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四大文明概念,就是梁启超传播介绍的,但完全是按西方传教士的宗教说教照搬的。当然也许这里面有大交易也说不定。但五四革命,当时的学者和青年都崇拜梁启超,所以对他的人类历史文明主体观点,一点也没有质疑。至于共产主义理论是由李大兆和陈独秀翻译传播的,当时也只传播了《共产d宣言》,主要就是暴力革命。《资本论》等是建国后,由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至于严复的《天演论》,主要是来自于四书五经和《阴符经》等,加部分西方哲学。但都是概念性的一知半解,所以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是停留在断章取义,不求甚解阶段。所以至今中国知识分子都是学概念创概念,根本拿不出新的东西来。这也就是中国理科学者只有在西方平台,才能出重大理论突破的根本原因。
2、梁启超简介生平手边拿到一本书,《梁思成》的人物传记,对这个人物不怎么了解,不由的翻开来看看。原来是梁启超的儿子,梁启超倒是读书时有了解,是个大人物,从书中的介绍看,梁启超孩子,个个成绩不错,十个儿女三个院士,不由得敬佩他们,我想,他们成就这么好是怎么做到的呢?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对子女们要求也十分严格。注重引导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又尊重她们的个性,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每个孩子的前途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也不强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办事,而是要反复征求他们的意见,直到满意为止。书中有举例其三女梁思庄的故事:梁思庄在考入大学选学科目时,父亲梁启超经过细致思考,他觉得生物和信息对社会发展很重要,建议思庄学习现代生物学,而当时学校里教生物的老师教的并不好,不能引起思庄对生物学的兴趣。思庄把自己的苦恼给哥哥思成说了。梁启超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赶紧写信给思庄:你哥哥说你不喜欢学生物学,为什么不早跟我说呢?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才能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好久了,我不晓得你近日的思想发展情况,可能我推荐的并不适合你,你应该要自己体察做主,不必一定要按照爹爹的话。梁思庄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后来选择了图书馆学,成为有名的图书馆专家。梁思成是在建筑学方面成就显著,我想都和父亲梁启超的影响和引导分不开吧?继续读下去,继续分享,感谢关注!#以书之名# #我要上条#
3、梁启超简介结过几次婚1923年,梁启超给大女儿梁思顺写了一封信。信里,梁启超很嘚瑟,自己的“计谋”又成功了。原话是:“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老夫眼力不错罢。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我希望往后你弟弟妹妹们个个都如此。这是父母对于儿女后的责任。”原来,梁启超“介入”儿女的婚姻,儿子梁思成和儿媳林徽因不是第一次。女婿周希哲,就是梁启超为大宝贝女儿梁思顺精心挑选的。周希哲是外交官,他是广东祖籍的马来西亚华侨。出身贫寒还做过职员,但是,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学,周希哲终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法博士学位。后来,周希哲进入外交界担任过驻外大使。梁启超游历欧洲期间,周希哲作为学生就伴其左右。他精通外语熟悉国外文化又有很好的人品,于是,他就被梁启超相中了。梁启超就撮合小周和自己的宝贝长女思顺成了一对,婚后夫妻俩关系融洽和谐。梁启超儿女的婚姻,大多美满幸福,没有上演很多为爱与家庭决裂的桥段,大概是因为梁启超对儿女真诚的爱、尊重,还有理解。1893年,梁思顺出生在广东新会老家。她是梁启超的第一个孩子,那时候,梁启超才20岁,他虽然第一次学着做父亲,但是,就凭着对女儿满满的父爱,就已经是合格的父亲了。妻子李蕙仙身体不好,一直过了8年后,才生下长子梁思成。所以,梁思顺的童年生活,一直浸泡在满满的父爱中。不得不说,梁思顺比弟弟妹妹得到更多的父爱与关注。在这开明的家里,她一直是很有发言权的。而作为梁家的长女,弟妹们的长姐,不管是在学识、教养还是人格等各方面,她都很出色。梁启超从小手把手地教女儿写字读书,还教她写诗词,并且为她写了很多诗词,因此,梁思顺有很厚的古文功底,成为真正的一代才女。梁启超给她的书房起名为“艺蘅馆”,家里藏书多,梁思顺没事就喜欢抄诗词,后来编成《艺蘅馆词选》并作了自序,这篇自序和词选不仅得到父亲梁启超的肯定,还被传颂一时。1908年,梁思顺刚满15岁,她不仅是“双涛园”儿童的领班,还是梁启超的助手和日语翻译。梁启超和女儿梁思顺,既是父女,又是好的朋友,这种和谐的亲子关系,和人们羡慕的。而其中的奥秘,就来自于梁启超和女儿的有效沟通。梁启超给女儿梁思顺写了几百封家信,“大宝贝”是梁启超对女儿的称呼,每封信中称呼都是“宝贝思顺”或“我的宝贝”,因为梁思顺还有个名字叫“令娴”,早期的信都是“示娴儿”或“娴儿读”。梁启超偷喝酒后先斩后奏,说“好孩子别要着急,我并不怎么醉,酒亦不是常常多喝的”。对于弟弟和林徽因的恋情,梁思顺本来是不看好的,但是梁启超从父亲和朋友的角度跟她讲理,总算把姑嫂之间的嫌隙解除了。“徽音我也很爱她,我常和你妈妈说,又得一个可爱的女儿。但要我爱她和爱你一样,终究是不可能的。”是啊,亲女儿和儿媳还是有一些差别。1927年,梁启超去世前两年,一直被肾病折磨,在病痛中他思念海外的儿女,而他更加思念女儿思顺,他在一封信里说:“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对于女儿的报答和感恩,他也常常心怀愧疚和欣慰。在晚年时,梁启超经济困难,那时梁思顺已经出嫁,她还愿意尽自己的力量,承担一些家庭费用。对此,梁启超很欣慰:“你的报答也算很够了。妈妈几次的病,都是你一个人服侍,后半年多衣不解带地送妈妈寿终正寝。对于我呢,你几十年来常常给我精神上无限的安慰喜悦,这几年来把几个弟弟妹妹交给你,省我多少操劳。近更把家里经济基础由你们夫妇一手确立,这样的女孩儿,真是比别人家男孩还得力十倍。你自己所尽的道德责任,也可以令你精神上常常得无限愉快了。……”梁启超就是一位这么可爱可亲可敬的父亲,有这样的父亲便拥有了一生幸福的能力!有了这样的家风,就有了行走人生的底气。梁启超与儿女们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梁启超和梁思顺的父女关系,你怎么看?我是@陳星空 ,关注我,每天分享历史上值得聆听的故事。#梁启超简介#
4、梁启超简介戊戌变法1900年,梁启超给妻子李蕙仙写了一封信: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了,请老婆成全。谁料,李蕙仙不但没生气,反而淡定地回信说:我成全你们。但梁启超看完信后却脊背发凉,当即与那女子断绝了关系。李蕙仙出身名门,家庭条件优越,自幼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更是样样精通,是个不折不扣的白富美。梁启超虽出身寒门,但却才华横溢。两人经李蕙仙的堂哥李端棻介绍后,相识、相恋。1891年,23岁的李蕙仙嫁给了19岁的梁启超,两人郎才女貌,羡煞旁人。婚后,李蕙仙跟着丈夫梁启超回了广东老家茶坑村。梁家生活贫困,只能将一间将古书室简单布置成两人的婚房。梁启超觉得愧对妻子,李蕙仙却毫不在意:“只要和你在一起,日子再苦也不怕。”梁启超感动地热泪盈眶,发誓一辈子只爱她一个。李蕙仙虽是富家千金,却一点也不娇气。短短的时间内,她就学会了挑水、煮饭,操持家务,完成了从小姐到主妇的蜕变。不仅如此,她还帮着丈夫孝敬父母,连婆婆都对她啧啧称赞,直夸她是个好媳妇。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为了躲避抓捕,梁启超只身逃往日本。而李蕙仙不顾艰险,毅然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带着全家老小逃往澳门,她一个弱女子竟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李蕙仙任劳任怨,为了爱,她努力蜕变,让丈夫毫无后顾之忧地奔赴事业。然而就是这位贤惠善良的好女人,却还是遭遇了丈夫的背叛。1899年,在美国檀香山,梁启超应邀参加一个侨商的家宴。宴会上,梁启超遇见了光芒四射的何蕙珍。何蕙珍是侨商的女儿,芳龄20,自幼接受西方教育,英文之好。梁启超万万没想到,自己与这个女子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宴会上,梁启超应邀进行演讲,何惠珍自告奋勇给他担任翻译,帮梁启超解决了燃眉之急。席间,何蕙珍紧挨梁启超落座,她博学多识,侃侃而谈,对梁启超的著作如数家珍。原来她是梁启超的铁杆粉丝,梁启超大感意外,对这个小迷妹顿生好感。宴会结束时,何蕙珍将一份英文稿件递给梁启超:“先生,这个是之前替您申辩的文章原稿,请多多指教。”梁启超接过文稿,大吃一惊,心里的疑团终于解开。原来,梁启超刚到檀香山时,四处演讲宣传“保皇论”。朝廷报复梁启超,买通了一家英文报纸,连续发布文章恶意诋毁他。梁启超虽然有心反抗,但是苦于不懂英文,不得已只好咽下这口恶气。出乎意料的是,几天后,另一家报纸竟连续刊登了几篇为梁启超辩护的英文文章,论词精辟,头头是道,但却没有署名,让梁启超道谢无门。如今真相大白,原来当初为自己辩护的文章竟出自何蕙珍之手,梁启超对这个小迷妹又多了一份感激。分别时,何蕙珍含情脉脉地向梁启超索要一张照片作为留念,梁启超慷慨相赠。何蕙珍投桃报李,将一把精美小扇赠予梁启超。两人暗生情愫,坠入情网。一位好友看出了两人的暧 昧,劝说梁启超:“不如娶了这位会说英文的何小姐,对你的事业也有帮助。”梁启超沉思片刻说道:“我是一夫一妻的拥护者,怎可自毁原则;何况我现在是戴罪之身,怎么可以连累人家!”不久后,梁启超再次偶遇何蕙珍,她直言告白:我之心惟有先生。梁启超不敢面对内心的悸动,仓惶逃窜。虽然理智克制了冲动,但梁启超对何蕙珍的感情却一发不可收拾,他连续写了24首情诗,抒发自己对何蕙珍的思念、爱慕和无奈。梁启超对这份爱情,欲罢不能,于是干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他竟给妻子李蕙仙写了一封真诚的告知信:我爱上了一个名叫何蕙珍的女人,请老婆成全。李蕙仙看到这封信后,如五雷轰顶:没想到自己多年的辛苦付出,换回的竟是丈夫的移情别恋。李蕙仙虽然懊恼,但是她并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巧妙地给丈夫回了一封信:如果你真的喜欢何蕙珍,我可以禀告父亲为你做主,成全你们。梁启超看到信,瞬间傻眼了。他知道父亲肯定不会允许他娶小的,如今父亲病重,如果因此惹得父亲病情加重,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梁启超赶忙给妻子回信:请老婆手下留情,我会跟何蕙珍一刀两断。就这样,梁启超果断地斩断了情丝,结束了与何蕙珍的这段婚外情。即使后来,何蕙珍多次表示想要重续前缘,但都被梁启超拒绝了。也苦了这位痴情的女子,终生未嫁,令人惋惜。【莹兮阁】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虽然此话太过决绝。但是再美好的爱情,步入婚姻后都会趋于平淡。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婚姻危机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绕不过去的坎。当危机来临时,我们的处理方式将决定我们婚姻和家庭的命运。故事中的李蕙仙,面对丈夫的背叛,她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冷静对待,利用丈夫的软肋,不费吹灰之力挽救了婚姻,击退了第三者。如果李惠仙选择“一哭二闹三上吊”,结果可想而知。路边的野花虽然漂亮,也许它有毒,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不要轻易摘取。忠于婚姻,忠于家庭,才是我们该铭记于心的。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从一而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5、梁启超简介400字1899年,夏威夷,逃亡的梁启超爱上了富家女何惠珍,他情难自禁,给妻子写信请求成全。谁知,妻子回了几句话,梁启超立刻惊慌地跑回家。梁启超生于1873年,自幼聪慧,9岁时在县衙参加县试。入考场不久,当别的大龄考生还在挠头抓耳,无从下笔时,梁启超就交卷了。监考官本来就对这个小考生很好奇,见他这么快就交卷,心想:小朋友果然答不了题!于是,监考官就抓起梁启超的答卷,想看看这小朋友涂的都是些什么。一看,傻眼了,天才呀!监考官顾不上考场纪律,当场就大声叫喊:“好呀!妙呀!神童呀!”梁启超17岁中了举人,后来和康有为一起推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并于1898年12月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在日本办报要注册登记,办理营业执照。为了隐藏身份,当时梁启超把报社的法人填写成“林北泉”这个虚构的人。后来报社投了火灾保险。1901年底,一场失火把清议报社烧个精光。梁启超等负责人就找日本保险公司,要求索赔。保险公司说,我们只对法定代表人“林北泉”理赔,你让“林北泉”来啊。梁启超实在造不出个“林北泉”,只好哑巴吃黄连,认栽了。1889年,梁启超和老师康有为逃亡到夏威夷。梁启超向华侨鼓吹变法维新。他每日四处筹款,开会演讲,很快便成为檀香山华侨社会的名人。有一天,一位姓何的华侨富商在家里举办宴会,邀请梁启超参加。梁启超在宴会上作了即席演讲,富商女儿翻译成英文。演讲结束后,何富商介绍女儿与梁启超相识:何蕙珍,20岁,美丽大方,英语流利。梁启超非堂欣赏,两人交谈起来,相见恨晚。后来,通过多次的接触,梁启超深深地爱上了何惠珍。梁启超情难自禁,头脑发热,在保皇d报《清议报》上发表了《赠何蕙珍女士诗二十首》,激 情洋溢,爱意张扬。同时,梁启超给妻子李惠仙写信,请求妻子支持他与何惠珍的苦恋。谁知,妻子的回信却给了梁启朝当头一棒。李惠仙回信说,同情二人的爱情,决定“玉成其事”,要将此事告知堂上。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勤勉于学问,严格做人做事,对违反家风礼节的,决不姑息,严厉训诫。梁启超很敬畏父亲。他和父亲一直倡导一夫一妻制,看到妻子的回信要“将此事告知堂上”,吓得屁滚尿流,急忙写信请求妻子手下留情。而梁启超在与何蕙珍会面数次后,深情地向何惠珍求婚。没想到何蕙珍压根没想过要与梁启超结合,她对梁启超根本就没有一丝男女之情,对于梁启超的一厢情愿,她委婉的拒绝,并托人回复他八个字:“文明国律,不许重婚。”梁启超被何蕙珍拒绝,面子落地,心也碎了。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看到发表在《清议d》上的艳诗后,怒发冲冠,斥责“荒yin无道”,并写信给报社,表达不满:这小子如此荒唐,居然写这种艳词花调,还有脸说是我的学生?梁启超腹背受敌,四面楚歌,惊慌失措,在寄给妻子回信后,唯恐李蕙仙不能消气,在信件发出不到一个月,便急匆匆返回上海,当面向夫人请罪。后来,李蕙仙主动安排自己的侍女王桂荃做梁启超的二夫人,一家人和睦美满。回国后,梁启超著书立论,参与政 治,成为近代文学 运动理论的倡导者。同时培养出了杰出的下一代: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是否要感谢当初妻子的睿智大度,才能挥刀斩情魔,成为一代名家?您了解一代名大 师梁启超哪些趣事?欢迎留言,评论,转发。我是@空山乔木 ,关注我,聊聊历史,聊聊生活。#历史上的趣事# #历史天窗#参考资料:《历史有时很雷人》
6、梁启超简介代表作品1900年,已婚10年的梁启超,爱上了20岁的女翻译,他写信向妻子坦白,谁料,妻子欣然成全,并提笔写下祝福语,可梁启超看后,顿觉后背发凉,转身就和女翻译提出分手。梁启超生于广东新会县,祖上十世为农。他的祖父和父辈们都发奋读书试图跻身仕途。然而他的祖父只中了个秀才,但也让梁家步入“半农半儒”的乡绅生活。他的父亲却连个秀才也没中,当了个私塾先生。尽管事不如人意,但留在脑子里的学问才是真宝贝。梁启超在10岁前,都不曾出门上学。他整日跟着祖父溜达,祖父白天给他讲《四书》《诗经》,到了晚上,祖父搂着小启超钻在被窝里,挨个讲岳飞、霍去病等英雄豪杰的故事,梁启超探着头,听的津津有味,时常兴奋地边跳边喊:“太厉害啦!”父母则对他精心培养,严加管教!梁启超12岁考中秀才,小小年纪学识渊博,成了乡里乡外口中的“神童”!梁启超17岁参加广东乡试,中了举人,主考官李端棻发现他的文章熔古铸今,言语犀利,气势磅礴,便立即约见了他。李端棻手捋胡须,盯着梁启超上下打量,此人不仅年轻才俊,还是一位温润儒雅的谦谦君子,当即牵红线将自己的表妹李惠仙介绍给他。李惠仙的父兄都在京城做官,家庭条件优越,她的琴棋书画、吟诗作文样样出彩。俩人一见倾心,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即使李慧仙比梁启超大4岁,梁启超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1891年,二人在长辈和恩师们的祝福下喜结连理。婚后,梁启超带着李惠仙回到新会县老家。然而,梁家一贫如洗,连婚房都是梁母临时借来的,李惠仙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但识大体的她只稍作调整,便挽起丈夫的手臂说:“从此,我们同甘共苦,白头偕老!”梁启超感动得紧紧抱住了妻子。聪慧的李惠仙,知道丈夫求知若渴,就把嫁妆卖了,换回一套《二十四史》送给他读,还教他学习普通话,家务事更不用丈夫操心,梁启超则一头扎进求学和事业当中。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了,慈禧下令悬赏十万两白银捉拿梁启超,自此,梁启超亡命海外14年。远在他乡的梁启超日夜担心家人,当得知妻子已经把家人安全转移到澳门时,他总算松了口气,不由得对妻子感激涕零!此后频繁书信与家人沟通。在异国的月夜里,梁启超是痛苦和孤寂的。他辗转来到美国的檀香山,在这里邂逅了一位奇女子。这位女子叫何惠珍,芳龄20,她的父亲是华人富商,同时也是“保皇会”的会员。她不仅精通英文,而且学问见识深厚,跟大丈夫一样喜谈国事,平常不修边幅,容貌却妩媚动人。有一天,何惠珍的父亲宴请了梁启超,席间还有数十位西方缙绅名士及妇女。梁启超应邀发表了精彩的演说,何惠珍充当翻译,只见她目光炯炯,才思敏捷,令梁启超的心为之一颤。宴席结束后,何惠珍与梁启超握手道别,细声说:“我万分敬爱梁先生,今生若不能相聚,愿期诸来生,愿先生赐以小像,以遂心愿。”梁启超犹如做梦, 立在那,不知所对。第二天,各大报纸刊登了梁启超的演说,有称赞的,也有不少诋毁诽谤的,何惠珍匿名用流利英文发表文章予以驳斥,为梁启超解了燃眉之急。几天后,二人相见,何惠珍的爱恋毫无掩饰,滔滔不绝,相互深谈许久。梁启超被她身上散发出的非凡魅力所折服。梁启超浑身的血液如泉水般涌入大脑,平静许久的心在胸膛里翻腾着,他夜不能寐,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何惠珍的身影,几乎不能自持。二人的书信往来里,充满了能与不能、爱还是不爱的纠结。就在这份情感快要决堤之刻,梁启超想到了自己的妻子,他心乱如麻,执笔写了一封家书,坦白了这份情感,他自己也不知道想要等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很快,妻子回信了,当他迫切地读完信时,好似被泼了一盆冷水,整个后背阵阵发凉。妻子说的是:男子有个三妻四妾是正常的,只要你愿意,我就禀告父母来办这婚事。梁启超想到:一夫一妻正是自己倡导的思想,他不能能违背自己的初衷,父母若知道此事,肯定会气坏了身体。于是,他赶紧给妻子回信,千万叮嘱不要将此事告知父母,只是自己一时糊涂!他内心的理智终于战胜了情绪,一切发乎情,止乎理!李惠仙面对丈夫的移情别恋,不哭不闹,凭借自己对丈夫的了解,一语点醒了“梦中人”。1903年,妻子李惠仙因自己身体不好,为了让梁家开枝散叶,同时也为了拴住丈夫的心,再三恳求丈夫纳自己的丫鬟王桂荃为妾。梁启超虽然同意了,但始终没有给王桂荃一个名分。但后来,在李惠仙和梁启超先后去世后,是王桂荃撑起了这个家,将九个儿女抚养长大,造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奇迹!梁启超虽然在事业上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立场,但他骨子里其实是个保守的人,能够忠于自己的妻子,维护家庭的和睦。他一生笔耕不辍,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祖父和父母正确教导,也离不开身边两位妻子的爱护和全力支持!#头条创作挑战赛##梁启超简介#
7、梁启超简介及事迹100字戊戌变法失败后,张元济去见李鸿章,说:“现在太后和皇上意见不合,你是国家重臣,应该出来调和调和才是。”李鸿章叹一口气,说:“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戊戌变法前,张元济在总理衙门担任章京,这个衙门的全称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所主管的部门广泛,包括学堂、铁路、开矿、造船、练兵外交等。主管官为总理大臣,一共有好几位,恭亲王奕訢 、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等人都当过总理大臣。光绪喜欢看新书,常常写条子到总理衙门要书,这件事都由张元济经手办理。光绪也喜欢人上书言事,外边上书言事的人都是先送到总理衙门里来,再转递进去,据张元济回忆,当时外面送来各种章奏,内容奇奇怪怪的都有。1898年(戊戌年)6月,光绪召见康有为和张元济,为何要突然召集这两人呢?原来,当时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了一个折子给光绪,保举康有为和张元济。还没有亮,康有为、张元济就到西苑门外,坐在朝房里等候。当日在朝房的有五人:直隶总督 荣禄、两个要放到外省去做知府的官员、康有为和张元济。荣禄架子十足,摆出很威严的样子。康有为在朝房里和荣禄大谈变法,谈了许久,荣禄不置可否,只是敷衍几句。召见时,两个新知府先依次进去,出来后,太监传唤康有为进去,大约十几分钟后,康有为出来,张元济第四个进去。张元济进去后,跪在桌子旁边,当时屋子里没有第三个人,只有一君一臣相对,太监留在门外,不能进内。当时滇越边境发生划界的争执,光绪对张元济说:“我们如果派人到云南去,要两个月才会到,但法国人只要十天八天就会到达。我们道路不通,一切落后,什么事都赶不上外国,怎么好和人家办交涉呢?”张元济说:“皇上现在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总希望国家能够一天比一天进步。”光绪听了之后,叹口气说:“可是他们都不赞成呀!”张元济当时听光绪说完这句话后,心里觉得这位皇帝也够可怜了,也不便再说什么。光绪就把话头转到张元济等人所办的通艺学堂上去。那时候张元济在北京和一些朋友办了一所通艺学堂,教授英文和数学,学生有四五十人。学堂聘请两位教员,一位是同文馆的学生,另一位是严复的侄儿严君潜。“通艺"两个字就是严复取的。校址设在宣武门内象坊桥,租了一座大房子作校舍。学堂创办人有:陈昭常(后出任吉林巡抚)、张荫棠(后任驻藏大臣)、何藻翔、曾习经、周汝钧均系部曹、夏偕复(工部主事,后出使美国)和张元济。通艺学堂办成后,经费没有着落,便由张元济牵头向总理衙门各大臣递个呈文,请他们拨款,后来张之洞、王文韶等大员都有捐款。光绪知道张元济在办学堂,所以召见这天,就特意询问了学堂办理的情况。召见结束后,光绪即派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有一天,张元济到总理衙门的事务厅(即收发处)去,发现公文堆里有一封电报,签名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电报是给光绪的。张元济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马上转报呢?照例这样的电报应该立刻送给光绪的,但张元济一看,已经在事务厅里搁了两天,便通知帮总办瑞良。瑞良恐慌万分,当即让同文馆学生来翻译后送进去。在总理衙门当章京的,只有张元济一个人略识外文,衙门里还有一个木橱摆着和外国所订的条约,这样重要的文件,竟不注意保存,任何人都可以开。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清廷的腐败,以及办事效率之低。9月21日,慈禧下令荣禄派兵关闭北京各城门,封锁交通,出动3000军士在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9月28日,慈禧下诏,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戊戌六君子)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命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康有为在政变之前先已得到消息,由英国人李提摩太护送他出京,梁启超逃到日本使馆,由日本人带他离开。康有为到天津后马上坐英国船逃走。慈禧命荣禄派军舰去追,没有追到。梁启超由日本人送他到塘沽上船。荣禄派王修植(北洋学堂总办)去追梁启超,王修植(同情变法,所以在登船检查时,梁启超已剪去发辫,改穿日本和服,王修植认出梁启超,但是看破却不说破,让梁启超得以离开。有一种说法是,荣禄知道王修植和梁启超熟识,所以故意派王修植去追捕。张元济作为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在李鸿章的求情下,没有被下狱,以免职处理。李鸿章让张元济去上海,张元济离开前,曾问李鸿章为何不调和光绪和慈禧的矛盾,李鸿章说:“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到上海后,盛宣怀来找张元济说:“李中堂已来信介绍,现在请你在南洋公学办理译书的事。”就这样,张元济在南洋公学当了译书院院长,之后还当了南洋公学的校长。后来,李鸿章经过上海时,张元济去见他,劝他不必再替清朝效力了。李鸿章说:“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呀?我这条老命还拼得过。”张元济晚年回忆说:“在当时环境之下,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断断无成功的可能。当时我们这些人,借变法来挽回我们的国运,到后来才知道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