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哪里人
1、 朱熹在莆田南山广化寺聆听林光朝讲道,又当面请教疑问,如一对面语,林光朝“密言于先生(朱熹)也”。朱熹有感而作七绝诗《曾点》,又为莆田南山广化寺“湖山书堂”作七绝诗《倡学祠堂题壁》。
2、 朱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启迪人思想的的人生名言:
3、朱熹眼里,童蒙教育必先始于基本道德礼仪,从很简单的小事做起,例如见师长问好,见父母问好,主动承担家庭任务,所有这些做好之后,再练读书的基本功和写字。
4、张文宏回应不能喝粥:我知道很多网友批评我,但粥还是不能喝
5、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别号晦庵,六十岁后称晦翁、晚号遁翁,又号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遯翁、紫阳等。在古代社会中,出名的文人有众多别号,并不稀奇。奇怪的是,朱熹著述文章,往往采用不同的籍贯,作为署名时的定语:如邹县朱熹、吴郡朱熹、丹阳朱熹、平陵朱熹、新安朱熹、婺源朱熹、紫阳朱熹……这一现象使人们产生疑问:朱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籍贯?尤其是邹县、吴郡、丹阳、平陵等地,宋时早已撤置,朱熹为什么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的籍贯呢?
6、在宋人的实际生活中,世俗的、功利的风水观念,通常要远远大于儒家伦理合葬、族葬的观念。所谓的南宋墓葬等级制度模糊,只是表现在地下墓室,而地表墓园依然有明显的等级之分——地上是给活人看的,地底下只是给死人享用的嘛。
7、近日高院长以扎实的考证,依据入闽朱氏事迹和传统籍贯论说,论证了朱熹籍贯建州建阳,祖籍徽州婺源。朱熹是福建人——关于朱子是哪里人的争论,当可尘埃落定……
8、朱子《家礼》——对于中国人生活的影响巨大。今天,我们奉行的婚丧嫁娶、饮食起居、伦理道德、长幼尊卑的种种仪制都是由朱熹流传下来的。(朱熹是哪里人)。
9、我仿佛看到一个白髯飘飘的老者,和一大群稚嫩的年轻人,他们好读书,好喝酒,他们啸聚在一个无人到访的深山之中,一手持书卷,一手握酒坛,每饮酒,则成诵,诵读之声,漫山遍野,悠悠而鸣,浩浩其声。(朱熹是哪里人)。
10、朱熹门人陈宓《艾轩集旧序》载:林光朝学通《六经》,旁贯百氏,发而为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不事雕镌,下视骚词,为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公直数语雍容有余,所谓清庙朱弦,一唱而三叹者也。
11、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
12、家人劝他不要看了,不要看了,他却说:读书乃是天下第一乐事,现在病了,已经如此痛苦,怎能还不让我读书。
13、我于是决定恶补韩国宫廷剧。一看不得了,我发现他们都特别崇拜儒家孔孟思想,连宫女入宫考试都是“孟子见梁惠王,他们谈得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宫里教小孩子念书,念的也是《大学》《中庸》。这么重视我们中国人的儒家思想,我还是很感动的。
14、朱松后又当过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郎、度支员外郎诸职,性情刚直,不久辞官,退隐尤溪城外毓秀峰下。绍兴七年(1137),移居建州建瓯(今属福建)。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过世,托孤于朋友、右朝议大夫刘子羽,刘在其家乡崇安(今福建武夷山)的五夫里盖房,安置朱熹母子,生活颇为安逸。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在建州(今福建南平)参加贡举考试,说明朱家早已取得当地的户籍。
15、南宋时,几乎每个人,只要有条件,都会追求一个更好的风水办身后事。
16、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7、林光朝约于淳熙四年(1177年)《与杨次山龟山之孙》书信云:“某(林光朝)授徒三十年。”林光朝早在其诞生地福建莆田合浦里珠墩(今秀屿区东峤镇珠川)村之“蒲弄草堂”讲学,后又受其族叔林回年之延请,到林回年创办黄石红泉义斋(红泉书院)、谷城山松隐岩精舍、谷城山麓国清塘林回年所构“横塘别墅”门前观书亭(濯缨亭)等地讲道,至1163年考中进士,林光朝在家乡授徒先后达三十年。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不下数百人。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立,艾轩(林光朝)于时犹为先辈,号“南夫子”……
18、 朱熹本人也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徽州人,对徽州作为他的祖籍故乡表示认同,并怀有深厚的感情。曾两次回徽州婺源老家扫墓省亲,一次是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次是淳熙三年(117年)四月。他两次回徽州,交了不少朋友,也收了不少弟子。此后朱熹虽居福建,但与故乡亲友弟子书信往来不断,徽州士子人闻问学者也络绎不绝。
19、章无计,来源:章无计的诗词江湖(ID:zhangwuji2019)畅销书作家,出版过多部作品,喜欢写些有趣的文字,做一个有趣的人。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20、笔者在《朱熹半亩方塘考》中考证:朱熹一生过莆十多次,其中第七次时间为1160年11月下旬至1161年暮春三月,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游学莆田,追随“南夫子”林光朝,聆听其讲道期间作《群仙书社记》《归乐堂记》《倡学祠堂题壁》《曾点》《伐木》《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九首诗文。
21、读书之前,必要先将桌子整理干净,待窗台阳光正好,空气正新,挺胸直腰,才可翻开书本。
22、朱熹不需要几床悍妇,但他的确有几墙书,以便闲时、苦闷时、乐达时随手翻阅。
23、朱子之前困学数年,至此(1161年春)乃有自由自得的感受。
24、其实,在朱子“综罗百代”之中,就有一位年长朱熹十六岁的先辈师儒、南宋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先生。朱熹谓公(林光朝)为后学所观仰者,曾慕名拜见求学,收获颇丰,影响深远,令其念念不忘。
25、 钱穆《朱子新学案》35—36页载:《曾点》《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此数诗大体均在绍兴辛巳(1161年)春。
26、宋明学者的分立,可以推源于《中庸·第二十七章》所谓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朱熹的理学采用的是“道问学”(努力请教及学习),同一时期陆象山的心学依循的是“尊德性”(尊崇天生的本性)。
27、其后,朱松果然生下了朱熹,传闻朱熹出生那一天,他老家婺源家门口的古井里顿时紫气如虹,蔚为大观,似乎昭示着后世“紫阳先生”的诞生。
28、高教授指出:南宋末以来,朝野定论: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学,其代表者前期是孔子,后期即朱熹,是后先相继的同等级的;而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大都经过朱熹比较准确地整理和注释,研究孔子思想也就是研究朱熹的孔子思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被概括为“孔朱学”。福建是朱子学的故乡。对于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可作为主要资源,为提升新时代人们的道德伦理风尚服务。
29、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潭州造访张栻。朱熹在长沙逗留了两个月,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朱张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中和”、“太极”等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讨论。岳麓与城南仅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
30、高令印院长是我国研究朱子理学的著名学者,在寒江雪书院主讲中国佛学史,并由邱季端先生聘请为《寒江雪馆藏——中国佛学史》总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开始研究朱子理学,并参与创办了中国朱子学会,现任中国朱子学会名誉会长。
31、我对韩剧印象好,但对韩国人印象不怎么好。我在台大教过很多韩国学生,他们受朱熹思想的影响很深;而邻国日本,则受到王阳明的影响。这两个人的思想和孔孟思想有很大的偏差,导致韩国和日本都各有一个严重的问题。王阳明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说。
32、“我有师儒,号‘南夫子’,非国非乡,实天下士。道在太虚,书留天地。考亭(朱熹)东莱(吕祖谦),之所严事(师事)。” 南宋邑人余谦一先生曾在黄石红泉书院就读,所以言“我有师儒,号南夫子”,其又明确记载言“考亭(朱熹)和东莱(吕祖谦),曾之所严事‘南夫子’林光朝。“严事”即“师事”:拜某人为师或以师礼相待。”
33、但是,恰恰对于能反映儒家伦理的族葬礼,《朱子家礼》居然只字未提。
34、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位里程碑式的大儒,一是孔子;二是朱子。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曾提出“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泰山位于山东,武夷山在闽北,朱熹十几岁起就居住在武夷山下。蔡尚思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在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影响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
35、投稿邮箱:kaiwind123@sina.com
36、真正的读书,都是慢阅读,慢慢地读,精精地读,才可读透一本书。
37、“这道理易晦而难明。某(朱熹)少年(年轻)过莆田,见林谦之(林光朝),方次云(方翥)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
38、朱熹(1230-1200),宋朝理学家,哲学家。
39、朱熹也是这种人,直至晚年,他抱病在床,依然不忘读书,每次都看得入迷,废寝忘食。
40、中国传统是一个家族社会,家族基本的单位是家庭。按照儒家伦理的价值观,生前要聚族而居,死后要聚族而葬。
4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起朱熹这个人,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这一连串的身份以及古往今来针对他的数不胜数的哲学和思想史研究。都佐证着朱熹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中的地位。
42、我在大学教了几十年书,见到很多韩国学生,学长打学弟,学弟哪怕是跆拳道黑带,都不能还手的,因为你以下犯上,就是不尊重礼数,韩国社会阶层也是如此。
43、 据俊偕汝华谋曰:先生(林光朝)尝同晦翁(朱熹)讲道(按:1160年11月下旬至1161年暮春三月,朱熹游学莆田,追随林光朝聆听其讲道)以齿则兄,以道则友。晦翁(朱熹)固道学渊源,先生(林光朝)亦道学名派,一方而名天下,称“南夫子”无异词。
44、▲ 朱熹1161年暮春三月在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濯缨亭作《观书有感二首》
45、徽语专栏|屯溪话朗读《北风和太阳》你听过吗?
46、作为考古记者,我每次写墓葬的文章,常常会提到风水,同事就紧张,风水,是那个风水吗?封建迷信不要写哦。
47、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朱熹在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48、莆田因郑露、林蕴、林藻、欧阳詹和大儒林光朝等历代名贤大力弘扬儒家思想和理学之风,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海滨邹鲁”之誉称。诗人朱熹以“泗水滨”誉称莆田,因莆田被誉为“海滨洙泗”。莆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荟萃,诗人故有“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之感慨。林光朝开创中国理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红泉学派”,南宋著名理学家林用中(择之)、林亦之(网山)、刘夙(刘宾之)、刘朔(按:二刘分别系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祖父、叔祖父)等皆为其高足。
49、据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收录朱子给门人沈僴一则语录:
50、他告诉我他的理由:“近我老丈人生病了,我和太太要在医院轮翻看护。老往医院跑嘛,我就和家里人说,万一把感冒病毒带回家就不好了,所以我就不去了。”
51、朱熹强调读尽天下书来解读天下的道理,但是和他同一时代的陆象山(1139—1193)当面质疑他:“尧舜以前,何书可读?”
52、像朱熹这样,去世之后籍贯发生变更的古人,近人甚至今人多。有的已经不是中国境内不同省份的问题了,是中国和外国、不同的外国的问题了。比如
53、据明代邑人探花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载:“吾莆自郑露讲学于南湖,在唐则吾祖(林)蕴、(林)藻、欧阳詹读书于泉山。至宋,艾轩(林光朝)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海滨邹鲁)之称,其盛矣哉。”艾轩林光朝授徒讲学以来,儒风振起,洛学广传,一时莆田有“海滨洙泗”之称。
54、庆元年间从武夷到山川秀美的泰宁隐居,在此期间写下春夏秋冬四幅壁诗。、
55、而1949年,婺源又划给了江西。至今人们在习惯上,仍称之为徽州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