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尊师的典故【文案38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4-03 15:14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尊师的典故

1、当时,有一个儒生叫伏生,他是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是秦王朝博士顾问团成员。他冒着生命危险,暗中将《尚书》藏在房屋墙壁的夹层内,逃过了焚烧之难。随后秦末大乱,伏生离乡背井,到处漂泊。直到汉初世事安定后,伏生才回到家中,取出《尚书》。由于水浸虫蛀,百篇《尚书》大多被毁,只剩下二十九篇。伏生把残存的《尚书》抄录整理,广招弟子进行传授。“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

2、(2)东汉顺帝(125~144年在位)时,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灵帝熹平(172~178)年间,张角床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为早期道教的两大派别。奉老子为教主,以三清为高尊神。魏晋以后,茅山道教经籍派兴起,造作《上清》《灵宝》《三皇》三大经系,道教书籍增多,教义日渐繁衍。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第410页。

3、译文: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4、罗汝芳是明朝中后期著名学者,儒学大家。16岁时,他赴南昌师从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颜钧,尽受其学。他淡泊名利,不参加科考,退居故乡达10年之久。他一生深入下层,宣讲哲理,教化士民,以发人“良知”和济人急难闻名。

5、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尊师的典故)。

6、周侗老师去世后,岳飞把他当父亲一样安葬。每到初岳飞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祭拜周老师。在痛哭一番之后,他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后才回去。

7、.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8、尧、舜、禹是儒家道统中理想的圣王,集道统、学统、政统于一身,但道家将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当成理想的圣人。

9、(1)祝勇:《绝处逢生》,载于《文学报》,2018年5月24日第011版。



10、后来,已经做官的罗汝芳对颜钧仍然恭敬,亲自侍奉他,不离左右,端茶送水果这种小事都亲自去做,不让外人动手。而这个时候,罗汝芳本人也已经是个年过半百的老迈之人了。

11、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12、译文: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难做到的。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知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

13、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14、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

15、有一个叫魏昭的人,年幼时见过郭林宗,很认同他,逢人便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后来终得如愿。郭林宗体弱多病,魏昭就亲自熬药侍奉。有一次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时,郭林宗便呵责他药太烫。魏昭于是出去再熬了一次送上来,郭林宗又嫌药太苦。如此三翻四次。当魏昭再次端着新熬的药进来,而且并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便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了魏昭。魏昭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

16、许由逃到半路上遇见啮缺。“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没,葬箕山之巅,亦名许由山,在阳城之南十余里。尧因就其墓,号曰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世世奉祀,至今不绝也。”(《高士传》卷上《许由》)

17、伏生还曾传《尚书》于弟子欧阳生。欧阳氏将《尚书》代代相传,到第八代欧阳歙时形成了“欧阳尚书派”,慕名而来拜师者有千人之多。后来欧阳歙参与政治斗争,病死狱中,“欧阳尚书派”的传承也就断了。

18、许由逃到了箕山颖水旁,农耕而食,却又听说尧欲将之召为九州长,于是洗耳。巢父闻之,觉得洗耳的水也脏了,故牵犊去上游饮水。

19、秋风送爽,桃李芬芳,在收获的金秋时节,我们迎来第38个教师节。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尊师重教的典故举不胜举,如程门立雪、子贡尊师等。下面就让我我们走进今天的星光家长会,听一听尊师重教的故事吧。

20、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兴》

21、提及尊师重道,那可真的是老生重提了。中国历史上尊师重道的例子,可谓是数不胜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文学感悟,让我们感受到孔子的德化天下;子贡驳斥鲁国大夫,维护孔子尊严,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学子的高尚品德;北宋大家程颐的学生杨时,冒雪等待老师,终淋成雪人,世人称之“程门立雪”,让我们感受到对待师者的耐心与尊重。古之文人尚且知道尊师重道,而作为我们现代文明人,岂能不知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

22、纵观有汉一代,儒家“道统”传承中断,学统仅停留在整理、收录、考证、注解上。这与汉代儒学先天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23、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24、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尊敬。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

25、不幸的是,四年后,程颢逝世。为了继续学习理学,他又拜程颐为师。这时,杨时已经40岁了,在同辈学子纷纷奔走于仕途时,他却还在毫无悔意地求学。 

2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于道统,实际上汉儒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汉儒兴盛主要表现在“章句之学”大兴,涌现出一些经学大师。至东汉,“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后汉书·儒林列传》)。

27、9月10日是教师节,这次阅读分享主要是以庆祝中国第37个“教师节”为主题,以家庭情景剧为表现手法,以亲子对话为呈现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老师”的称谓进行一一解读,对“尊师重道”诸多文化典故进行历史回顾,让育才二小所有家长和学生都能通过这次阅读分享,明白“尊师重道”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意义,进而唤起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

28、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人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29、尽管营救未果,按理说罗汝芳也算是尽到了弟子的责任。但是他坚决不肯背弃自己的老师,而是在狱中侍奉了老师六年,直到老师出狱。为此,他甚至耽误了自己参加科举的时机。

30、有一次一位学生来拜见程颐,因为他有些问题想要问,但是他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站在门外边,静静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没有走,在雪中站立着,过了一会已经有了一尺厚了,这时候他的老师醒了过来,他才走进了屋内,程颐说那个时候他看见了一个雪人。后来杨时也成为了在天下都有名的大学者,这件事因为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31、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礼,以父礼安葬他。在朔望(初十五)之日,无论他是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每次痛哭之后,也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纪念恩师。

32、汉儒衰微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儒学官学化”。汉代儒生学习儒学(经学)是为了做官,学完之后就懈怠。二是儒生被卷入政治斗争,成为牺牲品,如“d锢之祸”。三是儒学被统治者利用,渐渐地虚伪化、形式化、支离化。以董仲舒为首的汉代儒学吸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等,这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至汉末,儒学大有被黄老学说替代之趋势。

3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34、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闻名。他深明大义,知道子女教育至关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于是一直教育子女要尊重老师,要他们放下皇室子弟的架子,认真向老师请教学问。

35、通过这次亲子阅读分享,让我明白了“老师”这个词汇的意义,爸爸和我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我说我听不明白。爸爸告诉我,老师就是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教会我们成才的知识,解答我们心中的困惑。听完这话,我突然觉得“老师”好伟大,我以后也想像妈妈一样,当一名老师,教育很多很多的小朋友,让他们成长成才。

36、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一次,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

37、汉文帝刘恒想找研究《尚书》的学者进行讲授,满朝内外竟无一人,听说伏生能讲,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此时伏生已九十多岁高龄,几乎不能行走,文帝只好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晁错亲自到济南伏生家中学习。伏生一直是口授《尚书》,由于年事已高、言语不清,讲的是方言,晁错很难听明白。即使有伏生的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晁错十之二三依然听不懂。经过数月努力,晁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这是用当时通行文字写定的《尚书》,故被称为“今文《尚书》”,以区别于发掘出来的、保持上古语言特征的“古文《尚书》”。

上一篇:尊敬老师的话语【文案44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