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生平
1、顾炎武生平事迹简介100字
(1)、恶奴陆恩看在眼里,早就安下坏心。1649年11月,顾炎武请一位和尚送信去舟山郑成功处,将信件粘在《金刚经》的书中,以防止清军搜查。陆恩得知,居心叵测的他就花钱从和尚处把这本《金刚经》买到手,把它藏匿起来,以作日后陷害主人的“铁证”,但顾炎武懵然不知。
(2)、《论语·子张篇》里曾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炎武所著《日知录》名字便是来源于此,顾炎武一生勤勉好学,心系家国天下,他的目光所及皆是家国。一个将家国天下装进心里的人,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3)、(评论)这里通过引经据典的论述,警告世人:酒有危险!并奉劝世人:为了保养身体起见,务必谨慎饮酒!
(4)、但顾炎武被释放后,不仅不领钱谦益的情,反而急着去向钱谦益索要归庄写的那张门生帖子,钱谦益不给,顾炎武就在大街上贴了一张告示,声明自己不是钱谦益的学生。钱谦益听说后,忧郁地说:“宁人何其卞也?”意思就是说:“顾炎武怎么这么着急呀!”万一官府再把他抓去怎么办呢?顾炎武不知道,此时的钱谦益与柳如是也在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秘密活动,钱谦益的学生郑成功的几次率军北伐,都是钱谦益秘密策动的。
(5)、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6)、顾炎武故居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魅力名镇千灯古镇内。故居为五进古香古色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茶厅(清厅)、正厅(明厅、楠木厅)、住宅楼,北侧有备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故居前与千年石板街相连,后与亭林墓祠及顾园相连。该区域主要再现了顾炎武先生居家生活、读书的场景,各厅内陈列顾炎武先生的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和后人对先生及其作品的评价。
(7)、按照顾炎武“先礼后刑”的酒政理念,“禁酒”是属于“后刑”范畴,它以“先礼”(实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酒政)为前提和基础,是在以酒礼教民无效或失效时不得已而采取的据以惩戒与酒相关的悖礼之事的酒刑。在政治功效上,酒刑是对酒礼的补充;酒礼是防酒患于未然,酒刑是惩酒罪于已然。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以德治酒”的王道酒政的两个方面。
(8)、十四岁,顾炎武取秀才,与归庄友好,即入复社,“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故退而读书,“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
(9)、除此,《总目》亦以《左传杜注补正》《日知录》为准,评定其他著作。《总目》将清人张尔岐的《蒿菴闲话》与顾炎武的《日知录》相比,盛赞《日知录》“原原本本,一事务穷其始末,一字务核其异同”,而《蒿菴闲话》“特偶有所得,随文生义,本无意于著书,谓之零玑碎璧则可,至于网罗四部,镕铸群言,则实非《日知录》之比”。在评价王道焜、赵如源同编《左传杜林合注》时,褒赞《左传杜注补正》:“杜预注《左氏》,号为精密。虽隋刘炫已有所规,元赵汸、明邵宝、傅逊、陆粲、国朝顾炎武、惠栋又递有所补正,而宏纲巨目,终越诸家。”评价明人傅逊的《左传注解辨误》时,《总目》云“皆驳正杜预之解,间有考证,而以意推求者多。视后来顾炎武、惠栋所订,未堪方驾”。评价清人朱鹤龄的《读左日钞》时,《总目》云“炎武《杜解补正》三卷,具有完帙,此所采未及什一”,“虽瑕瑜并陈,不及顾炎武、惠栋诸家之密”。《总目》除了征引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日知录》的内容,亦引用他的音韵学、金石学、地理学等其他著作之中的内容,经、史、子、集四部各书提要中援引的顾炎武著作相当之巨,尤以经部为。《总目》亦将明人开考据风气的方以智与清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彞尊等人并列:
(10)、编剧:罗周|导演:卢昂|艺术指导:安云武石小梅|乐团指导、打击乐设计:戴培德|唱腔:周雪华|音乐:孙建安|配器:张芳菲|舞美设计:史军亮|灯光设计:蒙秦路霄|服装设计:彭丁煌|多媒体设计:郭金鑫|音响设计:毛林华李尧|盔帽/道具设计:洪亮缪向明|造型设计:李学敏|武打设计:刘俊
(11)、顾炎武一生于酒,经历了年轻时的好酒善饮、中年后的即兴畅饮和晚年时的非礼勿饮。《日知录·禁酒》之意并非提倡禁止酿酒、买卖酒和饮酒,顾炎武在其中所提“先礼后刑”的酒政理念表明,他是继承了自孔子以来的传统儒家“德治”思想,而主张“以德治酒”:先之以酒礼之教,后之以酒刑之罚。其“禁酒”概念属于“后刑”范畴,是指当以酒礼教民无效或失效时对涉酒的悖礼之事所采取的惩戒手段。在顾炎武的酒政思想中,酒礼与酒刑在政治功效上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王道酒政的两个方面:酒礼是防酒患于未然,酒刑是惩酒罪于已然。
(12)、19黄鲁直(1045—1105):即黄庭坚,与苏轼(1037—1101)齐名的北宋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黄彝字说》是黄庭坚55岁时所作的书法临摹作品(今被收入《黄庭坚书法全集(套装共5册)》(肆)第二类《临摹之作23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
(13)、显然是想要有一个儿子,三十三岁时,顾炎武在南京出任南京弘光政权兵部司务,曾纳妾戴氏。戴氏本是一个秦淮女,标致自不必说。然而成亲以后,竟仍然没有生养。顾炎武难免大失所望,他把戴氏安置在清江浦(今淮安),自己只身生活在南京。这个过程并不长,随着弘光小朝廷的灭亡,他重又回到昆山。
(14)、终,钱谦益和路泽溥的帮助发挥了作用,钱谦益以老师的身份为学生说情,名正言顺,地方官也不能不给面子;加上路泽溥、路泽浓兄弟与松江兵备使相识,为之斡旋,多次为顾炎武诉冤说情,多方打点,这样,顾炎武才从恶霸的私牢里移送昆山县衙,被判“杀无罪奴”,要服苦役;随之又从昆山县衙移送松江府,改判为“杀有罪奴”,遭杖责后释放。
(15)、宝玉,你识得蘅芜苑的薜荔,是我们爱吃的冰粉噻?
(16)、(译文)《萤雪丛说》说:“从前陈老先生陈大卿平素喜好饮酒,有一天在酒席上与同僚对谈,他问同僚‘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是什么意思,同僚回答说:‘酒亦如危墙啊!’陈老先生自从听了这番话,便终身不再饮酒。”
(17)、顾炎武(1613—1682)所著《日知录》第二十八卷,是以“禁酒”为题,乍看起来似乎顾炎武是主张禁止酿酒、买卖酒和饮酒,而其实不然。
(18)、顾炎武是主张知行统一的,况其自制力超强,像喝酒这样的事,假使他在理论上主张禁酒,那末他就一定会说到做到,决不会是口头上对人讲禁酒,他自己却还不时喝酒。故其《日知录·禁酒》之意决非是提倡禁止酿酒、买卖酒和饮酒!此条核心观点在于主张像“先王”那样教民以酒礼,当酒礼之教无效或失效时,则对悖礼之事施以惩戒之刑,简言之曰:“先礼后刑”。其“禁酒”概念是属于“后刑”范畴,是指对不服酒礼教化的悖礼之事所采取的惩戒手段。以下将该条分成若干段落,逐一加以诠解与评论。
(19)、23《瑩雪丛说》:南宋.俞成著,书前有庆元六年(1200年)自序称:“余自四十以后,便不出应举”,“优游黄卷,考究讨论,付之书记,囊萤映雪,无所不为。尘积日久,遂成一篇,目为《萤雪丛说》。”其书当完成于是时,共二卷,五十九条。以下引文出自《瑩雪丛说》下。此书被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编《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3—2018年)第七编第三册。
(20)、(评论)这几段话(包括原注中引述《梦溪笔谈》的话)是面对明清之际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国家也不再禁酒的社会现实,由前文讨论国家禁酒之事转而讲述历史上相关知名人物在私人生活或国家治理中正确处理酒事的故事,旨在鼓励人们戒酒抑或自觉控制饮酒(顾炎武自己直到晚年也没有彻底戒酒,只是很严格的自觉控制饮酒罢了),同时也是在告诫“后王”治国治军务必重视控酒。
2、顾炎武生平事迹归纳100字
(1)、第二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京昆艺术紫金奖•优秀剧目奖”
(2)、顾炎武所处的时代注定是不平凡的,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却意志坚定,用笔书写志向,用脚谱写传奇。他的“诗与远方”被其用自己的一生去书写,这份精神无疑感染了许多人。
(3)、崇祯五年 (1632年) 壬申春三月,顾炎武二十岁,应岁试,提学御史邻水甘学阔拔其卷列一等十四名。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顾炎武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监生。
(4)、(译文)西汉初建时,萧何制订了法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集体饮酒罚金四两。曹参接替萧何做了丞相,自称要依萧何所定律令行事,可是在游园时听到有官吏醉酒后高歌狂呼的声音,他竟然自己也取酒设席,痛饮起来,还高歌呼叫,与那些醉酒的官吏们互相应和。这是摒弃了既有的统一法度而使其化为乌有了。起先以礼教来预防百姓酗酒生祸的工作,酂侯萧何就不曾做过;后来以刑罚来纠正民众违礼饮酒的行为,平阳侯曹参又是失职。桑弘羊紧步其后尘,进而奏请武帝实行酒类专卖制度,其制度的创设莫非早就有先兆了?
(5)、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6)、他27岁那年参加乡试,再次失败,于是决定彻底放弃科举,从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学。
(7)、由此可见,顾炎武年轻时不但好酒,而且还不时要喝得醉卧不起!
(8)、1646年,福建隆武朱聿键政权覆灭后,南明的抗清势力除了鲁王朱以海监国政权以外,尚有顺治三年(1648年)十一月称帝于肇庆的桂王(永历黄帝朱由榔)政权,以及起初沿用隆武年号而后称臣于永历的以郑成功为首的海上抗清武装力量。鲁监国自顺治三年六月清军破绍兴后,也漂泊活动于福建沿海一带。顾炎武投身抗清斗争,与郑成功和鲁王政权都有联系。
(9)、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顾炎武33岁,是年五月朔,他和几位亲友在常熟语濂泾家中为其嗣母王贞孝庆寿,他后来追述其事道:
(10)、有生以来所认识了解的朋友,因为贫穷或以为衰老而渐渐丧失志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个。史可程是一位君子,长时间居住在江东,有没有丧失志气的感叹呢?
(11)、他虽然“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但收复中原的决心并未改变,欲建立功名,效法光武。顾炎武一生似乎皆着明朝衣冠。王筠的《顾炎武年谱校》一书之首页,附有一张顾炎武的衣冠像,首着乌纱冠,身着袍服,皆为明朝服饰,后有题曰“亭林先生中年以前小像”,王筠亦加了一番注解“盖先生不忘故君,终身如此冠服也”。
(12)、在这一时期顾炎武致归庄的信札中,更有如此自述:
(13)、(3)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M)//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外七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14)、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15)、顾炎武认为,学术应该要对现实社会有指导意义。他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认为,从宋明理学产生以来,士人们就醉心于训诂之学,不会被社会产生任何意义。顾炎武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学的优良传统,将“经世致用”作为学术活动的指导思想,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16)、顾炎武自己也不把科举考试太当一回事,参加复社后,常与四方之士泡在一起,故中了秀才以后,曾数次参加乡试,却每试皆败。
(17)、《军师联盟》给司马家洗白?司马懿和他的后代到底有多黑?
(18)、重视实地考察,尊重有实践经验的下层人员,而不迷信书本,可见其决非死抱着书本寻章摘句,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腐儒,而是就真知,有识见的学者。因此,他具备崇高的学术成就与地位。
(19)、作者简介丨周可真,哲学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评论)这里所谈论的是顾炎武生当其时的明清之际的禁酒情况,他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指出了当时国家不再有禁酒法令,全国到处盛行酿酒、酤酒、饮酒之风,而儒家礼教也更加颓废不振——实际是哀叹“先礼后刑”的王道酒政荡然无形迹矣!
3、顾炎武生平事迹简介
(1)、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
(2)、同时,顾炎武当时也指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顾炎武认为,国家不过是一家一姓的国家,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王朝。保卫国家,那是君臣的事情,和百姓无关。但是如果国君虐害人民,使得民不聊生,那就是亡天下了。另外,如果外族入侵,要毁灭华夏文明,那也是亡天下。拯救天下,那是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这句话被后来的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13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生当汉魏之际。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应征出任曹魏司空掾,后迁丞相征事,再迁五官将长史。曾跟从曹操出征东吴。邴原原本很喜欢喝酒,后来外出游学,怕喝酒荒废学业,毅然戒酒。每逢有人劝酒,他都只是朝酒杯望一眼,然后含笑摇手,表示自己不会饮酒。其学成回乡后,广收门徒,依然滴酒不沾,尽心教学。
(4)、在这危急时候,顾炎武的好友归庄、路泽溥等人纷纷出面营救。归庄直接写信与叶方恒交涉,陈以利害,晓以大义,但贪婪狠毒的叶方恒在给归庄的回信中反诬顾炎武“机械满腹”。
(5)、老天爷实在过于吝啬,偏偏不肯满足顾炎武的基本愿望。莫非,正是为了让他心无旁骛,更好地践行“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理想?
(6)、顾炎武很注重著述的创新品质,注重著书人的道德底线。他对自己著述的要求是做到“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必不可无者,而后为之”“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削之”。他曾经说:“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日知录》就是顾炎武长期收集资料,反复核实修正,穷其毕生心血才完成的。他的学生潘耒要刊印出版,他说“要以临终绝笔为定”,后来直到他去世10年后才完整刊印出版。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赞《日知录》“确是一种精制品,是篝灯底下纤纤女手亲织出来的布”。顾炎武身体力行地必须注重原创、必须注重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7)、同时批评潘耒将《日知录》视为经济之用的看法:
(8)、顾炎武是一位博学多才之人,他博采众长,是天才型的人物。除了思想之外,他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
(9)、可是顾炎武却因为钱谦益的一度失节,再也不肯认这位老师。当此之际,钱谦益要顾炎武认他这位老师,方肯出面营救。归庄知道顾炎武的性格,是绝不肯委曲求全的,于是自作主张,假冒顾炎武的名义书写了一张门生帖子交给钱谦益。
(10)、(评论)这里值得注意和重视的是原注中引述了《困学纪闻》中的观点,这也是顾炎武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和王应麟一样,顾炎武亦认为酒类专卖是一种恶政;顾炎武更认为,正是这一恶政,终导致了既有的禁酒法令变成了一纸空文。在这里,顾炎武实系借指摘酒类专卖之非,来说明禁酒法令之是,以申论先王之酒政“刑以后之”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至此,顾炎武关于酒政的思维理路明晰可见:其力倡“礼以先之,刑以后之”的王道酒政,而据此指摘汉初丞相萧何弃酒礼而任酒刑于前、曹参复使酒刑废弛于后,并指斥由桑弘羊倡议实行的酒类专卖为恶政。
(11)、11《宋史·志第一百食货下七》:“乾兴初,言者谓:‘诸路酒课,月比岁增,无有艺极,非古者禁群饮、教节用之义。’”《日知录》谓“宋仁宗乾兴初”,当系“宋真宗乾兴初”之误。
(12)、(评论)这里引用了有关儒家经典之语来说明:(1)按周代礼制,禁酒有两方面意义:其限制用酒的场合——除乡饮、婚娶等特殊场合以外,其他场合一律禁止民众集体饮酒(尤其严禁在街市上聚众饮酒),但并未禁止单个人饮酒;其限制用酒的数量——禁止无节制的浪费性饮酒,但并未禁止个人独自小酌的节约性用酒。(2)在不同政治条件下,禁酒的惩罚措施互有差别:当国家政局不稳时,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当国家政局稳定时,采取宽严相济的惩罚措施。这反映了顾炎武关于禁酒的具体规定应当视情而定,合乎时宜,反对执一不化的变通思想和权宜思维。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的传世名言。完毕!
(14)、(译文)到了当代,则不但国家征收酒税时不收铜钱,连禁酒法令都没有了,酒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就好比家常早晚之餐不可或缺,酒如洪水弥漫,到处泛滥,而不再有人出来主持正义,重申“厚民之生,正人之德”的儒教之旨了。
(15)、顾炎武的“华夷之防”观念是和“亡天下”的思想紧密结合的,顾炎武以前认为清朝入关就一定会毁灭汉文化。但是后来发现清朝除了“剃发易服”这种表面上的形式外,其他都是在继承、发展汉文化,例如崇尚儒学、开科举,实行仁政。在这样的情况下,顾炎武坚持“不仕二姓”,但是公开和清朝官员交流,并且四处讲学。
(16)、《天下郡国利病书》由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所撰。
(17)、陆恩女婿亲自出马,气势汹汹地带了一批地痞流氓,把顾炎武抓了起来,囚禁在陆恩家里,设立私牢,严刑拷打,企图胁迫其自杀偿命。
(1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9)、“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复,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20)、顾炎武一再表达对清人的反感情绪,并且断然拒绝清廷的各种笼络,在其意念中始终严谨夷夏之防,自然为清廷所察觉。事实上,《日知录》中有涉“夷”“狄”违碍文字的内容在《四库全书》中皆遭到了删汰。譬如《日知录》中卷六有“素夷狄行乎夷狄”一条,讨论夷狄问题,《四库全书》将此条删除,且未有收入存目之内,卷二十八“左衽”条,《四库全书》皆加以全删,卷二十九“徙戎”条,《四库全书》将之删除,尚留有目录,卷二十九“胡咙”“胡”两条,《四库全书》亦皆加以全删,卷二十九“夷狄”一条,《四库全书》改为“外国风俗”。不一而足,但凡直接或间接触碍的内容皆要遭到处理。四库馆臣对“夷狄”文字是十分敏感的,因“夷”“狄”文字容易引发汉人对满清作为异族的种种不利的联想,于清廷统治构成威胁,故遭到删削、改易乃平常之事。顾氏的文集还一度被列为禁书,乾隆四十三年(1778),范起凤家因收藏顾炎武的文集,而遭治罪。
4、顾炎武生平简介100字
(1)、投稿邮箱:pp_sijialishi@1com
(2)、顾炎武的格局是宏大的,这份心志注定他走向远方。他深知“行路”的重要性,一个人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用脚去验证古籍的正确性,延续和发展了中国文化。
(3)、康熙五年,顾炎武由汾州来到太原,造访傅山。当时,著名学者朱彝尊、屈大均也正好来拜访傅山,彼此得以相识,进而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五年后,五十九岁的顾炎武第三次去松庄会见傅山,他伸出腕臂,让傅山给自己诊脉。傅山是跟他志同道合的学者,是书法家,也是远近闻名的妇科医生。他说,你虽然年近花甲,却是“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身体依然很健康。凭你的身体,还可以生儿子呀!
(4)、顾炎武亦在改风易俗上,对清廷的做法加以反抗。顺治六年(1649),清廷正式下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直到顺治七年(1650),顾炎武才剃发,在《流转》诗中表达其严重的抵抗:
(5)、“自余所及见,里中二三十年来号为文人者,无不以浮名苟得为务,而余与同邑归生独喜为古文辞,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已而又得吴生。吴生少余两人七岁,以贫客嘉定。于书自《左氏》下至《南北史》,无不纤悉强记。其所为诗多怨声,近《西州》、《子夜》诸歌曲。而炎武有叔兰服,少两人二岁;姐子徐履忱少吴生九岁,五人各能饮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余舍为母寿。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乐甚,旦日别去。”(2)113
(6)、顾炎武一生都为国而生,前半生抗清为民,后半生明道救世。深刻反省明末清初国家内乱,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7)、顾炎武从一个反清的敏感人物逐渐被官方塑造成本朝的清学之祖,成为清学第一人,可见政治情势的变化,时运的交移对历史人物的微妙影响。《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历史的巨流之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人物,甚至如顾炎武一样“反叛”(于清初而言)的人物,都可能在时移世易之后卷起新的波澜。反过来,我们要常常警惕,在各种观念、符号构建而成的世界中,被一些习以为常的、谙熟知识所遮蔽。
(8)、清朝康熙年间,曾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曾多次受邀,但是都被他严词拒绝。能够被邀请在列,就已经能够说明顾炎武本人在儒学方面的成就了。多次受邀,足以证明顾炎武是当时儒学成就高的那一列人的一个。
(9)、然而,就在考察北方的过程中,顾炎武的心态却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周游北方的过程中,发现北方稳定,经济恢复,吏治也远远好于明朝;同时也认识到清朝入关并未摧毁华夏文明,而是继续推动华夏文化的发展。看到这些现象,顾炎武也在反思自己传统的“华夷”思想。
(10)、(评论)这里通过间接征引史实材料,讲述了自汉宣帝以后,禁酒法令经过了一段时行时废的阶段,到唐代宗时开始实行酤酒特许制度,该制度名义上是规定非经许可不得经营酒类的禁酒令,而其实不过是国家向酒类特许经营户征收酒税的税法而已。紧接着又引述先贤观点来否定酤酒特许制度,认为这个制度是以聚敛民财为目的,违背了古时以节约粮食为宗旨的禁酒初衷。显然,顾炎武不但反对酒类专卖制度,也反对酤酒特许制度。以他之见,禁酒对国家固然必要,但禁酒的意义和目的应在于治酒患以厚民生,决不应该借禁酒之名,行政府与民争利之实。
(11)、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撰有《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清军攻陷南京后,又转投王永祚义军,又与归庄联合吴志葵、鲁之屿军队,欲解昆山之围,终至功败垂成。顾炎武生母何氏遭清军断去右臂,嗣母王氏绝食而亡,遗命顾炎武终身不得事清。
(12)、12南宋·周辉(1126—1198)《清波杂志》卷六:“榷酤创始于汉,至今赖以佐国用。群饮者唯恐其饮不多而课不羡也,为民之蠹,大戾于古。今祭祀、宴餐、傀遗,非酒不行。田亩种秫,三之一供酿财曲蘖,犹不充用。”(刘永翔:《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第234-235页)
(13)、转眼间,又三年过去了。康熙十九年正月,顾炎武突然接到了一封家信。信上告诉他,妻子王氏已经去世了。他毫无心理准备,十分震惊。双手一阵抖动,信纸落在了地上。衍生赶快捡起来,交给他。看着信,顾炎武禁不住热泪盈眶:
(14)、“归庄,字玄恭,昌世子。少通五经,工诸体书。性豪放善饮,酒酣落笔,辄数千言不能止。……生平善顾炎武,以博雅独行相推许,而俱不谐于俗。里中有归奇顾怪之目。诗歌、古文、墨竹无不工,自谓狂草近代,以酒至者,长笺短幅,挥洒不倦,独不喜应贵介。”(1)
(15)、他一生辗转,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16)、顾炎武小的弟弟顾纾之子顾洪慎,生有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世枢、世棠。顾纾考虑再决定将世枢作为顾炎武早殇儿子顾诒谷的嗣子,让他陪伴嗣祖母,即顾炎武妻子王氏。如今,妻子逝世在遥远的故乡,送妻子入土为安的至亲仅有这个六岁的嗣孙世枢。令人遗憾的是嗣孙世枢也是一个短命儿,六岁时便夭折了。
(17)、一生颠沛,志在家国。他写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
(18)、顾炎武在45岁离开昆山北上考察之前,已经基本完成他几部学术著作的撰写,但他不故步自封,而是读万卷书,行路,“九州历其五岳登其四”,25年间经常孤身一边骑马读书,一边行走考察,随时随地更正自己著作中的错误和遗漏。潘耒说:“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清代浙东学派史学家全祖望说:“先生所至呼老兵逃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这种注重实地调查,真调查、调真查的治学方法对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有益。
(19)、“别兄归至西斋,饮酒一壶,读《离骚》一首,《九歌》六首,《九辩》四首,士衡《拟古》十二首,子美《同谷》七首,《洗兵马》一首。壶中竭,又饮一壶。夜已二更,一醉遂不能起,日高三四丈犹睡也。月之二日将往千墩,面兄之期当在初七八。届期更以酒三爵榼一架奉访于西郊(引者案:归庄系昆山积善乡李巷人。积善乡在县城西北。)与兄考五经谱四声可哉?”(2)223
(20)、2013年3月,顾炎武故居及墓地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5、顾炎武生平所见之友翻译
(1)、(评论)这里通过转述陈大卿戒酒的真实故事来向世人说明:一旦明白了酒为凶险之物,戒酒就不难做到。
(2)、北上后,他接受了几位朋友的安排,把山东作为自己“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第一站。接着又去往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3)、4《酒诰》是周公在武王东征讨伐纣王之后所作。当时武王之弟康叔尚年幼,周公鉴于商纣王因沉湎于酒色而亡其国的教训,乃作此文以戒之。
(4)、顾炎武治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始终在反思明王朝何以覆灭,中华优秀文化如何传承发展下去这个时代课题。他深刻认识到明末士大夫空谈心性,不关心国家安危百姓困苦,不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才导致国破家亡天崩地解的历史悲剧。他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顾炎武敏锐地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贫”。为此做学问不能鸿篇大论,漫无主题的空谈,必须研究国家兴亡百姓关切的现实问题。他在所作的《郡县论》中说:“何谓(国家)称职?曰:土地辟,田野治,树木蕃,沟洫修,城郭固,仓廪实,学校兴,盗贼屏,戎器完,而其大者则人民乐业而已。”他认为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终都只能通过发展经济的途径。“吾未见无人与财而能国者也。然则如之何?必有生财之方,而后赋税可得而收也。”他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实体经济来推进商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国泰民安的大治境界。他在《与人书三》中写道:“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强调治学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指导实践。
(5)、他将自己的家产变卖,然后到周游北方,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所览书又得万余卷”。在这个期间,顾炎武不断改姓换名,交了不少了友人,当然也播下了许多风情的种子。惨的是这些种子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竟然是鼎鼎有名的顾炎武。
(6)、很快,顾炎武便纳了一个小妾。小妾性格温柔,侍奉也很细致小心。
(7)、陆恩本是趋炎附势的破落户,服侍顾家达三世,他见顾家门第日微,又有叶方恒千两白银可得,于是见利忘义,准备告密,卖主求荣。
(8)、“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二羸马捆书自随。偶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9)、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0)、(译文)关于酒,先王是先教之以礼,后罚之以刑。
(11)、15此段话节引自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1031—1095)所著《梦溪笔谈·杂志二》:“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买鱼肉及酒入营门者,皆有罪。”(译文:宋太祖曾经告诫禁军的衣长不能超过膝盖,买了大鱼大肉和酒进入军营的人,都有罪。)按:《日知录》引文起首“太宗朝”当为“太祖朝”之误。(宋太祖和宋太宗是两个人:太祖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太宗是赵匡胤之弟、北宋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又:引文中“禁卒”与“禁兵”同义,指皇帝的侍卫亲兵,即禁军(又称御林军或羽林军)士兵。
(12)、1这里“斗”是指容量比较大的一种盛酒器。王伯祥《史记选》注:“斗,酒器之大者。就是《诗.行苇》‘酌以大斗’的斗,今俗犹管大酒杯叫酒斗。”(转引自潘飞:《“斗卮”是大酒杯吗》,《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第6期。按:潘飞在此文中提到,著名语言学家裘锡圭先生认为,《诗经》里讲的“斗”是指舀酒的勺之类的器皿。)
(13)、顾炎武身处明清交替之际,是位爱国志士,曾亲身参加抗清的武装斗争。同时他又是位大学问家,为古今学者所推崇。文中所记两事也可见其治学的与众不同之处。
(14)、“我结发的妻子,今天先我而去了……我理应回家去,看你后一眼,可是国事大于家事,就请你原谅我不能千里奔丧吧!对不起你啊……”
(15)、首先顾炎武是也一位儒学大家,是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在儒学方面成就高,反对明朝的阴阳心学、层主理学,倡导经世致用,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16)、“自崇祯之中年,先王考寿七十余无恙。而叔父(引者案:即炎武从叔父顾兰服)既免丧,天下嗷嗷方用兵,而江东晏然无事。以是余与叔父洎同县归生(引者案:指归庄),入则读书作文,出则登山临水,闲以觞咏,弥日竟夕。”(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