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王阳明简介
1、儿子:王正宪(侄子,嗣子)、王正亿(长子)(历史人物王阳明简介)。
2、Q:王阳明是一代旷世大儒,他所提出的几个重要思想,比如心即是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等,几百年来为国人所尊崇。从明朝到今天几百年的时间,社会上出现了“王阳明热”,当今市面上也有很多与王阳明相关的书籍。您是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而写《寻找王阳明》的?或者说您的这本书与市面上其他的书籍有什么不同?
3、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历史上众多名人对他的心学趋之若鹜?
4、A:我为什么要写《寻找王阳明》,第一个原因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宁波电视台想要拍一个纪录片,纪录片想把王阳明曾经呆过的地方,留下的遗址和遗迹都拍摄下,需要有人去带着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当时机缘巧合有几位朋友,包括吴志轩老师,向有关方面推荐了我。我当时也没什么事,就接受了这个任务。跑了几个省之后,感觉对王阳明的认知更深刻了。
5、A:大家看到我的书封面有山有水,有云朵月亮,还有一个明,日月明,因为我对明史比较熟悉,另外王阳明的名字也有“明”字。至于每篇的标题都是三个字,这一点纯属偶然。我去了很多地方,阳明洞,祭风台,观音桥,白鹿洞,正好全是三个字的。我就想把这些地名当做一个时间节点串起来还蛮有意思的。后来写到一半回头看的时候,发现他去过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地名来标示。当然我避免出现名字重复,所以就这样用三个字做了一个串联。
6、我们很多人觉得看书、在教室上课是学习,王阳明强调“事上练”,一定要在实践中修炼自己。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理论,一行动起来就乱了套。平时静坐,一个人时道德很好,体会到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到社会就不知所策。
7、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后来被贬,后来又平定江西、平定叛乱、立院讲学,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
8、三 日本现代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是阳明心学的大力提倡者和践行者,尤其对“致良知”大力推崇。
9、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王阳明在一石上刻《平茶寮碑》纪功,以流芳百世。同时也是防止农民再度"造反"起警示、威慑作用。奏请朝廷恩准,割上犹、南康、大余三县之地,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荡平为患南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10、钱穆: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11、公元1522年,王阳明的父亲去世,他就此回乡创办书院讲学,他讲“致良知”,讲“知行合一”,讲世上虽然有很多道路,但是只要找到自己的理想,去除自己的私欲和杂念,知行合一的去实行,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12、这两件事对王阳明的打击很大,让他对做圣贤的想法慢慢的破灭。从此以后他只沉迷于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学。”
13、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也就是说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14、阳明在日本受欢迎,首先是他的学说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15、Q:在您写的这本书目录里面,主要是三个字的地名,都是一些历史场所,而且主线是王明生前的形迹,他所呆的地方和发生的一些事情,您是怎样选择这些关键截点的?(历史人物王阳明简介)。
16、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17、在马背上的征途让王阳明想起自己十来岁的和父亲一同看过的关外大漠狼烟,想起自己年幼时那个驱除鞑虏,保卫国家的梦想,一股豪情激荡在他的胸怀,挥笔便是一首《即事漫述》:
18、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19、画面加解说,加入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历史人物类纪录片大多喜欢采用这种粗暴的格里尔逊模式来展示历史。解说词往往压倒画面,一个如上帝般全知全能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性,将历史配合画面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以这样的姿态向观众走来的人物,总是自带圣光,有着常人无法靠近的神圣性。让人敬仰,唯独失去了一份亲切感。
20、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21、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22、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23、《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王阳明)者。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孔子、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24、当然他的老师被他突然的提问下了一跳,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老师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这也是古代文人的共同目标。
25、我写这本书,其实是从我的角度去理解,试图接近王阳明的内心,把他一生波澜壮阔的经历通过实地寻访,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加一些自己的感悟,就有了这么一本薄薄的《寻找王阳明》,这就是这本书的由来。
26、然而说孔子做到了“三不朽”,后世是有争议的,其中主要的争议在于是否具备“立功”上。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是为“立德”。孔子开创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儒家思想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其思想学说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为“立言”。但“立功”呢?毕生大的“官”是鲁国的小司空,且不受国君的待见,空有一腔热血抱负,却无用武之地,其功绩何来呢?
27、王阳明的心学对日本的影响之深,竟成为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神器。日本的稻盛和夫、三菱集团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早稻田创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等,数不尽的日本的政治家、企业家皆对王阳明的心学奉若神明。
28、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29、在那个年代,人生都被设计好了:科举,入仕。唐伯虎对自己是颇有信心的,他天资聪颖,16岁考中府试秀才第一名,轰动苏州城;29岁参加乡试,再获第一名,从此人称“唐解元”。
30、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31、王阳明说:“你家有高堂老母,不在家孝敬老母,在这对么?”
32、对朝廷奸宦当道不作为,敢于上疏朝廷请罢奸宦刘瑾,结果逮系诏狱,被贬谪贵洲龙场,日夜端居澄默,终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从而全身贯注研究心学学术。每到异地就设立书院授徒讲学。第二点:百死磨难。王阳明到贵洲龙场,说是贬低官职,实属设计谋杀王阳明,刚启程不远就遭追杀差点丢命。只得跳水假装自尽才逃过一劫,逃到一处寺庙停竭。长老劝他留下从道,可他却执意赴任龙场工作,真正的把生死至之度外,忠诚为朝廷效力。
33、日本人被阳明心学的“良知”所吸引也是必然的了。
34、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35、王阳明在儒释道兜兜转转,不断研究。其实梦想也是,想做侠客,想做将军,想做诗人等等,不断在试错。没有前面各种的尝试,不可能有后来的心学创办。
36、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37、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
38、当王阳明开始自己的官员生涯时,这场科场大案的处理结果也下来了:徐经、唐伯虎均遭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
39、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特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40、 据方志远介绍,他与王阳明的缘分来自于“好奇”,他出生的年代不提王阳明,但是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方志远对于王阳明的好奇心则越来越重,只是苦于时代局限,无法找到一本真正详细描述王阳明的书籍。于是,方志远在硕士阶段从师于欧阳琛教授学习明清史,入师门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王阳明的。方志远还记得当时教授并未直接为其解答,而是给了他一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教授在《新中华半月刊》上发表《王守仁与大礼仪》一文,也让方志远从此与王阳明结下不解之缘。
41、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42、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私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43、21岁那年,王阳明读完圣人著作后,便邀请朋友在家里“格竹”,希望通过竹子能参悟世间万物的规律。在格了七天七夜后他和他得朋友全都晕倒了。醒来后的王阳明对圣人的学说,头一次产生了怀疑。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守仁格竹”。
44、 本书作者方志远,1950年2月出生于江西吉安。是史学硕士、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台湾成功大学客座教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多年来不仅笔耕不缀出版了多本研究明代风土人情的著作,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各大报纸上发表史学评论100余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的《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国史通鉴》等,多次被央视官网评选为受欢迎的“百家讲坛”主持人。
45、同一时刻,在江南温柔乡里,唐伯虎过着狂放不羁的生活,酗酒、狎妓,卖画为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很形象地表明了他此时闲云野鹤的心境。
46、王守仁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王守仁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风水特佳。墓冢直径10米,墓道全长70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气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墓地近2000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
47、王阳明的一生,立功、立德、立言,执行“知行合一”,圣人的一切举止皆是我后人的楷模,他的“心学”影响的不止是华夏百姓,更是波及到世界各地。
48、蒋介石说:“华夏于日本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
49、“布莱希特说,当一个演员表演时,他应该像在引用一样。”——辛柏青在扮演王阳明时采用了布莱希特剧演方法。布莱希特剧演方法推崇“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方法”,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主张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既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人物。《王阳明》中,辛柏青对此方法运用得很,但恰恰因为,王阳明本人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以辛柏青之眼来认识王阳明,以辛柏青之又来讲述王阳明,到底还是受到辛柏青本人的影响,专家的解读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而非主导。
50、王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上有一席之位,对很多人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实,我们不仅要从他的心学上挖掘精华的部分,他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反思。
51、我写了很多风流人物,没有哪一个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因为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新发现,一般不破就没有立。
52、让日本强大起来的“明治维新”就是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就十分推崇王阳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世纪。
53、所以我们发现,良知有时会被遮蔽,这要我们光复良知。我们平时活得那么累,因为就是不听从真正的内心,不按良知去做事,什么都考虑,私欲太多干扰。其实人活着没必要搞得那么累,遵循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做事就好了。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54、在当时崇尚空谈的团团迷雾之下,王阳明的学说,如同黑暗中熊熊燃烧的火炬,散发着穿透力极强的光芒。
55、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56、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给自己做了一个石头棺材,每天晚上就睡在里面。突然有一天风雨之夜,和几十年前王阳明出生的情景一样,天空突然狂风呼啸,一道惊雷闪过,阳明先生突然大彻大悟,从石棺材中坐了起来,一阵长啸,这啸声照亮山河万朵,划过历史的长夜,成为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57、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
58、拼命追究学术道理,根据朱子所言一草一木皆至理,为了彻底弄明白,就以父亲官署中的竹子为对象,不吃不喝冥思苦想观察七天,以究格竹子之道理。到第七天支撑不住,生大病一场,还弄得病根在身。从此身体欠佳。
59、1489年,王阳明待着妻子回老家,路过广信时便去拜访理学家娄谅:“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娄谅道:“朱圣人书中自有答案。”
60、王阳明创立自己的一套心学理论,非一日之功,而是通过不断在是错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61、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62、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63、王阳明有一颗强劲的心,既然被贬去贵州,那就去吧。他逃过刺客追杀,后来又在舟山遇到台风,差点命丧海上,但仍然去上任了。当时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闭塞落后。他根据风俗教导当地人开化,受到民众爱戴,就这样扎下根来。
64、众所周知,中华上下五千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孔子、王阳明,曾国藩。还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也曾感慨:“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毋庸置疑,他就是千古第一完人——王阳明。他对后世的大贡献,是用自己跌宕人生顿悟出的,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就是这个阳明心学,影响了我国500年来的无数英豪,让孙中山和都一生敬仰;
65、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66、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67、王阳明在前往贵州的路上,也写过一首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月明飞锡下天风。”大意是:我根本就不在乎是顺境还是逆境,所有这一切都跟天空中的浮云一样,风一来,就被吹走了。月夜,我在静静的大海上泛舟三,那种痛快的感觉和我驾着锡杖、乘着天风,从高山之巅疾驰而下的感觉一样。
68、王阳明在11岁时,与家人上京的途中大显作诗才华;12岁在课堂上开始立志做圣人;17岁在结婚当晚,与道士聊天忘了洞房之夜;28岁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69、(5)心外无物,是阳明哲学之核心。阳明尝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70、来到贵州龙场,那里的环境十分恶劣,居住山洞。每天以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通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圣人处在我这样的环境下,他如何做呢?
71、从“五溺”少年到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从一心执着于“格物致知”到开创“知行合一”“致良知”宏大心学境界的旷世大儒,从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到右手抚剑叱咤三军的“明代第一奇人”,王阳明深奥的心学思想,以一种年轻化的形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和思考,一代圣贤通过这样的形式,直接与年轻人展开对话,诚然,化艰涩为易懂,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值得肯定和欣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