起社会上层知识精英为代表的进步势力不满,不时发出改变阴阳历并行现状的要求。”
(11)、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12)、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13)、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远处田野,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
(14)、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15)、“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6)、一年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一“立”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们的生活起居一定要顺时而变,特别是要在饮食上有所变化。
(17)、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18)、流感、雾霾等引发的急性肺炎,用鱼腥草来消炎,效果是很好的。
(19)、后的戎狄:崛起清水河的战国第八雄成失落王国
(20)、(7) http://www.iap.ac.cn/kxcb/kpwz/
(1)、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2)、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共二十四个节气。
(3)、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冷。
(4)、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5)、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6)、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风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7)、流传至今“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时至今日,每到小雪和大雪两个节气,在南北方的农村仍有“小雪杀猪,大雪宰羊”、“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村民们至此便开始准备年货。
(8)、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首耳熟能详的节气歌,他们只“唱”了一半。相较于朗朗上口的前半段,节气歌的后半段鲜为人知。
(9)、俗语说“一叶落而知秋”,这里的叶指的是梧桐叶,在古代,“梧桐报秋”曾是一种宫廷仪式,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在古人看来,立秋是夏秋之交的一个重要时刻。“立了秋,凉飕飕。”虽然依旧是盛夏,但此时的风不同于暑天,已浸染了冷意。度过“苦夏”之后,人们难免清减,到了立秋之时,就需要“贴秋膘”,特别是以肉贴膘。汪曾祺专门写过一篇《贴秋膘》,言明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文中还提到内蒙古也有“贴秋膘”的风俗,特指吃手把羊肉。
(10)、暑期散去,凉风悠然而起。秋天又来了,忽然发现池塘里的荷花一半都结了莲蓬了。
(1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12)、“节气农事歌”多数是在“节气顺序歌”的基础上添加词句后改编的,如120字版本增加了物候和气象变化,“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沥皮干……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以上所举例子多是如此,不再赘述。
(13)、张心一(1897—1992)是甘肃省永靖县人,我国农业统计学的奠基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大学期间立志学农,组织“新农会”,1925年毕业于美国衣阿华农学院畜牧系。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27—1929年,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1929—1932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农业统计科长。在这期间,他把24个节气同阳历联系起来,每月固定上旬为一个节气,下旬为另一个节气,并编成《二十四节气歌》,32句224字,以指导农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处长、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等职务。
(14)、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月18日专题《春雨: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的B01-B0
(15)、晋察冀新华书店1948年1月修订再版的教材中,第一课《二十四节》内容为:“立春雨水,计划订起。惊蛰春分,送粪耕地。清明谷雨,瓜豆快点。立夏小满,抓紧种棉。芒种夏至,割麦种谷。小暑大暑,遍地开锄。立秋处暑,种菜莫误。白露秋分,种麦打谷。寒露霜降,秋耕好。立冬小雪,白菜入窑。大雪冬至,拾粪当先。大寒小寒,杀猪过年。”与1947年4月的比较后发现,偶数句中有6处不同。
(16)、春分: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
(17)、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18)、立春花开雨水来淋惊蛰春雷蛙叫春分清明(犁田)谷雨春茶
(19)、清早期刻本《时历纂》中有“一年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总括歌”,共24句160字,6字句和7字句混杂,内容为:“立春东风振陟,雨中獭雁(鹰)萌芽,惊开桃树仓鹰化,分玄雷电偏大……鸡乳征禽紧正当。”二十四节气名称在诗中“藏头”出现,且题目中突出了二十四节气,这首总括歌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歌的萌芽之一。这本书里有“时宪历”字样,不是为避乾隆的讳“历”字而改名的“时宪书”,可以判定为清早期刻本。
(20)、钱诚等人(2011)年通过全国平均地表温度确定的气象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及对应的温度阈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1)、今年的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与立春的节气相合,结束又与雨水的节气相应,从万物闭藏的冬日,进入草木萌动的春天,从卷地折草的寒雪,到润物无声的雨水,生机就在节气的运转中孕育成长着。
(2)、立夏耕田小满灌水芒种看果夏至看禾小暑谷熟大暑忙收
(3)、东北书店印行的1949年历书中,节气歌分为《阳历节令歌》和《阴历节令歌》。《阳历节令歌》共24句168字,内容为:“一月小寒随大寒,拾粪打柴莫偷闲。立春雨水二月里,春节家家乐喧天……大雪冬至农事了,全家欢喜过新年。”《阴历节令歌》共24句120字,内容为:“立春春不暖,雨水冰还坚。惊蛰仍冻手,春分雪化完……小寒又大寒,转眼到来年。”
(4)、全球变暖,“气候”入春提前(图片来源:VEER图库)
(5)、赵却民版本。《天文·时间·历法》一书中说“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天文学家赵却民教授将二十四个节气各取一个字,按顺序编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百度上输入“赵却民、节气”关键词,可以看到相关文章。在“二十四节气网”上的《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意思》一文里,节气歌的作者也是赵却民。
(6)、立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里的“夏”指的是大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天播种下去的作物现在已经长大了,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在过去,立夏也被称为“立夏节”,是天子祭祀炎帝、祝融的日子。在民间,人们会用新收获的果实供神祭祖,比如苏州就有“立夏见三新”之说。此外,立夏有吃蛋的习俗,对于孩子们而言,会在吃蛋之前,用这颗蛋进行“斗蛋”,蛋头胜者为“蛋大王”,蛋尾胜者为“蛋小王”。
(7)、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8)、(2)钱诚,严中伟,&符淙斌.(2011).1960~2008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科学通报(35),3011-30
(9)、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即将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正月中,天一生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其实是古人对降雨的一种朴素认识。当然,雨水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下雨,根据气象资料显示,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雨水前后降雪反而更多。在雨水之时,为有趣的习俗是卜谷或者“占稻色”,用稻米来占卜该年早稻的丰歉。在雨水前后,人们将稻米放入锅中爆炒,爆出白色米花的数量越多,则意味着丰收。
(10)、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大寒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冷的时期。
(11)、同一时期,另外两位可能是“经典版节气歌”的作者,薛琴访1928年至1929年在成都师范大学读预科,赵却民1928年1月到第6军(军长程潜)军需处审计股任上尉股员,5月因程潜反蒋被软禁,赵却民失业回家,9月到上海沪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直至1936年。由此可知,两人肯定不是“升级版节气歌”的作者,也不可能是“经典版节气歌”的作者(另述)。
(12)、惊蛰(zhé):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13)、资料显示,这些人中,“李文莘是位诗人”。节气歌也许就出自他之手,或是他写初稿,其他人修改,后刊登在1947年历书的第一面。李文莘是四川广汉人,详细资料待查。其他几人多为山西人,马烽、李束为、西戎后来都成为山西及至全国很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作家,以他们的国学功底,其中任何一人都有编辑加工二十四节气歌的可能。
(14)、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15)、全诗包括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指: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6)、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17)、立春节气是春节前后,春运人流量大,可以多喝鱼腥草茶来预防传染。
(18)、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19)、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20)、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1)、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
(2)、“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芒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
(4)、金银花:金银花可以清热解毒,也可以对抗流行的病毒。在中医上,还可以用它调节小儿的乙脑,调节病毒感染时都可以用到它。在夏天热暑的时候,用金银花来解暑效果也很好。
(5)、谷雨:谷雨是春季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佳时节。
(6)、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满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抬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十五月圆,二十月缺.有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信函。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着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把信收藏在怀袖里,至今已过三年字迹仍不曾磨灭。我一心一意爱着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
(7)、按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标准推算,每个月都会有两个节气。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运动,而阳历(又称公历)是根据太阳的位置变化所制定的历法,因此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
(8)、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