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43句巴金的资料大全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9-24 08:1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巴金的资料以及作品

1、巴金的简介及主要作品

(1)、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2)、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3)、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4)、巴:演《寒夜》也演的不错。香港的《寒夜》,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起其他都挺好,其他演员也不错。就是写中间纠纷,好像是婆婆和媳妇纠纷,就是没有举行正式结婚,婆婆看不起她。后来丈夫死了,妻子买了一个戒指到她丈夫坟上去,把戒指放在那里,刚好她婆婆也来了,两人见面了,妻子跟着婆婆回到乡下去了。我就说,我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和解了。香港又翻成国语,在国内演了好几场。

(5)、故人︱“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纪念萧珊女士百年诞辰

(6)、《雨》中,吴仁民性格暴躁、浪漫,终也因为当时的环境恶劣爱情失败;

(7)、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8)、巴金是怎样工作的?我说不大清楚。他总是一个人躲在三楼的卧室里工作的,而且多半在夜里。他做有关编辑的一切工作,有时还看校样,连插图、装帧都要管。他有一本外国印的厚厚的讲装帧的书,里面收了许多文学书的封面、扉页……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化生活丛刊》的封面设计,就是从那里面取来的。他十分看重插图,有时为了一个译本要搜集两三种版本的不同插图。平明版的契诃夫短篇集的封面题字是捉住靳以挥毫的。巴尔扎克的几本小说的开本、装订,则是仿照了法国的出版物。自然并不是什么豪华版,但素朴、大方,自有风格,装订也认真。这套书后来重印时变成了硬纸面的“精装”,我看是反而“雅”得有些“俗”了。

(9)、(32) 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278页。

(10)、黄裳先生的家,在淮海坊的隔壁的陕南邨。我偶尔会收到他的来信,有时也和李国煣老师一起去看他。相比于淮海坊门前的热闹,陕南邨比较安静,走进黄裳先生家的那栋楼更有闹中取静的感觉。窗外几棵树遮住了阳光,还是墙上挂的字的暗示(“雨意欲成还未成”),这里给我的感觉,每次来都是阴湿的天。不过,黄先生的笑容很灿烂,像他的大肚子一样饱满,得意时不是微笑,而是“嘿嘿”两声。他的话不多,偶尔有一两句,声音很大,大约是耳聋的缘故吧。一般都是我问他答,这间歇,是默默相对。我偶尔会望望窗外,现在回忆,居然从来没有问一问《榆下说书》的“榆”还在楼后吗?

(11)、《家》中对大家庭罪恶的揭露及女性的悲剧表现:高家是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作者用三条人命案——鸣凤、梅和瑞珏的死,勾勒出一幅冷酷得令人发怵的可怕图景。在高家,鸣凤是贫贱丫环,梅是贵族小姐,瑞珏也出身名门,可是她们却面临着一个同样的命运:没有人尊重她们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中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礼教的大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平等与爱,当这种特征渗透到人们的意识深处,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时,才表现出真正的残忍来。

(12)、《灭亡》是近代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灭亡》既表达了对杜大心为理想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的赞赏,又说出了作者内心对杜大心行为的“反对”态度,还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无比憎恶的心情。在书中,作者写出了一代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反抗、追求和牺牲精神,表现了他们的爱与憎、快乐与痛苦。

(13)、当《望乡》招致非议时,一位老人挺身而出为之辩护,这位老人,是巴金。12月2日,他写下短文《谈》,交由香港《大公报》副刊发表,这是他为新开专栏“随想录”所写的第一篇。乍一亮相,他便呈现出“干预生活”的姿态,就正引起议论纷纷的《望乡》发表自己的看法。为电影《望乡》叫好,其实是为青年一代鼓与呼;为青年辩护,证明巴金自己回到了青春的起点。巴金此时的文字表述,虽然尚未摆脱流行的政治痕迹,但他态度明确地拉开了与其他“老年人”距离,却预示着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生转折——过去他曾说过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时隔多年,浩劫余生,他开始了向“五四”精神的回归。

(14)、一个伟大作家的生命,永远存在于作品之中。巴金,永远与读者同在。

(15)、(7)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5页。

(16)、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17)、1978年年初,我走进复旦大学就读,下学期,现代文学史开始讲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清晰记得是在一个冬日,我与同窗陈思和一余闲谈,两人都对巴金作品感兴趣。聊到投机处,思和忽然建议:“要不我们一起研究巴金,好不好?”我不假思索,当即兴奋地应了一声:“好啊!”就这样,三十八年前的那个冬天,巴金成了我们两人合作研究的第一个对象。

(18)、本书是与巴金有六十年友谊的老友黄裳所著,记录了作者与巴金的交往细节,作者对先师的怀念,巴金的写作与生活,以及巴金的家人、朋友等。本书还收录了多封作者给友人的书信,信中多有涉及巴金之处,私人通信中所提供的线索,虽然谈不上系统,但在零星的文字间却有着比公开发表的文字更为直率和真实的细节。本书笔调生动、优美,是研究巴金不可多得的著作。

(19)、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任《文汇报》记者。著有《锦帆集》《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银鱼集》《翠墨集》《榆下说书》《来燕榭书跋》《清代版刻一隅》《来燕榭文存》等多种,有《黄裳文集》六卷。

(20)、(35) 小叶:《大量开放文学矿藏的时代已经到来——访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杨犁》,《文艺报》1985年9月26日。

2、巴金的资料大全

(1)、巴:所以主要是控诉生活在那个社会,满肚子的痛苦,满肚子的牢骚。

(2)、谈话中,我又一次提到巴金在“文革”所写的交代,女儿小林说有很厚一摞。我便说,应该整理出来。的确,巴老一直为建立“文革博物馆”而疾呼,他把这作为反思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以后的人们大概会因为他提出这一建议而永远记住他。我想,类似于他的交代这样的历史文献,是应该加以收集与整理的,并且应该尽可能使之出版。我对巴老说:“其实可以将它整理出来,如果出一本书,会有很大价值的。”他马上反应说:“等我死了之后再出。”我又建议说,等哪天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先为这些交代写几句话放在那里。他点点头,表示同意。

(3)、巴金回信中再次明确自己的想法,并要带头捐款:

(4)、巴金为何不同意出版他的《全集》?巴金说,编印《全集》是对自己的一次惩罚。因为,他认为,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不合格,是废品。

(5)、“文革”结束后,有关部门将巴老在“文革”中被查抄的解放前全部稿费积蓄人民币25万元发还给他,巴老当即捐出15万元,作为他所倡议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第一笔基金。从那以后,巴金凡得到稿酬、版税或文学奖金,全部都捐献给了现代文学馆、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或者“希望工程”。

(6)、分享|万物复苏,春光明媚,不负好时光——2019年第一季度游客留言精选

(7)、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8)、孙:现在看这个电影,这三个人倒还是可同情的人物,有一点复杂。

(9)、(6)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

(10)、关于《寒夜》的修改与版本变迁。《寒夜》的版本众多,有手稿本、初刊本、初版本、再版本、新文艺本、文集本、选集本、人文本、全集本。在巴金看来,修改自己的作品“这是作家的权利,因为作品并不是试卷,写错了不能修改,也不许把它改得更好一点”,冯群英的硕士论文《巴金文本变迁研究》,对巴金在语言、名称、年龄、情节内容、副文本(后记、前记、内容提要)等方面对《寒夜》作的修改进行了细致梳理。此外,金宏宇、彭林祥写有《版本谱系考释》、周立民写有《的修改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问题》。关于修改,巴金在《关于》中提到,“过去我已经改了两次,就是在一九四七年排印《寒夜》单行本的时候和一九六0年编印《文集》后两卷的时候”,“我更喜欢收在《文集》里的这个修改本”。巴金在与孙道临的交谈中提到,《寒夜》“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这里指的当是巴金在1960年底在成都编辑《巴金文集》第14卷时作的修改。关于这次修改,正如巴金所言,“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

(11)、从一个设想,到一代作家共同呼吁,再到筚路蓝缕中梦想实现,中国现代文学馆从创立到发展,可见巴金和他的朋友们强大的行动能力和践行自己信念的不懈努力,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践行理想的一个成功样本。

(12)、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13)、一九八四年的一天,我和孙道临一起去上海访问了著名作家巴金同志。因孙道临同志要为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台湾同胞播送巴金的长篇名著《寒夜》,这次我们就请巴金同志谈谈看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寒夜》之后的一些感想。

(14)、1983年,巴金在鲁迅故乡绍兴,摄于百草园。

(15)、时间真快,巴金《随想录》的第一篇《谈》写于1978年12月1日,1986年《随想录》5卷本完成,合集出版今年整整30年。对于我,这个时间,巧合得颇有些不可思议。我与陈思和两人合著的《巴金论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这是我们出版的第一本书,时间正好也是三十年。

(16)、巴金却说自己“不”。这个“不”,不是他在《随想录》中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而是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文学生命:他说,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废品。

(17)、本文原载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保马推送的是作者提供的原稿,感谢宫立老师授权保马发布!

(18)、《雾》中,周如水的性格优柔寡断,一直受“良心”迷惑,终爱情失败;

(19)、周立民表示,这些稿件上,不仅能看出一代知识女性追求进步的痕迹,更能体现巴金与萧珊夫妻的伉俪情深。无论是萧珊翻译作品的《初恋》、《棺材商人》手稿,还是至子女的信件中,在萧珊端庄秀丽的字体旁,总能看到巴金大气磅礴的字迹,或备注、或助译,圈叉涂改诉说着译者的心血,字体交织更反映出旧时生活写照。

(20)、1985年,四川省作家协会给省委省政府写了报告,要求恢复巴金故居。巴金知道后不同意,说:“不要恢复故居,如果将来要搞点纪念,可以在旧址钉一个牌子,上面写作家巴金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就行了。”

3、巴金的简介

(1)、《寒夜》的艺术成就: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结构上没有刻意的布局,情节 的每一场起伏发展,都是在一系列日常生活琐事中不知不觉地推进。

(2)、巴金的主要作品除“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外还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3)、凡有付给我的稿费,请迳(径)寄:北京八一○一信箱,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收。备注项请注明“稿费”,以便登收

(4)、当年香港的报纸,不对学生开放阅读,是贾先生关注,我们才有阅读的机会。犹记得,几乎每个月都要找出时间,走进学校图书馆的内部阅览室,找出香港《大公报》翻看《随想录》,并做摘录。《怀念萧珊》、《“遵命文学”》、《把心交给读者》、《说真话》、《赵丹同志》、《“文革”博物馆》……随着一篇篇文章,我看到巴金先生的真诚与忧思,我跟随他的笔,走进历史,走进他的内心。我很高兴,能够在大学期间与巴金先生的《随想录》相伴同行,以他倡导的“说真话”滋养自身。

(5)、萧珊,1918年1月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之后在上海读中学期间读到巴金的作品,喜爱巴金,开始与他通信相识并相恋。抗战期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根据经历开始写作,1937年发表第一篇散文《在伤兵医院中》。随后,她跟随巴金一路西行避战,发表多篇抗战题材的游记散文,并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学习。1942年决定辍学陪巴金筹备文化生活出版社,照顾巴金,1944年,两人于贵州花溪结婚,次年生下女儿小林。抗战后期两人返回上海,作为女主人照料家事、照顾孩子。1950年儿子小棠出生。在理料家务之余,萧珊积极学习俄语,并协助巴金处理出版事务。

(6)、不久,在上海的第二次文代会上,他作了那个著名的发言,说了几句自己的心里话。发言后在会场外面的草地上休息时,我曾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担心,随后就为自己感到异常的惭愧。论年龄、论经历,提出这种心有余悸、谨小慎微的意见的应该是他而不是我。正直、勇敢这些美好品质在他身上发出的光闪,不能不使我感到异常的惭愧了。

(7)、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8)、《家》的思想成就:《家》描写了中国年轻一代在封建专制文化的传统中如何被吞噬,或者由挣扎到斗争的不同命运的生活历程。作者是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来描写这一过程的,他呼号,他控诉,并通过一幅幅生活的写实画面,来揭露封建专制势力的罪恶、不义以及它不可挽救地必然走向末路。

(9)、文人多自尊,多轻狂,多自以为是。世上少有赞叹别人的文人,更鲜有批评自己的文人。所谓“文人相轻”,不仅有道理,而且是一个普遍现象。

(10)、元宵特辑|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现代作家笔下的元宵节

(11)、曾树生形象:曾树生的性格是复杂矛盾的。她是个个人主义者,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感到了家庭的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但终,她还是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作家强调的是她选择了敢于改变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没有恪守中国传统道德所要求妇女的那样,让她陪同这个毫无希望的家庭去作牺牲。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12)、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13)、《雾》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爱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于1931年出版。该作品讲述了旧社会时期一个留学归来学子在旅馆的一段遭遇,反应了旧社会时期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相互抗争,凸显了当时的社会特性。

(14)、在以后他住院的日子里,我有时候去看他,也只是随意说笑,并没有谁谈起那阵风暴,可是风暴时时压在心头,摆脱不掉,因此连谈笑也带上了勉强的性质。风暴来得很快,去得并不爽利,绝没有自然界雨过天晴那样干脆。

(15)、(21) 巴金1981年2月15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5页。

(16)、(10) 巴金1980年11月1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5页。

(17)、萧珊常年以照顾家庭、协助巴金处理出版事务为重,常常让人们忘记其翻译家的身份。其实,作为颇有灵气的翻译家、多次组稿的刊物编辑、思想进步的现代女性,萧珊拥有多面色彩。巴金故居餐厅里有一架钢琴,正是萧珊用自己第一部翻译作品 《阿细亚》 的稿费购置并赠送给女儿李小林的礼物。萧珊和家人的生活点滴,也在展出的日记、手稿、致儿女书信中,一点点组合丰富起来。

(18)、所以,这一次,开列好目录,动手编起这本集子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伤感和萧然。关于选文,像《记巴金》这样直接写巴金的篇章之外,我还特意选了一些与巴金相关的其他文章,如谈巴金三哥李尧林的,谈巴金夫人萧珊的书的。还有一部分文字,是黄先生在写别人或其他事情的文章中涉及巴金的,虽非专文,我也选入几篇。我想,这些也都是研究巴金的珍贵资料,巴金也好,黄裳也罢,他们都不是孤立的人,他们的朋友圈、文化圈里的人,相互砥砺,相互影响,这其中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地方。

(19)、这是我所看见过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那样的东西。

(20)、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4、巴金的资料以及作品10

(1)、即使每天只能艰难地写一两百个字,而且字越写越小,可是怎样也不肯放下笔来。

(2)、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3)、2005年1月5日上午,上海市文联发动上海文艺界近300位着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向海啸灾区捐款,得知此消息,刚刚度过101岁生日的巴金托人两次共送来6万元,代表这位老作家前去捐款的人留下的签名却是“上海作家李尧棠”,这正是巴金老人的真名。

(4)、克明的儿子不争气,克安、克定公开纳妾宿娼,克定的女儿淑贞不堪父母逼迫而自杀。克明死后,克安、克定闹着分家,后将高公馆卖掉,各家搬出另觅住处,高家彻底崩溃。

(5)、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轻人,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帮助下,淑英终于逃到上海,重获新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绚丽的春天。这部小说表现了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判。

(6)、(14) 臧克家:《建个文学馆,好!》,《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7)、“作为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常年以照顾家庭、协助巴金先生处理出版事务为重,她的文学功底、翻译水平常常被低估甚至忽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直言,萧珊在翻译上的贡献其实很大,“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的文学工作者”,且故居内也保存了很多萧珊当年的创作作品,“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作品中,了解他们那一代人经历的故事。”

(8)、小说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高家长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展开了高公馆内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对青年一代的迫害和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描写。

(9)、觉新形象分析:觉新是巴金为中国新文学提供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所谓“觉新性格”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某种普遍性的悲剧。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剧,是以清醒的头脑眼睁睁看着把别人(后也包括自己)送进坟场而无以摆脱的悲剧。这一形象对于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来说,是具有很大的概括力的。

(10)、中长篇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1)、(15) 罗荪:《一项重要的文学建设》,《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12)、展览现场展出了上世纪60年代萧珊创作的未刊稿、未完成稿以及译稿,不少资料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包括 《萧珊自传》 《王平和苏强》 《外婆的故事》 等,展示了萧珊记录时代的创作笔力。而遍布稿纸的圈叉涂改,则诉说着一个译者的心血。

(13)、    全家搬至武康路后,萧珊的个性依然。从萧珊当时写给冰心的信中不难看出,为刊物义务编稿、组稿时,萧珊曾“又热情,又撒娇”地向冰心催稿“你再不来稿,我就要上吊了”。而为朋友沏茶待客时,她则是汪曾祺笔下那个“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的萧珊,让第一次喝功夫茶的汪曾祺“印象深刻”。

(14)、作为一个后辈,我对巴金的了解实在不多。记得有一次在他家里谈天,一位客人提出要我写点什么有关他的东西,我觉得有点惶恐,就声明我对他的了解实在太少,我举出的理由是,巴金曾说过“在中国作家中我受西方作品的影响比较深”,可是在这方面,我的知识却贫乏,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料他听了哈哈笑道,“你弄的那些东西我也不懂”。这就使我更为尴尬。其实我只是想顺手找一个理由来推掉,并没有除此以外对他就有足够了解的意思。但他的话也给了我一种启示,即使如此,知道多少就谈多少,懂得什么就讲什么,问题还是不难解决的。不过实在的困难也正在这里。有一部古书上讲过做文章的“秘诀”就在“趋”与“避”两个字。懂得了这一点天下就不再有难做的文章。这实在是经验之谈。应该怎么说就跟着人家一起说,不该说或不能说的就避开不说。这正是一条写作的坦平大道。但是困难恰好在这里出现。应该说可以说的人家已经说了许多,用不着再来画蛇添足;不该说的呢旁人倒少有说及,但我真的就能很好地一一说出来么?看来一切都是可疑的。总之,没有勇气是不行的。  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我尝试过用这办法来从头读巴金的书,从近作开始。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记起许多旧事、谈话。开始时是高兴的,以为到底摸到了门路,可是随即又感到了茫然。从纷繁的线索中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正如海边的居民,日日面对大海生活,对那一碧无垠的海水波浪与涛声都熟悉、惯常了,但对大海本身却还是摸不透,还只是一个茫然。

(15)、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16)、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7)、出版社和时间空白,预留使用时填写,这是巴金在1980年代初写给出版社的通用信函。巴金一生不曾领过国家的工资,靠稿费生活,这份短简自断“财路”,等于把自己的生活保障都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尽管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是这足以证明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他心中的分量。

(18)、也正是此时,巴金11月25日迎来七十四岁生日,一个星期之后,巴金连续写下《随想录》的前两篇:《谈》、《再谈》。这一年,思想解放掀起高潮、改革开放拉开帷幕,被誉为“新的长征”的历史行程,蹒跚起步。巴金融进了这个新的时代,以围绕《望乡》是否应该公映的争论,开始发出自己独立思考的声音。从此,晚年巴金的创作,在痛定思痛之后,达到人生的后一个高峰。

(19)、(22) 新华社北京电讯:《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主席团会议,决定恢复胡风的中国作家协会会籍》,《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4日第4版。

(20)、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明显的界线,一切都在流动着、发展着,而《灭亡》和《寒夜》,正是他的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巴金在早期的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到了后期,巴金创作的数量减少,热情有所收敛,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创作感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开始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并从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风格的转变是以1942年初发表的小说《还魂草》为标志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家庭”这个概念的涵义在巴金小说里发生了变化;②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③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人道主义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本色。

5、巴金所有资料

(1)、巴金先生一辈子写过数千封信,这一封比较特别,它是打印在红色抬头的“中国作家协会”的信纸上面的短简:

(2)、要是没有《望乡》,我可能不会写出五卷《随想录》。……我初替《望乡》讲话,只觉得理直气壮,一吐为快,并未想到我会给拴在这个专栏上一写就是八年。从无标题到有标题(头三十篇中除两篇外都没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梦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脑子不再听别人指挥,独立思考在发挥作用。

(3)、关于作家资料馆的事,……我想先写个缘起,请大家签名发起,再拟出个办法来,逐步促其实现,如可能,则在作协理事会上把这建议正式提出来,形成一个决议就更好了。(20)

(4)、展览也精选了多幅萧珊的历史照片,配以同时代作家的描述文字做大版面展出。黄裳曾在《琐记》中回忆:“当时巴金住在霞飞坊(今淮海坊),他家来往的朋友多,简直就像一座文艺沙龙。女主人萧珊殷勤好客,那间二楼起坐室总是有不断的客人。……萧珊有许多西南联大的同学,如汪曾祺、查良铮、刘北汜也不时来坐。谈天迟了,就留下晚饭……”  而萧珊本人的日记、与巴金的通信、致儿女的书信,也让这位“武康路113号的女主人”更丰富灵动起来。  在一封萧珊写给儿子小棠的信中,她说:“你走了,家里立刻冷静多了,听不到你的歌声,颇有寂寞之感”。  她会叮嘱儿子要坚持学习外文,不要放松,也会给儿子寄压缩酱菜、盐金枣和虫咬止痒水,后说:“这些东西你或者都不喜欢,会怪我多事,那么原谅我吧,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等你的来信,告诉我多些。”

(5)、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6)、《发的故事》《长生塔》《小人小事》《还魂草》《英雄的故事》《明珠与玉姬》《李大海》

(7)、散文合集《海行》、《旅途随笔》、《巴金自传》、《静夜的悲剧》、《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点滴》、《控诉》、《梦与醉》、《旅途通讯》、《感想》、《创作回忆录》《序跋集》、《怀念集》、《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大寨行》、《家书—— 巴金萧珊书信集》等;

(8)、作者彭新琪1954年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儿童时代》杂志社当编辑,因其师复旦大学老师章靳以的关系得以认识巴金,并和巴金一家成为朋友,因而对巴金其人其事有着异乎寻常的了解。文章上辑,主要通过巴金关爱青少年成长,关心藏书楼建造,赠书等方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关心公益,有着家国情怀的巴金;又通过描写巴金与我国动画大师万籁鸣、与花匠花师傅、作家靳以等人的交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热心热情,重情重义的巴金;通过作者与巴金约稿,巴金为其看校样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信守承诺,提携后辈,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巴金。文章下辑,主要写了巴金与萧珊纯粹美好的爱情,以及在困难厄境中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真情;又通过对巴金的哥哥、弟弟、妹妹等一众亲人的描写,展现了在时代洪流中,众人浮沉的命运,以及巴金对家人的关照和深深的感情。

(9)、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0)、我建议中国作家协会负起责任来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让作家们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它完成和发展。倘使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的莫大幸福,我愿意尽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这个工作比写五本、十本《创作回忆录》更有意义。(4)

(11)、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黄苗子与郁风》《沧桑看云》《在历史现场》《和老人聊天》《巴金论稿》《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一纸苍凉——杜高档案》《黄永玉——走在这个世界上》《封面中国》等。

(12)、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13)、本书为巴金先生的好友萧乾先生所著。朋友和友情在巴金的生命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而在朋友们眼中,巴金是一位挚友、益友和畏友,是一位可爱可佩的人。作者说过:“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本书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与巴金的往来,巴金对自己的帮助,记巴金的生平事迹,歌颂了巴金提倡真话、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心中有爱的美好品质。本书中还收录了萧乾写给巴金的几十封信。通过这些信件也能看出二者之间的深情厚谊。

(14)、关于英若诚执导的《家》。1982年8月,英若诚应邀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学,校方希望他为该系排练一出中国戏,“写于一九四一年,首演于抗战时期重庆的《家》应该说是我国‘五四以来优秀话剧剧目的代表作之一。把这个戏介绍到国外去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带领戏剧系的学生排演了巴金原著、曹禺编剧的《家》。1982年10月,英若诚执导的《家》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海伦剧院表演艺术中心演出,“不少观众为剧中人瑞珏、鸣凤、觉新、觉慧的命运流下了眼泪”,“好几位演员获得了当年全美国大学会演的表演奖,看过这次演出的人觉得,这些演员虽然绝大多数是欧裔的人觉得,但行动举止却很有中国气派”。1984年,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映了由上译厂译制的英若诚执导的《家》。巴金提到英若诚执导的《家》时说,“开始看觉得滑稽”,的确如此,徐迟在《在密苏里(堪萨斯)大学城》中回忆,“去年,英若诚已试验过,导演过一部巴金原著、曹禺改编的《家》,也是美国人演中国戏。我曾在电视屏幕上一瞥,没有看下去,心中颇有怀疑。外国人能不能演出中国戏里的中国人?虽听说曹禺称赞过,我总不信”。巴金坦言,乍看觉得滑稽,“可是后来慢慢看,就不觉得,就习惯了。导演很花功夫”,由此可知巴金对英若诚执导的《家》还是认可的。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曹雷也曾提到,“这部戏在美国上演时被摄下录像,在当地电视台播出过。英若诚将录像带回,交给我们,让我们把所有对白配成华语,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尽管美国的演员穿着中国的长衫马褂,乍看有点滑稽,但是,他们把握人物很细致到位”。

(15)、他的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6)、(8) 巴金:《再说现代文学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439页。

(17)、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8)、再谈一谈巴金在访谈中数次提到的他打算创作的长篇小说《一双美丽的眼睛》。巴金1979年3月6日在给李治华的信中提到,“我的下一个长篇刚刚开头,写一对知识分子夫妇在‘四害’横行期间的遭遇,名字是《一双美丽的眼睛》”,李治华想把它翻译成法文,巴金3月27日致信李治华,“我这个长篇大约明年年底以前写完。你要翻译,我当然同意。这个小说不一定写得好,不过我要用全力写”。谷苇1982年4月在《新岁访巴金》提到,“读者们当然也很关心他的小说创作速度,巴金正在写着一部长篇小说《一双美丽的眼睛》。不过作家没有透露他的具体进度,问到‘大概写了几万字了?’巴金微笑着回答:‘这很难统计,反正在写。一定要把它写完的。’”。范泉在《访问巴金》中提到,1992年2月21日他与周而复看望了巴金,“因为周兄问他:《一双美丽的眼睛》长篇为何不写了,是不是写萧珊的往事,还问是否已写了几万字。巴金答:已写了开头,没有几万字,内容将涉及萧珊的。他说无力写。”巴金1992年与陈丹晨聊天时也曾提到《一双美丽的眼睛》,“刚写了几千字,由于要集中精力写《随想录》,只能忍痛割爱了”。关于《一双美丽的眼睛》,李存光感慨,“读过先生《怀念萧珊》的人,一定会立即联想到这‘一双美丽的眼睛’指的是谁,是的,如果先生能够完成这部小说一定是对萧珊好的纪念,但晚年多病的先生在奋力完成《随想录》的同时未能实现这一心愿。”“他所预言过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尽管没有写成,但在他晚年的生命之火中,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理性力量来引导那衰老的心?从老年的巴金身上,能否看到困顿的但丁,垂老的歌德,在幽闭的环境下寂寞地写《伦理学》的克鲁泡特金”,陈思和的这段话让人不无感伤的同时,也为巴金顽强的生命力叹服!一是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二是为了专心写《随想录》。巴金终选择放弃了《一双美丽的眼睛》的写作,当然不排除身体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的事实,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专心写《随想录》这部大书。由此可知,《随想录》在巴金心中的分量之重。

(19)、《爱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之主要包括《雾》《雨》《电》。

(20)、展览还以文献节录的方式展示了萧珊的“朋友圈”,从她的友人印象里剪辑出一个生动的萧珊,展示出她生命的不同侧面。萧珊天性活泼,待人热情真诚,朋友们都喜欢她。黄裳在《琐记》中回忆:“当时巴金住在霞飞坊(今淮海坊),他家来往的朋友多,简直就像一座文艺沙龙。女主人萧珊殷勤好客,那间二楼起坐室总是有不断的客人……萧珊有许多西南联大的同学,如汪曾祺、查良铮、刘北汜也不时来坐。谈天迟了,就留下晚饭……”

(1)、第二阶段,创作前期。少年的家庭生活和十几年的求学生涯,给他的人生烙上了深深的痕迹,他自己也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因此,在他的前期作品中,这方面的题材占着很大的比重。1928年归国后,他便涉足文坛,勤奋写作。他与鲁迅有过通信、投稿关系,在《北新》《语丝》和《奔流》等刊物上发表过一系列作品。1930年,他在南京参加了中国文艺社,并担任了大约半年的《文艺月刊》的编辑,很快即因与王平陵等人在编辑方针上产生分歧而辞职。就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巴金、杨晦等人,在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下,于1933年先后出版了《晞露集》和《寄健康人》两本集子,这是他前期创作的主要代表作;1939年出版的《废墟集》,所收大都也是1937前的作品。在缪崇群的前期创作里,主要描写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以及发生在周围的凡人小事,如对亡母、情人的追怀之恋,对师长、同学的思念之情,对异邦生活的感慨描绘等等。他写来如叙家常,明白晓畅,而又时时处处散发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显示了他平实、精细的风格和善于抒情的特长。

(2)、姜德明后来把他们的谈话内容写进文章发表,这一次谈话,可能是巴金早向友人透露建立类似文学馆这样一个“单位”的设想。历史地看,我们不能不敬佩巴金的敏锐,他的资料保存、搜集的意识走在了大多数作家和学者的前面。1979年巴金访问法国、1980年访问日本,在海外,他看到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的热情,这与国内刚刚结束的文化浩劫中被当作“毒草”恰成对照。他还看到一份资料,讲日本东京有一家近代文学馆是靠作家们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中国作家为什么不能行动起来建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呢?

(3)、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实,每一步都牵动着巴金的心。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比较困难,很多事情在进行过程中一波三折。罗荪1981年6月28日给巴金信上说:“关于文学馆的事,一是中宣部已经批了,同意成立,只是房屋尚需要再作一番努力,打算先租一所房子。”(24)随后,“筹备小组”成立:“日内先建立一个筹备小组,并成立一个三人的小班子,负责做准备工作,如提出部分规划,寻找适当房屋,以便进行工作;……”(25)房屋问题是关键,也是难解决的,巴金曾在文章中为它找不到地方而忧虑,罗荪等人在北京也是多方面想办法:

(4)、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5)、本书为巴金先生的胞弟李济生先生所著,作者从亲情着手,记录了巴金的编辑生涯;巴金与上海、泉州的渊源;巴金与爱妻萧珊之间忠贞和灼热的感情;巴金与朋友真挚的友情;巴金为之奋斗多年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兴衰的始末等。用诚挚的感情、质朴的文字,多角度地描述和记录了巴金的人生旅程。为纪念这个穿越了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了历史巨变的文化巨匠,以亲情的角度添上浓情一笔。

(6)、2002年,出席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些代表,又提议修建巴金故居,四川省委也很重视,但仍然被巴金拒绝了。

(7)、(29)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8)、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9)、巴:据说拍了好些,后来篇幅不够,删掉了,一些和解的地方都删掉了。他们两个主要是生活越困难,人的脾气越大,所以他们情绪不好就吵架,生活不好也有关系。

(10)、传记忆作《狱中与逃狱》、《我的生活故事》、《地底下的俄罗斯》、《我的自传》、《狱中记》、《一个家庭的戏剧》、《狱中十二年》、《回忆契诃夫》等;

(11)、这几天我想和朱子奇一同去找一下乔木同志,另外由延泽民同志去找同志,千方百计先弄个过渡场所,现在的事,领导讲了话,下边照样不理,实在太不正常了。要扭转这个局面,还要花大力气。(27)

(12)、(31) 罗荪1983年2月27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6页。

(13)、憩园讲坛|一个奋斗一生的“战士”——3月24日坂井洋史主讲:“五四的产儿”陈范予

(14)、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5)、巴:吴楚帆演的也不错,这个演员演的也挺好。他又高又大,他也演觉新。

(16)、记巴金................001思 索................038关于巴金的事情.............048请巴金写字...............062琐记——和巴金在一起的日子.......065伤逝——怀念巴金老人..........074李林先生纪念..............081巴金和李林和书.............086

(17)、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8)、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1981年4月,在“随想录”专栏中,巴金专门写了一篇《现代文学资料馆》,“可能有人笑我考虑文学馆的事情着了魔”,(6)巴金是这么写道,他对文学馆的盼望之热切竟然以“着了魔”来形容。1982年,他又写了一篇《再说现代文学馆》。这两篇文章基本上把他倡议建立文学馆的主要构想和意图讲清楚了:“我设想中的‘文学馆’是一个资料中心,它搜集、收藏和供应一切我国现代文学的资料,‘五四’以来所有作家的作品,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书刊、图片、手稿、信函、报道……等等、等等。这只是我的初步设想,将来‘文学馆’成立,需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多。”(7)搜集研究资料之外,这个倡议还跟巴金后半生的经历和晚年的反思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段时间,现代作家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他们的作品被污蔑为“毒草”,究竟该如何评价“五四”以来的作家的贡献和这一代作家所走过的道路,如何看待这些作品,巴金有自己的思考。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巴金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座文学资料馆,将那些宝贵的资料留给社会、留给后人。“有了文学馆,可以给我国现代文学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做一个总结,让大家看看我们这些搞文学工作的人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8)

(20)、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可是这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找在《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他在努力寻忆、收集四十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在努力继续写。有时表现出吃力的样子,这时巴金就给他打气。“打气”并不能概括他们对话的全部气氛,发生在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使我这个旁听者受到了非比寻常的感动。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娇的孩子,要躲闪;但也会承认自己的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可爱的性格。我想,他总是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的吧。

(1)、从50年代后期开始,我到农村去住过很长一段时期,很久没有到他家里去访问。1961年一个秋天的下午,偶然在淮海路的国泰戏院门口遇见他。他从很远的地方发现了我,赶过来对我讲了几句话,我记得其中有一句的大意是,“今后一切都会和过去一样的。”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感谢了他的好意。看得出,他对当时的某些社会现象是有些迷惘的,不过他还是有着充足的信心。他所说的“和过去一样”,自然是指过去那样地生活和工作,他不喜欢人们陷于绝望,不,他受不了这个,这就是他要说那句话的原因。他绝不会猜到,在几年以后,这句话会被某些人解释为“复辟”、“复旧”的同义语。我只有为他的善良、天真、激情而感动、惭愧。

(2)、后,巴金故居还展出了萧珊当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过的外套、“上海”牌手表、帮助巴金批复读者来信的信封以及病后申请医疗费用的报告,使市民更能接触到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感情的萧珊。  据悉,开展这天巴金故居特制系列纪念品,市民当天到馆参观即可获得限量版纪念门票,参加活动可获得纪念明信片,多媒体室也播放短片《怀念萧珊》。本次展览将持续数月。

(3)、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4)、(公开的萧珊未刊稿和未完成稿。记者罗昕图)

(5)、粉碎“四人帮”以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巴金过去的着作,巴金心里很不安,便关照出版社不要给他寄稿酬。出版社如何处理这笔钱?在d委会上,大多数人主张以巴金的名义设一个编辑奖。知道巴金肯定不会同意,于是,在向巴金转述d委意见时,就说建议把稿费用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编辑或作者。果然,巴金很快回信,说道:稿费就用来帮助作者吧,“设立奖金我不赞成,我反对用我的名字。”

(6)、此文写于1980年12月27日,次日在为《创作回忆录》所写的《后记》中,他再次呼吁:“出版这本小书,我有一个愿望:我的声音不论是微弱或者响亮,它是在替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出现喝道。让这样一所资料馆早日建立起来!”(5)

(7)、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8)、广元山高林密,云雾深处常有虎豹出没。一天夜里,广元山区有一个猎户抬来一只老虎,带着一脸惶恐地对老爷讲,他进山打猎,只想猎狼、豹、狐,却不想误杀万兽之王,未存心打虎,不敢冒犯虎威,怕虎对他报仇,没想到竟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没办法,才把死虎献给“父母官”以减轻罪过。巴金的父亲甚为感动,给了猎户许多钱,留下了这极不寻常的礼物。后来,死虎在衙门里躺了一天,才被剥了皮肢解。从此后,小巴金的父亲便多了一张虎皮作椅坐垫,而且常常有人到巴金家中要虎骨粉泡酒当药吃。后,只剩下虎的头骨放在桌上,有时小巴金的眼花了,会恍忽地以为是一只活虎来了,吓得他尖叫着连连后退。三十年后,巴金还记得小时候在广元见过老虎的老虎骨形状和猎人说话时的惶恐表情。他回忆说:“老虎死了后,还能使人害怕、受人尊敬,象老虎这样的猛兽,值得热爱……”

(9)、1982年5月,筹建中的文学馆总算有了落脚之处。巴金在给罗荪的信上说:“乔木同志也有信来。房子问题解决,文学馆可以开办了。”(28)亲自致信巴金,是为巴金释忧,大家都知道巴金在为此事挂心。筹委会成立一年后,1982年10月1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于北京万寿寺西院正式挂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往祝贺,亲自为它挂牌,前往祝贺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成立的还有:周扬、贺敬之、华楠、王政柱、刘导生、张大中、刘白羽、艾青、曹禺等。(29)这个临时馆址是在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等各方面协调下才解决的,然而,它并非理想的保存资料的地方。有人曾描述当时的状况:“万寿寺西院是明清时代的遗物,曾为慈禧的驻跸之地,园林式的多重院落,占地近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五千,而使用面积又递减一半。房屋是砖木结构,刚经历了一场焚去三座大殿的大火,断壁残垣,枯树荒草,令人触目惊心。院内有几处用房尚被占住,麻烦层出不穷。文学馆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在各方面的支援下挺身去应付面临的重重困难和考验了。”(30)

(10)、而在另一封写给女儿小林的信中,萧珊同样有一位母亲“不住的叮嘱”,还倾述了许多感慨。后她写道:“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向你,我的小妇女祝贺,希望你继续丰收。”  那封家书上方还有巴金的补充:“妈妈又写了这么多,我不写了。望你好好工作,我们都想你,也感谢你的关心。”

(11)、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2)、如今的年轻人,恐怕无法想象当年思想、文化起步的艰难。1978年,随着访问日本归来,中日友好关系开始进入好时期。与之相配合,日本电影周于10月在全国开始。《追捕》与《望乡》,一时轰动,高仓健、栗原小卷等日本影星,顿时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偶像。不过,《望乡》却引发激烈争论。多年来,中国文艺一直倡导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甚至避讳在作品中正面描写爱情,电影《望乡》却是以现实主义风格描写二战期间日本妓女的生活,这就难怪在北京、上海等地公映后,招致诸多指责、非议,甚至有人呼吁停止上映。

(13)、这篇访谈录虽然不长,但信息量很大,涉及了《寒夜》的修改与版本变迁、翻译与传播、改编史与演出史等等。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对访谈中提到的若干史料略作梳理。

(14)、在《怀念萧珊》中,巴金先生这样形容他的妻子:“我自己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1月8日是萧珊女士百年诞辰。这一天,“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览”在巴金故居举行。此次展览还面向公众展出1960年代萧珊创作的未刊稿和未完成稿,如《萧珊自传》《王平和苏强》(又名《两个男孩的故事》)《外婆的故事》《我怀念城门公社》等。

(15)、缪崇群对朋友的作品并非一味赞扬,作为一名编辑,他每次收到巴金的来稿后,总是认真地写出自己读后的意见,有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作品中的缺点,他把这也看作是对朋友的爱和奉献。1944年10月,巴金的名作《憩园》出版后,赢得了一片的赞扬声,而缪崇群此时虽然已经不再当编辑,但作为一个精细的读者,还是诚恳地为巴金指出了书中的一个“毛病”。而巴金也一直默默关注着朋友的写作动向。抗战中期,随着对生活感受的逐步深化,缪崇群渐渐地不满足于那些摹山水、写风景、抒性灵、发哲理的纯粹属于内涵性质的小品文字了,他试图探索人生,把视线移向社会上的芸芸众生,这便是“人间百相”的写作由来——他计划中的百篇人物素描。巴金在《碑下随笔·后记》中说:“可惜病妨害了他的工作,他似乎只写出了“百相”中的几相。”确实,由于健康原因,缪崇群计划中的百篇人物素描实际上只完成了七篇,发表在1942年福建永安出版的《现代文艺》上,总题目是《人间百相——自有其人列传》,分别题为《将军》《厅长》《邹教授》和《诗人》,以及《闪击者》《陈嫂》和《奎宁小姐》。缪崇群发愿创作“人间百相”这么宏大的以写人物为主的作品,这对丰富散文的创作手法,提高散文的表现能力,明显具有积极意义。当然,要写好这样的人物素描,对作家的生活根底和创作能力也是一种考验。从缪崇群已完成的七篇作品来看,他写了将军、官僚、教授、诗人、教会学生乃至小公务员、帮佣等等,可谓三教九流,丰富多彩;就人物性格而言,范围广,层次多,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应该指出的是,既然写“人间百相”,就应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上的各类人等,黑暗丑恶的现象固然要揭露,光明美好的事物也应颂扬。遗憾的是,在这组作品中,我们却看不到有血有肉的光彩的正面形象。这个缺陷或许与作品尚未完成有关,但从总体考察,实在与作者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缪崇群的中学同学靳以对此曾作过较为中肯的分析:“他不喜欢这个世界,可是由于健康的限制,他只能枯守在那里像一只受了伤的野兽,甚至于连声息都屏住了……也许他实在不愿看这个世界了,他厌恶这‘人间百相’;假使有一天,当着死去的人复活的时候,世界该变好了。那时节他会爬起来,用快乐的眼睛观望人生,再继续他的《人间百相》吧。”(靳以《忆崇群》,刊1946年7月《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可惜,缪崇群没能活到“世界变好”的那一天。

(16)、(36) 黄裳:《东单日记续篇》,《珠还记幸》第507-50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5月版。

(17)、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巴金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能够分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重点掌握《家》和《寒夜》这两部作品,对其主题思想、重要人物形象塑造及艺术特色能够进行详细的分析。

(18)、《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19)、与巴金先生的后一次长谈,是1997年初秋时节的杭州西子湖畔。93岁的巴金思路之敏捷、记忆之清晰仍然让人吃惊。试试他的手劲。左手明显强过写字的右手,用力紧握,居然让人还有一种痛感。不过,他说他气不足,说话困难,很痛苦。他思想,他回忆,苦于气力不足,无法把内心里的话说出来,无法毫无障碍地与人们交流。交谈时,看得出来他的思维走得很快,他能敏锐抓住你所讲述的较为深入的问题,并很想表达出来。可是,只见他嘴唇颤动,想说的那句话却迟迟说不出来。对于一个一辈子愿意将心交给读者的作家来说,这恐怕是无奈的痛苦。

(20)、第一阶段,少年求学时期。缪崇群原籍江苏六合,但从小生活于北平。父亲是大学教员,母亲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然而父母的关系却不融洽,家中成员也多有疾病。还在他求学期间,哥哥、母亲就先后病逝,如此沉重、阴郁的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他曾说:“因为早熟一点的缘故,不经意地便养成一种易感的性格。每当人家喜欢的时刻,自己偏偏感到哀愁;每当人家热闹的时刻,自己却又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晞露集·守岁烛》)他善于观察、思索,却拙于交际、应酬,这种沉默寡言的孤僻习性一直影响着他的一生。他在北平读完小学和初中,于1923年十六岁时转入天津南开中学上高中,当时的同学有靳以、韩侍桁等,他们对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925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庆应大学文学系,1928年学成归国。三年的异国生活使他既观赏了日本的山川风光,接触了日本的风俗民情,更体验了日本不同人群之间的淳朴友爱和骄横淫逸,这些都成为他日后从事散文创作的一个丰富源泉。

(1)、姜德明在《人民日报》上公开了巴金的呼吁,使得私人间的交流扩展到文学界,作家们纷纷响应这个号召。那又是一个春天,198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发表了两篇跟文学馆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巴金的《创作回忆录》后记,另外一篇题为《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姜德明以编者的名义摘选巴金文章中谈文学馆的话,他说:“巴金同志文末提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在他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中也曾提及,现摘录如后,以见他的迫切心情。”随后姜德明又组织几位文学界重要人士撰文呼应巴金的主张,臧克家认为“建个文学馆,好”:“今天,读到巴金同志的文章,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举手赞成!”(14)罗荪转达茅盾和其他老作家的看法:“他赞成这个建议,并表示要把他全部创作资料提供给文学馆。”“这个倡议,还得到了老一代的作家叶圣陶、夏衍、冰心等同志的热烈支持。”(15)曹禺说:“它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地认识自己。这也将是祖国的一个荣誉。”(16)唐弢认为:“我赞成巴金同志的建议:这是回忆,也是前瞻!(17)

(2)、巴:大概有八种。也许有十多种文字。除了《家》而外,就是《寒夜》翻译的多。《寒夜》在日本有四个译本。

(3)、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上一篇:118句巴金有没有原名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