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28句王阳明知行合一经典十句话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02 02:2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王阳明立志原文

1、王阳明的立志翻译

(1)、翻译一下就是:你30岁时可以在学问上有所成就,40岁时可以有完善的思想体系,50岁时可以将学问运用到事业上,人生圆满。

(2)、立志不是一蹴而就容易的事。孔子是圣人啊,也曾讲过:我15岁开始志于学习,到了30岁才真正立定志向。立者,志立了。后来到了70岁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志向之宏大已经没有界限的束缚。立志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必须要时刻重视。志向,好比是一个人精气神的核心、人的的性命、树木的根、水的源头。源头被堵住了,流水就没有了,树根不培植灌溉,树木就会死,人要是没命就会死去,志要是不立定神志就不昏暗混沌。想要成为君子,就应该无时无处无刻不以立志作为自己重要的事情。眼睛所看到的,没有别的,只有自己志向所在;耳朵所听到的,也没有别的,只有自己志向所在。就象猫抓老鼠,鸡孵蛋一样,精神心思完全专注,而不知有其他,当志向立定之后,一个人的神气自然精明,天理自在心中显现。一有私欲便能知道,自然不会容它住下。这样凡是有一点点私欲起来,就反思志向不坚定,这样私欲便退去;听到一点点客气动起来,就反思志向不坚定,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怠心就会消除;忽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忽心就会消除;躁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躁心就会消除;妒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嫉妒之心就会消除;忿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忿恨之心就会消除;贪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贪心就会消除;傲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傲心就会消除;吝心生起的时候,反思自己志向不坚定,吝心就会消除。这样没有一刻不是在观注自己的志向,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在观注自己的志向。这样反思省察志向的功夫,就是在去私欲,有如大火烧毫毛一样容易;有如太阳一出来鬼怪就消失一样自然。

(3)、译文: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对于领导,擅于凝聚人心和人力是相当重要的功课。一个明智的用人者,应该尽量让人才处在适合他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而避免让其处在不合适的地方;在教育他人的方式上,肯定对方的长处发展对方有优势的环节,让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事业,利于其克服自身原有的弱点,而不是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

(4)、原文: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5)、 因为前来求学的子弟,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王阳明因材施教,适当降低了“立志”的标准,先要他们去立志做好人、做好事、做君子。他援引宋代学者徐积教诲学生“为善去恶”的格言:“诸君欲为君子……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可也。乡人荣之,父母欲之,何不为君子?……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者,未之有也。”王阳明深信,龙场诸生只要时时事事念想这番话,就自然会明白“立志”的道理。

(6)、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7)、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8)、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9)、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心学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心学,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

(10)、这是王阳明的句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1)、原文节选: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2)、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zhé)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13)、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14)、会有人不在背後偷偷的嘲笑他吗?如果有人以谦虚缄默自我要求,已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深切的立志又努力实践,勤奋向学又喜好提问,称赞他人的优点,责怪自己的缺点;跟从他人的长处,揭明自己的短处。

(15)、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辩之;务求了释,不敢辄(zhé)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独不师也。

(16)、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1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8)、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9)、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宏敏)

(20)、源于《静心录之外集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2、王阳明知行合一经典十句话

(1)、世上的一些人为什么会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养成不好的习惯,后变成平庸低下的人,都是因为一辈子没有立起来一个志向。所以北宋教育家程颐说:“遇到有圣人志向的人,然后你一定要和他一起共同学习。”人要是真心有想要成为圣人的志向,就必然会认真思考追究圣人为什么会成为圣人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内心纯良清澈而无一丝的私欲?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因为良知清澈,私欲消除。这样我想成为圣人,也只需要去做“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要想内心的良知显现,就必须要念念存天理。要想存天理,就必须去探求思索“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想要找到可以践行的方法,就必需要验证前人的思考,考证于古人的总结,这样才是做学问的功夫,然后才能获得真知,而分享给出来利益他人,这些功夫都是不能够自欺欺人的。

(2)、因此,在王阳明看来,掌握了圣人之学的秘诀,只要立志去求,便能达成目的,成为圣贤。“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教条示龙场诸生》第一条讲的便是立志:“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在《启问道通书》中他也主张:“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他的《忆别》诗中也有:“贤圣可期先立志,尘凡未脱谩言心。”

(3)、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该努力求学问。凡是学得不够勤快的人,一定是因为它所立的志还不够深切。跟著我求学的人,我不会把天资聪明当作是高级的,我反而是把勤劳确实谦虚自处当作高尚。各位试著观察同学之中:如果有「肚子里明明空空的,却假装很充盈。

(4)、在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中,王阳明提出:“夫学,莫先于立志。”“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通观王阳明的著作,君子之学,又叫圣学、圣人之学、圣贤之学或正学,就是学为圣人或君子的学问。王阳明认为,常人只要明白自己本有良知,致得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

(5)、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6)、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明明是没学问,却假装很有学问」,隐藏自己的短处、妒忌别人的长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说大话来欺骗别人这样的人,就算那种人天资很高超,同学们不会讨厌他吗?不会轻视他吗?他就算用那种方式来欺骗别人,别人就真的会被他所欺骗吗?

(9)、成为圣贤是王阳明的早早就立下的人生志向,正因为他有这么一个高远的志向,才终成就了他。他对为学先立志格外看重,曾不断的向其亲朋好友宣讲立志的重要性。

(10)、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

(11)、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不肯在别人面前屈服。所以,为子而傲,必然不是个孝顺父母的人;为弟而傲,必然不是个孝悌兄长的人;为臣而傲,必然不是个忠臣。 

(12)、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13)、孩子们,你们要听从教诲:勤奋读书,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按照礼仪行事;饮食要节制,少玩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但需管住自己。

(14)、在阳明看来,一个人的心志,如同于水之源、木之根,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所以无时无处都应该以立志为首务。对于阳明而言,志若立,则理自明,私欲萌动尽除,故又说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这部作品很值得去看看,会有意想不到的理解,还能让人活得通透一些。

(15)、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16)、“问心无愧”说出来很容易,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时时处处“问心”的人很少,何况“无愧”。

(17)、因为王阳明觉得时至今日时,国家也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脚下的路究竟在何方呢?这都是他们这一代人应该思索的。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王阳明对为学先立志格外看重,也不厌其烦地向其亲朋好友宣讲他的立志说,在《寄张世文》中他这样写道:“故区区于友朋中,每以立志为说。亦知往往有厌其烦者,然卒不能舍是而别有所先。诚以学不立志,如植木无根,生意将无从发端矣。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

(20)、(出处)《静心录之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3、王阳明立志原文故事

(1)、人生须立志,立志当高远11岁的时候,王阳明曾问过老师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并不赞同,而是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2)、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wǎngliǎng)潜消也。

(3)、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4)、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1472年—1529年)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王伦以教书为生,父亲王华是成化辛丑科状元。身为状元之子,王阳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与时人不同的是,他读书学习却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

(5)、在王阳明的眼中,勤学,不仅是品质,更是为人处事的态度,他说,世上有太多人,腹中空空,却装作很充盈;明明没有学问,却装得很有学问;隐藏自己的短处,嫉妒别人的长处。

(6)、有一天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他觉得自己现在做的这份工作实在无聊,不符合自己的远大志向,于是将笔狠狠摔在地上,并且想要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的外交做贡献。

(7)、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8)、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

(9)、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10)、 在王阳明这里,“立志”是“为学”的前提和基础,并贯穿“为学”的全部过程;“为学”的实质与本义是“立志”,“立志”本身又是“为学”的功夫。而“立志”的高理想则是通过“为学”而“超入圣域”,达成圣人的境界。

(11)、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图成事的人终可成就大业。

(12)、稿件内容:读书、观影、赏乐、情感、生活、励志、职场、亲子、旅行、美食、时尚等各类原创文章。

(13)、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也。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bǒ)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

(14)、听了这段话的王阳明,后来说出了“天下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他从12岁那年立下这个志愿,从未改变。在创立心学以后,他对立志也异常重视,他说:“志向不能定立,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的事。”

(15)、源于《静心录之七》。(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16)、汝在家中,凡宜从戒论而行。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

(17)、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

(18)、立志,然后勤学,“凡是不够勤快的人,都是因为所立的志向不够深切”。

(19)、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20)、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4、王阳明立志原文翻译及注释

(1)、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2)、志向,就如气的统帅,人的性命,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水源不疏通,那么川流就会停息,根本不予培植那么树木就会枯萎,性命不延续人就会死,人不立定志向就会气质昏浊。所以君子做学问,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作为要务。 

(3)、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读书学圣贤”如何才能实现?王阳明给出的方法是:先立志。

(4)、王阳明十二岁时在北京长安街街头散步,遇到一个大仙模样的人对他说:“你的胡子到领口时,进入圣境;胡子到胸口窝,结圣胎;胡子到小腹,圣果圆。”

(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6)、于是他不断地思考,在复杂的环境中想找到一个答案。

(7)、一个月的行程结束之后,王阳明对于生活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他身上少了一些斯文,多了一些侠客的勇猛和威严,更重要的是心中多了人生期望的志向,这个志向也为王阳明后来建功疆场,做了重要的基础铺垫。

(8)、《示弟立志说》,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所作。本文作于明武宗正德十年,为阳明应其弟王守文求问学而作,全文收入《王阳明全集》卷七。阳明心学主张心即理,强调学问的功夫在于致良知,而这一功夫的下手处即是立志。

(9)、王阳明在幼时刚到京城的时候,只有十几岁,那时正值明朝末期,皇帝昏庸权贵,沉迷于酒色,黎明苍生正陷入黑暗之中。

(10)、 王阳明不仅鼓励自己的门生去“笃志力行,勤学好问”,还以之教诲自己的儿辈。比如写给自己儿子王正宪的《示宪儿》诗:“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一段别具韵味的“王阳明家训”,采用了歌谣体的形式,向子弟辈传递、指明了读书学习的方向。

(11)、我平生讲学,就“致良知”三个字。仁,指的是人心;良知而引发诚意、真爱、悲痛、忧伤,这就是仁,没有诚爱恻怛之心的,也就达不到良知了。你看到这里,应该加以好好地省悟。 

(12)、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

(13)、译文:抓住提网的总绳撒网,网眼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细枝末节的也就自然会跟着顺从了。

(1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5)、译文:一朝富贵一朝贫,都经历过的人才能真真切切知道什么叫做世态炎凉;死生一线之间都经历过的人,更能确切知晓亲友间的交情深浅。

(16)、 那个时候肯定是做官,王华就是状元,可是王阳明却说要做千古第一等事。

(1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8)、很多人听了就笑话他,而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于是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19)、王阳明曾说:“求圣人之学而弗成者,殆以志之弗立欤!”但立志又不是那么容易,“夫立志亦不易矣”。外在的困难是要面临科举考试的挑战,因为处在科举时代,读书人读书学习不可能回避科考。

(20)、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用人,却怀疑对方,这将招致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这样的合作不仅不长久还会让双方的事业和心情难免经历一番痛苦的波折。只有完全信赖对方,才能共同创造事业的辉煌。

5、王阳明立志原文朗诵视频

(1)、王阳明看到连年征战的时代,就感慨地对父亲说,现在天下纷然扰乱这么长时间,就像一个人久病快要死亡,这可怎么办呢?

(2)、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3)、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

(4)、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5)、天资聪颖的人,往往如此,依靠着一点小学识自以为足够受用,这些都是心灵上的毒瘤,侵蚀得他们轻易被打败,只有勤学、谦逊的人,心中光明,立足长远,可以成大事,谋大业。

(6)、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8)、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0)、你在家里,一切应该遵从训戒来行事。勤读诗书、执守礼制,一天比一天进步,这才是我对你的期望。 

(11)、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12)、一个人的人生,不管是做大事还是做小事,首先是在于思想的高度,所以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也决定了他的人生的高度。

(13)、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写明,圣贤之路,唯有四事相规: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14)、你等为学,首先要除去这一病根,才会取得更大进步。“傲”的反义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所以,为子谦虚,就能做到孝父母;为弟谦虚,就能做到悌兄长;为臣谦虚,就能做到忠君主。尧和舜之所以成为圣人,是谦虚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便是既有内心的诚实、恭敬和谦让,又有外在的温和之色、恭逊之容。你等应该以此勉励,遵记教导,千万不要出现像“伯鲁之简”那样的情况! 

(15)、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7)、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每天在学习礼仪方面有所进步而不觉得艰难,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中正平和。 

(18)、你们必须时刻牢记仁礼,把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把做圣贤作为对自己的期望,为前人争光,为后人造福。我只是可惜小时候太顽皮学习不够刻苦,又没有老师朋友来好好督促我,所以到了中年,也没取得什么成就。你们应当吸取我年轻时的教训,抓紧时间努力,不要给自己的将来留下遗憾,就像我现在这样。

(19)、在王阳明看来,立志并非是随意地定立志向,而是立下志向后,眼里耳里都只有自己的志向,内心永远专注于此,如此立志,方算立志!

(20)、译文:那些阿谀谄媚,喜好逢迎巴结权贵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但为什么就是这些所谓的被君子看不起的人会处处得到利益好处、左右逢源而很少发生意外和不测呢?那是因为主上领导需要他们。

(1)、 王阳明无论是早年在龙场的授徒讲学,还是晚岁在家乡绍兴的聚徒弘道,反复教导门人弟子的就是:“为学”必须首先“立志”。写作于嘉靖三年(1524)的《书朱守谐卷》文,也详细记录了王阳明与朱守谐之间就“为学”与“立志”关联的师生问答语:朱守谐问为学之方,王阳明答道:“立志而已。”朱守谐又问如何立志,王阳明答曰:“为学而已。”

(2)、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3)、翻译:志没有立,就如同种树不顾根,只注重培土灌溉,即便辛苦付出也不会有成果。那些墨守成规随波逐流,且渐渐堕落的人,都是该立志却没有立。有成为圣人志向的人,才能够作为学习的伙伴。假如一个人真的有成为圣人的志向,那么他必定会思考圣人为什么会成为圣人。

(4)、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5)、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也。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

(6)、 王阳明一面告诫青年才俊要立志成贤成圣,一面又劝勉诸生应当笃志力行,勤奋学习,“自求变化气质”。

(7)、    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

(8)、责善的要点在于“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诫,态度委婉,对我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忌极力职责,另其无地自容,更不用说那些以揭发别人短处,彰显自己正直的人了。

(9)、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10)、别的不说,就说做自媒体吧,谁不知道“文以载道”是正道?但是谁能够不以吸取流量为目的?头条可以少点功利心,多扶持正能量吗?有良知的人会扪心自问,被“物欲”蒙蔽了良知的人,根本就不会去“问心”。

(11)、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生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12)、近像侄子王正思这样的孩子在你们这里,开始发觉比以前有了一点点的进步,但你们决不可放纵他,如今在家里长辈们对他有点过于骄纵。在你们这里他能交到的良友会比他家里更多一点,古人说:“蓬草生长在麻丛中,不用扶持,自然挺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13)、   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言之非妄也。

(14)、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15)、所以说立志就是人生的根本核心,而且重要的是立志也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16)、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 

(17)、对科举考试这件事情,我又怎么敢强迫于你呢。获悉你有这份立志向上的想法,对我来讲也够高兴的了。 

(18)、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19)、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20)、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它的心是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诲你们的,全都在这里了。你应该好好听从,不要轻易放弃。

(1)、王阳明是明朝的一代大儒,他对于立志与人生的关系,就做了详细的感受,就像他的这句话中所说的一样:一个人若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就要立志,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要靠着坚定的意志才能够学成。

(2)、后世之人的大弊病,主要就是在于没有立下志向,所以我今天特地的讲出来,中间字字句句都是立志。人一生的学问,只是这个立志而已。若要说是精则字字句句都是精一;若要说是敬义,则字字句句都是敬义的功夫。其与“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如果能真心的体会,然后才会真正相信我讲的并非虚妄。

(3)、此四事规一脉相承,细说无非都是简单的道理,却往往被世人所忽略,王阳明总结:“只有真切为善的心,就必能勤学,必能见善即迁、有过即改,见到不善,也会不自觉劝其向善。”倘能如此,便成“如种树然,自然日夜滋长,枝叶日茂。”

(4)、译文:金石美玉布满华堂,看久了也就不觉得有多么珍贵了;兰花蕙草长满庭院,处久了也就闻不到花香幽雅了。所以说啊,这新鲜有趣的东西能讨人喜欢,一旦熟稔了也就难免感到厌弃,君子应该以之为诫。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6)、做学问,重要的是要先立志。志向要是不立起来,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你给一棵没有根的树培土浇水,辛辛苦苦一场终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7)、以前的圣贤之教,都是与时俱进的,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核心大都一样或差别不大。《尚书·大禹谟》说“惟精惟一”,《周易·系辞》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说“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说“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说“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然每个人各有自己的说法,也不可能勉强他们相同,但其核心理念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理都是一样的。天理是一样的,那么获得天理的心就是一样的,获得天理的心是一样的,学问就是一样的。其它的不同的学说,都是偏离的正道的学说。

(8)、对于当时的王阳明来说,虽然是一次任性之举,但是这一次任性对于他的人生却有了大的改变和影响。

上一篇:67句秋瑾是爱国诗人吗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