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理想辩论赛
1、现实与理想辩论赛反方三辩提问正方四辩
(1)、理想再大也是空想,没有什么理想可以让你饱肚子。
(2)、对方说的大词,例如社会发展、例如个人发展,那个人什么发展呢?是智力、成就?听不懂的就提问,确定到具体行为,你才好去比较用理想怎么解决用现实怎么解决。
(3)、如王蒙在纽约回答记者问时,记者问:“据说,中国每公开出版一本新书,都要通过政府的审批,是真的吗?”王蒙回答:“就是政府想那样做,也是不可能的。全国每月要出版一千多部小说,如果每本书都要经过审查,那么中国政府就成了‘读者俱乐部’了。”
(4)、辩论中存在着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有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存在才能实现思想交锋。一个人不可能自己同自己辩论,一个人头脑中几种方案或做法的权衡和比较,那是思考或思辨而不是辩论。
(5)、在论辩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幽默技巧进行反击,既可使对方茫然失措,尴尬难对,又可使第三者产生同情与好感,有利于我方在论辩中获胜。
(6)、借用对方亲口说的话或承认了的话来反击对方,可收以敌制敌之效。借言反驳有两种情况:一是借用对方原来讲过的话进行反驳;一是当场借言。
(7)、论辩中,就对方提出的事实设问,将事、情、理融于一炉,具有很强的反击力。如恩格斯回击普鲁士检查诬陷《新莱茵报》的文章诽谤宪兵时,用一连串设问,指出对方事实之虚妄:“这些所谓的被诽谤者甚至没有被指出名字,没被确切指出是谁,检查怎么能说这是诽谤呢?
(8)、辩论必须针对同类事物或同一问题,即存在着同一论题。如果各方谈论的论题不同,就不能实现有意义的辩论。例如,一个人说“法律是有阶级性的”,一个人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由于两人所认识的对象不同,因此两个观点不能构成辩论。
(9)、客观现实=规律+过去发生的事件+过去存在具体事物属性。
(10)、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我们都想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我们亦愿保持梦想,但不沉溺于幻想。但总有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天平上倾斜。有人汲汲名利,有人沉溺幻境,前者笑后者虚空,后者笑前者庸俗。旁人冷眼用心中的天平秤量二者——纯粹的世俗投机者和虚妄的理想主义者,哪一个更可悲?
(11)、另外,还可借用对方语言表达的句式,“将话答话”。一位女议员对丘吉尔说:“如果我是你的妻子的话,我就会在你的咖啡里放上毒药。”丘则回答:“如果我是你的丈夫的话,我就把它喝下去。”
(12)、只有当一个人说“法律是有阶级性的”,另一个人说“法律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样两个判断才构成辩论。因为这两个判断所认识的对象相同,又是相互对立的思想,而这两个判断至多只能有一个为真,不可能都真。这样就有了谁是谁非的问题,就必然要引起辩论。
(13)、主要用于对敌论辩中,以回击敌方的辱骂或人身攻击,可使论敌处于十分尴尬、狼狈不堪的境地,显示其虚弱无力与浅薄无聊。如人们熟知的“晏子使楚”,晏子就是运用此法回击楚王及大臣们的挑衅与侮辱。
(14)、我认为实现理想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更幸福和更有价值,人的一生就是克服种种困难追逐生命曙光的过程。
(15)、理想,分短期和长期的。短期的一般指在近期要完成的目标。长期的一般称远大理想,奋斗时间长,甚至不止一代。理想是指符合理性思考的目标之想象,也是对自己理性对待目标的想法。
(16)、附“创知路杯”北京大学第十七届“北大之锋”辩论赛第三周比赛日程
(17)、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这,是抒胸臆的生活。无关功名,无关利禄,只关乎自我,与内心。识得礼乐,懂得诗书,步步细谨,心怀章度。这,是不逾矩的生活。礼仪得体,规制为先,更关乎群体,与大局。 这是林黛玉与薛宝钗的论辩,这是陶渊明与孔夫子的思索——人生,是贵在抒胸臆,还是不逾矩?
(18)、幽默用以回击刁钻古怪的诘难,尤有良好效果。如有人对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进行诘难:“马雅可夫斯基,你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诗人回答:“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不是鼠疫。”幽默风趣,既进行了反击,又博得了听众的好感。
(19)、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和源泉。
(20)、总不能人人是科学家,音乐家,毕加索吧?这些人都是90%努力+5%运气+5%天赋。
2、现实与理想辩论赛反方二辩问题
(1)、因此我认为无论是追求现实还是理想也好,一定要有让自己和他人生活的更好的信念才是重要的。
(2)、即先假设对方观点是合理的,然后将对方貌似合理的论点加以引申,甚至推向极端,以显露其不合理的本质,从而推倒对方的观点。
(3)、理想不能好高骛远要结合现实,要知道现实是双方面的,它既能给我们助力,也会给于我们阻碍。
(4)、辩论的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同认识或共同承认的前提,如思维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正确推理的方法等,以及如社会公理、科学规律等是非真伪标准和价值取向。
(5)、询问对方为什么,论点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对方描述时就很好找漏洞提出反例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