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诗经简介论文(诗经简介文案干净短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7-04 00:59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1、诗经简介文案干净短句

《诗经》中具有文学性的赞美歌(一)《诗经》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古人把诗经的内容归纳为“美、刺“,”美“就是赞美,“刺〞就是”怨刺“。本文将依次介绍这些”美、刺“,又因为《诗经》中的诗篇是用来歌唱的,所以把用来赞美的具有文学性的诗称为赞美歌,我把赞美歌分成五个部分,这是第1部分。这一部分的诗是表现了当时统治者对于他们的有功绩的祖先或对于当时有功于国之人的赞美,赞美了他们的事业。从这些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或理解当时的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某些方面。《生民》这首诗,是对于周部族的传说的始祖后稷的赞美。后稷本来是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降播种,农殖嘉谷”(《尚书-吕刑》)。《生民》共八章,除后两章写祭祀外,其余六章都是根据后稷的传说写成。其中精彩的为第三、四、五章: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讦,厥声载路。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译文:后稷被丢在窄小的巷里,牛羊却把他庇育。要将他抛在山林里,碰巧有人伐木,不好抛弃。后撂在寒冰上,又有飞鸟张翅来把他遮蔽。鸟儿飞去了,后稷呱呱啼。哭得声气又长又洪亮,在大路上也听得清晰。后稷伏地爬来爬去,渐渐明白事理。自己会去找吃的,而且还会把大豆种下地。他种的大豆茂茂密密,苗儿长得尖尖细细;他种的苧麻和麦子覆满地,大小瓜果结结实实。那后稷干起庄稼活来,真有一套丰产的诀窍。他拨除田里的杂草,他选种金黄色的优良谷稻;禾苗开始吐芽,然后丰茂,先是短肥,渐渐就长高;发棵了,抽穗吐秀了,颗粒饱满长得好;谷穗沉甸甸压弯了腰。就这样后稷在邰地把邦国创造。《生民》根据神话传说来写,总得要写后稷的神异。但是诗中写后稷的神异,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第四章写后稷生下来被抛弃,它用精炼的诗句约括了在原始社会里也许是大段的神话故事。这样的神话故事是原始社会人们取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丰富的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读到。这章诗的约写,却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一点轮廓。这几行精炼而生动的诗歌语言,想来是无愧于初民创作的神话原本的。后稷是农神,是传说中农业的发明者,因此诗中写他是一个天生的勤恳的农业家。第四章写他在孩提时就神奇地自去种植谷物瓜麻,而且长得茂盛可爱。第五章写他踏踏实实地除草播种,精心耕作;并且描写他所种植的庄稼,用“方”、“苞”、“种”、“褎”、“发”、“秀”、“坚”、“好”、“颖”、“栗”十个形容字,写出了生长的一个转换变化的过程。这实际是体现了作者对于农业生产劳动的熟悉和深厚感情。《绵》叙述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自豳迁岐:“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古公亶父,为避北面狄人来打,一早便上了马,带着百姓和家人,向西面沮水和漆水边逃走,直到岐山下面。那时大王娶了妃子,是姜家的女儿。在这里造起屋子,做了住宅)”叙述岐地土质肥美,苦菜长出来也是甜的:“周爰膴膴,堇荼如饴(周原土地肥美,地上生出乌头菜和苦菜,吃到嘴里如饴糖一样香甜)。”赞美古公亶父在岐地领导整治土地,开始农业生产:“乃疆乃理,乃宣乃亩”(修起地界,治理土地,开沟筑垅);赞美岐周开始营建城郭宫室社稷:“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大社),戎丑(大众)攸行”(各地造成宫室房屋后,便造城门。城门造得很高大。又去造王宫里的正门。正门造的严肃整齐。又去造一个极大的土谷神祇庙,这是要许多百姓一齐来动工兴作的)。《皇矣》赞扬太王、王季、文王在岐周的经营,着重在赞美文王的开疆拓土。《大明》赞扬文王、武王,着重在赞美武王的伐殷。读了这些诗,在我们的眼底立即展开了一幅这样的图画:在遥远的古代,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来了一群开拓者,他们一迁再迁,在愉快的紧张的劳动中,把一片荒凉的山川交错的丘陵和原野,改变成了获得丰稔收成的美丽的国土;他们在那里营建城郭宫室,建立了强大的国家。诗里面所歌颂的就是这样一些事实。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到周人祖先的艰苦的生活环境,可以看到他们的坚强的斗争精神。这里所歌颂的首领,有的是传说中的人物,如后稷、公刘;有的有史实可考,如古公亶父、王季、文王、武王。这些人物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对后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当时,代表了一个地区的人民的意愿;他们的业绩,是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的。歌颂他们的业绩,实际上是歌颂了人民。

2、诗经简介论文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历史跨越了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将介绍西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对后世的影响。西周的历史背景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是在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发动了革命,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周天子是国家的高统治者,他掌握着政治、军事和宗教的权力。周天子下设三公九卿,负责管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事务。周天子还设立了诸侯国,授予诸侯王封地和爵位,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西周的文化艺术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艺术方面,西周的青铜器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文学方面,西周的《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之一,它记录了周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周对后世的影响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在政治制度方面,西周的封建制度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在文化艺术方面,西周的青铜器和《诗经》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在宗教信仰方面,西周的宗教信仰对后世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周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后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西周#

3、诗经简介图片

三耕堂悦读:《讲给大家的诗经》读完东方出版社出版,李山著的《讲给大家的诗经》,这是一部深入浅出的《诗经》解读作品,逐字逐句讲解《诗经》名篇,不仅细释字词句读、名物制度,理顺诗义、辨疑解难,还适度延伸,呈现《诗经》内涵的丰厚与粹美,还原民族创生期的历史画面,展现中华民族的初心与文化。掸去表面的尘土,将古老的作品解析得明白如话,在潜移默化间助读者体悟先民智慧。本书解读“风”诗53首,“小雅”诗8首,“大雅”诗1首,“颂”2首。李山先生将《诗经》和古典文化的精深学识以通俗明白、清晰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而且介绍详细,许多影响语义的读音都标有拼音,可读性极好。李山先生解诗经,汲取了新的考古学成果,更多的从周代礼乐制度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阐述诗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功效,力求把诗经还原到周人的生活中去,这是对“经”的去魅,也是对纯文学解读的去魅,例如《关雎》《绸缪》,解为婚礼上的乐章和闹洞房的谐曲,虽打破了过去浪漫的爱情诗想象,但也还给了我们一个接近真实的理解。毕竟,先民并没有纯粹的审美创作,所有的诗都是“生活的日用品”。读这本书,我们不仅欣赏一首首精美的诗篇,还将一暼周代的历史和生活画面。这册《讲给大家的诗经》集中了李山先生讲《诗经》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全新角度,将《诗经》讲出历史文化的宽阔格局,是成年人提升人文素养的上佳选择。#诗经简介#

4、诗经简介风雅颂

极具精致诗经版个人简介一九七二,天炫灿霞。燕南赵北,村隐芦花。四代耕种,闲捕鱼虾。两哥一姐,年已花甲。标准身高,正常血压。智商低点,一百七八。教育程度,初中文化。粗通文墨,信手涂鸦。曾经报国,戍守天涯。今不如昔,守护万家。工资五千,基本不花。身怀秘术,承上启下。红尘涤心,诗话桑麻。奋身向道,澄慧聪达。欲求同好,月咏蒹葭。有意来电,无意转发。#诗经简介#

5、诗经简介动画讲解

中小学生国学素养积累 2-1 1.《五经》指的是古代的哪五部典籍? -《诗》《书》《礼》《易》《春秋》【解析】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书经。《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礼》恭俭庄敬,《易》洁静精微,《春秋》属词比事。中医学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2.世界上早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是什么? -《茶经》【解析】《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艺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3.《三字经》中的“六畜”除了马牛羊鸡狗还有什么?猪【解析】原句是“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其中“豕”指猪。《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是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取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核心思想又包括“仁、义、诚、敬、孝”。4.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是谁? 神农氏【解析】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人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5.被誉为“裁缝业”祖师的是谁? _轩辕【解析】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也有说巳姓。名轩辕,一说名轩。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6.“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典籍? 《吕氏春秋》【解析】“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察今》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创作的一篇散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7.“三百千”中的“干”指的是哪一部著作? 《千字文》【解析】“三百千”并不是一本书名,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三本书。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8.中国古代建筑大门口朝向是哪边? 南【解析】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到商周时期,测量方向是选环境的先行步骤,汉代政治家晁昏提出,在选择城址时,应当“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正阡陌之界。”古代以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9.中国古代神话中,追逐太阳的是哪个人? 夸父【解析】“夸父逐日”早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逐日”的意思是比喻人有大志向,也比喻不自量力。夸父逐日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夸父为了族人的幸福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充分反映了古代先民勇敢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事实。这个世界正是有了夸父和无数个与夸父一样勤劳、勇敢、坚定不移、不怕牺牲的人们,前仆后继和奋勇向前,才有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10.《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是谁? 诸葛亮【解析】“三气周瑜”是明代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周瑜三次用计都被诸葛亮识破。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军事家 、政治家、谋略家 、东吴名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国学# #国学新知识# #每天学点国学知识# #每日一句 国学经典# #国学素养#

6、诗经简介思维导图

《诗经》的比兴艺术(一)比、兴这两种表现手法,是《诗》三百篇对我国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的贡献之一。在我国三千年的诗史中,诗人们普遍运用比、兴手法,创作了无数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优秀诗篇,形成了我国诗歌的民族特点。文艺理论是从作家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兴二法也是如此,是古人从《诗经》中的优秀作品(特别是民歌)中总结出来的诗歌艺术规律。比、兴这两个概念,早见于《周礼》,汉代经师郑玄在注解《周礼》时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司农云:“……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周礼》卷二十三)这是对赋、比、兴的早的解释。他的说法与比兴的实际使用情况根本不符,所以后人很少采用,唐人孔颖达就曾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见《毛诗正义》卷一《诗大序》“故诗有六义”句《疏》)郑司农(名众)的说法,则着重于比兴本身的特征。所谓“比方于物”,即借客观景物作比方,说明事理表达感情。所谓“托事于物”,是说,诗人把心中的事理或感情,通过某种景物表达出来。郑众与郑玄论述比兴的角度虽不同,而且郑玄的说法还有缺点,但都一致肯定比兴二法都是要借助客观景物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这就是说,诗要用形象说话,而不能赤裸裸地直接说教。到齐、梁时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刘勰,第一次写出了论比兴的专文——《文心雕龙·比兴篇》,总结了他前人的说法,提出了更深入的观点: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意思是说,比是描写事物的形象来比附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用夸饰的语言来使形象更切合事理。兴,就是起情,诗人看到某种景物,而产生了某种感触,然后描写这个景物的形象,借该形象的深刻含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依微以拟议。”刘勰的说法不仅揭示了比兴的用形象说话的特点,而且还指出了比兴二者不同的表现方法,显然比汉儒的理论更高一筹了。继刘勰之后,锤嵘、孔颖达、李仲蒙、朱熹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比兴理论,其中影响较大、讲法简明扼要而又通俗易懂者,要数朱熹,他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周南·螽斯》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周南·关雎》注)比兴这两个概念,从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诠释,它们的特征和含意越来越清楚了。概括起来说,过去学者对比的理解比较一致,其中刘勰的说法比较好。因为他强调“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这就不限于简单譬喻,而突出了形象描写的特点。兴,原是民歌每章借自然景物的形象发端的方法。兴,起也,有起头(或发端)和起情两个意思。诗人把触动了他的客观景物,加以描绘,用作诗的开端,这就是兴句。它饱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增强诗的感人力量,是诗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汉儒和宋儒说《诗》,对比兴构成诗的意境的作用和成就,并不重视,他们感兴趣的是借比兴来附会礼教观念,因此,在《毛诗》和《诗集传》等书中,比兴句常常被歪曲得面目全非,有如梦话。我们今天解比兴诗句或研究比兴用法时,就不能完全用他们的说法。下文我们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几种主要的比兴手法。先谈比的用法:1.明白的比,是现代所说的譬喻。其中常见的是明喻。如《周南.汝坟》中的几句:“未见君子,(“没有看见我的夫君,)惄如调饥。(愁得象清早肚子饥。)鲂鱼赪尾,(鲂鱼呀,累红了尾)王室如毁。(王政酷烈象火烧。)全诗写一个女子对行役丈夫的怀念。丈夫长期服役不归,妻子十分痛苦。诗人选用清早肚子饥这一具体形象,把抽象的相思之苦形象化了。百姓为什么不能合家团聚,是由于王政的酷烈,诗人用“毁”比酷烈,极其形象生动,百姓的痛苦处境表现得充分。还有一种是隐喻的形式,“比”的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理结合更为紧密。如《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太师尹氏)维周之氏。(是周室的柱石。)又如《大雅·板》七章前二句:价人维藩,(善人是藩篱,)大师维垣。(大众是高墙。)柱石是建房屋不可缺少的材料,也是房屋赖以支撑的关键部件,以此比尹氏,便极形象地把他在朝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出来了。下例中价人即善人,大师即大众。陈奂在《疏》中说:“大师为墙,此即众志如城之意。《荀子·君道篇》:‘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诗曰:价人维藩,大师维垣。此之谓也。’荀意以价人为士,大师为民。”(《诗毛氏传疏》《板》疏)善士是国家的藩篱,民众是国家的城墙。这样的比不仅极其形象,而且有深刻的思想性。(待续)

上一篇:岳飞简介作品(岳飞简介及作品ppt)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