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著名的诗
1、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
2、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韩愈著名的诗)。
3、以文入诗,故意打破诗歌的传统节奏和圆润和谐之美。
4、于是“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更像是初春的景色,初春的百花充满着生机,而暮春的百花则仿佛看透一切的战士,更加狂放,生命的力量也更加深重,所以诗人用到了“斗”。
5、男子汉的青春只有一次,百岁之寿也不过像狂风一吹而过。此名句揭示青春不再来,时光如风逝的道理,以告戒人们珍惜光阴。
6、第三四句又是再次重点突出了春天的景象,这样的一种描写,也是为了使得这首诗更具有感染力,“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只是那可怜的杨花和榆钱,并没有其它花朵的艳丽,显得有些暗淡无神,只是知道随风飘洒,好像是一片片雪花一样,每当风来了之后,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后这一句写得极为巧妙,把春天描写得犹如冬天一样,但是依旧很有趣。
7、(赏析)远远望去,春意似乎遍地都是,走近一看,却什么也看不到。这就是早春的感受。诗人摄住了早春之魂,写出了那种清新、恬静、素淡的美。
8、《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9、创作背景:《山石》的写作时间历代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
10、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11、王夫之:穆宗在位四年耳,以君子,则裴度也、李绅也、韩愈也。
12、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13、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
14、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5、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嗟哉吾d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16、士大夫在穷困的处境中才能表现出节操和道义。
17、千古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18、创作背景: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19、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20、此诗作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的早春时节。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
21、孙承恩:道丧文衰,子克振起。排斥老佛,发挥洙泗。并包百家,源委六经。北斗泰山,百世尔承。
22、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23、比如元稹和白居易就曾公开贬斥过李杜二人,或许是同行嫉妒,或许是真的互相看不惯,其原因不得而知。有人贬斥自然就有人支持,千百年来吟颂李白和杜甫的人有很多,毕竟拍马屁这件事谁都会。可是如何拍好马屁却是一门巨大的学问,因为有时候用力过猛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对于如何拍马屁这件事上,韩愈很有话语权。
24、张戒:韩退之诗,爱憎相半。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廊庙气。退之诗正可与太白为故,然二豪不并立,当屈退之第三。
25、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韩愈《听颖师弹琴》
26、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相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27、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年)的早春,此时的韩愈已经56岁了,任吏部侍郎。这个时候可能是韩愈惬意的时候,他刚刚协助平息了一场叛乱,皇帝调他为吏部侍郎。而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是行业内的大师。
28、 在《进学解》一文中,韩愈做出此句,是为了劝解文中的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习,从而能充实自己的学识,才能被群贤毕集的上层所选拔出来治国。之后才好引出学生借由先生本身的不幸境遇来反驳先生先前的一套认识,这是以一种问答的形式来抒发宣泄作者怀才不遇和屡次被贬的不满。
29、乾隆帝: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诗亦卓绝千古。论者常以文掩其诗,甚或谓于诗本无解处。夫唐人以诗名家者多,以文名家者少,谓韩文重于韩诗可也,直斥其诗为不工,则群儿之愚也。……其生平论诗专主李杜,而于治水之航,磨天之刃,慷慨追慕,诚欲效其震荡乾坤,陵暴万类,而后得尽吐其奇杰之气。其视清微淡远,雅咏温恭,殊不足以尽吾才,然偶一为之,余力亦足以相及。……今试取韩诗读之,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不减于李。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诚不减于杜。而风骨峻嶒,腕力矫变,得李杜之神而不袭其貌,则又拔奇于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
30、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31、创作背景:从此诗的写作背景看,作者可能有影射贞元末年“暴起领事”的二王(王伾、王叔文)及其追随者的用意。他反对二王和永贞革新,固然是保守的表现。但就此诗而言,是写在革新运动之前且未涉及革新之事。
32、但是习惯了不意味着冷漠,离别是必然的,不会因为我们的情绪而改变,但我们依然要表达情绪,要轰轰烈烈的送别。
33、诗人看到蜂蝶飞舞闻岛上的花香,寻找水上的花岛,远远望去,岛上花开嫣红,蜂飞蝶舞,像水上飘着一片红云一样。
34、还有一种说法,说韩愈在这里其实对杨花榆荚是一种赞赏的态度。他钦佩这种随风飞舞的勇气,这种展现自己的勇气。
35、葛立方:裴度平淮西,绝世之功也。韩愈《平淮西碑》,绝世之文也。非度之功不足以当愈之文,非愈之文不足以发度之功。
36、谁谓我有耳,不闻凤凰鸣。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
37、赏析:桂林之奇,首先奇在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造成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
38、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39、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辽宁,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40、才女出上联:进进出出笑颜开,人人满意,书生巧对下联,结良缘!
41、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42、(赏析)无云,银河隐没,夜风阵阵吹拂,明月流泻银波。月夜景色写得优美清丽。
43、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44、一片入口沈痾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45、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6、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47、为神讵(jù)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cuàn)下馀(yú)。
48、创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9、而从诗题“春雪”来看,除了“雪”,它还有一个“春”字,说明这首诗中少不了对春色的描写。但对于二月的长安来说,除了诗中提到的小草新芽外,是见不到其他春色的。它不似南方的二月,已是花草芳菲。所以韩愈在这首诗中,便用了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笔。将雪比作花,装点了二月,增添了春色。短短4句,可以说是美到令人心醉。
50、三四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历来为人称道。
51、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