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关羽之死,荆州之失,是刘备发兵攻打东吴的主要原因。而攻打东吴这一战失败,导致了蜀国国力大损。因为关羽的死,作为兄弟的张飞,脾气更加暴躁,出征前被末将范疆、张达所害,还携张飞的头颅投了东吴。这让刘备征伐东吴的决心更加坚定。(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 接着,这章书中又陆续登场了几个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刘备都将它们错认成诸葛亮,这能直接看出诸葛亮身上的气质,因为形象相似,的人才有可能被认错。就拿黄承彦举例。书中对他的描写是“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壶葫芦酒,踏雪而来”。从这句外貌描写上看,不难看出诸葛亮素雅却又精致的特点。身边的童子穿着青衣体现他本身的穿着也一定相似,在大雪纷飞时节身穿狐裘又体现他的精致,再配上绝美的诗句,体现出他的文采。(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直接看“三顾茅庐”。第一顾的时间是与司马徽交谈的次日,这也看出来了刘备心中的急切。让后在后面的描写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诗词,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但凡是与卧龙先生相关的都是要有诗歌相伴的。我不仅感叹作者用心之苦,为了能将卧龙冈那里的人,那里的景,那里的环境打造的悠然自得,已配孔明,他也是煞费苦心。但经他这样一写,环境生动不生动、真实不真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地的悠然自得令人神往,像是梦乡一样这样流连忘返的环境,就算请不到卧龙先生来一趟也值了。所以这里好的环境不光是为了凸显卧龙的不凡,也加重了读者的期待,也避免空手而归的失望。
4、第一次伐魏,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拒绝的理由:“此非万全之计也!”
5、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重,他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6、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8、徐庶出山,没有任何排场依仗,没有任何豪言壮语,连环三仗干净利索地拿下了樊城。这其中徐庶自然是功不可没,不过关张赵云对徐庶的命令也是执行得不折不扣,这才了三仗漂亮完胜。
9、他的一生都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性格中大的特点就是谨慎,第二个特点就是忠诚,前后《出师表》中更是展现出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和尽职尽责。
10、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竟然用马谡为主将去守街亭要地。守街亭只要稳、谨慎,让王平为主将,马谡辅之岂不更好?
11、第二顾时,刘备就在惊喜与失落间徘徊,卧龙先生却始终不得一见,稳如关羽也渐渐开始烦躁和质疑。
12、于是就有了三十七回的司马徽再荐诸葛,其言语与徐庶并无太大出入,只是多了句“自去便了,何又惹出他来呕心血也?”乱世之中主公们对手下贤士更是多了几分要求,其中忠心耿耿便是很重要的一条,而司马徽这一句“呕心血”无疑是表明了诸葛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尽职尽责背后的忠心。这简直是美食对吃货的诱惑,果不其然刘备连忙问道:“先生何出此言?”前面徐庶荐诸葛时埋下的疑惑在这里爆出来了,随着刘备的疑问读者们心中的疑惑也被调动了起来,别看只是短促的一个问句,但其简短正是一种渴望,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也说明了他对此事不再是怀疑、疑惑的,而是愿意了解真相的疑问。读者也同刘备一样开始渴望了起来,此时好奇心将读者的思绪紧紧的绑在刘备的身上要与他一起请期待诸葛,追寻诸葛。而后司马徽的描述则轻松将疑问变成了期待,而且诸葛亮同这份期待深深的烙印进了读者的心中。
13、前面提到,关羽失荆州,原因是诸葛亮不待见关羽,因为关羽做事的风格可能不让诸葛亮满意。
14、这就为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互指谋反、内斗埋下了导火索。
15、单独把这个方面拿出来,是很有必要的。前面讲过了,诸葛亮自命不凡、清高、孤傲,做事有“洁癖”。
16、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17、你退一步,我让三分,彼此在默契中达成共同的目标。
18、刘备舍不得就这么离开,他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
19、看诸葛亮打仗,给人感觉是什么?是沉重。每仗都要先运筹帷幄,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每临大事有静心。这一静心,总给人一种大战来临的感觉。所以诸葛亮打仗的特点是“举轻若重”。无论大仗小仗,都要精打细算。
20、因为在荆州人员配置上后依了诸葛亮的方案,而不是刘备之前确定的方案,因而造成的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刘备心中有怨,诸葛亮心中有愧。
21、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诸葛亮很喜欢。平定孟获时,马谡的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诸葛亮也一直将马谡带在身边,马谡也发挥了很好的参谋作用,但是马谡并没有单独领军作战的经验。
22、 而且《三国演义》通过一个一个的伏笔更显现出了诸葛亮的深谋远略,诸葛亮病危时嘱咐阴平小道久必有失,而后来邓艾果然是从阴平小道袭了成都,灭了蜀汉;他推荐的将领文臣,也在后来于危难之中屡救蜀汉,后皆是为蜀汉而亡;诸葛亮早料魏延在自己死后必定会反叛,定计让马岱假意帮助魏延。而魏延反叛时,也正是马岱、杨仪依丞相遗计斩了魏延。埋伏笔的手法,使孔明的形象更加生动地跃然纸上。
23、
24、在事关国家大事的关口,诸葛亮必须尽全力劝阻刘备,哪怕放下自己所谓的面子。
25、这点他与诸葛亮、庞统等人是不一样的。诸葛亮与水镜先生应该是师生之谊,而徐庶与水镜先生是朋友之谊。
26、诸葛亮来了之后,关羽、张飞始终跟这个丞相有些隔心。难道是因为武将天生轻视书生吗?不是这样的。因为之前徐庶来的时候,他和关张就能迅速融合到一起。
27、诸葛亮运筹帷幄,利用4年时间来备战——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
28、他读书有个特点,对于一般的书籍只是观其大略,而对于治国安邦的书,他经常反复琢磨研究。
29、事必躬亲是针对他能掌控的事情而言,但是这种特点放在他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则变成了弱点。
30、因为在荆州人员配置上后依了诸葛亮的方案,而不是刘备之前确定的方案,因而造成的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刘备心中有怨,诸葛亮心中有愧。
31、或者说,只要与诸葛亮的想法不同的人,诸葛亮都不会喜欢,诸葛亮只需要执行者,不需要有头脑的属下。
32、再加上诸葛亮和关羽都是那种自视甚高的人,那么两人能惺惺相惜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33、据《三国志》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34、三是足智多谋。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运用自己渊博知识和智慧,准确分析预测天气变化。在一个大雾的清晨,用扎满草人的小船,骗到曹操十万多支箭,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蜀吴大军缺少武器的重大难题。他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无所不通啊!
35、没过多久,求贤若渴的刘备便带着关羽和张飞,亲自去隆中村拜访他。
36、危机存亡之际,诸葛亮审时度势,给刘备献上联孙抗曹的计谋,并自荐到柴桑作说客。
37、《三国志》中曾提到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38、 短短三章就把孔明的形象牢牢立住,通过世人的举荐初觉孔明的才智,再亲眼看见住所的清景异常,对这位神仙般的人物有了更多期待,然后通过好友的性格反衬丰富自身的特点,后见到真人才能树立起诸葛亮料事如神的特点。
3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40、人的一生,只有潜心一志、坚守初心,才能厚积薄发,继而承载厚德,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
41、能接纳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能放手锻炼新人,能勇于承认自身不足,能积极反思总结,善于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等等,在这些方面,都是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42、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43、 在整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这其中不乏许多正面描写。就以一百零四回为例,诸葛亮自知命数已尽,便传授秘籍给姜维,又分别嘱咐马岱与杨仪,叮嘱破叛将魏延之策,还推荐武将文臣以任大事,并提醒阴平小道需防范,后还制定了退敌之策。这几条嘱咐都是想的很周到的,体现了诸葛亮谋略的细致与全面性。同时他能力广大:能施法使其将星不坠、熟知天象与地理,还会用六丁六甲之法(能驱使道教六丁六甲十二神)。这样,呈现出一个全能的诸葛亮。但是不要忘了,这是诸葛亮病危时的嘱托,在病重时,都有千万种谋略无穷变幻,还忠心耿耿地安排蜀汉的后事。同时,从“孔明强支病体...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明的不甘于再也无法临阵破敌与深深的无奈,以及对蜀汉殚诚毕虑的忠心。
44、诸葛亮六出祁山,什么“空城计”“八阵图”“木牛流马”更是玩出了新境界新花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除了“失街亭”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其余几次撤军失利和诸葛亮本人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诸葛亮就没有失败过。
45、但是这样一位人们心中的智慧化身,纵有他的过人之处,也有他的不足之处,甚至还因为他的缺点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历史悲剧。
46、在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怨恨消除之前,诸葛亮关于荆州和关羽的任何建议,刘备是听不进去的。
47、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扩展资料:诸葛亮其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48、事必躬亲是针对他能掌控的事情而言,但是这种特点放在他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则变成了弱点。
49、手中的羽扇轻轻滑落,一行热泪顺着眼角潸然而下……
50、益州和荆州互为犄角,缺一不可。刘备入川时的安排是“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
51、他拿起手中的笔似有千斤重,书写中,他几次把笔掉落在地上。
52、第一仗,曹仁派吕旷、吕翔做为先锋前去厮杀。
53、单独把这个方面拿出来,是很有必要的。前面讲过了,诸葛亮自命不凡、清高、孤傲,做事有“洁癖”。
54、历经七年的北伐失败后,诸葛亮积劳成疾,他带着没有平定中原的遗憾郁郁而终。
55、刘备屏退随从,和诸葛亮进行密谈,他请教匡扶汉室的计谋。
56、 当然,诸葛亮的形象还可以通过身边人的特点来反衬出。当刘备一顾时,见到诸葛孔明的童子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访。”在生活中,每当我们要拜见比自己学问要高深的多的人,都会尽量把自己的职位尽可能多的说出来,甚至会有夸张。而刘备的身份比普通人还要尊贵的多,按理说这位童子应该表现出尊重,可他却不屑一顾地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一个小小童子都敢对皇叔这样的不屑,衬托出其主人——诸葛亮,必然也不会有花言巧语,而能让他有这样的底气来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就是他的聪明才智超群,以至于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
57、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么以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导致他“用人也疑,疑人不用”,手下人要么窝火,要么窝囊。
58、在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怨恨消除之前,诸葛亮关于荆州和关羽的任何建议,刘备是听不进去的。
59、这说明,连诸葛亮忌惮的敌人——司马懿都认可了魏延的方案,也认可了魏延的军事才能。可诸葛亮却扼杀了魏延的才能,也失去了多么难得的机会。
60、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足智多谋的代表,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更是“多智近妖”,是一个无缺,智慧超群的人物。诸葛亮又被称作“诸葛武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61、声明:本公众平台发布的新闻及文章有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你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62、关羽之死,荆州之失,是刘备发兵攻打东吴的主要原因。而攻打东吴这一战失败,导致了蜀国国力大损。因为关羽的死,作为兄弟的张飞,脾气更加暴躁,出征前被末将范疆、张达所害,还携张飞的头颅投了东吴。这让刘备征伐东吴的决心更加坚定。
63、后果之就是在诸葛亮伐魏不再朝中的时候,朝中基本上处于空转的状态,造成宦官传播流言、搬弄是非,数次生事而朝中几乎无人阻止,而诸葛亮能做的仅仅是将生事的宦官处理掉而未能加以制度上的约束。治国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国力储备,没有人才储备,连年征战,蜀国的人民幸福吗?
64、然而就在就在众人情绪来回跌宕起伏之后,刘备终于见到了卧龙。卧龙的开场白是一首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我相信刘备见状心中肯定大呼神人,连起床方式都不同于常人。却看孔明开口第一句就是:“有俗客来否?”一句俗客落在刘备耳中令他顿时不敢有傲气,他明白这位先生绝非凡人,不可放肆。我认为诸葛亮其实早知刘备来访,故意久睡不起,以试诚心,或是想耗走刘备,但自己先装不下去了。于是故意将刘备说成“俗客”已灭其帝王之威。不得不说虽然孔明未尝入世但做起事来毫不糊涂,反而很精明,先发制人。虽然是唬住刘备但他还是拿出很着急的样子以礼相待。作者的描写很模棱两可,看上去就像是寻常的话语,但细品来好像就是在警告刘备。这种话若是搁在寻常人家不会有人揣测,但这里一个是饱读兵书的奇人,一个是久经政场的帝王,一些话背后的意思难免让人揣测。作者对人物的掌控,尤其是政坛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交锋真是细致入微。
6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诸葛亮不把心思用在研究敌人、研究战况、,而是“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与处理内政时的“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一样,这样的主帅,怎么可能制定出料敌制胜的作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