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赵明诚第一次遇见,是在元夕之夜的大相国寺。李清照生于1084年,北宋元丰七年,老家济南章丘,她爸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进士,写的一手好文章,有中国园林史名著《洛阳名园记》传世,是苏轼的得意门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聪慧颖悟,小小年纪便才华过人,吟的一手好诗,当然擅长的还是词。1099年,她爸调任开封,16岁的李清照到开封跟她爸团聚,可能更多的是方便找个如意郎君,毕竟首都开封是才俊荟萃之地。李清照到了文风鼎盛的开封很快声名鹊起,一首《如梦令》惊艳天下,自此李格非是这样被介绍的,这位先生是“绿肥红瘦”她爸。她爸老怀大慰,借用了东汉蔡邕女儿蔡琰继承父亲文学事业的典故,大叹“中郎有女堪传业”。此时东京汴梁正是如花似锦的繁华光景,元夕(元宵节)更是万家灯火、十里绮罗,那天,大相国寺,跟着老爸逛街游玩的李清照,遇见了与她堂哥李迥同游的太学生赵明诚,二人视线对视时,天雷勾着了地火,一见钟情。赵明诚揣着想拱白菜的心思去李府拜访,引出了李清照的那首《点绛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倚门回首,让赵明诚闻到了爱情的味道,但年轻人面皮薄,不好意思跟他爸赵挺之明说,假托做了个梦,梦中作了诗,醒后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爸赵挺之一听就明白了,儿子是春心萌动了,“言与司合”,是“词”,“安上已脱”,是“女”,“芝芙草拔”是“之夫”,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儿子爱上的是开封著名的词女李清照。赵挺之是吏部侍郎,副部级,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正厅级,倒是门当户对,但因为政治因素,赵挺之不想跟李格非结亲。李格非是旧d,跟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一伙,赵挺之是新d,跟王安石、曾布、蔡京等人一伙,两伙人斗了几十年了。个人的命运其实深受时代的影响,反映在赵明诚和李清照身上尤其明显,爱情在政治面前也得低头,但老天要成全两个小年轻,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宋徽宗即位后,改年号为建中靖国(1101年),这年号的意思是你们新d旧d不要再互搞了,和和气气把国家搞搞好。赵挺之政治敏感度高,请了个中间派的官员去李格非家提亲,李格非尽管不大愿意,但考虑到女儿的小心思,还是同意了这段天赐良缘。李清照嫁给了爱情,世间美好,皆在两情相悦,文青才女的爱情生活跟普通人不同,比如撒娇这种。普通女子版:你认为是鲜花好看还是我好看?李清照版: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文青才女,一般人真心hold不住,有时候讲的话你都听不懂,赵明诚诗词方面造诣虽然不如李清照,但他有个特长,对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文之类造诣很深,也就是所谓的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赵明诚酷爱金石,精力和金钱几乎都砸在这里面,李清照本来不懂,受到赵明诚的影响,也陷了进去,这就是志同道合。
2、辛弃疾的作者简介☀️《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辛弃疾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贺新凉》。老大:年纪大。那堪:“那”通“哪”;堪:能,可。堪当重任。元龙臭味:陈登,字元龙。孟公瓜葛:陈遵,字孟公。瓜葛:指关系、交情。楼头:楼上。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发:头发,指像头发一样轻。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西窗:思念。进酒:斟酒劝饮;敬酒。鸣瑟:即瑟。渠侬:对他人的称呼,指南宋当权者。渠︰他;侬︰你,均系吴语方言。神州:中原。离合:分裂和统一。此为偏义复词,谓分裂。汗血盐车:汗血,汗血马。骏马拉运盐的车子。后以之比喻人才埋没受屈。骏骨:喻招揽人才。目断:纵目远眺;关河:即边塞、边防,指边疆。怜:爱惜,尊敬;中宵:半夜。试手:大显身手。补天裂:女娲氏补天。?大意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 的寒意。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可是我们当时所谈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 更换着琴瑟音乐。国家大事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请问你们,神州大 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我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创作背景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从时间上看,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辛弃疾简介及著名诗句1054年,16岁的王弗嫁给苏轼,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幸福美满。却不想王弗早逝,成为苏轼心里的白月光。可后来,苏轼娶了王弗的表妹为妻。王弗,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就读书识字,诗书皆通。她的父亲王方,是青神乡贡进士,在书院执教,苏轼就在他门下。王弗和苏轼的心有灵犀,早在他俩不相识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在苏轼就读的书院附近,有一汪绿潭,相传为慈姥龙的宅子,平时水面如镜,可当人在潭边击掌时,水底的鱼就纷纷涌上来。苏轼有空的时候,就常去那里玩,王弗有几次在附近看到过他。因为常听父亲在家夸赞苏轼,王弗心里悄悄记住了他。一日,王方把自己的学生叫去绿潭附近,出了一道考题,他说好景要有好的名字配,大家集思广益一下,给这个景起个名字。大家深思后,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可王方都是连连摇头,说这些名字过于俗气,这时他差人给自己的女儿王弗送去纸墨,也出了相同的考题,等待答案。这时唯独苏轼没有吱声,王方有点好奇,就问他,你觉得该怎么起名字比较好呢?苏轼想了下说,我感觉叫“唤鱼池”比较妥贴,既符合这个景的特点,也不落俗套,王方连连点赞,这时书童拿回了王弗的答案,拆开一看,居然和苏轼的一字不差。原来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王方很开心,立刻向苏轼介绍了自己的女儿,顺便找了媒人把婚事定了下来。可苏轼心里着慌,只凭着字,没见过人,这哪行啊?万一是个丑八怪该怎么办?后来,在王方的寿宴上,微醺的苏轼误入后院,恰好看到王弗在临窗妆扮,一眼定终身。由于王弗书画皆通,因此二人婚后有很多共同语言。有时,苏轼会客高谈阔论,王弗在幕后听了,回过头会告诉苏轼她的判断和想法。于是传下来“幕后听言”的美事。古代社会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小心翼翼提防女子有文化,怕她们因此不甘心做贤妻良母。其实,女子们心中有爱,是为了爱,懂文化, 也甘愿相夫教子。这一点苏轼早早就明白。在王弗的帮助下,苏轼初入职场便如鱼得水。1064年,苏轼为苏洵守孝期满,回朝后复命,恰赶上王安石变法,但他的想法和王安石的差距很大,直言快语的苏轼,在王弗的提点下,少踩了很多坑。此时,王弗也因精力不济,身体逐渐走下坡路,1065年,27岁的王弗病逝。悲伤的苏轼将她安葬在父母苏洵夫妇的坟墓旁边。每年去扫墓时,都会坐到那和她说说话。丧亲之痛,往往在当时当下,并不浓烈。因为这种苦痛,是有滞后性的。刚好那一段时间,苏轼仕途不顺,旁边也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孤独感就更深一层。这一天夜里,40 岁的苏轼梦见了王弗,梦中的她永远停留在 27 岁,美丽动人。而现实中的苏轼已经由一个准中年男子,开始走向老年。艰难求生,颠沛流离,他想假使在黄泉路上相逢,王弗还能认出自己吗?梦醒了后的苏轼,在回忆记录自己的梦境所见,写下了《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 苏轼梦到了什么?他梦到了“小轩窗,正梳妆”。一个丈夫对妻子印象深刻的,往往就是清晨醒来,目睹妻子对着窗,梳洗打扮化妆。 那一刻,镜中的女子,眉目画黛,面颊胭脂。可是人在梦中,也知道彼此已经阴阳相隔。他和她,夫妻一场,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有着无数细节:花前月下,执手同行,起居饮食,伤春悲秋,柔情蜜意,谈诗诵道,喜获孩子,病床陪伴……生离死别。所以,只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恰恰是因为记忆太多,思念太深,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对梦境的回忆,浓缩为这样一幅画面。夫妻对坐,面对面,忘了说话,甚至梦里王弗都没能问上一句:你还好吗,夫君?苏轼也没有回答上一句:我很好,你放心。 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要紧,眼泪流过,万分刺痛的心也会渐渐平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当悲痛化为平静,感情就内化了,王弗已经长住在他心间。苏轼的哀伤,从此永恒。王弗死后,苏轼一直没有再娶,生活也日渐潦倒,孩子得不到好的照顾。而王弗病故之前,曾经将自己的孩子和苏轼托付给表妹王闰之。并向苏轼提到过将表妹续弦过来,给他当妻子,苏轼都回绝了。王闰之仰慕苏轼的才情,也深知姐姐和他的感情深厚,不敢僭越,一直在旁边默默地关心着苏轼,照顾着姐姐留下的孩子。看着王闰之对孩子的悉心呵护,苏轼心生感动,改变主意,娶了王闰之。王闰之陪伴在苏轼身边的25年中,也是苏轼人生较为起伏的时段。虽然没有姐姐的学识,但她肯吃苦的性格,也逐渐成为苏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受牵连,王闰之担心会祸及家人,自作主张烧掉了苏轼珍视的诗词手稿,苏轼只能暗自心痛。但苏轼对王闰之是心怀感恩的,正是她的出现,才让这毫无生气的屋子有了烟火气。人生,就是这样,无奈但又必须过下去。光阴蹉跎,年华荏苒,只有文字,能装下那止不住的相思。文章部分内容参考自沈嘉柯《人间幸有好诗词》@青年共读会#我的宝藏书单#关注我@青年共读会,关注更多有趣的文史故事及好书。
4、辛弃疾的简介介绍公元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日子过得清贫。一日,朋友来访,苏东坡面有难色道:“有贵客来,不但没有好酒,甚至没有佳肴,清风明月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这时,夫人王润之手拿竹筒,摇得哗哗直响,俩人对视而笑。苏轼,四川眉州人,自幼寒窗苦读,去汴京考试一战成名。欧阳修看到他的试卷和文章后,自叹三十年后人们可能不记得欧阳修是谁,但苏轼的大名终将名垂千古。宋仁宗审阅完试卷后,一下朝便迫不及待地与曹皇后分享,高兴地说:“今天我为咱们的儿子找到一位宰相之才。”评价之高,让人好生羡慕。可是,考场得意,官场就未必风生水起了。王安石变法以后,他作为保守派,又管不住自己的豪放的嘴巴,得罪了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在朝中遭受新派势力的各种打压,生性放荡不羁的他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憋屈,便主动请求下放到杭州做官去了。在杭州,苏轼发现西湖年久失修,于是带领官民疏浚西湖,美化环境,“苏堤春晓”驰名中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可朝中苏轼的对手们,看见他春风得意,心里自然十分不爽。便从他的书信、诗词中找茬子,比如攻击朝廷法令,对皇上大不敬等坏话,然后断章取义,汇总上报给宋神宗。宋神宗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苏轼关了起来。想不到,那时官场中的人们也喜欢落井下石,很多人都站出来踩他两脚,甚至平时要好的朋友都主动与他划清界限,检举揭发他的各种不合时宜。真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在狱中,苏轼情绪十分低落,原以为皇上不会放过他,便写了两首绝命诗。宋神宗看到后十分感动,而且曹太后又是他的粉丝,加上弟弟苏辙用仕途担保,才换回了一条命。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走出大狱,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自卫队队长,只有虚衔并无任何实权。不但没有工资,甚至落脚之地都没有。一开始,他不得不寄住在寺庙定慧院,当地官府又不理他,吃饭都成问题。孤寂之余,他便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从身居高位,一下被人踩到泥土里,朋友像避瘟神一样躲着他,亲人又不在身边,真是缥缈孤鸿影,寂寞沙洲冷呀!弟弟苏辙知道他的苦,便想方设法把嫂夫人王润之等20余人家眷,送到黄州。刚与王润之结婚不久的苏轼泪眼婆娑,一家人在一起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可生活还要继续,于是他算了一下积蓄,每月可以花4500文铜钱,分成30份,挂在房梁上。每日定量消费,绝不敢超支。这便是“房梁挂钱”的故事。聪明贤惠的王润之,节衣缩食,想尽各种办法节约开支,每当有剩余的钱,便放在一个竹筒里,以备不时之需。这天,苏轼游赤壁遇到一朋友,相邀来家做客,由于没有多余的钱购买酒和肉,担心怠慢了客人,便有了一开始的那一幕。知道夫人如此节俭,自己不做点什么就太过分了。于是在朋友的帮忙下,苏轼在东坡租了几十亩荒地,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由于挖到了一股水源,他便在傍边建了一个简易的草庐,干活休息时,周围的老百姓都会来这里和他聊天,教苏轼种粮食的方法,关系越处越好。冬天下雪时,草庐尤其漂亮,这便是“雪庐”的来源。心情大好的苏轼,也给自己取了一个号“东坡”。闲聊中,苏轼发现当地人民上至官府,下至百姓,都不喜欢吃猪肉,于是他便宜买来许多猪肉自己研究。结果,做法简单,香味可口,老百姓吃过后啧啧称赞,称为“东坡肉”。第二年,看见苏轼自得其乐,家庭人口众多,朋友又给他介绍了一块地。看地当天,不料下起了小雨,朋友们都带了雨具、家丁和轿子,早早地离开了。唯独他两手空空,冒雨回来,听见竹林飒飒声,于是,一首《定风波》有感而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时的苏轼彻底放下了过往的不快,破茧而出,变成豪放的苏东坡了。可是,苏轼都这样了,朝中的对手还是不放过他,找借口把他贬谪到惠州。闲来无事,他又想到了吃,去买羊肉太贵,只能买羊骨头,在他一番研究下,羊骨头卖得涨价了,因为“羊蝎子”的吃法大行其道,深受老百姓欢迎。饭后还去吃了几颗美味的荔枝,于是在给弟弟的信中,便有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直到后贬谪到儋州,也就是海南,苏轼都不改乐观的性格,一如既往地洒脱。据说,生蚝的吃法就是他独创的,还写信给弟弟苏辙,不要告诉其他人关于生蚝的吃法,害怕其他人来多了不够吃。现在看来,苏轼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吃货,更是美食家和乐观派。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应常想一二。”苏东坡的乐观豁达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因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而把生活质量这个宽度过好则是无限的。如何过好这一生,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好是一天,不好也是一天,为何不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呢?#历史开讲#
5、辛弃疾的简介以及代表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用典是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用典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更能够增添文章的魅力和深度。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位中国历史上的用典高手:1. 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成语。比如他的《将进酒》中就用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成语,同时也涵盖了许多历史典故。2. 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将领,他的诗作中同样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成语。比如他的《青玉案·元夕》中就用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成语,表现了对友情和久远的祝愿。3. 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中用典较少,但是却准确并富有文化内涵。比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运用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实感。以上这些人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用典高手,他们用典的熟练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诗词谁是用典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