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定型还和另一个人有关:两晋时期的道士葛洪。他给道教提供了两方面的营养:第一,外儒术,内神仙,一个人外在表现要采用儒教的仁义道德标准,而内在要修长生不死的神仙学。第二,炼丹,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长生不老丹药运动,就从这里发端。前者决定了道教实际上是和儒教合流的,而后者决定了道教未来只在长生不老的丹药里打转。葛洪的祖父是东吴的高官,父亲则在西晋灭吴后,入晋做官。葛洪父亲早逝,他经历过贫穷,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博览群书。他读书的起点,是从儒教的经典著作开始,之后进入杂家,这也决定了葛洪的思想并未脱离儒家的窠臼。葛洪年轻时,恰逢西晋的石冰作乱,他参与过镇压。之后由于天下大乱,南行到广州,投靠了广州刺史嵇含(嵇含的爷爷叫嵇喜,嵇喜是嵇康的哥哥)。但他去了不久,嵇含就遇害了。葛洪在广州逗留许久,开始系统地钻研他的神仙理论。东晋建立后,葛洪回到了江南,在元帝朝廷混官,但并不得意,后又返回广州,著述文章,死在了那里。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葛洪并不是一个静心的人,对于功名的追求,表明他离不开儒教的立场。他对于”道“的理解也是功利化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正因为这样,他对于之前的“道”都持批评态度。比如,东汉末年的早期道教,葛洪就认为他们只不过是一些奸邪逆乱之徒。而在他生活的时代,五斗米道信仰仍然在民间保留着,不管是反叛者还是顺从朝廷的人,都有五斗米的从众。比如,东晋王朝的反叛者孙恩家族就信奉五斗米道。王羲之所在的琅琊王氏,也有许多五斗米道的信徒,他的儿子王凝之在孙恩打过来时,不仅不做军事准备,还去祈祷请鬼兵,结果他的五斗米道不如孙恩的五斗米道,王凝之也被杀。甚至对于道家的老子、庄子,他也缺乏尊重。对于老子,他的评价是:老子的五千言只是泛泛之谈,过于简略,让人无法找到当神仙的步骤;对于庄子,他也认为庄子只是说到大概,距离真理还远得很。那么,葛洪认为的真理又包括什么呢?大致可以总结如下:第一,他继承了道家的一些词汇,提出世界的本源是“元(也就是玄)”“道”“一”,在他看来,这几个词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世界的本源。第二,人类的目的就是要“守一”成仙。只有成仙才能长生不死。为此,他花了大量的篇幅憧憬成仙之后的各种妙处。当然成仙也是很难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仙。“成仙很好,成仙很难”,此类同义反复的话说了很多遍。第三,不仅成仙难,而且成仙也有等级。有的人有仙骨,有的人没仙骨。而且成仙也不一样,有的人整个身体升入太虚,叫作天仙;有的人在名山大川中游荡不死,叫作地仙;有的人要先死掉,然后得以解脱,叫作尸解。有人认为,葛洪本人也只是混了个尸解仙。第四,绕来绕去,终于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才能成仙?步骤是什么?葛洪还真的列出了不少成仙的法子,具体到让人流泪。大的法子就是服用仙丹。如何炼制仙丹?他给出了不少药方。比如,黄帝当年成仙时服用的九鼎神丹,一共有九种丹,分别叫作丹华、神丹(也叫神符)、神丹(原书如此,与第二丹同名)、还丹、饵丹、炼丹、柔丹、伏丹、寒丹。这些丹如何做?他有的没有具体说,有的给了方子。比如,九鼎神丹中第一丹的药方:第一丹名曰丹华。当先作玄黄,用雄黄水、矾石水、戎盐、卤盐、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为六一泥,火之三十六日成,服七之日仙。又以玄膏丸此丹,置猛火上,须臾成黄金。又以二百四十铢合水银百斤火之,亦成黄金。金成者药成也。金不成,更封药而火之,日数如前,无不成也。当然,没有人能根据这个药方练出丹来,因为这个方子并没有写重量、配比,而且耗时动不动就是几十天,来来回回折腾到死,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配比。所以,即便给了方子,所谓炼丹,也不过是人们在漫长的一生中等死时玩的游戏而已。除了九鼎神丹,慷慨的葛洪在书里还给出了许多其他的方子。不仅仅是药方,还有其他修身养性大法,同样可以达到长生不死。除了成仙,还有炼金银的方子,这就又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葛洪简介#
2、葛洪炼丹的故事简介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其著作十余种。#葛洪##葛洪简介#
3、古代十大名医葛洪简介葛洪(283—343),字稚川,别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是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一生涉猎学科众多,甚是渊博,涉炼丹术、医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以至史学、文学、文字学等诸多方面,且皆有所著述。葛洪对炼丹术尤其痴迷,曾求学于当时精于医术和丹术的南海太守鲍玄,并将炼丹秘术授予其弟子郑隐。葛洪在长期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先前的炼丹成果,创造性地发展了炼丹术。他集炼丹术之大成,终撰就中国古代炼丹术的重要著作——《抱朴子》,对后世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到了迟暮之年,葛洪周游于我国南部地区,积累了不少调节疾病的重要经验,后隐居广东罗浮山,专心著成《肘后备急方》一书。《肘后备急方》(初名《肘后救卒方》,今本系经梁·陶弘景修订)是葛洪收集各地单方、验方,结合自身调节体会编写而成。该书具简、便、廉、验的特点,内容简要,药物易得,在穷乡僻壤、有病无医之地尤可作为应急的便利方书。当时的社会条件比较落后,《肘后备急方》对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贫苦民众解决疾病痛苦有很大的帮助。屠呦呦在此书中发现一段文字:“青蒿一把,以水二升泡,然后绞榨汁服用。”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在青蒿中发现青蒿素,调节疟疾的要药,获得了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的世界高奖。
4、葛洪抱朴子简介道家还喜欢研究医术治病救人,葛洪就是老中医还是道士成仙了,写下了肘后备急方等医学著作!
5、葛洪简介是哪个朝代麻黄是一味古老的中药,别称龙沙、卑相、卑盐等,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葛洪是晋代有名的医学家和化学家。他的医书《抱朴子》也记载过麻黄的药用性能。麻黄不仅见于古代许多著名医书的记载,在现代药物界也能大显身手,它是作为很多药物的原材料。下次吃感冒药的时候,可以拿起盒子看看成分表,说不定里面就有麻黄的身影。为什么麻黄这么有用?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对麻黄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麻黄中含有丰富的麻黄碱、挥发油、多糖等化学成分,麻黄的药效正是来自它们。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双球菌等致病细菌,都害怕麻黄中的挥发油。麻黄虽然用处多多,可是也有副作用,还因为这个原因被称为“麻烦草”。如果用量太大,就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中毒反应。有些犯罪分子还会用麻黄提取麻黄素,用以制作冰毒等毒品!幸好很多国家意识到了毒品的危害,对麻黄的使用进行了监管。美国在2003年就已禁止在减肥药中加入麻黄成分。我国对麻黄类药物进行了严格管控,麻黄类药物已成为处方药,没有医生开具的处方,一般人是很难买到的。除了具有药用价值,麻黄的植株还耐旱抗寒,在我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大面积种植麻黄,还能起到治理沙漠和防止草场退化的作用。历史上会使用麻黄这味药的名医很多,吴佩衡就是其中一位。吴佩衡是我国有名的中医学家,也是云南四大名医之一,他使用麻黄这味药的次数很多。行医几十年的他,推崇附子、干姜、肉桂、桂枝、麻黄、细辛、石膏、大黄、芒硝和黄连十味药材的使用,甚至把它们称为中药“十大主帅”。根据他的学术思想,后人还编写了一本《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古今用》,书中详细介绍了这十种药材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另一本书《吴佩衡医案》则记载了他行医过程中遇到的85个案例,其中有18个案例都介绍了麻黄。在云南,吴佩衡有一个外号,这个外号在他的病人当中口口相传。跟麻黄一样,附子也是一味“有毒”的药,一旦用得多了,就会危害病人,很多中医都不敢随便使用它。吴佩衡因为对药物的药性了解得比较充分,用起药来大胆。他会根据实际情况,让病人大量服用附子,每每药到病除,因此人们送了个“吴附子”的外号给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吴佩衡是谁,但“吴附子”的大名却是如雷贯耳。1930年冬天,吴佩衡作为云南医生的代表前往上海,抗议国民政府取缔中医的命令。在医生们的反对下,政府收回了命令,还批准成立中央国医馆,将中医发扬光大。后来,吴佩衡留在了上海,用医术在上海滩闯出了名气,直到1936年才回云南。新中国成立前,他建立了云南第一所中医学校——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后来又成了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把自己当医生的丰富经验传授给了学生们。吴佩衡医术精湛,还把儿子和孙子也都培养成了医生。直到今天,很多医生仍会学习他的用药方法。2009年,他的后人、传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医学界同行齐聚昆明,召开了“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思想研讨暨纪念吴佩衡诞辰120周年大会”,人们在他去世几十年后,一直在怀念他。2010年,科学家王鑫和郑少林在辽宁省朝阳地区发现了1.25亿年前的整株麻黄植物化石。这个发现表明,麻黄在地球上已经居住了上亿年,且早在白垩纪时期就已经大量出现。这种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居然曾与巨大的恐龙肩并肩。亿年过后,完好无缺的整株植物,穿越漫长的时空,终于与它现代的后辈相遇了!植株化石保存了植物亿年前的模样,硅化木的年轮刻画了植物生活时的温度与光照变化,花粉化石还能告诉人们它当年的生活环境。你知道吗?在如今湿润的上海,也曾发现过麻黄的花粉化石。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上海故事”展区,仅有微米大小的花粉化石,在放大镜的作用下,小小的黄色微粒清晰可见。现代的麻黄喜欢在干旱的地方待着,干旱和荒漠地区才是它理想的生长环境,从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到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地区,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麻黄在中国北方也广泛分布,比如新疆、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都能找到它。不同的麻黄长相也不一样,大多数是低矮的灌木类型,也有高大的乔木类型和可以攀爬的藤本类型,以及草本类型。中国的麻黄主要有木贼麻黄、草麻黄、中麻黄等,它们都是常见的中药材。那这些在上海发现的花粉化石来自哪里?原来,上亿年前,青藏高原还没有隆起,今天中国所在的这片大陆的地形还是西低东高。上海所在的位置属于干旱地区,一株株麻黄破土而出,肉眼不可见的细微花粉飘落地面,在风和流水的搬运下,坚硬的外壁保护它不受损害,花粉就这样被沙土掩埋,保存下来成为化石。沧海桑田,如今珠穆朗玛峰已成世界高峰,上海地区则变得越来越湿润。终于有一天,细心的科学家从地层中把它们提取出来,在实验仪器的帮助下,他们兴奋地说:“上海曾经也是干旱地区,麻黄可以在这里生长,花粉化石就是证明气候变化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