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10句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译文大全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01 11:4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译文

1、道德经名句精选

(1)、(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2)、(译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3)、(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4)、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7)、(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8)、译文: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9)、(译文)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10)、(译文)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11)、(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12)、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13)、23)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镜,可以警醒善人。

(14)、大意:我们能了解、认识别人,这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这样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其实,人这辈子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我们多少次被困意给打到。

(15)、译文:正由于得“道”的人不自居为大,所以它才是真正的至大。

(16)、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7)、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让自己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

(18)、悟道的圣人,无私无欲,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他做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反而自己得到更多,变得更富有。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的道理,越想得到的,偏让你失去,越不想得到的,偏偏就给你。

(19)、译文: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己能,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20)、(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2、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译文大全

(1)、(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3)、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4)、解释: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5)、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夫指某人也,惟,惟一守不居不死,去过去,不去不死去。不固定在过去的時间点上就不会死去,比如死过的人某年某月某日祭周年同理也。

(6)、(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7)、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大道一旦讲出来,就会感到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人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8)、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9)、译文: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人却没有人能够理解,没有人愿意实行。言论要有主旨,行事要有主见。正由于人们所知太少,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少,仿效我的人贵。

(10)、(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1)、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12)、(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13)、(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14)、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5)、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16)、(译文)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老年人越是年长,精神应当越壮豪。

(1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8)、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19)、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3、道德经经典语句及译文

(1)、(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3)、译文: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不带任何功利,纯洁而不含杂质,容易让人心地亲近;小人之间的交往虽然甜蜜得酒一样,但是容易(因为利益)断交。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1致虚极,守静笃《老子》  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物本有生灭,这是周行不始的规律)(而修道之法在虚静,虚心止静可以观万物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修之人,守真朴之道,心无杂念,无欲无求,持一守中而能有所悟)——老子《道德经》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和光同尘)——老子《道德经》  1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以观其妙有名万物之母以观其徼同出于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  1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老子《老子》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道德经》"  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道德经》 

(6)、(名句赏析):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7)、“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8)、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译文)执政者要遵循天道、顺从人伦,以常规的道理治理国家。但用兵却要用诡诈、出奇制胜。要取得天下太平,须用“无为”之法、自然之道。

(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1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老子》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德经》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老子》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更能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期有所长进。自己不要别人争利,那么所有人都会为你让路。)——老子《道德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道德经》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道德经》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经》  

(13)、译文:光明之道恰似黑暗,进取之道恰似退守,直达之径反而似曲折。

(14)、(名句赏析):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道德经》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李耳《道德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老子》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道德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道德经》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老子《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16)、《道德经》中还说过一句话叫“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一个人手中的武器已经很锋利了,但越锋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东西就会损坏,所以不能长久保持。同样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却不懂得退让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么就无法保持长久。

(17)、(名句赏析):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18)、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9)、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2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4、道德经十大经典名句

(1)、3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2)、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这几句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字眼,说明的道理也明了。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6)、译文: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7)、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译文)执政者要遵循天道、顺从人伦,以常规的道理治理国家。但用兵却要用诡诈、出奇制胜。要取得天下太平,须用“无为”之法、自然之道。

(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10)、在这里,老子所谓的“善”,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为是的善行,而是要行符合大“道”的“善”。

(1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3)、译文: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短长,而且水总是停留在众人厌恶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接近于“道”。

(1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1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6)、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17)、水,是不争的,遇阻就绕行,却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调的,专往低处走,却成就了“海纳百川”的奇观;水,是坚强的,可以仍受高温化为蒸气,可以忍受寒冷结为坚冰。水,几乎无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动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18)、(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1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0)、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5、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译文翻译

(1)、老子认为,事物达到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2)、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慎始慎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3)、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4)、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有与无相互生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趋向,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追随。

(5)、(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6)、“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这两句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

(7)、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9)、道是什么样子呢?道就像无底的深渊一样,虽然高山瀑布、小河流水、涓涓细流等等,都在永不停息的流进来,但是这个深渊却永远也装不满。这就是大道,无穷无尽,永无止境。

(10)、(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11)、(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12)、(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1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4)、译文: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15)、译文: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6)、嵠,山渎无所通者《说文》。常,规律、恒久、经常。复,往来、还原。

(17)、译文: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18)、(名句赏析):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19)、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曾国藩

(20)、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名句赏析):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3)、(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4)、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其目的就在于让统治者从中领悟为政之法,为君之道。

(5)、(译文)指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小心谨慎,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6)、译文: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7)、(名句赏析):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8)、(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10)、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作为万物约束自身的标准,称之为“弃得”。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