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14句陶行知提出了哪三大主张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04 11:39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陶行知的三大主张分别是

1、陶行知的三大思想

(1)、杜威提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成长。杜威指出,改革教育,将有效和成功地训练儿童走向生活,为进入这个新世界作好准备。杜威把教育研究从课堂教学、书本和教师这“三中心”转到儿童发展上,这是教育研究突出的进步,也是教育研究史上一个历史性转折,用杜威自己的话来讲,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是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2)、     “生活力”   科学的头脑    (智)

(3)、但当先生得知她是朝鲜孩子时,就用商量的口吻说:“你还是进社会组,学社会科学吧,好不好?”朝鲜女孩不解地反问:“为什么?我从小喜欢作文,写诗……”

(4)、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先生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5)、书中不虚美,求真务实地评价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例如关于陶行知学生活教育学说的评价:“作为一种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教育学说,生活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蕴含着不少合理因素,它的现代大教育观、主体教育论、生活课程论、实践教学法和终生教育论等,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又如关于陶行知学局限性的评价:“任何一个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都有他的历史局限性,陶行知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对待陶行知的教育学说,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而不能停留在简单模仿陶行知的想法和做法的水准上。”

(6)、这五大“力”,恰如我们今天的“德智体美劳”,他殷切的希望在此基础上能放大学校的改造功能,进而实现“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心愿。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创办和建设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岩洞学校等方面践行之路。毫不夸张地说,他后来的所做作为,从宏观上看始终秉承着“社会即学校”的精神,并一步步将之充实、改良、完善,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是务实和准确的,而且其效用和精神直至今天仍散发着无穷魅力,成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传奇的教育永恒。

(7)、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d“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8)、陶行知之所以能够较为科学的阐明文化的本体内涵,就是因为他经过痛苦的抉择后,选择了唯物史观,并且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文化理论研究,进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9)、“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0)、(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号2019SJGLX3信阳师范学院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11)、教师是行动研究的研究者,这是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边学习,边行动,边研究,边提高,边发展,从而把探索研究质量和运用研究结果结合起来。研究结果的产出者和应用者同集教师一身,这与其它种类的研究相比是绝无仅有的。杜威第一个提出教师不仅是一个实践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他主张把教育理论的实现与教师素养和工作的科学性直接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中的特殊作用。在杜威领导的学校中,教师不只是实验的执行者,而且是实验的参与者,分别参加实验的相关研究。陶行知对教师提出,想自立,想进步,必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些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并认为“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开辟的教育家,即是第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研究教育实践的成果与他这种不断追求,上下求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1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里我们先选择陶行知先生核心思想理论进行介绍。现在让我们走进大教育家的知识世界。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思想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3)、周洪宇是治陶行知学的大家,著述有二十余种,计五六十册。在浩如烟海的陶行知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中,如何以简驭繁地编出适合教师阅读的读本呢?读本既要得陶行知教育之精髓,又要简明易懂,贴近一线教师,还要有助于教师教育的专业发展。作者文思精深,通过创新体例,严密逻辑,贯通内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

(14)、要有仰望星空的“闲情”,就先要有民主的情怀;要有民主的情怀,就先要有对常识的回归;并于此,从层层积弊中,抽丝剥茧,渐渐革除掉非人性、非理性的教育陋习,真正还一片蓝天于自由的空气中,于生命的原野下,于普世的光辉中;也于此,从你,从我,从一切关心教育的同路人一起,将“德先生”从墙上、纸上、口头上请下来,做真正的教育环境的构建者和教育精神的引领人。

(15)、所以说,“做”是培养“生活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亦是归宿地。陶行知有首诗写到:“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宁做鲁滨逊,单刀辟宝岛。”他以鲁滨逊来比喻“做”之价值三维:行动、思考和产生价值。三者,缺一不可。当时,在对全国教科书的批判上,在晓庄学校的实践中、讲话中,在《乡教丛讯》、《新教育评论》、《湘湖生活》等媒体的文章中,陶行知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6)、                       人生为一大事来

(17)、简短的开幕式后,进行了大会领导专家的主旨报告。简单把学习记录和思考罗列如下。

(18)、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19)、五个主张: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20)、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2、陶行知提出了哪三大主张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

(2)、陶行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是生活教育的理论。从1922年陶行知发表《生活教育》正式提出“生活教育”的基本概念以来,时间已过去近一个世纪。如今放眼世界,欧、美、日、韩等各国(地区)对“生活教育”的研究多有建树,国内的研究和实践更是不断取得新绩和突破。我们发现,自民国以降,教育家灿若星辰,唯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实践,非但未被湮灭;相反,正越发显现生机,在城市、乡村的广袤大地上茁壮成长。我们在惊叹于这一奇迹的同时,首先要问的便是:“生活教育”到底从何而来,她又缘何能超越时空,具有如此历久弥新的魅力?

(3)、把陶行知思想评价为“人民至上主义”只是对其思想属性和立场倾向的总体评价,具体到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上,则有以下内涵和价值。

(4)、   陶行知关于文化问题的主张,比较科学地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正确地阐明了人类文化的本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独到的见解令当时的文化思想界学者耳目一新。

(5)、1935年,在中国共产d“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6)、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就是教育。”其实,有选择地生活,就是在有意识地进行教育。这本书的选编工作也正是如此。

(7)、 陶行知的主要职业是教育,他是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在他的教育思想方面,博取兼收,融合西方的特点体现得为鲜明。不难看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是从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信条蜕变发展而来的。

(8)、在此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陶行知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毕业后,他赴美留学,曾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读,并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9)、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

(10)、1914年,陶行知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陶行知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d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1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也做了“教育创新与创新型教师的成长”的主题演讲。曹主任围绕“未来学校是什么?”、“如何创建未来学校?”、“在互联网+时代,现实的学校又是什么情况?”一所没有教室的学校、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一所不分学科的学校等境外已有的模式一一展现。曹主任指出教师应该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做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人,要会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下融汇贯通。;教师要连接世界,把好的资源引向学生。

(12)、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3)、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14)、分析一下杜威和陶行知的行动研究的实践主要有这几方面特点:

(1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过去为改革脱离生活、脱离大众的旧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指导当时的实际生活,发挥过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即使到现在,它同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它符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潮流的发展趋势,能给当前教育改革许多启示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主题。

(16)、             健康的体魄    (体)

(17)、陶行知强调要根据中国国情来研究教育,又要通过研究,运用教育的力量改变环境,促进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既使社会成为一所大学校,又使学校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心,形成“社会和学校的合一”。陶行知的观点,揭示了教育和社会的内在联系,把握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变革性。

(18)、陶行知在探索大众音乐理论方面思考深入,见解独特,为建构中国现代大众音乐理论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他对大众歌曲从理论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较为确切的阐释。他认为只有发自大众内心的呼声变成歌唱大众生活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广大民众,被大众所传唱和欢迎。他还分析了中国民众对听歌曲的渴望程度,论及了大众歌曲的市场需求量。除了探讨音乐理论,陶行知还热心于大众音乐创作,他亲手创作歌词的著名歌曲就有数十首。这些歌曲一度成为人民大众丰富业余生活的精神食粮,也是批判当局黑暗统治的有力武器和动员民众参加革命的宣言书。另外,陶行知组织成立了晓庄剧社,并亲任社长,工作之余创作许多话剧。抗战时期,又指导成立了育才学校戏剧组,教育师生深入大众,和社会打成一片,与人民打成一片。陶行知的话剧实践活动,为中国的抗战起了动员与宣传作用,也极大地推广了新生的中国话剧,为中国话剧从旧中国向新中国的转型与过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蔡元培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就是“完全人格”,或“养成健全之人格”,追求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和发展。他认为人具有三个方面的本性:一是具有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二是兼有个性和群性,三是兼有肉体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些自然本性是人潜在发展的基础,本无所谓善恶,但要靠教育才能向健康方向发展,健全的人格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蔡元培认为人既要立足于现象世界,又要向实体世界迈进,这才是完全人格,也正是教育的目标。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完全人格教育可以分为五项,属于现象世界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属于实体世界的有世界观教育,而美育则是联系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桥梁,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蔡元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0)、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几次直接引用了陶行知的名言,例如,谈到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时引用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谈到注重创新创造教育时引用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以看出,总书记是从理想信念、理论学说、道德人格、精神品质、思想作风等方面来充分肯定陶行知的,指出陶行知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教育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品质,以身作则的示范精神,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扎实的思想作风等。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讲话中,多次提及中国历代教育家及其思想学说,除孔子之外,论述次数多、方面全、程度深、引用直接、肯定充分、评价高的一位近现代教育家就是陶行知,对陶行知给予了充分肯定。

3、陶行知主张什么

(1)、生活教育学说是由概念范畴、命题原理和具体主张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各种主张的精髓,是民主第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和终生教育这四大基本原则。它们一起构成骨骼分明、血肉丰满的生活教育学说体系。它有三大命题,分别构筑成生活教育学说的本体论、场域论和方法论。第“生活即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是陶行知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之在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中心位置,居于主导性地位。第“社会即学校”。“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以社会为学校”,“把整个的社会或整个的乡村当作学校”。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要“了解社会的需求”,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服务。从社会与学校的关系说,“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第“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现象、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中“教学做”因对象不同含义不同。生活教育学说处处关注着社会,处处关怀着人民大众。

(2)、陶行知对墨子和王阳明的思想继承较多,墨子的“亲知”、“闻知”、“说知”和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在金陵大学上学期间深受王阳明知行观的影响,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陶知行”。20世纪30年代,又把王阳明的知行观进行创造性改造为“行为(是)知之始,知为(是)行之成”,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行知”,以体现其哲学观的变化。不管是讲“知行”还是“行知”,可以明显看出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是陶行知哲学观的另一重要来源。在哲学观方面他吸取杜威思想中注重经验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思想,并使之成为其“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之又吸取杜威“做中学”思想,强调“做”与“行”的重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并非不假思索地一味抄袭,而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据自己的已有认识,作了创造性吸收和改造,从而形成自己兼容中西的富有特色的哲学观,如具有强调行动的实践性、为民服务的人民性和勇于开拓的创造性等特点。

(3)、要了解陶行知的艺友制教育,必须先明白它的内涵。所谓“艺友制教育”,陶行知先生解释得清楚:“艺者艺术之谓,亦可作手艺解。友为朋友。凡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者,谓之艺友制教育。”

(4)、   陶行知在论战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生产工具在文化中华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的这一见解对于探讨人类文化本质的同一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5)、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6)、陶行知的政治思想,是他在从事改造中国社会和文化教育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有益的民主思想的产物。

(7)、但是,吴法源先生还是希望我能够再选编一本《陶行知教育箴言》。他说,外国评论家曾经认为,陶行知和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影响力的两位教育家,陶行知的许多教育名言,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之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等,言简意赅、脍炙人口,很受一线老师的欢迎。

(8)、以人民至上主义为思想路线,创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活教育学说

(9)、“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10)、张友渔将民主政治与民族独立以及将陶行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与新民主主义的实践结合起来论述,指出陶行知更难得的是他的新民主主义思想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他特别言及此,并写道:“行知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奔走救国运动,提倡救国教育”。既然陶行知不仅“奔走救国运动,提倡救国教育”,不仅“倡导”民主并且“开展”民主运动,所以,陶行知当然是“政治家”,而且是“被侵略的半殖民地的伟大的政治家”。从中可以看出,张友渔对陶行知是“大政治家”这一点的论证是从政治与教育的关系论证开始,进而转到陶行知政治活动与教育活动、民主主义与民族独立的关系,再转到陶行知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的关系,进而分析陶行知由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必然导致其政治实践的开展,并由早期一般参与政治发展到“九一八”事变后奔走开展救国政治运动和倡导领导救国教育运动,分析环环相扣,犹如层层剥笋般,得出终结论,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11)、教学做合陶行知认为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事情如何做,就让学生学着如何做,学生如何学着做事的,教师就应该如何教,做就是学和教的源泉,所以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12)、其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3)、陶行知(1891--1946),汉族,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1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品质来看,这里的“做”绝非泛化的小和尚撞钟式的机械劳动,而是在“劳力上劳心”。人生在世,总是处在“做”的过程中,“做”的过程又离不开思考,而用心思考又包含了“学”的含义。这种“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奥义凝于“做”上,其实也是对杜威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一个人会做事、做人、做学问了,那他立世之基便算建立了。

(15)、“学陶”、“师陶”,那究竟该学什么,又该师什么?从这里看,就是陶行知的大教育思维,不仅是天地万物皆备于我的变通适用,还包括“大统一”的包容和吸纳。师生之间、教学之间、村校之间、经政文教之间,莫不如此。彼此之间可以按需随时变化角色,随时相互启迪,相互补益。更进一步看,陶行知本人之前学王阳明,学杜威,而终都合理“同化”成自己的一家之说。历史上,凡有成就者,都有此特征——以王阳明看,也是先笃信朱熹,后渐怀疑而改造成心学一派;以杜威来论,先推崇黑格尔,后才有自己的主张。于是,我们今天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拨开历史的表象,层层探寻,实际上他的大教育观、大统一观,才是精华所在。

(16)、这例子表明了,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只要留意、有心到处都有可以学习的东西。学生向木匠师傅学会了做凳子,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将来走向社会就又多了一项求生技能;木匠师傅从学生那里学到了文化知识,对他进一步提高木匠技艺大有益处,从而提升了生存能力。这真是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啊。

(17)、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18)、陶行知受此启示,大为兴奋地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作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绝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这显然是受到杜威“经验改造论”的影响。因为生活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的“生活力”也各有不同,“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只要将生活融入教育本身,调动和改造每个人的经验,则每个人必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之道。从此,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始慢慢成形。

(19)、地址: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阳光城市花园小区 赵婧 17 464000

(20)、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位富有理想和激情的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行动家。我曾经听过陶行知的学生、民进的前辈方明讲他的故事,每一次都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其实,我们2000年开始的“新教育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陶行知先生等倡导的新教育运动。而我,从内心深处也把陶行知先生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4、陶行知的三个基本观点

(1)、“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2)、   陶行知的一生,正好处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转折点上。他是近代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文化冲突做出明智选择的典范。

(3)、创新思想: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4)、公司网址:www.xingzhilantai.com

(5)、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先生是'教师死,死教书,教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关于'生活即教育',他是这样说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6)、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做了《深刻领会总书记号召学习陶行知的重大意义》主旨报告。他总结了总书记充分肯定陶行知思想、事业、人格与精神的重要讲话,他认为,要全面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继承并弘扬陶行知思想、精神,“在理想信念上,要学习陶行知人民本位的政治立场;在理论学说上,要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道德人格上要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在精神品质上,要学习陶行知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以身作则的师范精神和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在思想作风上,要学习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知行合一的实践品质”。

(7)、二是说教育、学校要为生活和社会服务,教育同时要满足人民需要。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个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才发生相互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

(8)、在哲学思想上,陶行知先接受的是王阳明的哲学理论。在他留美期间,又接受了注重行动的杜威实用主义学说。他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杜威的实用主义行动哲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注重行动与思想一致的哲学观,这是他在哲学上糅合中西方文化所做的初尝试。20世纪20年代中叶,随着文化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他受到当时思想界流行的墨学思潮的影响,对墨翟的知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吸取了思想的养分。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与王阳明、杜威分了手,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作为其教育学说的认识论基础。

(9)、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在前年应朱小蔓教授邀请,担任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副理事长。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的一名成员,学陶研陶用陶,是我们的必修功课。这本小书,也算是我交的一份作业。

(10)、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11)、例如,陶行知1927年3月15日在南京市郊老山脚下创办的中华教育改进社试验乡村晓庄师范学校,便是全国乡村师范学校的滥觞,并被纳入教育部正式学校体系,此后各地以此为样板纷纷设立乡村师范,都学习陶行知办晓庄学校的经验,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由于乡村晓庄师范学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为乡村教育服务的思想和能力,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推动了全国乡村教育改革发展,被克伯屈誉为“远东教育革命的策源地”。又如,1931年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故名为“工学团”。这是一种学校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新型的“工、学、团”一体化的教育形式,中国历史上属于。山海工学团等工学团组织注重收留培养进步青年,打通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贯穿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再如,陶行知1939年7月在重庆合川古圣寺创办的育才学校,收留和培养抗战时期流离失所、有特殊才能的难童。因为学校办学理念进步,成效卓著,中共重庆办事处、也把战友、烈士子女李硕勋的孩子送到育才学校社会科学组读书,从此成为陶行知的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留下陶行知师生缘中的一段佳话。当时的育才学校分为音乐组、戏剧组、文学组、绘画组、社会科学组和自然科学组等六个组,按照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特长以及师资力量进行分组,对学生实行适才培养。陶行知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在此不一一细述。

(12)、                               

(13)、                          农夫的身手    (劳)

(14)、四种精神:“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15)、先生耐心地开导:“你的祖国现在更需要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经先生一指点,女孩懂了,她仿佛看见战斗在长白山麓的父亲,正向她致意:陶先生是对的。

(16)、“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17)、第二阶段是从1927年3月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建立乡村教育先锋团,发起并领导生活教育运动,中经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12月27日与沈钧儒等共同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之前,“站在教育的岗位反帝反封建”,这是其“政治家”生涯的形成期。陶行知有救国救民的抱负,意图通过创办乡村师范来救国救民,但却遭到国民d的禁封。他对国民d政权越来越失望,越来越自觉倾向共产d的主张,热心从事政治活动,抨击国民d政权的专制,号召广大民众积极抗日,开始了其“政治家”的生涯。

(18)、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行动研究日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青睐。为了促进行动研究健康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借鉴杜威和陶行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实践。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9)、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解读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张督学站在国家的高度,给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美好蓝图,作为站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习、工作、提升!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学习者的教师要思考谋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面对所驱动的各式各样的教育、学习、培训、进修、深造,更好的提升自己智慧教育的能力和实力。

(20)、陶行知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校系统学习了公共教育管理、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现代课程,具有很高的教育理论研究功底。他回国后,弃商从教,扎根于中国教育第一线,开展行动研究。为了改革中国的旧教育,他大力倡导新教育,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风靡大江南北;他投身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推行“师范教育下乡运动”;他开展“科学下嫁”运动,普及科学知识,创办山海工学团,他提出教育工作必须与抗日救亡结合,创办山洞学校,开展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他倡导全面教育,创办育人学校;他实行民主教育,创办重庆社会大学,等等。陶行知的行动研究思想就在这些教育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并随着教育实践的丰富而不断发展。

5、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三大主张

(1)、请回“德先生”。陶行知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是所需要的公民”,民国时代的“德先生”,在他看来,至少包含着这样几层含义:平等、公平、自由、发展、普世价值(超越了国家或民族的意志)。这几条,其实正是功利化教育和过于讲究务实的国人所欠缺或不足的。所以,对于我们的教育,或许真正缺乏的是仰望星空的心境。我们关注实利的东西:考分、等级、名次、荣誉、政绩、升迁……学生有学生的主意,教师有教师的算盘,他们之间很难有真正畅通的信息流,加上“师道尊严”和密集式填鸭教育,若再有社会的纵容,教育之困乏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为了一世浮华、满眼虚荣,什么自由、平等、发展、普世价值,都抛诸脑后;“德先生”除了挂个名,也实在只能徒叹奈何了。

(2)、从陶行知一生所经历过的事件、运动、活动来看,陶行知成为“政治家”乃至“大政治家”是有个过程的,总体看,这个过程具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3)、陶行知去世后不久,、钱俊瑞、张友渔等人就评价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大教育家,也是一个大政治家。但很遗憾,他们都只提出了观点并没做深入论证。

(4)、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5)、陶行知说:“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活动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之场所”。实际上,在他看来,学校教育再怎么广博、优秀,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没有真正的普及,一切皆是“茶杯里的风暴”,都是空谈。

(6)、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

(7)、力倡中国新文字改革,无愧为语言文字改革先驱

(8)、之所以答应法源兄的邀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心中的“新教育”情结。新教育是发源于欧洲、后来又影响到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受其影响的陶行知先生曾经把他发起的生活教育运动也命名为“新教育”。1919年7月22日,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发表了著名的讲演,题目就叫《新教育》。他还亲自担任了《新教育》杂志的主编,是中国新教育运动的重要。

(9)、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与以往的研究陶行知的学术著作不同,这两部著作,不追求陶行知学的大而全、也不执著于陶学的专而深,而是将关注点设定在“教师简读”上。一是将读者目标定位于“教师”或“准教师”;二是追求“以简驭繁”的效果,使老师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快读有效地把握住陶行知教育之精髓,为教师们提升自身修养,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提供有法可循的成长路径。本书的特点有二:

(11)、诗化教学。在陶行知的践行中可以看出,写诗,是他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不管是面对儿童,还是对友人、学者,都常可以看见他的格律诗和现代诗。通过诗歌,让生活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育对接,这对教育从“人上人”的专属品,普及成“人中人”的民众权利,是极有帮助的。我们知道,陶行知受过良好的国学和西学教育,但他的诗歌浅白平易,老少咸宜,读久了,自然就可以知道当时国民素养的实际水平,也看出一个教育家在苦心孤诣下的智慧和创造。写诗、做对子,原本是封建时代科举逻辑的基本功,但陶先生稍作转变,就成了村间地头的儿童喜欢的教育表达。

(12)、一是说教育是来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教育也是在社会之中;

(13)、社会即学校,由于当时我们国家经济落后,资源短缺,所以陶行知认为社会本身就可以当做一所大学校,教育是要满足社会需要并且要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所以这也可以叫做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

(14)、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5)、实践上的创新性。首先,杜威和陶行知都十分重视教育实践。杜威强调,教育实践提供构成所探究问题的资源和题材,它们是研究基本问题的资源,教育的实践也是一切研究的结论价值的终检查。实践是第一位的,也是终的,实践是开始,也是结论。陶行知提出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只有实践,才有真知的收获。其次,杜威和陶行知十分重视教育实验。杜威通过自己探索性的行动研究,开展系列性教育改革,强调教育科学的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指导教育活动人们的实践之中。陶行知更重视教育实验,他反复强调一切教育改革,都离不开实验,他毕生从事教育实验探索,开展各种教育研究,处处闪耀着实践创新的光辉。再次,杜威和陶行知十分重视过程研究。他们认为,教育研究是过程,主张不能把研究问题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过程中的起点终点或某一点,而是要研究不同层面、方面的关系和由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这一点,也是杜威和陶行知对实践的创新。

(16)、杜威和陶行知的行动研究实践是十分丰富的。杜威对中小学行动研究实践主要有这三个方面:一是在密执安大学任教时,他深入中小学教学实践,研究中小学教育,认为当时中小学教育不符合儿童学习特点,教学计划和方法缺乏想象力,各种训练相当不协调,为此,他提出要把教育心理和哲学思想综合起来研究。二是1896年,创立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其办学宗旨是“为了孩子”,同时“检验和显示理论工作在实际情况中的结果”。该校在杜威的领导下全方位开展了教育研究,探索课程、教材和教学法方面的改革。因此,有人将该校称为“杜威学校”

(17)、木匠师傅一听是这么回事,也觉得新鲜,就答应了。陶行知又说:“你教学生们做凳子,学生们也得教你文化知识,看看谁教得好,谁学得快。”

(18)、陶行知在自己半个世纪的战斗生涯中,共创作八百左右首诗歌,这些诗不仅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且内涵深刻、寓意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内容讲,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1)充满激情的政治诗。这类诗揭露黑暗统治,同情民众疾苦,揭露国民d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人民带来的沉痛灾难,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农夫、工人、车夫、报童、老妈子等人的疾苦。(2)正视现实的教育诗,以批判传统教育的空疏腐败和力倡新型进步教育。(3)呼唤民主的革命诗。这类诗通过弘扬高尚的革命精神来激发中华儿女的战斗力,动员和号召全国民众起来为自由、民主、民族独立、人类解放而战。

(19)、由此可知,陶行知不但对政治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把教育作为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形成了独特而又完善的政治思想,而且他对政治怀有高度的热情,从大学时期起就不间断地投身于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爱国政治运动中,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某些重大活动乃至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到他生命的后一刻,依然奔波在反抗黑暗统治、追求光明和民主的道路上。

(20)、杜威在行动研究中十分注重实验探索。他指出,由于心理学和实验科学的进步,使得知和行不再过于对立。这样,由于知行统一所获得的经验不仅是凭感觉的经验,而是实验的经验,从而使行动更富有科学意义。杜威创立了实验学校,亲自开展了实验探索活动,这些实验学校实际上成了实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实验室。杜威所著的《我们怎样思维》和《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其实验的直接成果。

(1)、当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正风起云涌,众多的文化界名人纷纷占领高等学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他们不同的是,陶行知却脱下西装,放弃自己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当时他三个月的工资就可以在北京买一整套四合院),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村落,住进了牛棚当中,创办了闻名中外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

(2)、陶行知十分重视文字符号的改革,在他看来,文字符号改革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普及,如果文字容易被人接受,就会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他密切关注中国文字改革的动向,及时捕捉文字改革的新信息和动态。为了有组织地推广“拉丁新文字”,在陶行知的积极参与下,1935年10月中国新文字研究会成立,他被选为第一届理事,并亲自起草了中国新文字宣言。1936年他又起草了《上海话新文字方案》,该方案经过中国新文字研究会多次讨论后通过。随后,他积极实施该方案,为推广上海话新文字和促进上海地区大众的普及教育助力。此外,1936年5月至7月陶行知奔赴两广,在其指导下,广西、广东先后成立新文字研究会。之后,受此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成立新文字研究会。除了力倡新文字改革,陶行知还发起了大众语文运动,撰写并发表一系列文章,对大众语文相关重要问题做了广泛而深入探讨。

(3)、就这样,学生们一边跟着木匠师傅学做凳子,一边教他学习文化知识,几天下来,不但全校的凳子都做好了,学生们的知识也得到了更深的理解,一举两得。

(4)、2019年7月13日上午9:00,本次研讨会开幕式在语文出版社社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主持下隆重开幕,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校长孟卫东、陶行知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苏新颖、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德雄分别进行了会议开幕式致辞。孟卫东表达了对与会人员的欢迎并对永丰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成果做了总结,苏新颖在致辞中回顾了陶行知基金会举行的一系列公益活动,吕德雄对陶行知教育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吕德雄说,习总书记多次号召全国教师学习陶行知教育精神,再一次说明,陶行知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当下教育教学改革高度契合。同时,教师发展始终是学陶人关注的焦点。他认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铸师魂、立师德、强师能和树师爱。主旨报告环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做了《教育现代化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旨报告,

(5)、“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6)、陶行知的五大主张:陶行知之前的给自己起的名字叫做陶知行,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受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所以改名为“知行”。进入中年时期,他通过博学有所感悟,又把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学说,翻了个筋斗,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正式庄严宣布改名为“行知”。

(7)、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大化为目标。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8)、行动研究不是在于建立理论和归纳规律,而是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杜威和陶行知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实用主义哲学对当时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实用主义哲学的提出被誉为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哥白尼式革命。杜威认为,哲学应当系统研究科学的结果,应当研究科学变革以及效果,是人的主动的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结合。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验。二是重视行动的作用。杜威认为,人的初知识和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他强调做,强调实践,强调行动,也就是说行动研究必须紧紧围绕行动,不能脱离行动,在“做中学”,在“行动中研究”。

(9)、关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后还可以“画”出一张“简笔图”(见下图)来表达。这张图另辟蹊径,分别从七个方面,在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层面上说清楚了生活教育的哲学观瞻。这种观瞻和路径,正如陶行知自己说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那样,帮助我们在琐碎、纷乱的教育行走里,尤其是今日“学陶”、“师陶”喊得震天响的浮躁气下面,看到那些被历史淘尽后的思想积淀和精神底色,更看到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自觉自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点,和弃医从文的鲁迅、弃政从教的孔子颇为相像。

(10)、我们今天总是在喊着“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却不知陶行知先生很早就让学生站在舞台的正中央了,并且,整个教育过程、评价、认定,乃至于教材、手法等,都交还学生自己了。在这种“对流思维”下,我们惊讶地发现,民主社会的所谓“平等”、“自由”,新课程理念的种种“探索”、“创新”、“自主”,都成了一种教育常态。我们当老师的,是不是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甚至放手让学生教学,乃至于俯下身向学生学习?毕加索说:“我在十几岁时画画就像个古代大师,但我花了一辈子学习如何像孩子那样画画。”如何像孩子那样画画,如何像孩子那样学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1)、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12)、本书共八个部分,选出名言300余条,分别收录了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哲学、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校长、教师、学校管理、农村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本书所选箴言,全部出自方明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的《陶行知全集》。为便于读者查找,每条箴言后的数字,表示是全集的第几卷第几页。限于时间和眼光,难免有遗珠之憾,敬请方家和读者诸君教正。

(13)、23岁的陶行知,随后被校方推荐去美国留学,于26岁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他义无反顾返回祖国,并在归国的海轮上下决心:“我归国后,要使全中国的人都受到教育”。

(14)、陶行知的“三大原理”是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什么叫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我们所教育的内容就来自生活,他提出教育要围绕生活、依靠生活,从而改造生活。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思想叫做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或者叫起源论。

上一篇:137句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观点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