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苏轼简介(苏辙简介及生平事迹)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7-06 02:0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1、苏辙简介及生平事迹

【老照片】七八十年代四川眉山的三苏公园。眉山是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三苏祠为三苏父子故居。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山城西南隅之纱縠行私第。苏洵之子苏轼、苏辙也生于此。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以前,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苏祠,所以眉山又叫三苏!

2、苏轼简介

晨读历史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苏辙[sū zhé]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人物生平三苏游京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其兄苏轼四岁。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至和二年(1055年),苏辙娶同里史瞿之女,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途经成都时,拜访出知益州的大臣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中第后,他献《上枢密韩太尉书》于枢密使韩琦。同年四月,因母亲程氏去世,父子三人回到蜀地。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十二月,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嘉祐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南行后集引》。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调铨(根据考绩迁调)官员,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又举他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科举吏治类科目)。同年,苏辙与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你知道苏轼两兄弟年老后的心愿吗?“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科举风波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苏辙。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仁宗说:“以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判官。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次年(1067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服丧期结束后,苏辙兄弟一路东游前往京师,于次年抵达。建议新法熙宁二年(1069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神宗召见于延和殿。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当时,宰执王安石与陈升之共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待续1)#苏辙简介#

3、苏辙读音

文游天下(737)汝州三苏坟文/石岩磊1101年,北宋大文豪苏轼病逝于常州,后安葬在河南汝州,他本是四川眉州人,因何要异地入土呢?这跟其与弟弟苏辙的一段经历有关。1094年苏辙被贬至汝州,苏轼借道去看他,兄弟二人相见甚欢,一起在附近纵情山水。当他们来到嵩山余脉小峨眉山时,但见山脊蜿蜒状若列眉,清溪潺潺酷似银练,与家乡的眉山十分相像。苏东坡触景生情,遂定下身后事:“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苏辙果然遵照哥哥嘱托将其葬在今汝州市郏县的小峨嵋山东麓,并撰写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评价苏轼是:“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10年后苏辙病故,临终前,他叮嘱妻子:为了不让兄长独眠他乡,将我埋在他的旁边吧。于是便有了“二苏坟”,兄弟两人生为手足、死亦连冢,堪称兄良弟悌的楷模,而且他们之间的深情贯穿于生命的始终。1057年,48岁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进京赶考,结果兄弟二人双双考中进士,并步入仕途。但他们都命运多舛,尤其是哥哥苏轼因为反对变法而遭诬陷,被关进大牢要行刑问斩。苏辙赶紧想方设法去捞人,还上书宋仁宗要用自己的官职换取兄长免罪,经过多方努力,苏轼终躲过死罪发配黄州,而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出京。二人大部分时间天各一方,但他们之间仿佛隔得并不远,因为经常以诗唱和。在山东诸城,苏轼中秋夜大醉,第二天想起阔别7年之久的苏辙,便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尾段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官场,苏辙明显要比哥哥游刃有余,他曾做到副丞相的高位,深知宦海凶险的苏轼劝解弟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他们还相约以后一定要提前退休,闲居守望过“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的生活。可惜,兄弟二人终是未能携手归田,始终在为官之道上奔波,但后还是青冢并立,算是圆了生前的梦想吧。1350年,郏城县尹拜谒“二苏坟”,他觉得:“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于是在苏轼和苏辙墓中间添加了一座苏洵的衣冠冢,从此有了“三苏坟”,后又建起“三苏祠”,近年来再建“三苏园”。来“三苏坟”参观的人寥寥无几,或许是因为这里过于凝重,或许是由于人们不愿打搅父子三人的清幽。三座坟茔都不大,高不过2米,周长不超10米,坟前皆有一石供桌,精美的纹饰透着古朴与清秀,周围遍布苍松翠柏,静谧间满是恬淡,该是应了苏轼的那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清于世俗,欢在亲情。2023.5.11

4、宋代苏辙简介

苏轼到陕西凤翔做签判,苏辙一路护送,一直送到郑州,仍是依依不舍,不愿离去。过去的二十多年,兄弟两人朝夕相伴,互相扶持,已然习惯了。面对人生中第一次别离,尽管两人早已做好思想准备,心中也明白离别是为了成就更好的人生,但分离就在眼前,他们还是无法抑制心中的不舍之情。——《苏东坡传》

5、苏辙简介代表作

公元1112年,一代文豪苏辙病逝,北宋古文六大家的时代,黯然落幕!同年,六十六岁的蔡京,第三度拜相。当苏辙病故的消息传来,蔡京沉吟良久。回想起,很多年前,司马光做宰相时,苏辙对他的攻击。以及,自己掌权后,苏辙蛰居河南颍昌十几年,郁郁不得志。终,还是决定恩怨两消,赠苏辙“”宣奉大夫”,恩荫子弟三人为官。北宋d争激烈,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氏兄弟、曾巩兄弟,无不卷入其中,一场君子之争,终上位的却是阴险小人蔡京。本是为了富国强兵,终却换来“靖康之耻”,真是令人长为叹息!

6、苏辙简介读音

七律 · 大器晚成苏老泉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儿子是“三苏”中的苏轼与苏辙。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力雄健,著有《嘉右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此诗为苏洵逝世957周年纪念日而作。大器晚成苏老泉,文学大家壮大观。宏议明快著散论,笔力雄健书美篇。襄阳怀古论管仲,仙都题观说辨奸。焚稿奋发气栩栩,三苏父子鸣云天。2023年5月21日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