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很想看这本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许是近耳朵耳鸣的缘故吧,情绪不太好,特别容易暴躁。书真是个好东西,情绪不好时可以看看书,生活迷茫时可以看看书。书是解决问题的良药。读书要认真,要思考,要把自己融进去,就像看电影一样,把自己当成里面的演员,去感受里面人物的处境和环境,遇到问题怎么去面对的,然后去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指导自己更好的面对生活。
2、史铁生的资料详细这张20世纪70年代的老式手术床,有人却靠着它做了3000多例手术,救了8万名患者的性命。将时间拉回到了45年前,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呢?在1969年到1976年左右,约有28000多名北京知青来到延安插队落户。来自清华附中的孙立哲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进村的路上,老乡随口一问“有没有医生?”同行的伙伴史铁生指着孙立哲说道:“他家祖辈都是学医的。”谁也没想到,一句玩笑把当时对医学一无所知的孙立哲推上了赤脚医生之路。孙立哲刚开始是从给史铁生帮忙开始的。史铁生的腰腿每到梅雨天就犯疼,下乡条件艰苦,隔三岔五得来一回,毕竟乡下条件差,也没啥药品,犯了只能自己扎针,就请孙立哲来帮忙。那时候孙立哲也只觉得好玩罢了。但不久发生的一件事令他大吃一惊。村民王世友干活时不小心伸了筋,疼得嗷嗷叫。史铁生二话没说,一针下去,立马扎好了。这件事让孙立哲开始迷恋上了针灸,全身心地扑进去钻研,背口诀、记穴位,对着穴位图谱日夜琢磨,搞急了连自己都拿来扎针练手。整日医书不离手,药理不离口,把一本《农村医生手册》翻了个稀烂。刚好书背的差不多了,孙立哲就想找人实操下自己的医学理论,到了村里头,正碰上一个小伙伴背上背着个老太太找大夫。发烧,脸上长了一个红色的大包。于是陈立哲他们立马对着《农村医生手册》左翻右查,后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丹毒。于是让知青把自己带的阿司匹林,其他抗菌素之类全都拿出来。两天后就退烧下地了。可这红包没下去。陈立哲还以为病没治好,问老太太你这东西长了多少天了?“唉呀,生下就有嘛。”听完陈立哲就没管了,想着一个胎记应该没啥事,可随后全村突然陆续爆发像老太太那样的病症,发热发冷长红包,才发觉老太太患的其实是早已绝迹的“斑疹伤寒”,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知青们带来的氯霉素阴差阳错正是对症的药。所以治好了老太太,发现后大家又凑钱在公社买了氯霉素注射液,一个多月后,村里的斑疹伤寒病人几乎全都被治好了,这个好消息在村里被迅速的传扬开来。为了能更好地为老乡治病,孙立哲还到医院“偷艺”。自己装成病人,一会说咳痰咯血铁锈色,一会说心痛胸疼胸气疼;一会说后腰发困……就想看医生怎么诊断,怎么用药。见什么学什么。孙立哲很快便学会了打针、消毒、缝合、换药、清点器械等外科基础知识,同时还将所学回到村里反复实操,哪家老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他都去看,看好了还不收钱。苦心人,天不负。1974年的一天,孙立哲因为治好一位患肾上腺癌的米脂农民而名声在外。由于没有检查设备,情况看着就很严重,病人已经出气多,进气少,大家合力扛进房里,切开肚子一看,瘤子和同侧的肾粘连成一体,密如蛛网的血管像红蚂蚁一样突突地跳。看到这种情况,助手们都建议孙立哲原封不动地缝起来,这样孙立哲就不用担什么风险,毕竟癌症没治好要出人命的。孙立哲一听就恼了:“我的风险怎么敢和病人的性命相比?我作为医生连这点风险也不敢冒,那成什么人?做!”剥离的难度的确很大,有一次刚点了一下,血直接像激流一样喷了孙立哲一脸血,原来准备2个小时完成的手术整整做了13个小时。随着手术的成功,一传十,十传百,赤脚医生孙立哲引起了医学专家的关注,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的黄家驷教授,亲赴陕北考察孙立哲的医疗技术。后得出结论:孙立哲的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文革”前医科大学毕业并具有两三年临床经验的正式医生的水平。回京后,黄家驷把孙立哲列为吴阶平主编的《外科学》,的正式编委。后来还成为总理主抓的“中央针刺麻醉领导小组”成员。就这样,刚刚20出头的孙立哲被推选为卫生部领导班子成员之一。同年还参加了全国知青会议,由毛主席亲自批阅表彰,作为知青榜样鼓励。后来,孙立哲的事迹还被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专门为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做《赤脚医生孙立哲》。1979年,孙立哲考入中国医科大学肝外科攻读硕士学位,随后又考入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刻苦钻研医学后,2004年10月14日,孙立哲和当年医疗站的赤脚医生们再次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关家庄。当年受过孙立哲帮助的乡亲们都早早地到村口迎接。大红横幅挂了一条又一条,个个双手紧握、热泪两行……从村头到医疗站短短的一公里路,孙立哲却走了一个多小时。这种我为人民、人民拥戴的情谊属实让人感动,而今孙立哲依然在网上做网络赤脚医生。很多癌症患者通过口口相传找到立哲,然后通过网络口述病情,获得他的建议和指导。有时,如果病人太穷,他会帮助付药费。哪怕到后的阶段,他还会给家属做心理工作。真心为这种医生感到骄傲,希望我们都能向孙立哲看齐!作者:水中月#我要上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史铁生人物简介#
3、史铁生经典语录近因为工作问题,整个人情绪异常低落,整日彷徨。当看到史铁生的这本《自由的夜行》时,我心里的声音告诉我,或许它就是我的心灵良药,可以让我暂时从中汲取力量,重新出发。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史铁生这位伟大的作家,他是一位历经生命磨练的作家,更加是轮椅上的巨人,他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自由的夜行》是史铁生的散文集,共32篇,包括《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好运设计》等经典篇章。史铁生称自己是“扶轮问路”,从21岁因病瘫痪坐上轮椅开始,他的生活便开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往后的几十年里,他经历过身体的疼痛与精神的折磨,他自暴自弃过,却仍苦苦求索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实现对自我一次又一次的救赎。在这一篇篇的散文中,他通过对过往经历的种种回忆,展示了自己对于生命、爱情、友情和亲情等各类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从这一篇篇的散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在接受命运的审判之后,并未就此沉沦,而是把每天都有可能向世界告别的生活过得充盈而有意义,他始终用哲学和理性的方式向阳而生,给人无穷的力量。他说,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里苟延残喘,可是我们都还有一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另一句话,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并不是只有你满腹委屈。对史铁生来说,他的苦难不知道是他人的多少倍,可他却仍然可以让生命飞翔。命运并不受贿,唯信者能受其恩典。而信心,既不需要事先的许诺,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他自由又理性的表达方式,让我焦虑不安的心倍受温暖的安抚。看完这30篇散文,我才发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对我而言,更是一剂良药,让我重拾前进的信心,告别困扰已久的迷茫和彷徨。愿你也能在生命幽暗之际,触摸到属于你的一缕阳光,给予你温暖,让你不断前行!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以书之名# #悦读札记# #你的处事格言是什么# #读书#
4、史铁生作品推荐阿城谈自己的成名作《棋王》。《棋王》的写法取自“英雄传奇”;“言情”比较隐晦,评家们至今没有解读出来。不少人都提到《棋王》里的“吃”,叫他们看出一些“世俗”的平实本义。语言无非“话本”变奏,细节过程与转接暗取《老残游记》和《儒林外史》。意象取自《史记》和张岱的一些笔记,因为我很着迷太史公与张岱之间的一些意象相通点。阿城从四个方面解读《棋王》,我们一一来拆。第一,写法取自“英雄传奇”。所谓“英雄传奇”,其实就是《唐传奇》。《唐传奇》就是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大量记载人间世态,生活气息较为浓厚。宋人洪迈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将唐传奇同唐诗相提并论。鲁迅说“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究在文采与意想。”指出唐传奇作者是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虚构曲折情节,注意语言华美,富于文采与意想,从而取得了突出的文学成就。“传奇”二字,顾名思义,就是给“奇人奇事”作传。《唐传奇》里面的人物,都是奇人,比如刺客聂隐娘,义妓李娃,死在马嵬坡的杨贵妃等等。《棋王》中的“棋呆子”王一生,就是一位“奇人”,这位爷一心痴迷下象棋,此外万事不关心。“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待在棋里舒服。就是没有棋盘、棋子儿,我在心里就能下。”至于阿城说的“言情”,应该言的是“兄弟情”,而不是男女情,因为通篇没出过几个女的,偶尔出来也是一笔带过,并不着墨。倒是一帮哥们,个个重情重义。这个问题马未都也说过。他说在八十年代以前,人们讲的是兄弟情,姐妹情;八十年代以后,人们才注重男女情。第二,通篇描述的“吃”,写出了世俗生活。兹摘脍炙人口的“吃蛇”一段。我将酱油膏和草酸冲好水,把葱末、姜末和蒜末投进去,叫声:“吃起来!”大家就乒乒乓乓地盛饭,伸筷撕那蛇肉蘸料,刚入嘴嚼,纷纷嚷鲜。不一刻,蛇肉吃完,只剩两副蛇骨在碗里。我又把蒸熟的茄块儿端上来,放少许蒜和盐拌了。再将锅里热水倒掉,续上新水,把蛇骨放进去熬汤。大家喘一口气,接着伸筷,不一刻,茄子也吃净。我便把汤端上来,蛇骨已经煮散,在锅底刷拉刷拉地响。这里屋外常有一二处小丛的野茴香,我就拔来几棵,揪在汤里,立刻屋里异香扑鼻。大家这时饭已吃净,纷纷舀了汤在碗里,热热的小口呷,不似刚才紧张,话也多起来了。第三,语言取自“话本”。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鲁迅说:“这类作品,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既然是“话本”,当然人物对话是一大特色。也给大家摘一段。握过手,脚卵把双手捏在一起端在肚子前面,说:“我叫倪斌,人儿倪,文武斌。因为腿长,大家叫我脚卵。卵是很粗俗的话,请不要介意,这里的人文化水平是很低的。贵姓?”王一生比倪斌矮下去两个头,就仰着头说:“我姓王,叫王一生。”倪斌说:“王一生?蛮好,蛮好,名字蛮好的。一生是哪两个字?”王一生一直仰着脖子,说:“一二三的一,生活的生。”倪斌说:“蛮好,蛮好。”就把长臂曲着往外一摆,说:“请坐。听说你钻研象棋?蛮好,蛮好,象棋是很高级的文化。我父亲是下得很好的,有些名气,喏,他们都知道的。我会走一点点,很爱好,不过在这里没有对手。你请坐。”大家注意一下文中标点符号的运用。阿城说,他的文章,标点符号不是为了断句的,而是为了分节奏的。顺着他的节奏来读,会有音乐的美感。当然我读不出来,因为我不懂音律。第四,意象取自《史记》。心中有意,成之以象,谓之意象。太史公写《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阿城写棋王,当然没这么高大上,但是“成一家之言”的追求还是有的。......莫言说,我在阿城面前不能骄傲,犹如在我的乡亲们面前不能骄傲一样。史铁生说,王朔和钟阿城是两个比较特殊的作家,能把很平常的一件事儿看出不平常来,还总能说点别人看不出的新鲜之处来。王朔说,我的文章是浮在水面上的油,阿城的文章却是油下面的一汪清水。贾平凹说,阿城是个卓越的作家,一直让我钦佩。梁文道说,如果你没听过钟阿城名字,没读过他的文章,可就要抱憾终身了。刘震云说,在当下的中国,够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至少有十个人,只有钟阿城是的。这套《阿城文集》,精装正版,经钟阿城先生亲自选编校订,收录了很多未曾发表过的手稿,想要了解其人其书,我强烈建议大家买一套看看,物超所值。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5、史铁生人物深度解析2010年,史铁生突发脑溢血。救护车上,他安慰妻子:“我没事。”到了医院,医生诊断史铁生是颅内大出血,建议马上做开颅手术。可是,他的妻子却冷静地对医生说:“放弃调节。”史铁生, 1951年出生在北京。他不仅成绩突出,还在运动上富有天赋。运动会上, 80米跨栏的比赛,他取得了冠军。那时,他想做一名田径运动员。1969年初,上山下乡的运动中,18岁的史铁生自愿到陕北农村插队。他的母亲却极力反对:你不能去!你有先天性脊柱裂,稍不注意,就会瘫痪的!可是当时,年轻气盛的史铁生,没有把母亲的话当回事。插队时,史铁生总觉得腰酸背痛,以为缓缓就会好的。但疼痛加剧,他只好回到北京治病。6月,史铁生又主动回到陕北,生产队为了照顾他的身体,让他上山放牛喂牛。可他还是病倒了。1971年9月,淋雨后的史铁生持续高烧,腰腿疼痛难忍。无奈,他再次回到北京治病。他的母亲带他四处求医问诊,可他再没有站起来过。他怀揣着田径梦,在狂妄的年龄里,忽然变成残疾,这种打击很难想象。他的性情骤变,每日躲在家里发呆。有时,又会突然把东西砸向墙壁。他的绝望和颓废,被母亲看在眼里,却只能把眼泪留在心里。后来,他独自转着轮椅,到地坛公园散心。“北海的菊花开了,我们去看看吧”母亲再次哀求地提出建议。这一次,史铁生竟然同意了。母亲兴奋地说:“你小时候,总说北海的杨树花是毛毛虫,还跑过去,一脚踩扁一个……”母亲忽然住口,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母亲很是敏感。母亲忍泪,躲了出去。可这次出门,母亲再也没有回来。原来母亲早就患有癌症,只是瞒着儿子,默默承受病痛。49岁的母亲离世后,史铁生彻底跌入谷底。邻居告诉史铁生,他的母亲遗愿是他能振作起来,积极地生活。此后,他开始写作,把对母亲的思念融进文字里。1979年,28岁的史铁生发表小说《爱情的命运》。与此同时,在西北大学数学系读书的米,读到了这篇文章,引起强烈的共鸣。米酷爱文学,加上她右腿有轻微残疾,同病相怜的感觉,促使她要和作者书信联系。十年的书信往来,俩人渐生情愫。1989年,38岁的史铁生和28岁的米结婚了。婚后,希米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史铁生。在母亲离世后,史铁生再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日子虽清苦,但是很温馨。次年,史铁生创作长篇散文《我与地坛》,令他名噪一时。按照医生嘱咐,每半小时为丈夫翻身一次,希米没有睡过一个整觉,可史铁生却没有生过一次褥疮。史铁生偷偷地发表《赠妻子诗》,诗中说:希米,你这顺水漂来的孩子,你这随风传来的欣喜。希米惊讶极了。笑道:“你老了,脸皮还厚起来了!”然而,作家的浪漫却没有抵挡疾病的到来。1998年,史铁生患上了尿毒症,日渐消瘦的模样,让妻子看着心疼。他故作轻松地安慰妻子:“虽然我遭遇了痛苦,但我感受到了幸福。”此后,史铁生每隔3天,要去做一次透析。他调侃道:“做透析就像上班,我一周只上2天班,比医生护士轻松多了。”他自嘲地说:“我的职业是生病,副业才是写作。”透析期间,他用了4年的时间,写下《病隙碎笔》。一次,朋友问他:“如果爱情和健康,只能选择一样,你选择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选爱情。”而爱情没能留住他的生命。2010年,史铁生突发脑溢血。救护车上,他安慰妻子:“我没事。”这句话,却是他的蕞后一句话。到了医院,医生诊断史铁生是颅内大出血,建议马上做开颅手术。很快,希米就作出了决定,冷静地对医生说:“放弃调节。”因为她知道丈夫不愿意身上到处插管的。随后,希米依照丈夫的意愿,办理了器官捐献手续。此时,史铁生全身抽搐,涨红了脸。希米提议让丈夫安乐地走,可是医生却说:“器官捐献得从活体取出,才有用。”史铁生强忍着疼痛,留着一口气,等待受体的手术安排。他紧握着希米的手,要和结婚21年的妻子告别了。苦撑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成功移植给一位天津的病人。【观心铭史】史铁生享年59岁,坐轮椅38年。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盈的思想。命运对他的不公,但他却坚强地活着,顽强地活着,这是他母亲蕞希望看到的。希米在书里,说自己的墓志铭要写:“下一世,我还将顺水飘来。”这是回应丈夫发表的那首情诗。他们的爱情是恒久的,超越死亡,而且是生机勃勃的。聪明的人能认清生活的真相;而睿智的人,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它,正如史铁生。命运只能以摧残光鲜的皮囊,但是却杀不死坚强的灵魂。倘若觉得人生充满不幸,那你可以读读史铁生的作品。他诠释出的处世哲学,值得你细细地品读和感悟。那么,他的哪部作品,又或是哪句话,打动了你呢?关注我@观心铭史#人物#
6、史铁生人物档案一日,马未都路过一片杏林,杏子挂满树枝,让人直流口水。树下坐着一位白须老汉,旁边放了几个铁皮桶。马爷走上前去,打听杏子怎么卖。老汉的回答让他摸不着头脑:“两毛一脚。”马未都心里直嘀咕:“两毛就是两角,怎么又是一角?到底一角还是两角?”老汉见他疑惑,解释:“就是花两毛钱让你对着杏树踹一脚,掉下多少,全是你的。”马未都一听直乐,交了钱,提桶向杏林深处走去。他选了一棵硕大无比的杏树,低垂的枝上挂满诱人的白杏。心想,只消踹上一脚,必会掉下无数,捡上大半桶没啥问题。他使出吃奶力气,猛地踹了一脚,脚腕子都踹痛了,结果杏树丝毫未动。气急之下,马未都抬腿刚想踹第二脚,老汉开口了:“再交两毛。”这回马未都不敢再选大树,挑了一棵细弱小树,不轻不重踹了一脚,顿时树摇杏落,捡了大半桶。马未都的两脚,让我们明白一个哲理:下脚之前,头脑不能发热,不能想当然胡乱踹上一脚,既伤元气,也不会有收获。要看清自己的实力,洞悉自己的能力,不贪心,不虚妄,在可能成功的地方下脚,才能踹出真实而沉稳的人生。多年以后,马未都写了一篇文章,回忆一位哲人,便是作家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发表在一九八二年马未都供职的《青年文学》上。这篇小说当时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马未都心想,文如其人,作者定是一位乐观善良的好人。一天中午在单位食堂,马未都见到坐在轮椅上一脸笑容的史铁生,赶忙过去寒暄。史铁生灿烂的笑容至今清晰定格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丝毫没有怨天尤人的迹象,言谈举止平和。又一日,马未都去史铁生家串门,房间拥挤不堪,轮椅出入需要人抬,十分不便。临近饭口,史铁生非要留饭,那时还不兴去餐馆,彼时史铁生家里还没有女主人,做饭很不方便,马未都一行再三推辞,方才走出那间低矮的小屋。史铁生由于不良于行,致使他的作品比平常人多了一层思考。这层思考,让他比别人更能清晰地知晓写作的含义,更加放不下手中的笔。他在苦闷的日子里去地坛“默坐呆想”,世事纷杂,充斥诱惑,时代变了,他没有变。死亡与苦难让他成为一个哲人。史铁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精于思考,而且思考的都是形而上的哲学命题。王安忆就说,跟史铁生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形而上去了。我们一般人聚在一起,聊的基本都是家长里短,琐事杂忆,说些荤素不忌的段子,即使在座都懂形而上,也不怎么聊,一来无趣,二来矫作。可是跟史铁生聊,却能聊出神圣感,崇高感,敬畏感,因为他就是这么想的,他就过着这种苦思冥想的生活,他聊的不是形而上的虚空,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史铁生的作品究天人之际,通死生之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展开个体的生命体验,既通大道,又证存在。他对天地万物、芸芸众生,皆存悲悯怜爱之心。古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要得这样的“人心”和“道心”,何其难哉。史铁生在面对人生百态和宇宙万物时习惯穷极一切,由此形成的思辨风格和哲学气质,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史铁生苦思冥想的,从根本上说只有“我是谁”“我如何活出意义来”这样一些性问题。“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1997年,史铁生出版了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这部小说之于史铁生的意义,就好比《白鹿原》之于陈忠实、《废都》之于贾平凹、《活着》之于余华、《长恨歌》之于王安忆、《平凡的世界》之于路遥。《务虚笔记》真正明确了史铁生的创作观念,就是对生命迷途的呈现。按他的说法,当我们在自己的时空之维“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地观察呀,实验呀,猜想呀,思辨呀”,却不知“作家绝不要相信自己是天命的教导员,作家应该贡献自己的迷途”。所谓天命教导员,就是以师者姿态,高踞于庸众之上的启蒙者。在《务虚笔记》这部半自叙传性质的作品中,作者讲述了很多取材于自己现实人生的生命故事,这也就意味着他在写作之夜里的心魂漫游,其哲思遐想无一不与自己的残疾经验和苦难记忆有关。史铁生与其说是一位作家,毋宁说是一位哲学家。因此,马未都在回忆文章中起了《哲人史铁生》这个题目。哲人,就是智慧卓越的人。这篇文章收在他的散文集《背影》中。本书是马未都为故去亲友所作,书中人物身份各异、亲疏有别,都在作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马未都回忆与友人“遇见”的时光,记录他们真挚的性灵。他与各种人物结缘,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也成为他人生经历的重要部分。本书映照了一段特定时期的历史,为时代画像,透过他六十余年的经历,见证时代与人风云际会的珍贵片段。阅尽人间万卷书,不如一读马未都。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7、史铁生人物简介分享还是董宇辉推荐,今天读了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好书要慢读,化身为书中的人物,与作者的倾诉保持相同的节奏,同喜同悲,同悲同喜,从绝望中寻找希望。1.破老汉儿穷苦出身,参加过解放战争,立功无数,却放弃当官的机会,赤手返回生养他的黄土高原,重情!感念黑牛一生操劳,并且给村里繁殖了很多牛崽,有恩于大家,一直对黑牛照顾有加,并且心心念念地要给黑牛土葬,可惜碰上了灾年,黑牛老死后被村里人分食,破老汉儿拒绝了自己那份,重义!下乡知青返城调节腰病,卖了10斤小米换得10斤陕西的粮票,托人送到北京给知青小史,有大爱!2.奶奶当年,虽然嫁了大户人家,却是佣人和老妈子的角色,每日操劳,偏偏丈夫早逝,受尽冷落,还要拉扯着三个儿子。虽然奶奶不识字、见识少,还裹小脚,但奶奶有两个执念:读书!知理!奶奶知道的道理很小,但她知道读书好,豁出脸、拼了命,让三个儿子去读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后来老了,去扫盲班识字,吃上了食堂的饭,心满意足!奶奶的小道理心酸而倔强,执拗而勇敢!3.瞎子爷爷是个说书人,他有个秘方(封在二胡里),吃了之后就能恢复光明,但秘方需要药引子:要在说书时弹断800根二胡琴弦。后来临终时,瞎子爷爷把这个秘方传给了瞎子师父,告诉瞎子师父药引子数目不对,要弹断1000根二胡琴弦,再拿着药方去抓药,就能看见了。后来瞎子师父又把秘方传给了小瞎子,告诉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能看见了。而那张放在二胡里的药方,其实是一张白纸!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白纸,这是绝望里的希望!董宇辉说,孩子们需要读一些苦难文学,不只是为了培养共情能力,是当我们在未来遇到困苦煎熬时,我们能学会跟自己和解!跟命运和解!在绝望中保持希望!#2022护苗有我:守护未成年#@微头条 @头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