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所著《苏东坡传》,全面的展现了北宋这位了不起的词人跌宕起伏的一生。苏轼,是林语堂先生喜爱的古代文学家。从他生花的妙笔下,我也了解到我一直喜爱的这位词人的与众不同,享受阅读带给我的宁静……苏轼,年轻时丧母,中年丧妻,31岁丧父,不停被贬谪,49岁丧子,直到60岁还被贬,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可每贬到一处,他就广结好友,把日子过得不卑不亢;就算落魄到吃不起饭,他也能把别人不愿吃的羊肉骨头、猪肉变成美食……他是被贬文人中的精神领袖,更是千百年来乐观向上的楷模。#林语堂简介#
2、林语堂简介与作品1912年,17岁的林语堂爱上了厦门巨富的千金陈锦端,可惜陈父不同意,棒打鸳鸯。后来林语堂娶了廖家二小姐,婚礼上,他却一把火把结婚证烧了!“婚书是只有离婚才用得着的东西,我们不需要!”林语堂是著名作家,《京华烟云》和《啼笑皆非》都是他的代表作,特别是《京华烟云》不仅有着“现代版红楼梦”的美誉,还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林语堂是一个牧师之子,他从小聪慧过人,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大学期间,他凭借出色的学识和温润帅气的长相,成了很多女生的暗恋对象,陈锦端就是其中一个。陈锦端出身名门,父亲陈天恩是厦门有名的医药实业家,家里有钱。她的两个哥哥都是林语堂的同窗好友。初见陈锦端时,林语堂就被她清新脱俗的气质所吸引,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两人很快坠入爱河。林语堂表白说:“我心中理想的女人是芸娘,她能和沈复促膝畅谈书画;我崇拜的女子是李香君,崇拜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当然,我爱的女孩,就是眼前的你!”两人在一起谈文学、谈绘画、谈人生、谈理想,是人生中幸福的一段时光。只可惜,这段感情被陈父发现后戛然而止,陈父说:“请你以后不要再找锦端了,我已为她定了亲,我们两家门当户对,你要是真的爱她,就应该让她幸福,而不是跟着你一起吃苦。”林语堂感觉万分痛苦,在现实面前,他不得不认命。许是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他亲自牵线搭桥,将邻居廖家的二女儿廖翠凤介绍给了林语堂。廖家是厦门有名的银行家,而且廖翠凤的哥哥也是林语堂的大学同学。和陈锦端一样,廖翠凤也早就对林语堂倾心已久,正愁不知怎么结识,没想到,这门亲事竟自己上门了。林语堂心里很憋屈,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促销商品,一个买家来了,虽然看不上,却又觉得错过可惜了,于是介绍朋友来买,好像这样也算占到了便宜。廖翠凤长相普通,还有些微胖,但是性格温婉贤惠,丝毫没有千金大小姐的娇气。接触下来, 林语堂觉得廖翠凤也很好,虽没有那般心动,和她在一起时却轻松踏实。有一次,林语堂带着廖翠凤回家吃饭,她从始至终跟着忙活,没有一点架子。林语堂说:“她到我家去吃饭,与母亲相聊甚欢,看到她笨拙刷碗的样子,我知道,她将是我要娶回家的人。”当两个人准备订婚时,廖家父母又不同意了,他们本想只是给陈父一个面子,也未必两人就真能成,听说女儿要嫁给林语堂时,这下才慌了。母亲对廖翠凤说:“我知道你很喜欢他,他对你也很好,但是他那么穷,拿什么娶你?”廖翠凤却说:“穷又怎么了,我嫁的是他的人,与钱有什么关系?”为了和林语堂在一起,她不惜绝食抗议,终父母拗不过她,还是答应了。1919年,林语堂和廖翠凤在厦门结婚,在婚礼上,林语堂直接烧掉了与妻子的婚书,在场宾客惊讶不已,林语堂对廖翠凤说:“这个东西之后再离婚的时候才有用,我们用不到它。”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林语堂知道,妻子为了他赌上了一生,怎么舍得让她输呢?婚后不久,夫妻二人一起去欧洲留学,两人很有骨气,拒绝了廖家的所有资助,就算靠助学金生活,整日粗茶淡饭,也从未向廖家索取过一分一毫。那个自小被当成掌上明珠养大的千金大小姐,为了生活,学会了精打细算,更把林语堂照顾得妥妥帖帖。多年后,林语堂回到上海教书,廖翠凤也生了两个女儿,得知陈锦端也在上海后,还经常把她请到家里来。当年陈锦端得知林语堂结婚后,就拒绝了父亲安排的所有相亲对象,一个人去了国外留学,回国后成了名美术老师,一直都未嫁人。林语堂的女儿在回忆录中写道:“在上海时,锦端阿姨常会来家中做客,得知她来,父亲便会坐立不安。”“问及母亲,母亲总是坦然微笑着对我们说,爸爸喜欢过锦端阿姨,所以有一点紧张。”1975年,80岁的林语堂移居香港,晚年因为中风的原因,身体和记忆力已大不如前,就连子女也快认不清,却还记得初恋陈锦端。当他听友人说陈锦端在厦门时,急切地问:“她现在还好吗?”,颤抖的从轮椅上撑起大半个身子,对妻子说:“带我去见她!”廖翠凤只能安慰他:“等你病好了,我带你一起去看她。”陈锦端后来也只是嫁给了一个普通人。对于这段情感,在这个家中谁都没有可以隐瞒,在蹉跎岁月中,他们早已化爱情为亲情,廖翠凤知道,陈锦端不过是一段青春懵懂时林语堂的美好幻想罢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就算再追寻,也不过是大雁过长空,过去了就过去了。就连林语堂自己也说:“把爱情过成了婚姻,如果不能跟谈恋爱的人结婚,那就跟结婚的人谈恋爱好了。”1976年,林语堂与世长辞,他和廖翠凤的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而是向他对妻子表白的那样:“婚姻生活,如渡大海,风波是有的,婚姻是叫两个不同的人过同一种生活。”同心向牵挂,一缕情依依。林语堂心底为陈锦端留了一个位置,但他爱的人,依旧是廖翠凤。
3、林语堂简介生平思维导图1912年,林语堂和陈锦端爱得死去活来,可林语堂却在不久后,转头娶了陈锦瑞邻居家的姑娘廖翠凤。1895年,林语堂出生于福建龙溪,父亲是牧师。1912年,17岁的林语堂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由于成绩好经常拿奖。此外,他还是校辩论队队长、校划船队队长,精通棒球、网球,在运动会上刷新了学校的长跑纪录,并因体育出众被选为中国队代表,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远东运动会。他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再加上他长相清秀,以至于很多女同学都想和他交朋友。当时他们好朋友佐和庆两兄弟的妹妹陈锦端在他们的学校隔壁圣玛丽女子学校读书,那时的陈锦端是圣玛丽女校的校花。当她见到林语堂的第一眼,就被深深迷住了。林语堂写的一手好文章,陈锦端画的一手好画,可以说他们是才子佳人,自然是绝配。由于林语堂经常去来找陈家兄妹玩耍,对于这对小儿女的感情,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早看在眼里,但他无法接受林语堂做自己的女婿。后来当林语堂又一次去找陈锦端的时候,陈锦端没有躲在房间里,林语堂预感到了什么。果不其然,陈父面无表情的说:你以后不要在来找锦端了,她已经许配人家了。其实,他早该就想到。他们注定是走不到一起的,因为她们的家世悬殊,一家是厦门的富豪,一家是牧师家庭。由于陈父很赏识林语堂,他并没有强迫两人分开,而是语重心长的对林语堂说:“隔壁廖家的二小姐廖翠凤既贤惠又漂亮,你要是喜欢的话我可以为你做媒,一定没有问题。”不过陈父的这种做法比强行让他们分开更让林语堂难过。林语堂第一次见廖翠凤的时候,因为此时的林语堂还并未走出那段失败的感情,所以那时的他对廖翠凤并没有什么感觉。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巧合的是林语堂与她的兄弟也是好朋友,她同样在圣玛丽亚书院读书。当廖翠凤的母亲对她和林语堂的这段感情时,她曾劝阻廖翠凤:“你不过是在代替陈锦端。为何陈家不要的东西,你要捡起来?”廖翠凤说:“喜欢就是喜欢。我捡起他,也就等于他捡起我,我相信他会喜欢我。”母亲又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然而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那时,他已在清华大学当了三年英文教员,并且准备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结婚后,父亲送林语堂到上海,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烧掉结婚证书,表示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后来林语堂赴美留学,廖翠凤随行陪读。刚到美国,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廖翠凤没有工作,再加上水土不服,廖翠凤上吐下泻让她脸色苍白,本以为过几天便能痊愈,她就强忍着不肯花钱,可没想到随后患上盲肠炎。因为没钱做手术,后来林语堂无奈之下只好向廖翠凤的二哥要钱治病,好在廖翠凤的二哥二话不说就汇钱过来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两个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廖翠凤外出打工,自幼家境优越的她,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她还卖掉陪嫁的首饰,补贴家用。廖翠凤很会精打细算,就那么一点钱,饭菜也能做得花样百出,让林语堂刮目相看。林语堂觉得妻子不容易,他对廖翠凤的付出心存感激。每次看到妻子当首饰补贴家用,他总会安慰她说:“凤啊,以后我挣了钱,一定再买给你”。那个年代,很多文化人出名了就会抛弃发妻,另找年轻的女人,翠凤也担心林语堂会喜新厌旧,打趣地说:“人家做了教授,一窝蜂地离了黄脸老妻、娶新潮女生,你就不想赶这个时髦?”林语堂摇摇头安慰她:“凤啊,你放心,我才不要什么才女为妻,我要的是贤妻良母,你就是。离了你,我活不成呀。1969年1月9日,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50周年纪念日,林语堂把一枚金质胸针献给廖翠凤,上面铸了“金玉缘”三字,并刻了林语堂翻译的詹姆斯·惠特坎·李莱的不朽名诗《老情人》。他说:“我送了她一枚胸章,表彰她当年强有力的决定,五十年来一次又一次为家庭的幸福做出的牺牲。”晚年的林语堂经常犯糊涂,有一次他听说陈锦端在厦门,居然迫不及待地要去见她。廖翠凤听到之后并没有生气,而是说:“我懂你的隐痛,可你不能走路,怎么去厦门?”在对待陈锦端的事情上,廖翠凤是大度和包容的。其实林语堂在上海任教的时候,廖翠凤得知陈锦端在上海,还特意邀请她到家中做客。邀请丈夫心心念念的前女友到家中来,这不是一般女性能做到的,但廖翠凤做到了。林语堂的恋爱可以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能和陈锦端在一起,却遇到一个不嫌弃自己身无分文,愿意跟着他吃苦的廖翠凤。对于林语堂来说,陈景端是触摸不到的情,而廖翠凤才是实实在在的爱。林语堂认为“人生的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林语堂在和廖翠凤的婚姻里做到了。
4、林语堂简介照片他被蒋介石夫妇视为座上宾,发明打字机以至于破产,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究竟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他。他就是一代幽默大师,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近我不禁想到了林语堂先生,他用文字告诉西方人,中国不仅仅只有裹着的小脚和剪不掉长辫子,中国还有新思想新文化。于是他着手写了《吾国与吾民》,而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还让他扬名海外,除此之外,他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林语堂先生曾经说,对自己影响大的有三个东西。第一个是故乡的山,第二个是父亲,第三个是基督教。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他的身世,林语堂先生祖籍福建漳州,清朝末年的时候,基督教传到了他生活的地方,林语堂先生的父亲林致诚先生成了教孩子读书的师傅。所以林语堂先生受自己父亲的影响很大,因为是父亲给了他传统的启蒙教育。又因为林语堂先生的父亲和林语堂先生自己都信仰基督教,多以说基督教对他的影响很大。以至于山,后来林语堂先生说到,自己和大都市里的人大的不同就是,山带给他的高地人生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追求自由,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一样无拘无束。因为他从小就在教会学校,教会学校就像一个国际学校一样,所以林语堂先生英语很好。英语好,其实也就为他以后到国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当日本的大炮投向他的家的时候,他并不在家中。我打心底里敬佩这样一位大师,就好像我现在根本没有合适的词语去形容他一样真诚。回到故土的那一刻,他成为了蒋介石的座上宾,成为了人民的期待。可是在炮火声中他离开了中国,也在百姓的谩骂中离开了故土。回来时所有人欢迎,离开时却是如此狼狈。当时的人不理解他,但是后人太深刻的明白他的爱国之心了,就像明白那个时候他的无能为力一样。就像他写《吾国吾民》的时候一样,当时的人竟然戏称这本书是卖国卖民,因为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My country, my people.。我自认为自己根本谈不上了解这样一位大师,可我还是忍不住的心痛。他明明那样在意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国家。虽然在美国定居了很久很久,也没有入籍美国。他晚年的时候回到中国台湾,常常在高山之上,眺望家乡福建一样,那是他心心念念的地方啊。我是@未来的人民教师Z 如果喜欢的话就点个关注吧,让我们一起探索过去和未来,了解历史和人物。#423头条知识节# #历史开讲#
5、林语堂简介及作用董宇辉老师推荐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时,说了一个段子。新东方从搞培训班转型搞直播卖货,半年不见起色,士气有些低迷,团队比较迷茫,话事人俞敏洪就给大家灌鸡汤,让大家读一读这本书。他说,苏东坡一生就像过山车,沉沉浮浮,大起大落,心态不好的人早就崩溃了,但他豁达乐观,几次在逆境中奋起,不愧“硬汉”称号。于是团队在俞总教诲下,人手一本苏东坡,看了又看,也不知道有没有写读书心得。我看董宇辉的解读,应该是写了的。老师嘛,写课件是基本功。再说这本书是老总吩咐看的,不写,怕是说不过去。苏东坡一生的转折点,就是黄州。余秋雨在名篇《苏东坡突围》中,把他的这段经历写得淋漓尽致,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余秋雨主要参考的资料,除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是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两套书我都有,都看过。我写过一本关于宋朝诗人的书,里面有一章,就是苏东坡,因此一些基本的参考资料都备着。董老师读了苏东坡在黄州的两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喜欢《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东坡在黄州种了几年地,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祝勇先生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中运用不短的篇幅写了他在黄州的生活。写他的孤独:他会在万籁俱寂时刻,漫步于修竹古木之间,谛听风声雨声虫鸣声,也有时去江边,捡上一堆石子,独自在江面上打水漂。还有时,他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偶尔碰上不善言辞的人,无话可说,他就央告人家给他讲个鬼故事,那人或许还要推辞,摇头说:“没有鬼故事。”苏轼则说:“瞎编一个也行!”话落处,扬起一片笑声。写他的困窘:为了把日子过下去,苏轼决定实行“计划经济”。月初,他拿出四千五百钱分作三十份,一份份悬挂在房梁上。每天早晨,他用叉子挑一份下来,然后藏起叉子,即便一百五十钱不够用,也不再取。一旦有节余,便放进一只竹筒。等到竹筒里的钱足够多时,他就邀约朋友,或是和夫人王闰之以及侍妾王朝云沽酒共饮。即使维持着这种低标准的生活,苏轼带到黄州的钱款,大概也只能支撑一年。一年以后该怎么办?妻子忧心忡忡,朋友也跟着着急,只有苏轼淡定如常,说:“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意思是,等钱用光了再作筹划,正所谓水到渠成,无须提前发愁,更不需要提前预支烦恼。写他的艰辛:苏东坡站在烈日下的麦田里,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日复一日地经受着风吹日晒,变得又黑又瘦。他的臂膀和双腿,从来也没有像这样酸胀,从酸胀转为肿痛,又从肿痛转为麻木。他让妻子用小麦与小米掺杂,将生米做成熟饭。他吃得香,只是孩子们觉得难以下咽,说是在“嚼虱子”,夫人王闰之则把它称作“新鲜二红饭”。他不再是二十年前初入汴京的那个单纯俊美的少年,也不像三年前离开御史台监狱时那样面色憔悴苍白,此时的苏东坡,瘦硬如雕塑,面色如铜,两鬓皆白,以至于假若他在梦里还乡,从前的发妻都会认不出他来,此时的他,早已“尘满面,鬓如霜”。有一天夜晚,苏东坡坐在灯下,看见墙壁上的瘦影,自己竟悚然一惊。他没有想到自己已经瘦成这个样子。他赶忙叫人来画,只要他画轮廓,不要画五官。画稿完成时,每个人都说像,只看轮廓,就知道这是苏东坡。没有一丝一毫诗情画意,有的只是生存的艰辛和无奈。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这是读书人给自己吹牛打气的。腹有诗书的人多了,有几个气“华”的?大家看看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他的气“华”吗?他跟普通农民毫无区别。如果苏东坡没有复起,而是在黄州种了一辈子地,他只是一个多读了几本书的普通农民而已。董老师腹有诗书,没火的时候,谁看见他的气“华”了?人们看到的,只是“丑”,笑他连个对象都没有。苏东坡在黄州种地时,深深理解了陶渊明。以前他没有种过地,读陶渊明的诗,总是隔了一层,不懂“草盛豆苗稀”的惶恐,不明“戴月荷锄归”的艰辛。当他真正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时候,他明白了陶渊明的伟大。他写了很多读陶渊明诗的心得体会,还把《归去来兮辞》的句子重组,照民歌唱出,教给农夫唱,自己也暂时放下犁耙,手拿一根小棍,在牛角上打拍子,和农夫一起唱。这本《苏东坡传》介绍给大家。林语堂先生的文笔,是的。鲁迅写了民国三位文字功底好的作家,依次是:林语堂,周作人,鲁迅。此时他与二人已经交恶。
6、林语堂简介小时候的故事早安 快要過年了 來看看一位民初文人 被稱為幽默大師 他不輕拂而是輕鬆 他不入籍美國而是宣揚中華文化 值得我們敬佩人称『幽默大师』的林语堂不只是文学家,他还是个杰出的发明家,他所主张的幽默,是一种顺乎本性的闲适自在,而非油腔滑调。在文学创作方面,林语堂的著作种类繁多,小说《京华烟云》曾获诺贝尔奖提名,也被赞誉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更特别的是另一本《吾国与吾民》,蝉联美国畅销书榜首,其内容更让西方人深刻的认识了中国,。林语堂于1895年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小村落,他是家中第七个孩子,世代务农的林家朴实本分,从祖母那一代开始领洗入教,成为虔诚的基督徒,父亲则是乡村牧师,同时注重孩子的教育,以中西合璧的家教,为林语堂熏陶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理想。
7、林语堂简介ppt课件群星璀璨之文化大师林语堂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先生去世。我个人认为民国是群星璀璨、文化大师辈出的时代,不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林语堂是我认为活明白的大师。很多大师都有很多贡献,但是真正活明白的人很少,包括老舍先生,胡适先生、徐志摩。有多少人能洞悉人生,洞悉人性,对世界的规律、对人有清楚的认识,同时还保有热情?个人认为林语堂先生像庄子一样,不管为人还是作品,活得明白。林先生用英文写的作品《生活的艺术》在美国曾重印十八次,成为大批美国知识分子的教科书。林先生还被邀请到好莱坞大公司米高梅去做编剧,他在美国整个主流社会的地位多么崇高。林语堂把唐伯虎点秋香成功地转换成美国故事,这是很难的。而且演绎的天衣无缝,把唐伯虎这个名字改成英文名叫唐伯纳,让美国人来演。林先生是语言大师、哈佛大学硕士,很多书都是他用英文写的,后来被别人翻译成中文。林先生还很幽默,看林先生的书,经常会发出会心微笑,这种幽默不是滑稽,不是恶搞,而是有才情的幽默。林先生是一个中国的福建传统男人。林先生在其他方面西化、国际化,但在婚恋观上忠诚,林先生娶的太太是鼓浪屿当时的首富廖家二小姐。当时廖家对婚事坚决反对,二小姐怎么能嫁给一个清贫的牧师儿子?廖二小姐坚决不听他们家,一定要嫁给林先生,于是两人去登记结婚。之后林语堂先生就把结婚证烧了,烧时跟廖二小姐说,结婚证是为了离婚用的,我们一生都不离婚。后来林先生去美国留学,她跟着去了美国,开始还有一点奖学金,后来奖学金也没有了,林先生没钱,没办法去打工,这时廖二小姐就把自己的嫁妆、首饰都变卖了,供林先生读书。后苦尽甘来,林先生终成一代大师,两个人幸福地在台北度过了五十周年金婚纪念日。林先生在文章方中经常落落大方地谈男女之间的事,也谈他对女性的欣赏,但生活中始终如一,跟夫人相守一生,值得赞赏!林先生为人大度,曾被鲁迅先生劈头盖脸地骂,但对鲁迅始终都尊重。鲁迅先生对海归文人始终有点儿介怀。鲁迅先生经常写些东西唾骂这些在北京高谈阔论、每月拿着好几百大洋的海归教授,其中包括林语堂。但林先生一直没有介意。鲁迅先生去世,林语堂先生写了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对鲁迅先生尊重。一个人活的明白,就是知道我该怎么过好我的人生,并且以幽默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愤青似的一定要批判世界。林先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曾翻译苏东坡的诗、翻译《红楼梦》等。像林先生这种大师,很少再出现。林先生的长篇小说很多,有的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林语堂金句1.老于世故的人总是劝人多听少说,以耳代口,凡是不开口的人总是令人莫测高深;口边若无遮拦,则容易令人一眼望到底。2.中国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3.人生不可无梦,世界上做大事业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生趣。4.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来云人。5.读书不可以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要义。6.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7.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8.去吹吹风吧,能清醒的话,感冒也没关系。9.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10.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无酒则已,有酒必当饮;无名山则已,有则必当游;无花则已,有则必当玩;无才子佳人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11.“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12.社会十大俗气: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贵戚;遇美人必急索登床;见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与朋友聚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施人以小惠广布于众;与人交谈借刁言以逞才;借人之债时其脸如丐,被人索偿时其态如王;见人常多蜜语而背地却常揭人短处。13.早安心语,美味以大嚼尽之,奇境以粗游了之,深情以浅语传之,良辰以酒食度之,富贵以骄奢处之,俱失造化本怀。14.聪明与糊涂相对面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林语堂##文学##文化##林语堂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