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1、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2、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3、因此佛陀所讲的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是从人生的本质上讲生命存在的艰危之局,这叫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我想这一句话进一步往前延伸,终延伸到整个人类宏大话题,大家都期待我后一天课。
4、下面再看,当寻找到苦谛的根源,到下一个逻辑一定是要追问,灭度苦集达至觉悟的状态是什么,这一定是它下一个追问。(佛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5、请大家注意,佛教所讲的“苦”是一个根本性的阐述,跟我们通常的那个浅薄的快乐绝不相关。我不说哲学话,太难理解,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方便理解。大家想一想古希腊著名的戏剧是什么?四大悲剧,人类文学作品但凡是高档次作品全是悲剧,为什么?因为人生本身就是悲剧。请你想想,你人生的终目标是哪里?是坟墓,是死亡,是以悲剧而结束,因此只有悲剧能深刻的揭示人生的本质,这就是悲剧在艺术上具有打动力和感动力的原因。
6、习气凝固觉知,觉知形成细腻境界,而成为想。
7、传说中圣灵早已离去,可是祂从未来过,何谈离去?
8、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9、那么,如果说人生本身就是苦难作为第一谛,那么它的下一个逻辑台阶当然就要追问这个苦难的根源,这就是第二谛,叫集圣谛,简称集谛。
10、2018年3月新浪微博 | 点击下面文字阅读
11、”空“是什么概念,”缘”是什么概念,我们在缘起理论里再讲。
12、阴阳循环生生不息,而现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循环成立世界。
13、首先布施度,我们一般理解布施度就是我对外人有所施舍,这不叫布施度,请注意布施度的深层概念是指消灭一切贪欲,不但不从外面有所索取,反而从里面有所释放的状态叫布施度,这可不是小恩小惠的含义。(佛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14、所谓三学,戒,定,慧。戒,既然你的世界都是你作业的业障,那么你要想回归世界本真——空境,你就得戒绝红尘生活和红尘信息的影响。
15、因此我建议各位从此进寺院,只做一件事情,静心礼佛。牢牢记住,佛家反对的是功利执着之心。
16、若是没有文章的载体,以及创造这种载体的物质以及人,我们也不会看到这篇文章,若是没有生我们的父母,若是没有你生命中每一个相遇的人,你也不会在此时看到这篇文章,所以这种因缘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极其复杂的因缘聚合关系。
17、道家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18、人体与宇宙,皆外生于五行,内合于阴阳,故而道家修行强调:天人合一。
19、我举一个例子,要进入这样一种叫“非想非非想“的状态。什么叫非想非非想,我们考虑问题是外部给一个信息我们才会动一个意念。戒是要把外部信息戒绝,然后让自己的心完全静下来,这叫非想。但是处在非想状态你就以为是定了吗?还没定,因为你还没有调动自己的心智在没有外部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去解悟世界的真谛,因此还得进入非非想的状态,就是不是没有任何想法的状态,这叫非想非非想。我这种表述请大家听听,“定”这个含义在佛学里所达到的深度。
20、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玄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那是在曹魏的正始年间(240~248),史称“正始之音”。当时出现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何晏作《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周易》,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认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其不足”(《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意即孔子高于老子,孔子口说“名教”,实是“体无”,老子是处于“有”而论“无”。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佛学的核心思想?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道家的核心思想?“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哲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21、其实缘起这个词就是因果的某一个阶段的开始。
22、若能悟透缘起性空,我们就可以不再受一切幻境的诱惑,不做这种幻境里的奴才,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自由自在的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
23、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
24、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25、你,是心灵相信世界的认知;世界,是心灵认知相信的确定
26、而且我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很奇怪,“作业”、“功课”这些原本都是佛教词汇,居然今天变成中小学生搞的那个东西叫作业。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明白怎么转到那去的,而给中小学生派那么多的作业真正是作孽。我们由此可以发现,佛教对中国悄无声息的濡染以及在中国大地上佛教思想的变形和扭曲大到何种程度。
27、例如我们看到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与我们接触的现象就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如果没有作者的过去经历,以及过去生的经历,就不会有这篇文章,如果没有读者对佛教内容感兴趣,以及读者过去生的种种因缘,也不会看到这篇文章。
28、《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29、法家的核心思想?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儒家思想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30、《大藏经》为佛教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有多个版本,比如乾隆藏、嘉兴藏等。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巴利语三大体系。这些大藏经又被翻译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满文等。其主要内容涉及佛教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诗学、文学、医学、天文学等。
31、“〇中有 | ,浑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 | 在〇之当心。φ 左为阳,右为阴,即河图左阳右阴。一气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调。"寂寥者,即〇。万象主,即 | 。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谓中。”
32、至于“中”又是什么,清•刘一明的《周易阐真》同样给出了以下清晰的回答:
33、佛陀这一脉思想的表述极为深刻。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叫生命,它是无机物继续弱化的表达,我们知道有机分子是从无机分子中演化而来,然后演化出生命,生命存在是一个极端弱化的存在,所有无机存在,它的结构本身是稳定的不需要获得外部能量。而生命一旦存在它的存在方式竟然如此脆弱和艰危,它必须获得外部物质能量方得维系自身的结构,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新陈代谢。
34、清•刘一明(1734—1821)《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35、儒、道、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36、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身心自我皆化于道,遨游苍穹宇宙,位列凌霄仙班,随缘变化无穷无尽。
37、贪而不得是苦难,贪而获得仍然是苦难,因为任何一个贪欲的满足一定调来更大一个贪欲的发生。这种贪欲的叠加循环膨胀是生命的基本表达形态。因此“贪”得以成为一切苦难发生的根源。从我们今天的生物科学上讲,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根源。
38、佛家,指的是诸佛之净土。如:《观无量寿经》:“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家也指佛教者。如:《朱子语类》卷七六:“佛家有函盖乾坤句,有随波逐流句,有截断众流句,圣人言语亦然。”
39、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40、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41、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42、再下来无住涅槃,这个概念是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大家想,佛教的出发点是“了生死,灭苦悲”,因此它的本源一定是小乘,也就是独善其身的、自我解脱的。但是由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儒家学说主张积极入世,因此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被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改造,进入大乘状态。
43、后面两个:性空。说起有与没有佛教用了一个恰当的字,那就是空字。唯有空字可以诠释整个宇宙的一切客观现象。我们说一切现象是有的,但这种有又是非有的,因为有是不能恒常不变的,这一秒因缘聚合下一秒就会因缘散灭。
44、因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缘灭的,所以佛教又把缘起缘灭成为变化无常。因为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不实有的,但这种虚妄不实的现象却是实有的,说到有与没有,就会引出在佛教中另外两个重要的字。
45、再往下安忍度,我曾经见一个台湾学者跟我说"安忍"这个词不成立,因为忍就是心上加一把刀,怎么能安呢?话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佛家讲安忍,忍还要安,换句话说,从忍的状态进入安的状态,使之不称其为忍,叫安忍度,你没有那种受苦难受屈辱的那种抗拒和纠正状态,叫安忍度.比如你走到大街上别人突然朝你脸上吐一口痰,一般人立即大发雷霆,可这才是训练你安忍度的第一步,你笑呵呵的擦掉,你还没有达到安忍度。
46、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47、因此佛家讲道谛,讲三学六度,八正道,复杂。我在这里简单做一些解释。
48、而宇宙时空,自然世界,缘起于心识觉知,对觉知存在的,一念分别。
49、可以确切的说世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缘的和合产生的现象,若是这个世界上少了任何一样事物,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这里说的少是指消失的意思,所以佛教认为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消失,也包括人走了以后,同样还会继续存在。
50、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51、请大家注意我前面讲的一段话,我说生命是建立在获得外部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基础上,贪欲是实现这个新陈代谢的基本生理基础。换句话说,生物不携带贪欲就无法称之为生命,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贪欲的膨胀过程。我们把贪欲今天换成一个正面词汇叫进取心,请大家想想如果不是有进取心社会还能进步吗。所以贪婪是人类的本性,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本性。
52、那么大家还要注意,我们今天大家到寺庙里干什么去了,求财、求子、求色、求官,实现自己的贪欲去了,这简直是在佛陀面前公然作孽。
53、第二个叫定,你只有戒绝了外部作业虚像世界的干扰,你才能进入自己心智的定力状态。所以定是难做到的,它以戒为前提,然后你才能静心领悟通过生命的修证对这个世界的本源和真谛寻求答案,所以一般人讲的定就是禅定。可是禅定其实表达的概念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信息修空,然后在这种极空的状态下重新焕发世俗信息未经干扰的那种思绪,因此佛家讲定、讲禅那,讲的复杂。
54、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儒家,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形成,积极入世型“命由我定,运由我转,无关鬼神乎”这是中国道、儒两家的名言,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来都是个无宗教信仰的国家(是按人数上和老百姓的态度上来说,因为统治中国思想的都是以君臣家国、兄弟义气等方面的,神仙鬼怪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用来点缀生活。)即使是现在,真正的教徒数量我们都可忽略不计,所以,才叫道家、儒家、释家,而称为道教、儒教、佛教的较少(境外的佛教不算),国人一直是把道儒佛当思想系统看待。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道家起源:老子基本思想:无为,无不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核心思想是通过内省,提高自身境界,达到与世界万物的合谐。不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还是佛家的降伏其心。是内省型的本土文化。
55、这个境界的描述复杂,在佛教的逻辑中层次严密、一层一层推导,我们提高些,只讲他的高状态,便于大家从高点上理解。
56、依认知的我,而投射出——我的意识、我的肉体、我的体验、我的感受、我的存在、我的人生、我的世界。
57、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58、然后它讲业缘,按照佛教说法如果一个人不修佛,不修身,你所做的业天然表达为三毒的展现,也就是你做的都是恶业。“业”是分善业和恶业的。善业是要修为的。因此”业“这个字,跟中国古代另一个字发同一个音,叫“孽”。因此在不修为的状态下,作业就是作孽。而你说的世界,是你作业的产物。你所说的世界是你的业所缘起的,是你的业缘所带来的,这叫虚像世界体系。
59、“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而为中(图,从略);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图,从略),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60、通过真理,我们认识了心灵,也就认知了真正的宇宙
61、苦谛是什么含义,用佛教语言来表述极为复杂,我把它换成大众语言。
62、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63、“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
64、所以注意,业这个概念派生三个词,第一叫业障,就是你做的业派生了你的世界假象,用佛家的语言叫虚像,这叫业障,它挡住了你看见真实的世界。
65、这当然是我用现代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表述不好,但你也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当他讲这个要素的时候,就是追究苦难得以发生的逻辑根源的时候,他分的很细,至少要讲三毒三业。
66、再往下精进度,由此才一步一步进入佛家修佛奥堂,精进度讲的很复杂我在这里不再展开,在字面上理解就行。
67、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68、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69、再下来叫三业,我在讲三业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有点难以理解。
70、第二叫业力,就是你做的每一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动的每一个意念它必然带出一个后果,就是建立业障体系,这叫业力。
71、由于我讲课是面向大众,我得改变佛经的语言方式,精确度受到限制,再加上佛教本身认为你在逻辑上不能探求佛家的真谛,你必须去修,请注意佛教的修又有好几个词汇,有修身、修为、修持、还不到,听后一个词——修证。就是你只有通过拿你的生命去修你才能够得到佛教真谛的确证,因此佛教讲闻、思、修。所谓“闻“就是你先听佛家学说,所谓”思“就是在佛家学说上展开逻辑理解,这连佛教门都没入,第三层叫”修“,拿生命去修。
72、“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这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73、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人认为人生一定是愉悦的、快乐的、幸福的,至少主体是这个东西。如果人生本身就是苦难,人还活着干什么,搞错了。人生再苦难你都会苟活下去,怕死是你的神经建构的,不会因为你的苦难多你就想死。要知道人生本身就是苦难这一句话,再往深讲一步生命本身就是苦难,再往深一步讲存在本身就是苦难。
74、我们讲课毕竟是对普通大众讲课,所以我转换一下语言,叫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我这样讲根本没有讲到它的深度,我再往下讲一步,叫生命本身就是苦难。这样讲还没讲到它的深度,再往深讲一步,叫存在本身就是苦难。请注意我这三个层次,你才能导出”大空境”这个思想。
75、请注意什么叫涅槃,我换成一句大俗话来说——下辈子绝不做人,我这样讲不够深刻,我再往下讲,下辈子决不做任何生命,我这样讲还不够深刻,再往深讲一步,下辈子什么都不做,叫进入大空境,叫涅槃。因此涅槃跟重生完全不搭调,涅槃是指绝不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才叫涅槃。
76、“从中而始,从中而终。始之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宫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气流行也。中者,和也、一气也,总是太极也。惟人也,秉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阴阳五行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