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钓鲤鱼技术——吸钓!欧鲤钓也许大家学腻了,那么本使就变身日鲤钓遣唐使[捂脸]介绍一下日鲤钓——吸钓。吸钓的日文名称是——吸い込み釣り,英文名称是——Nogoi 。图1是日鲤钓的标准线组,主要由主线、通心坠以及一个由弹簧和5枚钩子组成的钓组。图2是日本人喜欢用丸九的吸钓饵,这是一种包含了大量颗粒物的粉饵,按照比例和水开好饵后,把4枚钩子和弹簧攥成一个团,然后砸长的,外漏的钩子上面钩上蚯蚓或者红薯,接着把它抛到水里以后就可以钓鲤鱼了。吸钓水利用鲤鱼在吸食颗粒粉饵时,把鱼钩误吸入口来刺鱼中鱼的。各位钓友,看着日本的吸钓是不是有一种很眼熟的感觉,你觉得它是抄袭中国哪一种钓法呢?#鲤鱼简介#
2、鲤鱼简介是2023年4月14日近日,位于加利福尼亚的生物技术研究机构成功培育出一种具有更长寿命的超级鲤鱼。这种超级鲤鱼名为“Spartacus”,其寿命比普通鲤鱼长50%。这一突破为解决全球鱼类资源稀缺和保护生态系统带来了新的希望。据研究人员介绍,Spartacus的长寿秘诀在于其基因被人为改良。研究团队对鲤鱼的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一组能够延长寿命的基因。通过对这些基因的修饰,研究人员成功提高了鲤鱼的生长速度和寿命。此外,Spartacus还具有抗病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这一发现为其他物种的基因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在农业、医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培育长寿的超级鲤鱼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环保组织担心,延长鱼类寿命可能导致过度捕捞,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基因改良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了人们对基因工程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担忧。目前,研究人员正与渔业部门和相关机构合作,探讨如何在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这种超级鲤鱼。同时,研究团队还在积极研究Spartacus的其他潜在应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Spartacus的成功培育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为解决全球鱼类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如何在利用这一新技术的同时,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3、关于鲤鱼的资料介绍在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乌苏里江中,生活着一种叫做“哲罗鱼”的食肉鱼,这种鱼性情凶猛,以活鱼为食,但肉质肥美,味道鲜嫩,蛋白质含量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和渔民的欢迎。在黑龙江省,哲罗鱼可以直接清炖,干烧,也用于制作烧鱼块、烩鱼片或者做成鱼丸、饺子馅,鲜香味美,令人回味无穷。但作为黑龙江著名的“五罗”之一,哲罗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稀有的冷水鱼,同时也是神秘的鱼种之一。哲罗鱼的学名为哲罗鲑,国内外均有分布。在我国,哲罗鲑的种群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水系、额尔齐斯河水系,在国外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阿穆尔河、皮乔拉河以及贝加尔湖流域。据资料记载,我国的哲罗鲑资源曾丰富,辉煌的开发期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黑龙江水系的松花江、牡丹江、黑龙江都能形成捕捞产量,新疆水系的布尔津河、哈巴河、喀纳斯湖是另一个主要产地,个头相对更大。但从1980~2000年,国内就只剩下黑龙江和喀纳斯湖能够捕获零星的个体,其他自然水域已经罕见。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过度捕捞影响了哲罗鲑的自然繁殖。在淡水鱼的区划中,哲罗鲑属于北方山麓复合体,意思是在地球冰川时期于北半球亚寒带山麓中进化形成的鱼种,适合在水温低、透明度高、含氧量丰富的山涧或河道中生长,生长速度较慢。普通渔获(如鲤鱼、草鱼)的鱼龄一般只有2~3龄,但哲罗鲑的年龄却能达到8~10龄以上,常见体长为70~120cm,体重15~30kg。这也意味着,剩余群体很难在短期内替代捕捞群体。此外,哲罗鲑需要5年才能性成熟,产卵量一般只有20000多粒,繁殖能力低下,进一步限制了种群的恢复速度。而渔民捕捞的对象以大型哲罗鲑为主,正对应繁殖群体,这自然会直接影响野外繁殖的成效。因为数量稀少,采样困难,人们在80年代以后很少有机会再研究哲罗鲑。直到现在,国内学者对野生哲罗鲑的了解也主要体现在自然分布、生理描述等方面,体型极限、寿命极限、种群资源的储量等则是充满未知。因此,哲罗鲑也是中国神秘的鱼之一。将这种神秘色彩推移向高峰的,无疑就是喀纳斯湖中的大红鱼,大红鱼是新疆当地人对哲罗鲑的俗称。据喀纳斯附近的村民声称,湖中曾出现过4吨以上的大红鱼,体长估计在10m以上。但目击的真实性存疑,一是10m的长度与人们对淡水鱼的体型认知存在冲突,二是截至目前,人们都还没有捕获到一条实体样本。不过,喀纳斯湖中的大红鱼确实引起了广泛重视,其中不乏媒体和学术期刊。早在1988年,新华社就刊文指出:喀纳斯湖的“湖怪”可能是哲罗鲑。同年,学术期刊《干旱区研究》也介绍了喀纳斯湖的巨型大红鱼。专家经过研究后认为,所谓的“水怪”更有可能是哲罗鲑聚群形成的鱼群。哲罗鲑是喀纳斯湖中的捕食者,在日出前后,哲罗鲑喜欢从深水区游到浅水区捕食鱼类或水边的蛙类、鼠类、水鸟等猎物。每年5~6月正值喀纳斯湖水量丰沛的时段,此时也是哲罗鲑的繁殖时段和索饵时段,更容易出现聚群现象。此时,鱼群上浮就会形成规模较大的“暗红色鱼团”。我国学者在调研时发现,在喀纳斯湖面出现的“鱼团”,规模有大有小,移动速度缓慢,有时是两团合作一团,有时则是一团分作两团,这很可能是不同的鱼群在自由游动时产生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从现有记录来看,人们发现的哲罗鲑远远达不到10m的级别。大的一条据说是在1943年捕获的个体,体长为210cm,重105kg,地点是现在的俄罗斯境内。我国黑龙江有记录的较大个体为134cm、23.3kg,根据哲罗鲑的生长规律计算,这一规格的鱼龄至少在15龄以上。整体而言,野生的哲罗鲑神秘而又稀少,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我国也已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哲罗鲑有了更深的认识,其现状已不再像往常那样濒危,人工养殖的个体也走向了冷水鱼市场。和其他鱼类相比,养殖的哲罗鲑耗氧量高,需要用活水供应新鲜溶氧,投饵时好用新鲜活饵或者冰鲜鱼饵,一般2~3年才能上市,饲养周期长于鲤鱼、鳊鱼等常规鱼种。有的养殖场会在5月份哲罗鲑繁殖的时候,将亲鱼放到河中有卵石的水域,并在11月份水面冰冻之前将鱼苗捞回,再次循环养殖,效益相当不错。养出的哲罗鲑一般供应大城市的高档餐馆和酒店,顾客评价称肉质紧实有弹性,筋道爽口,鲜味非普通鱼类可比拟。养殖规模的扩大终也将回馈于自然资源,即通过增殖放流恢复野生种群,这将是保护“神秘鱼种”的重要方式。#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哲罗鲑#
4、鲤鱼ace解说员简介【男子射杀一条10年大鲤鱼,结果引起众怒!】韩某在济南工作,事发当天,他带着捕鱼工具到大明湖景区游玩,看到湖内大鱼游来游去,喜欢,想要占为己有。后来,在明知景区禁止钓鱼的情况下,他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弹射型鱼钩鱼线偷钓一条大鲤鱼带回家,然后送给了朋友。据警方介绍,该男子偷钓的这条金色大鲤鱼是大明湖野生的冷水鲤鱼,在湖里养了十年左右,价值可能有1500元左右。经过审问,韩某对其射杀鲤鱼行为供认不讳,公安对其作出了行政拘留13天的行政处罚。(新闻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本案中,韩某以非法占有的目的偷钓鲤鱼,属于盗窃公共财物,被处行政拘留13天是罪有应得。目前山东省认定盗窃罪“数额较大”的标准为“2000元以上”,案涉被偷钓的鲤鱼价值1500元,还未达到立案标准,因此韩某的盗窃行为不构成盗窃罪,他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其实,诸如此类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还有很多,并且有些不文明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例如,在景区随意破坏名胜古迹,有可能构成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盗窃景区财物或者游客随身携带的财物,有可能构成盗窃罪,根据“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三种不同情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高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旅游不文明行为影响恶劣,需要大力整治。目前,国家旅游局已修订形成《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将中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因违反境内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美景当前,欣赏就好,意图私占或者任凭自己的喜好“胡作非为”,不仅会惹人反感,还有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此提醒广大游客,文明旅游,遵纪守法,不要为了一时的贪念破坏景区,扰乱旅游氛围,也让自己“扬名”。#济南头条##鱼##旅游##生活日记##鲤鱼简介#
5、甲鱼简介我国长江中生活着一种叫“鳤鱼”的神秘物种,这种鱼体重可达10kg,肉味鲜美,含脂量高,内脏少,深受人们的喜爱。但鳤鱼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和刀鱼、鲥鱼一样生性娇贵,应激性强,在捕捞时很容易死亡。长江鳤鱼体型细长,体色银白,鳞片中等,尾部分叉较深,是水下的游泳高手。自然水域中的鳤鱼以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包括水生昆虫、枝角类等,也会捕食小型鱼类。自2010年以来,人们很难再发现野生鳤鱼的踪迹,野外出现频率远低于长江中的鲶鱼、鲤鱼、鳊鱼等鱼种。但在1970年代,鳤鱼的资源可是相当丰富,在文献中还被描述为“长江中的常见鱼类”。湖北公安的群众将其称为麦秆刁、麦穗,当地的淤泥湖就曾因为盛产鳤鱼而远近闻名,有时一网的产量就能达到3000~4000斤。但由于江湖阻隔,湖南、湖北等沿江省份的部分鳤鱼被封存在湖泊中,无法进入长江自然繁殖,终逐渐绝迹,野生个体越来越少见,以至于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神秘物种”。就在近,江西瑞昌的鱼塘中传来了好消息:工作人员在拉网作业时,在渔网中意外发现了22条鳤鱼,平均体长在20cm左右。万师傅是该鱼种场的资深水产专家,据他介绍,当地已经十几年都没发现过鳤鱼的活动迹象,这说明长江禁渔确实成效显著。但值得关注的点在于:鳤鱼明明是长江中的野生鱼,为何会出现在池塘中?江西九江的渔业部门也未开展鳤鱼的人工繁殖试验,鱼塘中的鳤鱼不可能是人为繁育的鱼苗,真实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据知情人士分析,这些鳤鱼很可能来自于自然繁殖:在采苗时,这些鳤鱼苗混入了四大家鱼的鱼群中,并被当成家鱼鱼种饲养了将近一年。因此,鳤鱼的来源应该是江西九江段的长江干流。其实,当地自古就是多种长江野生鱼苗的“出生地”,在捕捞四大家鱼鱼苗的时候,完全有可能兼捕到一部分鳤鱼。兼捕是渔业生产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指的是在捕捞特定鱼种的作业中,意外捕到了非目标鱼种。兼捕的鱼类一般会当场放生,但江西九江鱼塘中的鳤鱼具有特殊性,因为在采捕现场,鱼苗的规格普遍很小,再加上鳤鱼的数量占比又小,所以很难被发现。此外,在采捕鱼苗的时候,幼鱼体质虚弱,不便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拉网、转移等操作都要小心翼翼,也不方便仔细观察鱼种的类型。经过1年左右的饲养,鱼种的规格逐渐变大,鱼塘的空间日渐拥挤,此时需要把同一鱼塘中的鱼种分散到多个池塘,相当于增加生存空间,进行二次驯养。正是在分塘的过程中,人们才发现了隐藏在鱼群中的22条鳤鱼,这是罕见的“纳苗对象”。可能还有人不理解:按照禁渔的规定,在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等重点水域,生产性捕捞被全面禁止,为什么江西九江瑞昌原种厂的工作人员还要从长江中捕捞鱼苗呢?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并不违背长江禁渔的初衷。长江禁渔的目的是保护渔业资源,所以要杜绝酷渔滥捕,特别是非法的电鱼、毒鱼、炸鱼以及“绝户网”式的捕捞,但原中场采集鱼苗并不属于滥捕,而是为了保护水产种质,这也是中国四大家鱼产业的根基所在。简单来说,原种场捕捞的都是纯正的野生鱼苗,代表了优良的野性基因,这些鱼苗体质健壮,性状优良,抗病力强,活力饱满。人工繁殖也能解决鱼苗的供应问题,但有一个弊端:长期自繁自育会导致种质退化,抗病力降低,这也是人们常年坚持选育良种的原因。选育有两层含义,一是选择,二是培育,选育的目的就是培育优质亲鱼。生活在原种场的鱼儿,在饲养阶段会经历优胜劣汰的筛选过程,只有体质好的鱼种才会被当做“种鱼”培育。经过2~4年的精心喂养,鱼种一般能长成10斤左右的后备亲本。至于体质不合格的鱼种,则会被重新放归到长江中。比如在本次分苗过程中,瑞昌原种厂的工作人员就将其中的鳤鱼(非培养对象)和其他8000尾鱼种放流到了长江。因此,纳苗的行为并不会破坏渔业资源,和酷渔滥捕有本质上的区别。另外,原种场也不能随意采捕鱼苗,需要提前申请许可,捕捞的规模也有限制,并不会过量捕捞。还是以瑞昌原种厂为例,该厂每年提供的后备亲本约有3万尾,发往全国20余个省份,数万条亲鱼每年能产生70亿尾鱼苗,经济效益相当显著。反之,如果不培育原种亲鱼,中国的四大家鱼产业也将失去重要支撑。总之,在繁殖期适当采捕野生鱼苗是合理操作,江西鱼塘中出现的鳤鱼也是货真价实的长江野生鳤鱼。这也启示我们,真正的原种场还是长江本身,只有保护好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天然的产卵场,人们才能持续不断地从中受益,造福子孙后代。#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