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巴金简介资料大全(巴金简介100字左右)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7-04 00:5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1、巴金简介100字左右

沈从文不务正业,不好好写作,去做文物解说员,还做出了成绩。1949年,丁玲的新书出版了,巴金当上总编辑了,郭沫若满世界飞,当上代表了,而沈从文还在博物馆当个文物解说员。说是解说员,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沈从文只是在库房贴贴标签而已。旧日的好友无不为他难过惋惜,觉得他从此完全垮了。而此时的沈从文,经历了抑郁、自杀,放弃写作,他就只打算做一名“及格”的解说员。 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气寒冷时,在北新桥的巷口买一个烤白薯暖手,乘坐电车到天安门。如果还没开门,他就呆坐在台阶上,凝望着清冷的天空。晚上下班,时逢大雨,披个破麻袋小跑回家。在一堆灰扑扑的文物中,他仿佛瞥见微弱的光芒,引领他继续往前走。只是这条路,依然崎岖。不被待见,没有人教,能查阅的文献参考资料又很少,甚至无法辨别信息真伪…半路转行的他,只能选择看起来笨拙土的自学方法。别的研究员坐在办公室里看书聊天,沈从文却成天呆在陈列室整理资料,在灰暗的库房里贴标签,捣鼓的都是专家看不上的坛坛罐罐,花花朵朵。一匹暗花绫子、一封手抄信、一块旧瓦片,都让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遇上组织文物清点检查,别人觉得是苦差事,他却视作难得的机会。有一次他被抽调参加北京八十几家古董店的文物整顿工作,过手的珍贵文物达八十万件之多。他负责报每一件文物名称、年代,到后喉咙都喊哑了,却丝毫不觉得苦,反而兴奋,因为自己文物的综合知识库快速扩容了。如果遇到展览,其他研究员只会选择高级别的出场。但沈从文无论大小,都自告奋勇去讲解,一边讲一边学,结合文献反复查证。遇到寒冷的冬天,午门楼上呼呼吹着穿堂风,也不许烤火,他裹着厚厚的旧棉袄,冻得直哆嗦,却要坚持讲解一整天,直到天色渐暗,观众散去。虽然又渴又累,但一旦介绍展品,他如同遇见自己的挚爱,瞬间两眼放光,声情并茂,旁征博引。说到动情处,还会情不自禁赞叹:“太美了,真是太美了!”在历史博物馆十余年任职期间,他摸过的古玩数以万计,见过的丝绸上万匹,讲解过的游客超过三十万人次。凭借在文物领域扎实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见解,成为文物界的“活百科”,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有关文物的问题。他后半生的心血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物史的空白。沈从文曾说:“一定要有人肯作螺丝钉, 从大处看, 从小处做, 用些较新方法, 做些探索工作, 辛苦寂寞一点也无妨。”正是这句辛苦寂寞一点也无妨,成就了沈从文,也正是这样一句话,成就了无数牛人。溪入低谷,汇能蓄量,潜龙在渊,一飞冲天。#我要上微头条# #人物# #历史##巴金简介#

2、巴金简介资料大全

说真话。巴金《随想录》读完之后,萦绕于耳的一句话。巜我在岛屿读书》是头条与江苏卫视合办的一档读书节目,我每期都看,作家们介绍的好的书我也收藏了,等有空的时候就阅读。巴金的巜随想录》就是节目中作家推荐的书。读完这本书,影响我大的就是巴金在书中说的一句话,作家写作要说真话。讲讲我在头条上的经历,在头条上发布微头条要有推荐量的,有推荐量才有阅读量,发现一规律,凡是记的是真实的事情,推荐量就会高,所以在头条里混,也要求真实。有时精心细凿的不抵真实流露的,真实才是硬道理。 #我在岛屿读书#

3、巴金简介个人资料

【这个活动值得全国做!语文课文作者手迹展[赞]】长沙图书馆展览展出了新中小学语文教材里梁启超、茅盾、丰子恺、泰戈尔、托尔斯泰等44位课文作者的亲笔信、题词等各种形式的手迹图片,还特别展出了梁启超、郭沫若、巴金、冰心、沈从文、叶圣陶、雨果、安徒生、马克·吐温9位著名作家9幅真迹原件。这些名人手迹,选自丛书《哦,他们是这样的》,由作者陈渡风花费20余年收藏所得。这套面向小学生的语文延伸读本,共4册,像是一座奇妙的语文博物馆。有兴趣引入这个展的媒体、图书馆或宣传部,可以找我介绍,联系邀约作家陈渡风。[玫瑰]详见:湘籍作家花20余年收藏语文课文作者手迹,还出了套书-掌上长沙

4、巴金简介和代表作品

1936年,32岁的知名作家巴金,与18岁的“小迷妹”以书结良缘,开启了一场旷世的爱情神话。巴金,原名为李芾甘,自从他撰写的名著《家》问世之后,在大上海声名鹊起,很多人视他为青年作家的偶像。其中,有位刚来上海不久的小女生,频频与他书信往来。彼此通信达大半年,却从没相见。后,小女生主动在信中写道:“咱俩相谈甚欢,却素未谋面,倘若李先生方便的话,能否约个时间,咱俩一起坐下来面谈,如何?”信中附上约会的时间、地址,和一张她的照片。巴金心生好奇,如约来到咖啡厅。不一会,一位身穿高中生校服的妙龄女子款款而来,对着巴金像久别重逢的知己般欢叫着:“哎呀,李先生,实在是抱歉,让您久等啦!”巴金温和一笑:“没有,我也才刚到啊!”小女生扑闪着灵动的大眼睛,含笑着说:“李先生,您可比我想象的要年轻多了。”“真的吗?”平日沉默寡言的巴金话匣子少有地被打开了,他幽默地说,“你怎么比我想象中的更像娃娃呀!现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了吗?”“我,萧珊,”小女生落落大方地伸出手来,握住了巴金温暖的大手掌,想不到,这次见面的握手,从此,就是一辈子的不离不弃。两人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爱,萧珊在巴金的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随后考取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5月,待彼此都考虑成熟之后,年届不惑的巴金携手比自己小13岁的萧珊,以在贵阳郊外小旅馆里度蜜月的方式,迈进了婚姻的殿堂。萧珊,是第一个,也是一个,让巴金真正动情的女子。巴金和萧珊婚后朝夕相处,恩爱有加。婚后第二年,他们生下了女儿李小林,5年后,又添了儿子李小棠。新的家庭,给巴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是他40年前从未有过的温馨。巴金深爱着这个浓情蜜意的家,舍不得离开萧珊和女儿小林。过去,巴金喜欢到处旅行奔跑,婚后,他几乎不外出旅行。巴金说:“他如今愿意做的事,就是安安稳稳待在上海工作,因为,这里有我的家人,有我的至爱。”萧珊同样视巴金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她时常对巴金深情告白:“在我的生命里,你是重要的,无论时隔多年,你永远是我的偶像。能够成为你的妻子,是我幸运的事。”两人相互鼓励着,相互携手前行。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上班高峰期,巴金只能挤公交车上班。公车特别拥挤,乘客把车门口堵得严严的。巴金没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于是看着一辆辆车驶走,却上不了车,又怕迟到受训斥挨罚,心下着急。有一次,好不容易挤上一辆车,身体还有一半在车外,萧珊就在车下用纤细的双手和双肩用劲推着巴金的后背,仿佛在用整个生命的力量来支撑他,不让他倒下。每逢夜晚,巴金拖着批斗时受尽屈辱的身躯跨进家门,只要一看到萧珊关切抚慰的目光,一切磨难顷刻消除。巴金诉苦:“日子难过啊!”萧珊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随即,她马上加一句:“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忧虑和操劳终还是影响了萧珊的健康。她患了肠癌,没能及时诊治,身体日渐消瘦,为了不让巴金担忧,她忍受着病痛,从不哼声。1992年,萧珊因癌细胞扩散住院,她生平第一次忧伤地对巴金说:“看来,我要先离开你了,可是,我舍不得你啊……”巴金肝肠寸断。老天爷终还是带走了萧珊,也带走了巴金唯有的爱情。巴金悲痛欲绝,著书《怀念萧珊》,在第四部分文末初稿,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死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一个有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萧珊去世多年后,巴金仍然无法从失去萧珊的悲痛中走出来。他写字台上,始终放着萧珊的照片,他的卧室里,放着萧珊的骨灰盒,他的床头柜上,放着萧珊翻译的几部作品,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萧珊的音容笑貌每一天都会浮现在他的深情怀念中。有人曾劝巴金把萧珊的骨灰安葬,但巴金说:“我要让她的骨灰放在我的卧室里,如此,我就会觉得她依然没离开我。”多年后,有人想给巴金再介绍一个老伴,被巴金一一谢绝,在他心中,永远只有萧珊的位置,是容不下其她女子的。他们历经28年的婚姻生活,始终相亲相爱,相濡以沫。萧珊曾对巴金说:“你永远是我的神,跟我的心同在。我的目光永远地跟随着你。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会叫着你的名字。你知道我陪你走这一段路程有多么幸福吗?”巴金回应萧珊:“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你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你永远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此后,我的骨灰将同你的骨灰搅拌在一起, 我们永远不分离。”2005年10月17日,巴金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后人遵从巴金生前的遗愿,将两人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撒入大海。对这相爱一世的恩爱夫妻,从此长眠在那片海洋,永不分开。#史上恩爱的夫妻##历史#

5、巴金简介200字

走进西藏,探索文明艺术与精神境界的“第三极”【内容简介】这是作者格绒追美的“青藏三部曲”之一。三部曲由长篇辞典小说《青藏辞典》、跨文体写作短文集《青藏时光》和中短篇小说集《青藏天空》构成。《青藏天空》的小说除了关注普通农牧民日常生活之外,笔触伸延到藏文化的核心地带,探及生与死、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科技与灵修、艺术与信仰等重大人生命题。青藏不仅是自然海拔高度的地球“第三极”,也是人类精神的高标和艺术探索新的天空。【作者简介】格绒追美,男,藏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曾参加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先后从事乡村教师、教育管理、宣传、旅游、文化等工作。现供职于甘孜州文联。已出版长篇小说《隐蔽的脸》,中短篇小说集《失去时间的村庄》,散文、随笔集《掀起康巴之帘》、《神灵的花园》和《青藏时光》。曾获四川省文学奖、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和巴金文学院诺迪康杯文学奖等。#巴金简介#

6、巴金简介和代表作品40字

1972年,巴金的妻子萧珊去世,巴金悲痛不已,不让妻子安葬,而是将她的骨灰盒放在床头柜上,30多年不离不弃。巴金说:“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妻子和自己在一起。”1904年,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父母给他取名为李尧棠。他们家是当地有名的官宦人家,生活富裕。虽然他不愁吃不愁穿,但是他们家就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父母就会给他请当地的名师来家中教他读书学习。1920年,巴金考入成都外语学校,1927年,他赴往法国留学。在巴黎,他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时时关心中国,将中国的人情融进自己的思想中。1928年,巴金回到上海,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对巴金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他发表和译著了许多撼动人心的作品。也正是这一年,他遇到了萧珊。萧珊生于1917年,1936年时抵达上海就读于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少女热衷于戏剧和表演。不料刚入学没多久,她就因着出演《雷雨》中的四凤,并跟进步人士交往过多被开除。这给少女带来了极大的苦闷,如同大多数青年一般,她热血又迷茫。而巴金也是她的一盏明灯,便不由得给巴金写信,希望能得到人生方向的指点。他们就这样靠鸿雁传书来往交流,当是的巴金32岁,还没谈过恋爱,更没动过结婚的念头。萧珊的出现,让他的心出现了波动。萧珊比巴金小13岁,巴金总是称她为“我的小友”。在通信的过程中,爱情的种子也在两人心中生根发芽。但是在这次的爱恋中萧珊要勇敢得多,她不仅主动给巴金写信寄照片,更是主动提出见面。按照信中的约定,那天上午,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不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哎呀,李先生,您早来啦!”巴金谦逊地一笑:“唉,你也早啊!”她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看着巴金,文雅、快活地笑着说:“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不善言语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于是,18岁的萧珊开始介绍自己,此后,两人开始了8年的恋爱。上海沦陷后,萧珊陪着巴金一路逃亡,巴金因长期伏案写作,身体状况并不好,萧珊对巴金一路都照顾有加。两人在恋爱的八年里,虽然两人早就订婚,巴金却一直坚持不越雷池一步。1944年,两人结束8年的恋爱长跑,巴金和萧珊迈进了婚姻殿堂。此时巴金已经40岁,而萧珊只有27岁。结婚的新房是借来的,没有大摆宴席,也没有收礼,新婚夫妻在报纸上发一个结婚启示,然后旅行结婚。结婚后,女儿李小林和儿子李小棠先后到来。夫妻两人,恩爱有加,琴瑟和谐,互敬互爱,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他们总是相互扶持,相互依赖,相濡以沫,形影不离,在他们心中,对方就是自己人生的全部。特殊时期,巴金被点名批判,劳动多年。萧珊作为巴金的妻子,被各种谩骂,指责,受到精神虐待和身体上的疼痛,可她还是为巴金各种奔走。她听到巴金的诉苦后,每每鼓励巴金“要坚持下去”。可萧珊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生命之火逐渐熄灭。1972年,萧珊晚期结肠癌,久病不治,必须立刻手术。手术结束时,萧珊孱弱地躺在白色的床单上,看到巴金,她眼角含笑,他满眼心疼。她弱弱张口,气息甚微:“我是不愿,不愿离开的,没有我,你一个人如何过啊”。1972年8月13日,萧珊走了,留下巴金去用余生拼补这破碎。而他自己知道,被她带走的心,这余生,终将拼不起来了。他小心翼翼地带回了她的骨灰,他终于把她接回家了。儿女们都劝他让母亲入土为安,他却不顾众人阻隔,将萧珊的骨灰轻轻放在了自己的卧室。天人永隔,他是想日夜相伴吧。后来巴金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她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着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晚年的巴金多次对朋友说:长寿,于他而言,是一种惩罚。而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便是将对亡妻的怀念,创作到文学作品中。2005年巴金去世,他和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 这次,巴金和萧珊永远也不会分开了!纵观巴金和萧珊的爱情,始于一人崇拜,止于两人厮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一生一人,专一长久,28年婚姻,33年怀念,此情之深,众人称羡。#情感#

7、巴金简介原名

豆瓣超过8分的民国剧:《家》,年代情感剧,21集,豆瓣评分8.1。主演:黄磊、陆毅、黄奕、李小冉等人。剧情简介:本剧根据巴金所著同名小说而改编,讲述了封建的大家族高家,因为高老太爷的威逼,长房长孙高觉新被迫放弃和表妹梅芬的爱情,娶了素不相识的瑞珏,之后父亲过世,觉新遂承继家业,然而却引来各房的眼红,觉新总是忍气吞声,委屈求全,梅芬在丈夫病逝后,又回到成都,意外和觉新再度相逢,梅芬的不幸,使觉新自责甚深,瞒着瑞珏,背地里帮助梅芬,觉新的三弟觉慧和丫头鸣凤,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好,老太爷欲将鸣凤送给冯老爷做小,鸣凤投湖自杀,以身殉情,不久,梅芬也因病去逝,老太爷又欲威逼觉民娶冯老爷的侄孙女,觉民不从,离家出走,老太爷逼觉新把觉民找回来的故事。#影视杂谈# #民国剧#

8、巴金简介及主要作品

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尧是高处的意思。“芾甘”是由“棠”字引申而来,源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发。”诗的本意是写人们对召伯的怀念,“蔽芾甘棠”是指一棵幼小的不大的甘棠,据说召伯南巡时曾在这棵树旁停留,人们怀念召伯的恩德,便作歌劝大家不要伤害它。巴金所用的“甘”字就是指“甘棠”,“芾甘”就是“蔽芾甘棠”的省称,也是对“棠”字的诠释。简言之,尧棠就是长在高处的大树,芾甘就是还没有长大的小树。巴金四五岁的时候,三哥李尧林为了一件小事把丫鬟香儿骂了一顿,还打了几下。香儿哭着告诉巴金母亲,巴金母亲立刻把李尧林叫过去,温和地向他解释:“丫头同老妈子都是跟我们一样的人,即使犯了过错,你也应该好好地对她们说,为什么动辄就打就骂?况且你年纪也不小了,更不应该骂人打人。我不愿意让你以后再这样做!你要好好地记住。”三哥一直低着头,不敢说话。香儿高兴地在一旁暗笑。等母亲说完,三哥便垂着头慢慢地往外走。母亲叫住他,说:“三儿,你不忙走!你还没有回答我。我说的话你懂了吗?你能记得吗?”三哥迟疑半晌终于回答说:“我懂……我记得。”母亲这才站起来,说:“好,拿云片糕去,喊香儿陪你们去耍。”边说边从瓷缸里取出云片糕递给他们。这件事让年幼的巴金铭记不忘。可以说,这是巴金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做人要有爱心,要爱人,爱一切人,要懂得同情和怜悯。这一课是母亲给他上的,是母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了“爱”的种子。所以后来巴金多次称他的母亲是他的“第一个先生”,因为母亲不单是生养了他,她还用自己的言行第一个教给了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两本巴金小说集介绍给大家。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