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讲论语
1、“恭则不侮”的意思就是:你对别人如果毕恭毕敬,有一个很美好的态度,那别人也不会轻易来欺负你,你希望自己的生命有尊严,那么就对别人尽量的友善。
2、又陶渊明《时运》诗“延目中流,悠悠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正说曾皙率弟子郊游事;其句“童冠齐业”,正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同门而学。
3、《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使我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宋代开过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该如何解读《论语》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从七个方面为观众朋友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
4、所以于丹举了个例子。孔子喜欢的弟子是颜回,称赞他:“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是够温饱,有个遮风避雨的地儿了,颜回便陶陶然浑不觉苦。他内心充实着富足快乐,且这种富足快乐并不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都是这种崇尚心灵自由不为外物所累的写照吗?这样的心态便是君子之态。(于丹教授讲论语)。
5、淡泊名利,坚守正道。孔子的政治理想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不为人所理解。他周游列国,穷困潦倒被困于匡地之时仍言:“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自信来自信仰,信仰体现着自信者对正道的坚守。君子应当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身处贫困之中,吃着粗茶淡饭,也感到快乐,并且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君子。
6、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论语》中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意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那么我们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好朋友和坏朋友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7、有一次,魏王召见扁鹊,问他:“我听说你们家弟兄三人都学医,你都已经名满天下了,而你那俩哥哥却一点名气也没有,这是为什么?”
8、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9、 孔子的学生曾子有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做到忠诚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我们现代人每天都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角色的转变,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论语》告诉我们,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10、“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虽然子路、冉有、公西华的人生目标都很远大,但孔子并不认为他们既能胜任又能从中找到快乐,既然如此,还不如像曾点那样,安享盛世,按照自己心意去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11、 又,近听一青年朋友说,他在电视上看到于丹充当某些文化节目的嘉宾,点评时讲到某字,经常引用《说文》——看来是听到众人说她文化根底浅的讥评,特意下了功夫,以挽回影响云云。
12、一方面,于丹在央视讲《论语》,受众数量极大,随后又出版了书籍,借助于央视一讲成名的明星效应,书籍自然也销量巨大。可以这样说,于丹讲《论语》,对于多数国民对孔子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其正面意义是主要的。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有两点:
13、同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也并不那么简单;“《论语》的真谛”,也并非“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14、君子,或说贤者的标准,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论语》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标准都有相同相近之处,就如《心得》开篇所说,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间基本的真理。这标准我们个人也许终其一生也许也难完全达到,但不可忘记,不可力有所及时不去努力接近,不去引导自身。这也必是个漫长无止境的历程,正如人人能说的那几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语出《论语》,是孔子自我总结的心路历程。大彻大悟之人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可参照的都是这循序渐进非跳跃式的发展历程。
15、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第一个态度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现在的英语教学结果应该说对我校的英语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语老师都在尽力,都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有些同学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可以说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要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完这一部分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也许还要有很长时间需要面对的,我们要从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等中跳出来,因为这样做,除了给自己添堵外,我们得不到一点好处。反之,我们要积极思考,班级有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们做到了,我们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后加强的是如何找到并实施更好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困生的各项能力,将缺憾降低到小化,直至消失。《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7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早风靡一时的时候,我便想拜读了。可书一买回来,趁着热劲,读了不到一半,便搁置了下来。
16、所有课程须由学员本人完成,学员需按时完成各类课程要求和自我承诺。
17、志必坚。君子胸怀天下,有远大志向,坚持自己的信念,是恒心与定力兼备之人。
18、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于丹说,简单的人际关系就是仁爱。孔夫子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樊迟又问,什么叫“知(智)”?老师同样回答了两个字:“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可见,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有了这两条,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19、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20、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于丹教授是这样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简单的。我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21、其实于丹的文字是很温暖的,她在一步一步的引导你去感受论语内部的精神,你如果结合自身来看,跟着她的思路走的话,会发现这是一部可以丰富心灵,消解时间的好书,当然,你有可能有的观点和她不同,但是当你看到论语中的文字时,你会感到朴素与温暖。
22、反观蒙曼老师的讲课,清新自然亲切可信,给人感觉有一种亲和力,没有卖弄、哗众取宠的意味。而且论述的幽默风趣,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不用多讲,大家都会觉得蒙曼是一位学富五车,充满书卷气的学者。听她的课,如沐春风,让人心情愉悦。看看于丹的拿腔拿调,就能体会到蒙曼的学风可贵。
23、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24、但我对其书及赞美她的意见,却隐约有一丝担忧与怀疑。因为上面所举的这一段,在《论语》中并不算深奥,可于丹既未讲清楚其中心思想,又有不少古汉语词义方面的错误,其他部分讲得如何,恐不容乐观。
25、同学之谊,情同手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志同道合的学友,千里求学的同窗,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工大,这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初入大学之门,也许没有相熟的同学,但来到工大求学,就是今生有缘的朋友。子夏曾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同学相交,互学互敬,取长补短,美美与共。
26、因为文化教育事业成了他的人生归宿,他只有在弟子群中才真正如鱼得水,也是因为他的政治抱负终未得以实现,所以他听了子路、冉有、公西华要当官(礼官也是官)的话之后,又听曾皙说要当老师,且曾皙把教学生活讲得那样生动而有情趣,所以他不由得“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啊)!’”
27、道理很明白:因为《论语》不是现代人写的,更不能说它是为现代人写的;“古为今用”是有条件的。
28、很遗憾,因为于丹把“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理解错了,她那些“注脚”也当然不太可信了。
29、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30、又,“安享盛世”一句,恐亦不妥,因孔子对当时社会并不满意,而颇多微辞;他理想的盛世,乃是西周。《孟子·离娄下》即说“颜子当乱世”,即可证“安享盛世”云云,为无根之游谈。仅此一例,可见讲经典不易,不可轻慢,更不能随意发挥。
31、 于丹是聪明人,如此坚持不已,学必有成。不似我将要在另一文中批评的两个人(萧启宏与任学礼),不学无术,不听批评,专走邪僻捷径,而望一举成名——此则所谓冥顽不化,无可救药也。
32、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33、简而言之,君子之风既是内在的道德修养,更是外在的使命担当。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人追逐金钱,有人追逐名利,他们不顾礼义廉耻,放弃原则底线,几千年形成的“君子人格”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不能不令人警醒。
34、为志同道合者打造一个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交流圈。
35、今天重读《论语》,不由感慨系之。当代大学生,既要做好学问,更要做君子。著名文学家余秋雨曾言:“君子之道之于中国,有如骑士精神之于欧洲。”君子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或缺的集体人格,我们要学君子、做君子,重振君子之风。
36、《论语心得》书稿付梓中华书局,心下有七分安顿三分忐忑。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华书局出自己的一本书,就如同从来不敢妄想自己敢站在电视屏幕里谈谈《论语》的话题。
37、这一段是孔子让弟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冉有都说要做小国的君长,公西华说要做赞礼的小相,孔子基本上未置可否。
38、建议大家不妨抽空看看这本书。《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手中的《于丹的《论语》心得》勿勿看完了,合上书,再看看本上摘抄的合乎自己心境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想想以前自己总觉得《论语》有点高深,或是有点枯燥。读过这本书后,我也认为《论语》确如于丹老师所讲,不是高不可及的,而是用一种简单的道理,传授给我们生活的态度和智慧。《论语》中的句子,经于丹老师讲解,更加易懂而适用了。有些是点悟了思想中的困惑;有些激励了自己求学的动力;有些则告诉我们要如何提高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些真谛,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39、“惠则足以使人”,就是一个人有恩惠之心才足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让别人为他所使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团队的,他要用一种慈善的、恩惠的心对待他的每一个下属,在精神价值上去肯定每一个人,在金钱和物质利益上去跟每一个人分享,谁有这样的心,才会让别人忠于他,他才会使用别人。
40、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41、关于学习,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于丹老师也告诉我们,真正尊崇学问的.人,学习是为了人类的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了到老。由此我也想到了尹建莉老师教育书籍中写到的,关于学习古诗应有的态度。她说让孩子背诵古诗,不是让她在人前炫耀,而是让她能体会诗中的韵味,诗中的美好意境。这段时间,我和女儿正在一起学习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虽然我没让女儿在人前炫耀,可有时我也会看看自己背了多少首诗,我想我不该去究其量,而应该求其质。
42、于丹老师面向公众推出、慧谷家族重磅打造家族传承系列课程。
43、第由于于丹是传媒文化学者,非文史哲类专业学者,她对《论语》的研究,自然与专业学者不能相比,其对《论语》的理解和讲解出现一些错误也在所难免,但因为她影响太大,有些错误,可能会成为谬种流传,以至于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举一个例子,于丹在讲朋友之间的言谈应注意的问题时,引用了《论语》的一段话:“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未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翻成白话意思就是:侍奉君子易犯三种过失:言谈尚未轮到他而抢先说,叫做急躁;言谈轮到他而不说出来,叫做隐瞒;不看君子脸色而贸然开口,叫做眼瞎。很明显,这说的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于丹却说这是朋友之间要注意的问题。有些语句的意思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这段话的理解没有异议。类似这样的解释,肯定会造成人们对《论语》和孔子的错误认识。
44、孔子讲自己的人格理想,很简洁的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的志向就是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于丹讲,我们这一生中离不开三种关系,一种是自己的父母长辈,一种是自己的平辈朋友,一种是自己的子女小辈,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孔子说的这些,那么他就达到了孔子的要求,然而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于丹从此出发,讲到子女对父母的孝,可以看出于丹是一个传统观念很浓厚的人,但是谁能说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这些传统呢?
45、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我们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子贡问了老师一个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46、俗话说,人生不得意事常八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时,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能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47、蒙曼是老师倒是真的,是做学问的人。前一段看蒙曼的职称是副教授,更加感觉她是一个有真学问,不沽名钓誉的人。为人师表不需要浓妆艳抹,不需要名饰名包,传道授业解惑即是良师。
48、她的讲座我没有听,她的书和博士们的批评文章也没有看,却看到了2007年4月4日《中国青年报》上署名“冰点”的替于丹抱不平的文章——《谁动了我们的孔子》。其中载了于丹对《论语·先进》一段(俗称“侍坐”章)的译文,说是从没见讲得这么好:
49、而就是这讲得很糟糕的一段,竟然被“冰点”作为于丹讲《论语》的精彩范例而加以赞美,则赞美者之见地又令人不敢恭维。冰点评论说:
50、 于丹说,《论语》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孔子仅用了四个字回答:“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什么叫“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了无愧疚,尽心尽责。什么叫“知(智)者不惑”?“惑”字上面是“或”,下面是“心”,“或心”代表着“心神不定”。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什么叫“勇者不惧”?俗话说“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51、扁鹊说:“大王你错了,我们家我大哥的医术高,我二哥医术其次,我是差的。”
52、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么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53、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温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 字解人生》、《有梦不觉人生寒》以及《此心光明万物生》,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54、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55、《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56、但两千多年前产生的《论语》,决不能成为现代人思想、生活的规范和准绳。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毋乃太过。
57、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58、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59、孔子云“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那么孔子是如何评价他那些弟子们的理想的呢?《论语》中关于理想又有什么样的劝告和忠告呢?
60、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61、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62、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63、原文: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4、当于丹教授走上了新城会展中心的主席台,现场立刻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看到台下座无虚席,看到枣庄人民的热情好客,于丹连连微笑着鞠躬致谢。她说,小时候通过一部《铁道游击队》,知道了枣庄这片英雄的土地,今天能来到这儿与大家一起分享人类智慧的精髓——《论语》,她感到由衷的高兴。几句开场白过后,于丹教授便开始了她的演讲。
65、欢迎大家积极点赞和转发给予来稿人支持和鼓励
66、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刘修齐的《论语》阅读随想吧
67、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68、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