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92句陶行知教师观的启发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04 11:3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陶行知先生的教师观

1、陶行知谈教师

(1)、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2)、《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

(3)、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4)、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5)、其次,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

(6)、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7)、——一位教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他的画像,引得课堂一阵骚乱,但他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平静而真诚地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我,希望这位同学以后为咱班的黑板报画画刊头、题花,大家说好吗?”学生发现教师并不发怒,也不打算惩罚学生。眼睛便都朝着画画的同学看。老师心中有数了,他转身在黑板上写几道数学题,并让画画的同学板演画上方的那道题,那学生自然而然把画擦掉了。

(8)、“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此,陶行知先生还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

(9)、1939年,陶行知先生和吴树琴女生以简朴的方式结婚。朋友们送来贺礼,他仍然是捐给学校。在回复家栋同学的信中对此有详细交代:“前蒙寄来结合纪念品洋三元,无任铭感。不过事先已决定不收贺礼。故将该款交给育才学校,为小朋友捐购图书之用。兹将收据奉上,敬请查收为感。”朴实的话语,其背后是对教育无私的奉献。

(10)、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11)、课堂上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是突发事件也好,是偶发事情也罢,我们的老师果真都能这样做吗?都应该这样做吗?教学本来是一件严格而有序的工作,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时常不顾课堂教学的规范,任由学生随机生成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改变教学计划,那么,我看这些老师就别想把教学任务完成了。语文课上成作文还情有可原,老师的借题发挥,说不定会因为意想不到的情境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写出了好作文。但是,数学课抑或其它学科,因一个偶发事件而上成音乐课或美术课,那恐怕就不合适了。老师只要有一个事情发生,就得置预设的教学任务于不顾,而被学生牵着走,其教学效益如何得到,还真难说得清楚,对此,我只能持谨慎乐观态度。一线老师,恐怕都有体会,上课时,班上有个别学生捣乱,整个课堂常常都会被这个别同学搞乱,四五十个学生就只好陪着看西洋镜。只要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生在课堂上的确是有恶作剧的,老师一味纵容,那么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倘若是偶尔发生的事情,老师的随机应变,那可以说是教学机智,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那我真怀疑老师是不是还有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试想,第一位老师宽容了学生的画像,那么学生有兴趣天天这样画,老师也是天天这样顺水推舟吗?那个画像一直挂在黑板上,会不会影响教学,尤其是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呢?第二位老师更是离谱了,学生喜欢唱歌就唱歌,那么喜欢打篮球,是不是也先到教室外去来一场比赛呢?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我遗憾地发现,如果你宽容了学生的一次作业不认真,就有可能会导致作业的连续不认真;如果你宽容了学生的一次粗口,就可能导致学生的出口成“脏”;如果你宽容了学生的一次上课小动作,他可能会容易形成小动作不断。

(12)、爱满教育,爱上自己的教育工作,爱上自己的学生,这是我读《陶行知教育名著》的大体会。

(13)、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14)、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15)、陶行知先生重视力行重视自省,也就是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他那篇《每天四问》其实也是我们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建设的关键:

(16)、学生的想象力要比成人更加丰富,创造力也比成人要高。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过多地打压学生的思维与想法,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7)、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18)、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这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三国刘备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

(19)、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20)、我对学习的理解是:学习是教师享受职业快乐的需要。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必定十分的枯燥。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当我们真正地用心去学习,去感悟,就会觉得教育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令人惬意的。

2、陶行知教师观的启发

(1)、这段时间,我在百忙之中继续拜读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真是受益匪浅。

(2)、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就是要造就创造型的、真善美的优秀人才。同当时的许多知识精英一样,陶行知信奉教育救国。从这个高度看教育,他意识到,“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创造教育,就是“创造真善美的人,要创造出值得崇拜的人,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创造教育的尝试,不乏前人,但新时代有新的创造,所以他宣布:“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创造型人才后浪推前浪,创造永无止境。

(3)、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4)、作为一名教师,我永远视陶先生为我的榜样,不仅做到修身养性,爱学习,爱学生,更要像陶先生那样,也做一名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5)、“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6)、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判断能力弱,不善于辨别,不懂得选择,在很多时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论点当是好的印证。这也告诫我们在实施开放教育、生活教育时,必须坚持“适合于学生、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学生在毫无抵抗能力的时候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其次是将关注的视野扩展到学校生活以外的范围,如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努力构建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拥有一个相对纯净的、与他的认知水平相协调的人际交往空间。

(7)、社会即学校,由于当时我们国家经济落后,资源短缺,所以陶行知认为社会本身就可以当做一所大学校,教育是要满足社会需要并且要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所以这也可以叫做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

(8)、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还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9)、陶行知先生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留下了许多永不过时的教育理论,。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10)、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1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我感觉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教育家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和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

(12)、  会管图书:包括编目,晒书,修补,陈列,借书等。(在每个人自己桌屉中的图书,必须日常整理,不得散乱。在各小组的图书架上,在图书库里观摩和工作中学习。)

(13)、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者,作家,诗人,大型少儿京剧《少年中国梦》编剧

(14)、留学归国后更是坚定地立下使全国民众都受到教育的宏愿,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国家、民族兴衰强弱的大事,“教育是人民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益于世的”。

(15)、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16)、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7)、“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8)、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19)、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20)、  会唱歌:包括独唱,合唱等。(在唱歌课、参加合唱团中学习。)  

3、陶行知先生的师德观

(1)、回到“心”的思考:交流总结观察的方法、收获和疑问,形成一只“我的蜗牛”。

(2)、原因是什么?我想,学生冲撞了老师而本身没什么大不了,老师也没受到什么身体上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老师简单地说声“没关系”,是很容易的,也似乎能体现这个老师的“宽宏大量”。关键是,这件事对学生的影响如何。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教育是一门科学。文章中提到教小孩要联合大众起来自己干,才是真正的儿童教育。小先生能叫中华民族返老还童,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培养小先生,让小先生把我们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现在我们的闯关课堂就是在逐步培养小先生,当我们把这些小先生培养好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从这些孩子身上也学到很多,他们的可塑性极强,也有耐心。我的动手能力极差,有一次我向一个学生学习叠千纸鹤,当我的手拿到折纸时,我的手是僵硬的,那个孩子很耐心地教,但是我没有学会,孩子又交给了我一个简单的叠法,终于学会了。这个孩子很开心,他尝到了当老师的乐趣,所以要坚信学生经过培养能够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5)、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良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6)、  会急救:包括医治小毛病,救溺,救触电,救中煤毒等。(请卫生室及校外医工指导,在分配卫生工作及旅行、急救中学习。)

(7)、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陶行知先生的“智育注重自学”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走向知识,主动探索,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唱好主角。与其说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不如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注重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解决问题的途径倡导多样化,有利于培养主动探究意识。

(8)、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

(9)、要了解陶行知的艺友制教育,必须先明白它的内涵。所谓“艺友制教育”,陶行知先生解释得清楚:“艺者艺术之谓,亦可作手艺解。友为朋友。凡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者,谓之艺友制教育。”

(10)、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到底,矢志不渝!

(11)、郭沫若也曾陶行知是我们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曾被毛主/席评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说“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宋/庆/龄更是评价他为“万世师表”。通过众多名人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知道,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对我们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12)、品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到底,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走得更好!

(13)、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14)、"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5)、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16)、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被广大教育家奉为金玉良言,不无道理。

(17)、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他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18)、重视教育的“社会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康健的”生活。

(19)、别人的经验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我们的经验也就生长到别人的知识里开花结果,至此,别人的知识便成了我们的真知识,而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便是伪知识。

(20)、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教育,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教学做合一”。1927年,他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一文中明确指出,“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

4、陶行知先生的教师观是什么

(1)、我想,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比如,教学:Ilikefootball。Idon’tlikebasketball。这一句型,在让学生经过了必要的朗读、替换练习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老师准备的任务建议,即兴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诸如:向他人说明自己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动物;告诉体育委员自己喜好的体育项目以决定参加运动会的什么项目;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项目;参加“受本班(本组)同学喜爱的动物/颜色”的调查中,说明自己喜欢的动物/颜色等话题,恰似活的语言,从学生嘴里“流”出来。这样,通过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学生都能尝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好,从而较好的掌握Ilike…。Idon’tlike…。等用语。这样的学习过程,以活动促说,以活动促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活化了知识的习得过程,这应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2)、其次,陶行知先生的献身精神源于他高度的责任心。他认准教育事业是可以救国救民、实现理想社会的大事,他先后拒绝高师校长、教育厅长职务,放弃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

(3)、然后,陶行知先生怎样去施行这个教育目标呢?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当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生活教育。讲到这里,大家可能立即就明白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很能为我们的国学教育提供方法,国学教育怎样接地气?经典怎样生活化?生活怎样上升到传统文化当中的“学”与“道”?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概念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4)、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5)、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少的经费办理好的教育。

(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知先生,走进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细细品读文集,崇敬和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先生对教育的这份执着和热爱所感动。

(7)、教育孩子做孝敬长辈的人,让孩子持有一颗感恩的心。

(8)、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9)、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10)、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是行知先生教育观的特点,中西合璧,民主、大众、本来就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比如说《尚书》的《舜典》《大禹谟》就是在三代圣王之治所已经拥有的“尊贤用能”的民主的人才选拔方式以及彼此对于对方道德、能力与功业的赏识。伟光兄已经带大家读过好几遍《尚书》,我想群里很多人也一定深有体会。

(11)、陶行知先生注意师资建设,开出了师资培育的新模式,让团队中优秀的人才能够承担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正式提出了“小先生”制、艺友制等教育制度;所以,我们今天知道陶行知先生的很多教育名篇,如《我们的信条》,当时的国家其实积贫积弱,但是他却看到了教育的广阔空间以及师范生的职业信仰,还有《每天四问》《师范生应有之观念》《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教学做合一》《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小先生制》等,他厘清了好多重要的问题,这个对国学教育来说,仍然很有价值,这些文章写得简洁明了,建议大家有空找来看看,作国学师资培育的必读文章,比如说:

(12)、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即主体教育。创造的行动,源于创造的思维,教育必须给学生以思想自由。传统教育严重的弊端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必须从这个阴影中突围。学生要“自主、自立、自动”,教学要“自新、常新、全新”,“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教师要给学生几把钥匙,“使他们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的前人曾有“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思想,主要对教而言。陶行知对它作了创造性、拓展性的发挥,强调了学的方面,是认识论上的一大进步。

(13)、  会管账目:包括个人账目、集体账目,会记账,会报账,会管现金出纳等。(抱着有账即记,公私分明的原则,在记载个人日用账目及集体账目中学习。)

(14)、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5)、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学好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关注及深思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教会孩子做好以下几点:

(16)、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比如,恋爱要有恋爱的教育,工作要有工作的教育,幸福的生活要有幸福的教育……依照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标来说: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即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每个教学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所以在《育才二十三项常能》里,大家会发现陶行知先生给育才中学的中学生们规定了很多具体需要学习的技能,让大家在技能的学习中开发生活能力,但是能力教育与心性教育并不相互矛盾,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不大重视生活能力的教育,很多孩子30岁了还不会应对进退,朱熹讲,8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很多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多数家庭又都有保姆,就舍不得让孩子做事,结果长大以后往往连自己的房间都不会打扫,不懂得与人与事交接时候的分寸感。

(17)、陶行知先生还反对限制儿童的嘴、时间和空间的做法。也许我们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但陶先生反对的这些问题现在仍然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五六十人的大班额、三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单元课时的限制、需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等等,这些是不是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呢?课堂上并不是每个想说的就能有机会说,因为回答问题的机会总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因为课堂总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时间都能解放,因为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等同的。作为一名老师来说,总是尽自己的大努力解放每个孩子的嘴、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创造力。我们庆幸我们学校实施适度教育研究,把学习的乐趣还给了学生。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生活体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学习,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我想,陶先生地下有知,应该能够感知到今天教育的变化吧。

(18)、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19)、第二辑,叶老把目光投向了教学。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观现在的某些公开课,教师“声光电”齐上阵,“说演唱”同登场,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晕头转向,但只见“老师费尽心机地教”,却很少见“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学”,不是显得可叹可笑吗?

(20)、投稿邮箱:1340863327@qq.com

5、陶行知老师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1)、(活·视野)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创始人素质教育的领头雁

(2)、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边学边做,细细体会必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

(3)、回到“心”的思考:交流总结观察的方法、收获和疑问,形成一只“我的蜗牛”。

(4)、初闻“爱满天下,知行合一”,还是在大学军训时,懵懵懂懂,只知它是校训,要记。却不知这几个字如随风潜入夜般陪伴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润物细无声般深入我心。

(5)、让我们做一个每天都快乐生活、认真工作、爱学生的人,做一个儿童乐园里的顽童。

(6)、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7)、陶行知先生重视从行而知,也就是重视实践,而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行”,道行之而成,在行的过程中,陶成见识,陶冶身心,陶铸品格。他对事物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私淑杜威,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不失去事物当有的根本,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批判有继承。比如说,他对于国故的态度,当时有很多人号召整理国故,陶行知先生和胡适是好朋友,但是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不一样,陶行知先生说:“整理国故如同清理银行账目,是有它的位置的。我们希望整理国故的先生们经过很缜密的工作之后,能够给我们一本报告,使我们知道国故银行有几多准备金,能发行多少钞票,哪些钞票是滥发的。不过他们要谨慎些,千万不可一踏进银行门,也去滥发钞票。如果这样,那这笔账更要糊涂了。总括一句:只有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识。凡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都是伪的文字知识。伪的文字知识比没有准备金的钞票还要害人,还要不值钱。”这个很有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只顾发国故财,而要考虑国故的与时俱进,或者是经典的生活化应用,学以致用。(参见:《伪知识阶级》)

(8)、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

(9)、  会打字:(学毕高中英文,请专家指教。)

(10)、“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如何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11)、现场,叶良骏老师讲述了陶行知的师德观,以及发掘和传播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经历,她提出,教师必须有“大德”、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教师必须有“诗和远方”,嘱托现场的老师们要“以教人者教己”,做陶行知式的好导师。

(12)、我想,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比如,教学:Ilikefootball。Idon’tlikebasketball。这一句型,在让学生经过了必要的朗读、替换练习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老师准备的任务建议,即兴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诸如:向他人说明自己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动物;告诉体育委员自己喜好的体育项目以决定参加运动会的什么项目;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项目;参加“受本班(本组)同学喜爱的动物/颜色”的调查中,说明自己喜欢的动物/颜色等话题,恰似活的语言,从学生嘴里“流”出来。这样,通过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学生都能尝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好,从而较好的掌握Ilike…。Idon’tlike…。等用语。这样的学习过程,以活动促说,以活动促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活化了知识的习得过程,这应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